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臺灣)

臺灣國際關係學者、前中華民國外交官

李明(1954年11月17日),字錫光中華民國(臺灣)著名國際安全學者、前外交官臺灣雲林縣北港鎮人,生於屏東縣屏東市,籍貫江蘇省泗陽縣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學士,擁有指導學生共有多達十位國軍將領的紀錄,現任中韓文化基金會監察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顧問、國立政治大學Taiwancss顧問、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韓研中心主任、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國防部國防報告書諮委、外交部政策論壇計畫主持人、韓國慶南大學朝鲜语경남대학교延世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吉林大學訪問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中政會理事、國關學會理事、韓研學會理事長、中韓文化基金會監事、中美文經協會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國立政治大學學務處課活組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合交組長、行政院新聞局三等秘書薦任七職等)、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學員。

李明
第5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任期
2013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
前任鄧中堅
继任邱稔壤
第18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任期
2003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
前任鄧中堅
继任姜家雄
个人资料
出生 (1954-11-17) 1954年11月17日69歲)
臺灣屏東縣屏東市
籍贯江蘇省泗陽縣
国籍 中華民國
居住地 臺灣
专业國際關係、西洋外交史、國際政治理論爭辯、道德規範與國際關係、亞太安全情勢分析、中共的國際地位、韓國現勢、危機處理、全球治理、公共外交、領導統御
学历
经历

學歷 编辑

專書 编辑

  • 李明,2020。 《兩韓競合與強權政治》。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 李明,1998。 《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 李明,1992。 《中日兩國與亞太政經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 李明,1990。 《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期刊論文 编辑

  • 1. 李明(2023)。尹錫悅發布韓版「印太戰略」:中等強國的艱難抉擇。展望與探索,21:2,頁9-16。
  • 2. 李明(2020)。中美對抗:「新冷戰」還是「新衝突」?。全球政治評論,72,頁1-7。
  • 3. 李明(2019)。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全球政治評論,68,頁31-50。
  • 4. 李明(2019)。川金二會後的東北亞局勢。展望與探索,17:4,頁1-9。
  • 5. 李明(2017)。川普政府因應北韓挑釁捉襟見肘。展望與探索,15:9,頁14-20。
  • 6. 李明(2015)。2016年臺灣總統大選的美國因素。亞洲研究,71,頁195-219。
  • 7. 李明(2013)。北韓的政局與東北亞安全。亞洲研究,67,頁41-84。
  • 8. 李明(2013)。北韓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國際政治變局。中華戰略學刊,102:冬,頁22-48。
  • 9. 李明(2013)。朴槿惠與歐巴馬高峰會:成果與評價。戰略安全研析,97,頁60-70。
  • 10. 李明(2013)。歐巴馬政府的朝鮮半島政策(2009~2012年)。遠景基金會季刊,14:2,頁1-52。
  • 11. 李明(2013)。朴槿惠政府面對課題與政策蠡測。戰略安全研析,93,頁50-58。
  • 12. 李明(2013)。朴槿惠勝選與未來周邊國際安全。全球政治評論,41,頁1-6。
  • 13. 李明(2009)。北韓核試爆後的東北亞安全情勢。戰略安全研析,51,頁14-18。
  • 14. 李明(2009)。北韓大動作與歐巴馬的回應。戰略安全研析,49,頁37-40。
  • 15. 李明(2009)。書評:Michael Mandelbaum [邁可.曼德鮑], Democracy's Good Name: The Rise and Risks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Form of Government [民主的好名聲:今世最風行政府之興起與風險]。臺灣民主季刊,6:1,頁207-212。
  • 16. 李明(2008)。李明博就職後的兩韓關係。戰略安全研析,40,頁29-32。
  • 17. 李明(2008)。南韓總統大選結果初探。戰略安全研析,33,頁6-8。
  • 18. 李明(2007)。六方會談共同文件與北韓終止核武計畫。戰略安全研析,31,頁38-41。
  • 19. 李明(2007)。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23,頁57-90。
  • 20. 李明(2006)。北韓試射飛彈與南韓的回應。戰略安全研析,16,頁10-14。
  • 21. 李明(2005)。對第四次朝核六方會談結果的思考。戰略安全研析,6,頁31-34。
  • 22. 李明(2004)。現階段中共與北韓關係及其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韓國學報,18,頁211-224。
  • 23. 李明(2004)。朝鮮半島情勢觀察。韓國學報,18,頁48-50。
  • 24. 李明(2001)。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EDO)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16,頁93-127。
  • 25. 邱坤玄、劉德海、金重遠、吳心伯、曹國琪、李明、石源華(2001)。兩岸三地「東北亞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亞洲研究,40,頁333+335-358。
  • 26. 李明(2001)。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功能與限制。亞洲研究,40,頁44-69。
  • 27. 李明(2000)。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1:2,頁173-201。
  • 28. 李明(1999)。南韓對外援助:經驗與前瞻。國際關係學報,14,頁1-17。
  • 29. 李明(1998)。冷戰結束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3,頁65-95。
  • 30. 李明(1998)。南韓經濟現代化與全球化:經驗和前瞻。韓國學報,15,頁165-197。
  • 31. 李明(1997)。爭取邦交國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2,頁55-87。
  • 32. 李明(1996)。中共軍備轉移與外交政策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1,頁49-100。
  • 33. 李明(1996)。金正日接班前景與北韓政局。亞洲研究,19,頁60-79。
  • 34. 李明(1996)。南韓政治民主化之經驗與難題。韓國學報,14,頁201-221。
  • 35. 李明(1995)。東北亞新經濟秩序和中韓兩國的角色。韓國學報,13,頁169-181。
  • 36. 李明(1995)。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於東南亞之研究與教學。國際關係學報,10,頁55-77。
  • 37. 李明(1995)。北韓領導權轉移和兩韓關係。問題與研究,34:2,頁32-41。
  • 38. 李明(1994)。冷戰後的中華民國與日韓關係。理論與政策,9:1=33,頁15-27。
  • 39. 李明(1994)。世界新秩序下中共對東協之外交政策。國際關係學報,9,頁139-168。
  • 40. 李明(1993)。如何加強中韓兩國之文化學術交流。韓國學報,12,頁183-192。
  • 41. 李明(1993)。從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和亞太地區安全。國際關係學報,8,頁55-79。
  • 42. 李明(1980)。南北韓之對立與和戰問題。東亞季刊,12:1,頁131-148。

指導碩、博士論文 编辑

  • Lenka Meluzínová, 2020. 美國對中共在太空挑戰的回應: 2012-2020。
  • 張子鴻,2015。我國國艦國造政策分析:1978-2015。
  • 黃秀蘭,2013。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應用之探討─以內部控制實施觀點為例。
    • 與吳瓊恩共同指導。
  • 郭昕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國際水資源競合之研究。
  • 陳麒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聯盟的本質:解釋後冷戰時期的北約存續。
  • 唐啟偉,2012。從南海聲索國爭端經驗探討我國的南海軍事戰略
  • 阮甫寬,2012。中台日防空識別區現狀與釣魚台爭議解決可能性之研究。
  • 康碩浩,2010。South Korea's Best Strategy Against China: US Ballistic Missle Defense英语Missle Defense.
  • 許永樂,2010。中國大陸軍事外交英语Defence diplomacy之研究。
  • 簡銘儀,2010。日本自衛隊海外派兵日语自衛隊海外派遣行動之研究。
  • 謝佳振,2009。德國海外派兵政策:1991-2009。
  • 張德慧,2008。美日強化安保體制之發展與意義。
  • 方玥雯,2008。北韓核武研發與東北亞安全:2002-2007。
  • 宋玉蓮,2008。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中共扮演角色之研究。
  • 曹立平,2008。中共區域反恐外交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 錢宗旺,2008。軍事危機管理機制:大陸與台灣之比較。
  • 傅茂田,2008。2008年政黨輪替論我國國防戰略轉變研究。
  • 黃長泰,2007。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中東政策:文明衝突論之觀點。
  • 郭力中,2007。中共海軍外交政策與實踐之研究。
  • 姜振中,2006。美軍全球駐地檢討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
  • 江定慧,2006。P-3C機與台海防衛。
  • 蔡馥仰,2006。美國因應國際恐怖主義之對策研究。
  • 鄭智元,2006。九一一事件對亞太區域安全理念之影響。
  • 呂筱雲,2006。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中亞外交政策之轉變: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
  • 徐相文,2006。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
  • 高甯松,2005。特種作戰部隊之運用:美中台個案研究。
  • 白永成,2005。台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兩岸劃設「非軍事區」之探討。
  • 孫弘鑫,2005。美國柯林頓政府的朝鮮半島安全政策:從薄富爾的「行動戰略」理論分析。
  • 崔進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冷戰後強制外交在國際衝突的運用。
  • 陳松培,2005。中共改革開放後之對外經濟援助。
  • 游靜雯,2005。冷戰後中國人權之發展--兼論中美關係中之人權問題。
    • 與朱新民、王高成共同指導。
  • 黃浩,2005。兩次波斯灣危機布希政府危機處理之比較。
  • 呂筱元,2005。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中亞外交政策之轉變: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
  • 鮑洪祥,2005。冷戰結束後印度戰略安全與海軍發展。
  • 賴德明,2005。小布希政府亞太戰略與東北亞安全:2001-2004。
  • 楊名豪,2005。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
  • 尹臺生,2004。我國因應船員執業證書國際公約修正案之研究:政策論證之分析。
  • 馬博元,2004。外交政策評估研究—美國智庫與我國對美外交。
  • 馬南屏,2004。從國家安全戰略觀點來看中國大陸西部大開發
  • 陳光炳,2004。中共在北韓核武危機之角色。
    • 與劉徳海、張中勇共同指導。
  • 蔡顯炎,2004。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區域安全。
  • 李勝龍,2004。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
    • 與姜家雄、黃深勳共同指導。
  • 南慧瑄,2004。從軍事專業主義英语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的角度探討改革開放後的中共軍隊與黨軍關係。
  • 田金麗,2004。「超限戰」戰略想定之研究。
  • 張翊國,2004。美國「自由伊拉克行動」軍事戰略研究。
  • 陳雙環,2004。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
  • 陳昇,2004。反恐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2001~2003。
  • 歐陽文山,2004。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
  • 李怡,2003。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
  • 繆宏昌,2003。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
  • 李安景,2003。中華民國國防政策與兵力規劃研究。
  • 鍾智輝,2003。冷戰結束後中共陸軍現代化之研究。
  • 劉必棟,2003。911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
  • 郝以知,2002。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
  • 穆仁國,2002。美日1997年簽訂防衛新指針後之東北亞安全新趨勢。
  • 張紹華,2002。冷戰後中共軍事思想
  • 鄭舜元,2002。跨世紀日本防衛武力整建戰略涵意之研究。
  • 游永中,2002。冷戰後中國大陸國際政治格局理論建構之研究。
  • 許志吉,2002。中共對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政策。
  • 林季蓉,2002。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組織及其運作之研究。
  • 徐柏峰,2001。危機處理之研究:1995-1996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
  • 傅有敏,2000。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
  • 馬博元,2000。NATO對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戰爭中之危機決策研究。
  • 徐柏峰,1999。美國政府危機處理之組織運作模式-以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為例。
  • 郭曉曄,1996。北韓核武危機與柯林頓政府因應策略分析(1993-1994)。
  • 姚金祥,1994。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轉變之分析(1983~1992年)。
  • 卞金峰,1990。美韓關係之研究(1979-1990)—小國大國之權力互動。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2). 
  2.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3.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4.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5.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6.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7.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8.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