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偉(英語:Joseph Hun-wei Lee)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現任澳門科技大學校長[1]

李行偉
Joseph Hun-wei Lee
2016年在維多利亞港邊接受香港電台採訪時拍攝時的李行偉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 (2021- )
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 (2019-2023)
个人资料
国籍中國
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教育背景及職業生涯 编辑

李行偉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土木工程理學士、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2]。2019年起擔任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3],是其成立85年以來首位中國籍主席[4]。曾任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5]。國際期刊“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創刊主編[6]

李行偉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在美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任教,1980年加入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1995年升任為講座教授,曾先後被委任為工程學院院長[7]及大學副校長(人力資源)。2010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科研及研究生教育)。

學術研究 编辑

李行偉是水利與環境工程學者,研究涉及⽔⼒學與環境科學的界面,特別是浮射流理論、藻華和⾚潮動⼒學、⼈⼯智能和實時⽔質預報系統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創新都市防洪工程和管理。⾃ 2004 年起,他還擔任裘槎環境水力學實驗室主任[8]。2022 年 9 月,他位列斯坦福大學全球前 2% 科學家榜單[9][10]

在浮射流基礎硏究,他破解了浮射流和潮流混合擴散稀釋難題、建立首個能預測任意傾斜浮射流的三維軌跡與潮流混合稀釋度的 Lee and Neville-Jones方程 、JETLAG 拉格朗日射流模型及VISJET可視化系統,可預測多個浮射流及其相互作用[11][12][13]。該方法構成了 VISJET 建模系統[12]的基礎,該系統在國際上廣泛用於影響評估和排污口設計。浮射流的研究也從工程學角度揭示了2003 年非典病毒在香港人口高密度建築群中的空間傳播和擴散機理[14][15]

李教授率先開發了有害藻華(HAB)預警系統[16],開拓對藻華全過程水質變化的實時連續觀測及研究,建立智能環境管理[17]。2008 年,他提出了 Project WATERMAN——一個實時沿海水質預測和管理系統[18]。該系統已被香港政府用於環境影響評估、災害應急、及向市民提供每天的海灘⽔質預報[19]以及海水魚類養殖[20]的科學管理。

他曾擔任多個⼤型⽔利與環境工程的專家顧問,為全球最⼤的CEPT污水處理及排放工程 (香港淨化海港計劃)、元朗洪⽔繞道[21]和香港⾸個市中心地下蓄洪水庫的設計——⼤坑東地下防洪計劃[22]等設計做出了貢獻。他的超臨界渦流進⽔⼝理論被應用實施與香港最⻑的雨⽔排放隧道——香港⻄雨⽔排放隧道[23][24]和倫敦泰晤⼠雨污水合流排洪隧道等城市基建工程所採⽤[25]

作為香港特別⾏政區政府委任的獨立專家,他還幫助解決了一些備受社會矚⽬而且複雜的環境意外事故,包括2015 年的「公共住房飲⽤⽔鉛超標」[26][27][28],2010年神秘災難性的⼤埔河泥⽯流氾濫[29][30],以及2001年⼀條穿越郎原濕地地鐵路線的環境影響評估上訴(EIA)[31][32]。作為香港⼯程院院⼠及前任院⻑,他與中國⼯程院合作牽頭開展粵港澳⼤灣區創新科技融合發展政策研究。2017年發布的報告,助力將⼤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的決定[33]

作為香港本土科學家,李行偉的科研人生被展示在2017年香港電臺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的「我們的科學家」系列中。

榮譽與頭銜 编辑

2023年 香港工程師學會名譽資深會員[34]

2002年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35]

2008年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36]

2010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項目負責人)[37]

2009年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Hunter Rouse 水力工程獎[38]

2015年 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 (IAHR)榮譽會員獎[39]

1998年 裘槎基金會香港最優秀科研學者獎[40]

2004年 裘槎基金會—裘槎水力實驗室獎[41]

2013年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Karl Emil Hilgard 水力研究獎[42]

2010年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學會亞太區傑出會員獎[43]

1992-1993年度 德國政府亞歷山大洪堡研究獎(Karlsruhe 大學)[44]

2017年 香港建造業議會可持續建築組創新獎[45]

2002年 香港工程師學會建造業創意大獎[46]

2018年 中國水利學會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7]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澳門科技大學任命新校長. 澳門科技大學. 2020-12-01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2. ^ Professor Joseph Hun Wei Lee CV in MUST (PDF).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7). 
  3. ^ IAHR Council.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4. ^ 中国发布丨中国香港学者李行伟连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_新闻中心_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8). 
  5. ^ 政府委任研究資助局主席. www.info.gov.hk.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6. ^ Lee, Joseph Hun-wei; Seo, Il-won. Editor's Note. 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 2007-12-04, 1 (2). ISSN 1570-6443. doi:10.1016/j.jher.2007.11.001. 
  7. ^ List of Deans (1912-).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8. ^ Croucher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www.civil.hku.hk.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7). 
  9. ^ Ioannidis, John P. A. September 2022 data-update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 4. 2022-10-10 [2023-09-10]. doi:10.17632/btchxktzyw.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英语). 
  10. ^ 澳科大36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澳門科技大學. 2022-11-01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11. ^ Lee, Joseph H. W.; Cheung, Valiant. Generalized Lagrangian Model for Buoyant Jets in Curr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0-10, 116 (6) [2023-09-10]. ISSN 0733-9372. doi:10.1061/(ASCE)0733-9372(1990)116:6(1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8) (英语). 
  12. ^ 12.0 12.1 Lee, Joseph H. W.; Chu, Vincent H. Turbulent Jets and Plumes. SpringerLink. 2003 [2023-09-10]. doi:10.1007/978-1-4615-040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7) (英语). 
  13. ^ Lee, Joseph H. W. Mixing of Multiple Buoyant Jet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2-12, 138 (12) [2023-09-10]. ISSN 0733-9429. doi:10.1061/(ASCE)HY.1943-7900.00005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英语). 
  14. ^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t Amoy Gardens, Kowloon Bay, Hong Kong Main Findings of the Investigation (PDF). 2003-4-17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5). 
  15. ^ WHO experts consulted university engineers on identifying 'at-risk' buildings in Hong Kong (PDF). Convocation Newsletter. 2003, (1): 11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4). 
  16. ^ Lee, Joseph H. W.; Huang, Yan; Dickman, Mike; Jayawardena, A. W. Neural network modelling of coastal algal bloom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3-01-15, 159 (2). ISSN 0304-3800. doi:10.1016/S0304-3800(02)00281-8. 
  17. ^ Harrison, Paul J.; Yin, Kedong; Lee, J. H. W.; Gan, Jianping; Liu, Hongbin.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ing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Coastal Ecosystem Responses to Changing Nutrient Inputs from Large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Rivers. 2008-07-15, 28 (12). ISSN 0278-4343. doi:10.1016/j.csr.2007.02.011. 
  18. ^ Project WATERMAN. www.waterman.hku.hk.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19. ^ Beach Water Quality Forecast System launched. www.info.gov.hk.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20. ^ Project WATERMA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Community & Charities -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hkjc.com.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21. ^ 元朗市及週邊地區以前的水浸威脅. 渠務署.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中文(香港)). 
  22. ^ 大坑東蓄洪計劃. 渠務署.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中文(香港)). 
  23. ^ Proposed Drainage Tunnel Schemes for Flood Protection (PDF).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1-06). 
  24. ^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渠務署.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中文(香港)). 
  25. ^ Ettema, Robert; Zhu, David Z; Gaskin, Susan J; Mulligan, Sean; Lyons, Troy C; Boes, Robert M; Ning Chan, Shu; Lee, Joseph H. W. Violeau, Damien , 编. Vortex-Flow Intakes. IAHR Water Monograph Series 2. Spain: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AHR). 2023: 1–155 [2023-09-10]. ISBN 978-90-833476-1-5. ISSN 2959-7978. doi:10.3850/978-90-833476-0-8_iahr_watermonograph_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英语). 
  26. ^ 3「飲鉛」居民獲准參與聆訊;特稿:3教授任專家證人 研水力水質與健康 (PDF). 文匯報. 2015-10-21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2). 
  27. ^ Expert Report by Professor Joseph Lee, Expert of the Commission (PDF). www.coi-drinkingwater.gov.hk. 2016-02-05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2). 
  28. ^ Chan, Shu Ning; Chang, Lu; Choi, King Wah; Lee, Joseph H. W.; Fawell, John K.; Kwok, Kelvin Y. T. Unraveling the Causes of Excess Lead in Drinking Water Supply Systems of Densely Populated High-Rise Buildings in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11-17, 54 (22) [2023-09-10]. ISSN 0013-936X. doi:10.1021/acs.est.0c032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5) (英语). 
  29. ^ 沙埔仔村水浸事故完成調查(附短片). www.info.gov.hk.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30. ^ Lee, Joseph Hun-wei. Review of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Flooding in Sha Po Tsai Village, Tai Po on 22 July 2010 (PDF). www.devb.gov.hk. 2010-10-12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2). 
  31. ^ Environment and Food Bureau - Boards and Committees. www.epd.gov.hk.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32. ^ LETTERHEAD OF ADVISORY COUNCIL ON THE ENVIRONMENT (PDF). www.legco.gov.hk. 2001-12-10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30). 
  33. ^ Hong Kong must ‘innovate or die’, new study warn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05-14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英语). 
  34. ^ HKIE - 香港工程師學會公布四項年度工程獎項得主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nnounced the Awardees of Four Engineering Awards. www.hkie.org.hk. 2023-03-17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8). 
  35. ^ Fellows - Ir Professor Joseph Hun Wei LEE. www.hkaes.org.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36. ^ Academy announces new Fellows for 2008.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37. ^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行偉教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香港科技大學. hkust.edu.hk. 2011-01-14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38. ^ Hunter Rou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Award Past Award Winners.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39. ^ IAHR Honorary Membership Award.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40. ^ Joseph Lee Hun Wei,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scholars.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41. ^ Croucher Laboratory Naming Ceremony. [202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42. ^ Karl Emil Hilgard Hydraulic Prize PAST Award Winners.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43. ^ 2010 IAHR APD Distinguished Membership Award.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1). 
  44. ^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45. ^ 2017建造業議會創新獎得獎名單. ciexpo.cic.hk.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46. ^ 地下防洪計劃獲建造創意獎. 文匯報. 2002-05-30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1). 
  47. ^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獲頒2018年度中國水利學會「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渠務署.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