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明義(日语:安倍 明義あべ あきよし Abe Akiyoshi */?,1891年12月22日—1951年),日本福島縣人,教育家、臺灣歷史研究者,著有《蕃語研究》、《臺灣地名研究》二書。

安倍明義肖像

生平 编辑

安倍明義1891年12月22日出生於福島縣標葉郡日语標葉郡幾世橋村日语幾世橋村大字棚鹽穴田(今福島縣雙葉郡浪江町棚鹽穴田),1906年入讀福島縣立相馬中學校(今福島縣立相馬高等學校日语福島県立相馬高等学校[1],1911年畢業[1][2]:163,翌年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1],1913年畢業[3]:124後獲得甲種臺灣公學校教諭免許,前往臺東擔任馬蘭公學校(今臺東縣臺東市馬蘭國民小學)勤務及臺東公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勤務[1]。同年8月被派赴都歷公學校(今臺東縣成功鎮信義國民小學)擔任勤務,1915年升任該校校長,翌年又兼任9個月的都鑾公學校(今臺東縣東河鄉都蘭國民小學)校長[1](該兩間小學均為阿美族部落學校[4])。1918年安倍調回馬蘭當校長[1],1919年改任臺東廳視學[3]:124,1921年任臺灣總督府廳屬兼臺東廳勤務[1]

安倍明義在臺東任職時曾數度擔任臺灣教員檢定委員會臨時書記,於1926年發表〈國語普及相關研究〉,獲久邇宮殿下教育獎勵論文佳作,1928年再以〈國語練習會用書稿本乙種〉獲一等賞,同年1928年及1935年二度獲得臺灣教育會舉辦的「全島教育功勞賞」[4]。1929年5月返回母校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之前的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擔任教諭,兼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修[1][5][6][2]:163,10月辭掉教諭一職,轉任文教局視學官,在督學室工作,為高等官七等,後又調任文教局編修課囑託,從事教科書之編修工作,為《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尾崎秀真同事。其到1942年為止一直擔任囑託,最終在二戰過後的1951年過世[4]

學術研究 编辑

安倍明義因擔任視學,時常往來原住民地區考察,會於學術性刊物發表其對卑南族、阿美族社會文化觀察之成果[2]:163,根據人類學家土田滋整理,其總共寫了22篇論文[4]。在都歷公學校任職期間,曾將論文〈阿眉蕃語研究〉送至1916年5月的臺灣勸業共進會評比,獲審查長高橋辰次郎日语高橋辰次郎推薦,故決定進行後續研究。1930年12月安倍於臺北成立「蕃語研究會」,該會甫成立即出版安倍明義自己寫的《蕃語研究》一書,該書初版本有臺灣總督石塚英藏題字「皇風洽六合」、臺北帝國大學總長幣原坦題字「釋詁釋言」,臺灣總督府文教局長杉本良日语杉本良、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小川尚義亦有寫序[4]。該書記載的「蕃語」全部採用片假名記載,也使用一些補助記號標記,而「蕃語」僅收錄臺東廳主要的7族,分別為「アミ」(阿美族)、「プユマ」(卑南族)、「パイワン」(排灣族)、「ツァリセン」(魯凱族)、「ブヌン」(布農族)、 「ヤミ」(達悟族)、加禮宛(噶瑪蘭族)7種語言,共約2000個單詞,另有詞彙比較表,為其在文教局服務時出差調查北部原住民所得[4]。1938年安倍明義出版《臺灣地名研究》,獲幣原坦題字「千載傳名」,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今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山中樵作序。安倍在書中將臺灣地名之來源分作原住民、西方人、漢人、日本人4類,除翻閱文獻外,亦有進行田野調查[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安倍明義任總督府視學官、俸給、勤務、依願免官. 《昭和四年十月至十二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29-10. 
  2. ^ 2.0 2.1 2.2 趙川明. 〈安倍明義(1891-?)〉. 陳建年、顏志光、施添福、詹素娟、王河盛、李玉芬、林志興、林建成、林韻梅、姜祝山、孫民英、張金生、張堯城、陳孫華、陳清正、黃天來、黃學堂、廖中勳、趙川明、鄭玉妹、鄭國正、羅福慶 (编). 《臺東縣史:人物篇》. 臺東縣政府. 2001-11. ISBN 957-02-9591-0. 
  3. ^ 3.0 3.1 全島教育功勞者表彰. 《臺灣教育》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 1935-11-01.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李澍奕. 〈安倍明義的履歷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9-11-29, (第188期) [202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9). 
  5. ^ 安倍明義(任總督府師範學校教諭;俸給;補職). 《昭和四年四月至六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29-05. 
  6. ^ 安倍明義(兼任總督府編修書記;勤務). 《昭和四年四月至六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