兹纳缅斯克 (加里宁格勒州)

俄国聚居地

兹纳缅斯克俄语Зна́менск)舊稱韦劳(德語:Wehlau立陶宛語Vėluva波蘭語Welawa)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一个定居点,位于普列戈利亚河维纳河的交汇处,距离州首府加里宁格勒约50公里。

兹纳缅斯克
Зна́менск
韋勞
Wehlau
兹纳缅斯克官方圖章
圖章
兹纳缅斯克在歐洲俄羅斯的位置
兹纳缅斯克
兹纳缅斯克
坐标:54°37′N 21°13′E / 54.617°N 21.217°E / 54.617; 21.217坐标54°37′N 21°13′E / 54.617°N 21.217°E / 54.617; 21.217
国家 俄羅斯
加里宁格勒州
近衛軍城區
創始人1336(條頓騎士團
海拔4 公尺(13 英尺)
人口(2021年)
 • 總計3,820人
邮政编码238200
兹纳缅斯克位於東普魯士的交通要道上,距離首府哥尼斯堡50千米,由普列戈利亞河流經

歷史 编辑

 
铁预凝胶桥位于城市入口处,背景是城市教堂的塔楼

今天的兹纳缅斯克遗址最初是一座古普鲁士人的堡垒,附近有一个名为Velowe的定居点。该地点有一棵异常大的橡树,被当地普鲁士人认为是神圣的。它至少存在到1595年,当时它被卡斯帕·亨嫩伯格(Caspar Hennenberger)提及。

大约在1255年,该地区被加固,但城堡被其市长提爾斯洛(Tirslo)交给了条顿骑士团。条顿人继续使用这座城堡,并开始組織神聖羅馬帝國的德国人在该地区进行殖民,将定居点命名为韦劳。它于1335年和1339年获得市政宪章,并成为马厩和马匹贸易中心。直到19世纪末,该镇被允许每年组织一次为期六天的亚麻布展、一次为期三天的马匹交易会和两次额外的马牛交易会。1349年,条顿骑士团的大團長海因里希·杜塞默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方济会修道院,以纪念他在斯特雷巴河战役中战胜了普鲁士人。1380年,圣雅各教堂建成。

 
1440年韋勞的蝕刻畫,左側是市政廳,右側高立者為聖雅各布教堂

自1440年以来,该镇是反对条顿騎士團统治的普鲁士联邦的创始成员。1454年,联邦要求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雅盖隆将该地区并入波兰王国,国王同意并在克拉科夫签署并入法案,城堡和城市并入波兰王国。在随后的十三年战争中,1460年条顿骑士团围攻该镇并成功夺回。战争于1466年结束,在托伦签署了《第二次托伦和約》,根据该条约,该镇成为波兰的一部分,作为条顿骑士团的封地。1490年,大團長约翰·冯·蒂芬修复(或建立,具體不明)该镇的另一座方济会修道院。然而它在1519年的新教改革过程中被摧毁,当时市民皈依新教,并决定这样一个小镇无法承受维持两个修道院的负担,遂將其推倒。

1540年,该镇被一场大火烧毁,只剩下圣雅各布教堂。韦劳後被成功重建,尽管自然灾害一再袭击它,特别是在1542年和1593年的災害。到16世纪末,藩侯格奧爾格·腓特烈曾考虑将柯尼斯堡大学搬到韦劳,但該計畫並未实现。1657年普魯士和波蘭在该镇签署《韦劳条约》,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获得了普鲁士公国的主权,此條約使得普魯士王國和勃蘭登堡聯統,同時擺脫了波蘭王國的封臣地位,實力大為壯大。

1818年,它成为了普鲁士王国东普鲁士省哥尼斯堡行政區韋勞縣的所在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韦劳隨著普魯士加入德意志帝国。到19世纪末,该镇有大约4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是德意志路德教徒。该镇有一个普鲁士东部铁路站點,将柯尼斯堡和柏林连接到圣彼得堡-华沙铁路,还有一个路德教堂、一个地方法院和一所学校。

 
1920年代韋勞的集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蘇聯在東普魯士攻勢中大規模反攻。1945年1月23日,该镇被苏联红军占领。旧城中心几乎被完全摧毁,德国人在东普鲁士撤退被驱逐期间逃离。韦劳根據波茨坦協定併入蘇聯,成为了加里宁格勒州的一部分,并更名为兹纳缅斯克,在此过程中人口不斷流失,由此失去了市鎮权,並於2006年被降级为农村居民点。

教育 编辑

早在16世纪,在韋勞可能就有一所受福音派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开端。 1541年成为托姆。 罗登被任命为校长。 学校很快发展成为一所普通文法学校。它得到了斯坦菲尔德市长的特别支持,并于1729年搬进了一座新建筑。1810年它失去了具有高中文凭的成熟中学的地位。 它于1843年作为一所文法中学扩展为一所二級中学(Realschule)。

參考資料 编辑

  • Abraham Döring und Andreas Rösenick: Beschreibung der Stadt Wehlau. In: Erleutertes Preußen, 46. Stück, Königsberg 1727, S. 673–710.
  • August Eduard Preuß: Preußische Landes- und Volkskunde oder Beschreibung von Preußen. Ein Handbuch für die Volksschullehrer der Provinz Preußen, so wie für alle Freunde des Vaterlandes. Gebrüder Bornträger, Königsberg 1835, S. 477–478, Nr. 92..
  • Rede bei der 500jährigen Jubelfeier der Stadt Wehlau am 25. Januar 1836, auf dem Rathhause daselbst. In: Preußische Provinzialblätter, Band 15, Königsberg 1836, S. 376–384 (Online, Google).
  • Abraham Döring: Eigentliche und gründliche Beschreibung von der Erbauung der Stadt Welau, 1625.
  • Adolf Rogge und Christian Ziegler: Notizen zur Geschichte der Stadt Wehlau und der Kirche daselbst – Ein Beitrag zur Gedächtnisfeier des 500jährigen Jubiläums der Pfarrkirche in Wehlau, 1880.
  • Friedrich Wilhelm Pirscher: Kirchspiel Wehlau in topographischer und statistischer Hinsicht. In: Preußische Provinzial-Blätter. Neue Folge, Jahrgang 1844, S. 309–318; Jahrgang 1845, Marienwerder 1845, S. 778–794.
  • Johann Friedrich Goldbeck: Volständige Topographie des Königreichs Preußen. Teil I: Topographie von Ost-Preußen. Marienwerder 1785, S. 13 (Volltext).
  • Hermann Fischer: Geschichte der Stadt Wehlau, 1936.
  • Weissemmel: Uebersicht der in Wehlau bestehenden Anstalten für das dasige öffentliche Erziehungswesen. In. Preußische Provinzial-Blätter. Band 24, Königsberg 1840, S. 565–568.
  • Wehla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Meyers Gazetteer (mit Eintrag aus Meyers Orts- und Verkehrslexikon, Ausgabe 1912, und alter Landkarte der Umgebung von Weh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