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31°29′01″N 79°47′53″E / 31.48361°N 79.79806°E / 31.48361; 79.79806

托林寺藏語མཐོ་ལྡིང་དགོན་པ威利转写mtho lding dgon pa)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源地。[1]

托林寺
藏文转写
藏文མཐོ་ལྡིང་དགོན་པ
威利转写mtho lding dgon pa
国际音标
2007年的托林寺
基本信息
国家中国
位置 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鲁派
建筑详情
建立者拉喇嘛益西沃
开山时间996年
地圖
地圖
托林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4-110
登录1996年11月20日

历史 编辑

创寺经过 编辑

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距离古格王国遗址以东十多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托林寺”的意思是“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1]

托林寺由“上三贡”(stod-mgon-gsum)之一的赤扎西贡(khri-bkra-shis-mgon)的次子松埃(srong- nge)创建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996年)。[1][2][3]当时,松埃是古格王,他出家为僧,取法名为“拉喇嘛益西沃”(lha-bla-ma-ye-shes-vod),后来又兴建了托林寺。当时兴建的建筑,包括留存到现代的迦萨殿、白殿、集会殿等等。[1]

拉喇嘛益西沃又派仁钦桑布(rin-chen-bzang-po)等27位当地儿童赴克什米尔印度等地学习佛法。仁钦桑布等人在印度拜了70余位名师,学习佛典,还学会了写作和翻译。因水土不服等困难,这批儿童中大部分未学成,最后仅有仁钦桑布玛勒笔喜绕(rma-legs- pavi-shes-rabs)和所请的印度高僧回到了托林寺。他们在拉喇嘛益西沃的主持之下著书,翻译了许多佛教显密经典,并折服了菩陀提舌等许多异教徒。其间,仁钦桑布翻译、校订显教佛经17部。其较著名的有马鸣伦师所著的《八支集要》(yan-las-brgyad-pavi-snying-po- bsdus-pa)、迦湿弥罗学者所著的《集要广注·词义月光》(snying-bsdus-vgrel-chen-zla-zer)等医学著作,还有工艺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他还修订了赤松德赞时期翻译的佛经。历史上,将他之前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作“旧密咒”,将他及其后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作 “新密咒”。拉喇嘛益西沃、仁钦桑布在托林寺的这些工作,为上路弘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后来,拉喇嘛益西沃为了更好地在托林寺弘法,并且为请阿底峡,而四处筹集黄金时,在噶罗(gar-log)地方死亡。[1]

阿底峡与大法会 编辑

 
托林寺地处象泉河南岸的岗地上,远处为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11世纪初,拉尊江久维(lha-btsun-byang- chuvi-vod)继拉喇嘛益西沃之后成为托林寺的住持。他在阿里各地筹集并挖掘到大批黄金,派译师加尊珠森格(rgya-brtshon-vgrus- seng-ge)、那措楚陈杰瓦(nag-tsho-tshul-khrims-rgyal-ba)携带这些黄金,赴印度迎请阿底峡。阿底峡应邀来到托林寺之后,在这里传教、译经,著《菩提道灯论》等20多种著作,使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兴盛起来。他还在托林寺传授了医学八大部类,对藏医学各派的形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阿底峡作为噶当派(bkav-gdams-pa)祖师,被尊称为“觉沃杰”(jo-bo-rje,意为“尊者”)。73岁时,阿底峡圆寂于前藏聂唐(snye-thang)。[1]

1076年(藏历火龙年),在古格王孜德(tshe-lde)支持下,在托林寺为阿底峡圆寂22周年举办了盛大法会,史称“火龙年法会”。这是藏传佛教复兴后,藏区各地的佛教徒首次举办的大型法会,朵康卫藏等地的许多佛教徒与会。此次法会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发挥了直接影响。[1]

 
托林寺建筑。其中左端为朗巴朗则拉康(迦萨殿)。

拉达克入侵 编辑

1630年代,拉达克王(la- dwags,或作la-dvags)武力征服了古格王国,并统治该地区50年。其间,托林寺遭到很大破坏,托林寺的许多佛像、供物、经书被劫走,不少塔林及各殿内的壁画遭破坏。僧众的存粮被劫作军饷。[1]

1630年代,藏传佛教格鲁派不丹竹巴噶举派(vbrug-pa-bkav-rgyud)矛盾激化,信奉不丹竹巴噶举派拉达克同西藏发生战争。拉达克王暂时自古格扎布让卡(gu-ge-rtsa-rangs-mkhar)和信奉宁玛派的托林寺撤军,调往前藏后藏,以进攻仲巴(vbrong-pa)、拉孜(lha-rtse)、萨噶(sa- dgav)等地,支持不丹竹巴噶举法王。该消息很快经托林寺僧人传至拉萨五世达赖第司桑杰嘉措达赖汗(ta-lan-han)等西藏、蒙古官员商议后,决定派一支蒙藏骑兵迎击拉达克军队。联军由达赖汗的堂兄噶丹次旺拜桑布(dgav-ldan-tshe-dbang-dpal-bzang-bo)统领。据阿里当地传说,噶丹次旺为托林寺寺主派到拉萨的僧人,乃从日喀则桑珠泽(gzhis-ka-bsam-grub-rtse)扎什伦布寺的僧众中挑出的,因其精研佛法,勇敢善战,故特命其还俗,率军出征。最后,他率蒙藏骑兵击退拉达克军队并驱逐到拉达克的首府列城(Leh),迫使拉达克人把劫走的许多珍贵物品还给了托林寺。但托林寺遭此劫难所受破坏仍然甚大。[1]

 
白殿内的壁画

改宗格鲁派 编辑

1683年,托林寺由宁玛派改信格鲁派,并成为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的属寺。自此,托林寺的堪布例由色拉寺杰巴扎仓(bye-ba-grwa-tshang)派遣,后来形成了完整的选任制度。[1]

第一任托林寺堪布是格鲁派高僧古格阿旺扎巴(gu-ge-ngag-dbang-grags-pa)。他到托林寺任堪布后,对寺院全面整治,为托林寺重兴起到决定作用。自阿旺扎巴起,托林寺始置“赤巴”宝座。登上该宝座的堪布,必须有措让巴格西(dge-bshes-tshogs-rams-pa)头衔,还必须从色拉寺具有一定威望的5位措让巴格西中选出。挑选时,由达赖多次进行面试后选定。选定后,达赖随即为选中者摸顶,并赐一顶金制马额顶戴、5件最上等的特日玛(ter-ma,一种精细的毛织物(又称“哔叽料”)制成的大僧袍)。[1]

和堪布一起赴托林寺的还有强佐(phyag-mdzod)、贵尼(bskos-gnyer)等25人,这些人也同堪布一样任期3年。其中,强佐由扎仓(grwa-tshang)会议选派,必须是堪布的亲信。堪布还挑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两位助手出任索本堪布(gsol-dpon- mkhan-po)和贵尼,强佐的助手则必须自其他康村(khams-tshan)推选。其他助手及佣人可自愿报名,但一般须经严格挑选。[1]

堪布一行一般在藏历三月中旬或三月末自拉萨启程。和西藏噶厦派往阿里的噶尔本(sgar-dpon)一样,他们也走南路。沿途他们—般经过33个驿站,全程需两个月左右时间。沿途各驿站负责安排食宿。[1]

 
白殿内的壁画

堪布一行到达巴驿站时,托林寺的前任强佐、贵尼、翁则等官员提前到达巴迎接,在此举办献哈达、敬酒等活动。堪布一行到达托林寺之后,前任堪布亲自为他们举办欢迎仪式及宴会。前后两任堪布要共同留在托林寺两个多月,其间,新堪布要熟悉情况,老堪布要交待事宜。最后,为老堪布举行解职、饯行仪式,新堪布在该仪式上登上宝座,老堪布将象征托林寺权力的达赖亲颁的印章转交给新任堪布。参加该仪式者有扎布让(rtsa- hreng)宗、达巴(mdav-pa)宗的宗本,包括萨让如本(za-rang-ru-dpon)、曲木底本(chu-mo-gti- dpon)等在内的各地方头人,以及托林寺各属寺的堪布。在该仪式上,各地方头人及各属寺的堪布均带重礼献给老堪布。老堪布临行之时,要将其一直送至达巴驿站,僧俗百姓也来到达巴驿站送行。[1]

托林寺堪布一般住在其拉让中。藏历每月八日、十五日、三十日,堪布来到大经堂参与佛事活动,并且登上宝座为僧众传法。在藏历一月的祈祷大法会、三月的拉曲却杰(lha-mchok- chos-rje)、十月的贵尔日(dkor-re)等大法会上,托林寺堪布要为其各属寺的堪布授衔、授学位,托林寺同时还举办传统藏戏演出,除托林寺额定僧人300名参加之外,各属寺的僧人200多名也来参加。[1]

托林寺堪布藏历每年六、七月到噶尔扎西岗寺(sgar-bkris-sgang)避暑,同时讲经、传法,主持阿里地区一年一度的噶尔恰钦(sgar-vchar-chen)盛会。强佐、贵尼随堪布到各地征收郭巴(dkor-pa)及农牧区的赋税、供物。[1]

 
托林寺内待修复的塑像

卸任的托林寺堪布回到拉萨色拉寺杰巴扎仓时,要将马额顶戴亲自交给达赖,并汇报其在托林寺三年的情况,向达赖献一袋阿里蜜桃(mngav- ris-kham-bu),一袋阿里红糖(bu-ram)、数匹优质哈达,同时将3年征收的赋税上交色拉拉基(bla-spyi)、扎仓拉恰(grwa- tshang-bla-phyag),并取清册当面点验。此外,历任托林寺堪布回到杰巴扎仓后,很快会被升为格贵(dge-bskos),并向寺院发布施6个月。据说这是为了让他将在托林寺任职3年所获的全部个人财产花完,不让他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而且色拉寺明文规定,凡升为格贵者,须在色拉寺全寺范围内多次发放布施。所以,升为格贵后,花费财力很大,有的格贵甚至需要靠借债度日。因此,托林寺历任堪布在任期间,对阿里各寺庙的赋税征收很尽责,免得以后升为格贵后借债。[1]

托林寺堪布中,有的在赴托林寺履职时,便携带了等许多物品,以便到托林寺之后和西藏以外的部族、商帮进行贸易,从而赚取更多钱财。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托林寺堪布在任职期间,还要向托林寺全寺僧众多次发放僧粥,藏语称“土巴米达” (tug-pa-me-vdag),此项开支极大。所以担任托林寺堪布并不是件容易事。[1]

森巴战争 编辑

 
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佛像

19世纪中叶,森巴战争发生。时任托林寺堪布帕曲却赤央培(vphags-mchog-chos-khrims-yar-vphel)对托林寺进行了较好的保护,并稳定了扎布让宗达巴宗的百姓。[1]

“森巴(seng-pa)”是西藏人对印度旁遮普(pa-vjab)的锡克人的称呼。森巴战争时,森巴人裹胁许多拉达克人、巴尔底斯坦人,分成三路侵入阿里三围,其中右路沿象泉河进攻,塔那塔日率700多人,攻占了曲木底(chu-mo-gti)、扎布让、达巴、琼龙等地。此时,达巴宗本、扎布让宗本、曲木底本、萨让如本等官员逃到普兰(spu-hreng),但托林寺堪布未离开托林寺。森巴方面的军队占领托林寺后,抢劫了托林寺的许多物品,并将上百匹骆驼圈在寺院的城墙内,士兵则在寺内各殿堂中居住。托林寺堪布冒着危险留在托林寺内保护寺庙。森巴战争结束后,色拉寺嘉奖了托林寺堪布。[1]

日后状况 编辑

義大利的藏學家朱塞佩·圖齊於1933年造訪時發現長年屋頂漏雨對壁畫造成損害,如果西藏政府不搶修,珍貴的壁畫就會被毀,因此他拍照為後世留下紀錄。[4]

1947年至1948年,德國安納加利卡‧戈文達喇嘛英语Anagarika Govinda與印度莉‧戈塔米英语Li Gotami Govinda夫婦在《印度圖畫週報英语The 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贊助下到阿里地區攝影。他們拍攝了托林寺的照片出版,這些照片紀錄了托林寺被紅衛兵摧毀之前的原貌。[5][6]

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严重破坏托林寺,建筑、佛像、法器等等均遭毁坏。

1996年,托林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原有建筑有朗巴朗则拉康、杜康、拉康嘎布三座大殿和一座佛塔。殿内有大量残存的壁画。[7]

建筑 编辑

托林寺南北窄、东西长,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大菩提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转经筒房、拉让、僧舍、塔林等。大部分建筑围绕着迦萨殿、集会殿建造,平行排列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两边。迦萨殿、集会殿右侧,有一座菩提塔,塔基很大,石块砌成,外壁涂有红泥。迦萨殿、集会殿、菩提塔之间,为广场,供辩经、讲经、跳神、演藏戏用。[1]

 
朗巴朗则拉康(迦萨殿)

迦萨殿是托林寺的主体建筑。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扎巴德(grags-pa-sde)、次旺朗杰(tshe-dbang-rnam-rgyal)先后两次测绘迦萨殿,并依照该殿形式,在拉达克建造寺庙及佛殿。后来五世达赖时期,为绘制大昭寺中廊壁画而派人寻找较完整且正宗的古画,最终找到迦萨殿的壁画,将其仿画在大昭寺中廊墙上。据传,迦萨殿的模型仍存于北京故宫[1]

  • 迦萨殿(朗巴朗则拉康):位于托林寺殿堂区的西端,坐西向东。迦萨殿共有20多座佛殿,号称百殿,故称“迦萨”(brgya-sa),意为“百处”(即“很多”之意)。迦萨殿分为内、外两圈。藏文古籍记载,迦萨殿仿桑耶寺而建,内圈中间的方殿象征须弥山,外圈四面的四组佛殿,分别象征着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迦萨殿四角之外的四座佛塔分别象征着四大天王[1][8]
    • 天王殿(F1):位于迦萨殿内最东端,是迦萨殿的入口。[8]
    • 释迦殿(F2):位于天王殿的西侧,穿过天王殿之后便进入该殿。释迦殿平面呈“凸”字形,向天王殿凸出。殿内有12根柱,室内面积181平方米。殿内沿着南、北两壁设条形佛台,佛台上一共供奉22尊佛像,其中18尊为罗汉像。西壁下有“凸”字形土台,土台中央靠西壁设有曼陀罗,其上供奉释迦牟尼像,像的上方屋面开有天窗。释迦殿地面比其他殿低很多,该殿为后期改建而成。[8]
    • 内圈:有4个殿:东(F23)为米堆巴(mes-ston-pa),供奉阿閦佛;南(F20)为仁钦琼乃(rin-chen-vbyung-gnas),供奉宝生佛;西(F21)为维巴弥(vod- dpag-med),供奉阿弥陀佛;北(F22)为朗瓦塔益(snang-ba-mthav-yas),供奉不空成就佛。4个殿之间正中是一座长、宽均为14米的正方形大殿,为大日如来殿(F24),内供坛城“杰廓” (dkyil-vkhor)以及大日如来(rnam-par-snang-mdzad)佛像。方殿四周有回廊。内圈的4个殿及位于中心的大殿呈“十”字形布局。[1][8]
    • 外圈:有18个殿(包括释迦殿在内)。外圈的四个角上建有4座小塔,塔高均约13米,红砖砌筑,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高度各占大约三分之一。外圈殿堂从释迦殿以北顺时针依次为(以下左为《西藏阿里托林寺调查报告》的记载,右为《西藏托林寺迦萨殿的建筑艺术》的记载及编号)[1][8]
      • 杰吉拉康(vjig-byed-lha-khang):护法神殿(F3)
      • 阿扎让拉康(a-tsa-ra-lha- khang):阿扎惹殿(F4)
      • 扎西维巴(bkra-shis-vod-dpag):扎西威巴殿(F5)
      • 门拉(sman-lha):药师殿(F6)。位于最南端。
      • 图杰(tug-rje):观音殿(F7)
      • 度母拉康(sgrol- mo-lha-khang):度母殿(F8)
      • 加瓦日昂(rgyal-ba-rigs-lnga):五佛殿(F9)
      • 拜拉母(dpal-lha-mo):护法殿(F10)
      • 弥勒觉卧(jo-bo- byams-pa):强巴佛殿(F11)。位于最西端。
      • 金刚持(phyag-na-rdo-rje):金刚持殿(F12)
      • 玉母(yum-mo):佛母殿(F13)
      • 弥勒旺玉(byas-pa-dbang-yul):修习状强巴殿(F14)
      • 宗喀巴(tsong-kha-pa):宗喀巴殿(F15)
      • 才巴弥(tshe-dpag-med):无量寿佛殿(F16)。位于最北端。
      • 丹珠尔(bstan-vgyur):甘珠尔殿(F17)
      • 甘珠尔(bkav-vgyur):丹珠尔殿(F18)
      • (未载):文殊殿(F19)[1]
    • 塔:4座,位于迦萨殿四个角之外的平地上,与外圈的四个角上的小塔上、下遥遥相对。每座塔都很大。[8]
  • 大菩提塔:位于迦萨殿的正前方。据说塔内埋有大译师仁钦桑布的骨灰。[8]
  • 集会殿(祖拉康、杜康、红殿):位于托林寺东南端,和迦萨殿处在同一条轴线上,坐西朝东。集会殿由诵经堂、护法殿、护法鹿角神殿、僧舍、仓库、厨房等组成。集会殿平面呈“凸”字形,西窄东宽,东面的经堂宽大,西面的护法殿窄小。护法殿的地面略高于经堂,护法殿面阔5间,进深4间。经堂面阔7间,进深4间。经堂内的壁画及壁上的文字保存较完好,壁画中包括拉喇嘛益西沃仁钦桑布大译师、拉尊江久维等的画像,壁上的文字介绍了托林寺的历史。[1]
 
白殿
  • 白殿(拉康嘎波、尼姑殿):位于集会殿的东北,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而北面中央突出一座小佛殿,故总体呈“凸”字形。殿内共有42根立柱。殿内有许多壁画,保存完好。[1]
  • 色康(gser-khang)(黄殿):在白殿背后东南端,黄色。是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修行的主要场所,藏语称为“色康”(gser-khang)。[1]
  • 阿底峡修行殿:色康的右侧有阿底峡的修行殿。据史料记载,阿底峡在此居住修行了6年。[1]
  • 尼玛拉康(转轮殿)[8]
  • 阿扎惹拉康[8]
  • 乃举拉康(罗汉殿)[8]
  • 贡康(护法殿)[8]
  • 拉让、僧舍:许多拉让、僧舍分布在殿堂群的南、北两边,“一”字排开。这些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1]
  • 围墙、佛塔:托林寺周围筑有坚固的围墙。围墙四角内外共建有8座佛塔,其中内角的4座佛塔分别称为拉帕塔(lha-vbab-mchod-rten)、桑瓦塔(gsang-ba-mchod-rten)、森格塔(seng-ge-mchod- rten)、查布塔(mchod-rten-khra-bo)。塔基、塔身均为石砖砌成。[1]
  • 塔林:位于托林寺以北,沿象泉河南岸排列。据传,塔林有108座塔。因历年河水涨水,许多塔已被冲毁,但仍有许多塔留存下来。[1]

属寺 编辑

托林寺的属寺有25座,分布在阿里三围各地,分别为:[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次仁加布,西藏阿里托林寺调查报告,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 [201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才让. 敦煌藏文文献P.T849号《印度高僧德瓦布扎事略》研究. 佛教在線. 2009年11月11日 [2018年1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1日). 
  3.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中称拉喇嘛益西沃是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尊衮的长子,误。实际上益西沃是德尊衮的哥哥扎西衮(即本条目正文所称的赤扎西贡)的儿子。
  4. ^ Nalesini, Oscar. Pictures from a Legacy: The Tucci Photographic Archive. Orientations. Jan/Feb 2014, 45 (1): 2 [201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3). 
  5. ^ Karen Swenson. Echoes of a Fallen Kingdom. New York Times. 2000-03-19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6. ^ Donald S. Lopez Jr.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 February 2018: 60–61 [2018-08-06]. ISBN 978-0-226-485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7.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80. ISBN 7-5010-1525-2.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王辉,西藏托林寺迦萨殿的建筑艺术,文物春秋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