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科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ex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現隸屬光寶科技之數位儲存設備台灣品牌,主要以生產製造固態硬碟為主。

Plextor品牌原隸屬於日本「Shinano Kensh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集團,2010年Shinano Kenshi集團將此品牌授權給台灣的「飛利浦建興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LDS)。

2014年飛利浦建興之母公司建興電子光寶科技合併,飛利浦建興持有之Plextor品牌因而轉為光寶科技所有,原Shinano Kenshi集團時期之產品無提供任何支援服務。

業務內容 编辑

1989年,浦科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lex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領先推出全球第一台CD-ROM光碟機,歷年來多項產品屢獲大獎肯定,為市場樹立品質及效能標準。浦科特持續推出業界領導創新世代產品,包括Blu-ray藍光光碟機、固態硬碟、數位影像轉換設備及多媒體裝置。

CD-ROM 光碟機

  • 1989年,推出全球首款CD-ROM光碟機。
  • 1992年,2倍速CD-ROM光碟機正式上市。
  • 1994年,推出業界第一台內接4倍速CD-ROM光碟機。
  • 1995年,推出業界第一台內接6倍速CD-ROM光碟機。
  • 1996年,推出業界第一台內接12倍速CD-ROM光碟機。
  • 1997年,因應市場擴大推出ATAPI界面的拖盤式32倍速CD-ROM光碟機。

CD-R 燒錄機

  • 1997年,推出4倍速燒錄機PX-R412C。
  • 1998年,推出業界第一台內接8倍速CD-R燒錄機。

其後浦科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投入燒錄機寫入速度的倍速競爭,始終走在全球前端。當時的CD-R燒錄機常因 buffer underrun英语buffer undrerun (underflow) 寫入錯誤而失敗,耗費許多昂貴的CD-R光碟片。而PLEXTOR早在2000年起,即採用防止寫入錯誤英语Optical disc recording technologies#Buffer_underrun_protection的革新技術。

品牌歷史 编辑

日本母公司 编辑

「浦科特」品牌原由日本同名的「プレクスター株式会社」 (Plextor Inc.) 經營。Plextor Inc.的母公司「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日语信濃絹絲」是一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其前身「信濃絹絲紡績株式会社」成立于1918年,创始人金元大吉出生于长野县上田市的一个木匠之家。当时不断有外国商船来日本,给日本带来了海外的新文化和思维方式。许多的日本人开始接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金元大吉就是当时众多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日本人之一。

1920年金元大吉在自己的织造工场率先引用了他自己发明的半自动织机,开创了一名挡车工同时照看3~4台机器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在质量方面也得到了改进。这台织机织出的布料质量好、以及织机本身的可靠性为信浓绢丝会社带来的广泛的声誉,并奠定了壮大的基础。

1935年信浓绢丝紡績100%出资,在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成立了「信浓株式会社」,开始从欧美来料组装当时价值昂贵的撞针式唱机。

1955年,信浓株式会社开发出当时全球体积最小的撞针式黑胶唱机;由此,推动针式黑胶唱机大范围在家用市场得到普及。之后的三十年中,信浓株式会社通过不断创新和扩大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黑胶唱机制造商和著名品牌,并开始为欧美品牌提供代工。

從「TEXEL 株式会社」到「Plextor Inc.」 编辑

プレクスター株式会社
Plextor Inc.
成立1985
總部  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
产业科技業
產品SSD, 光學設備, 網路設備
网站www.plextor.jp

1972年,信濃絹絲紡績收購長野縣「花岡紡績株式会社」,將後者的總部移到東京,留在長野的分公司開始生產卡式錄音帶

1973年,信濃絹絲紡績改名為「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漢字:信濃絹絲株式会社)。

1985年,花岡紡績更名為「TEXEL株式会社」(テクセル株式会社),並開始以TEXEL品牌產銷。

1986年,TEXEL株式会社設立大阪分公司,並開始向日本国内市场销售名片印刷、IC磁卡胶印机等印刷用机器。

1989年,TEXEL品牌开始销售CD-ROMCD燒錄機进军国际市场。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TEXEL美国公司」(TEXEL America)。

1990年,TEXEL美国公司搬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

199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了「PLEXTOR. S.A.」。[1]

1994年,TEXEL株式会社改名为「プレクスター株式会社」(Plextor Inc.),TEXEL美国公司改名为「PLEXTOR美国公司」(Plextor America),并且在全世界都以「PLEXTOR」品牌經營。在台灣因為由普傑實業代理,所以零售商和消費者慣譯為「普傑」。

從日本品牌到台灣品牌 编辑

2007年8月30日,「PLEXTOR株式会社」與母公司「信濃絹糸株式会社」合併後消滅,但保留 PLEXTOR 品牌。

2010年,飛利浦建興電子合資的台灣公司「飛利浦建興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DS) 取得PLEXTOR品牌全球通路代理經營權,PLDS從此負責研發、銷售PLEXTOR品牌的產品。同年,PLDS推出了PLEXTOR 品牌的固態硬碟 (SSD)。[2]

2014年6月30日,建興電子與自己的母公司光寶科技合併,建興電子於合併後消滅,PLDS歸為光寶科技的子公司(原本是孫公司)。所以PLEXTOR品牌現由光寶科技旗下的PLDS開發產品並銷售[3];也因此,PLEXTOR官網下方版權宣告的地方,會看到這行字:"Plextor branded products are developed and sold by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4]

與舊 PLEXTOR 的混淆 编辑

2010年 PLEXTOR 品牌「遷台」之後,PLEXTOR Inc.仍存在,且至2015年仍有推出新產品;只是新產品不再掛 PLEXTOR 品牌,而是掛PLEX開頭的品牌,例如PLEXLOGGER、PLEXTALK。日本官網 plextor.j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上並說明:「關於 PLEXTOR SSD,請洽 Philips & Lite-On Digital Solutions Corporation (PLDS) 的網站。」)

台灣原本代理日本PLEXTOR的普傑實業仍存在,但普傑實業最後一次代理PLEXTOR產品已是2008年7月15日之遙。[5]普傑實業的網站是 plextor.com.t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與光寶科技旗下的PLEXTOR品牌網站 (goplextor.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不同;普傑實業網站的首頁並有說明「PLEXTORX P-830(DVD) 與 PX-B920(BD) 之後的機種,以及 PLEXTOR 儲存產品的部分」請洽新的 PLEXTOR 品牌網站。[6] 由於光寶科技官方是以「浦科特」在中文世界稱呼Plextor品牌,[7] 所以現在PLEXTOR在台灣並不能譯為「普傑」;儘管如此,台灣許多零售商和消費者仍習慣以「普傑」來稱呼。

與 Lite-On 品牌的混淆 编辑

由於 PLEXTOR SSD 之前屬於 建興電子 旗下,現今屬於光寶科技旗下,所以國外網站多有將它標示成 Lite-On IT(「建興」的英文公司名)或 Lite-On(「光寶」的英文公司名)的 SSD。[8]

光寶本身的品牌 "Lite-On" 也有推出 SSD, 原本Lite-On SSD 主打 OEM 市場,而 PLEXTOR SSD 主打消費市場。2015年初,Lite-On SSD 也邁入消費市場,相較於 PLEXTOR SSD,採更簡單的包裝、更少的配件、較短的保固、更低的價格。但它們的產品命名極為雷同(例如兩個品牌都有 M6S),有時造成消費者的混淆。根據目前的觀察,這兩個品牌同名的 SSD 是相同的規格和用料,因此可能是用同產品雙品牌,試圖同時掌握高低階市場的策略。[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hilips & Lite-On Digital Solutions Corporation運営のサイトをご覧ください.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2. ^ 建興大事紀.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3. ^ PLDS官方網站.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4. ^ PLEXTOR官方網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5. ^ 最新消息. 普傑實業.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6. ^ 首頁. 普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7. ^ 企業社會責任 寒冬送暖. 光寶科技旗下 Plextor 品牌的官方網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8. ^ 例如:Lite-On IT PX-256M6P M interne SSD 256GB (6,3 cm (2,5 Zoll), SATA III, 6GB/s). amazon.de.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9. ^ SSD鬧雙胞. PCDIY. 2015-01-18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