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35°55′30″N 112°57′32″E / 35.92500°N 112.95889°E / 35.92500; 112.95889

羊头山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李家庄羊头山,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头山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山西省高平市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南北朝至唐
编号第六批第815项
登录2006年5月25日

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至隋唐时期屡有增建。共有洞窟九个、摩崖龛像三处,其中北魏洞窟八个,摩崖龛像一处,唐代洞窟一共,摩崖龛想两处。另有北魏至唐代石塔六座、北魏造像碑一通。在半山腰的清化寺遗址有唐代石佛三尊。[1]

历史 编辑

清乾隆《高平县志》卷十九引《羊头山新记》:“山之正东稍南一里余有泉甚清。泉西半里许有梵刹曰清化寺,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弘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改今额。碑乃唐乡贡明经牛元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

羊头山石窟开凿时间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北魏太和年间(五号和六号窟)。第二期:北魏晚期(七-九号窟,补凿五号窟,四号和三号窟)。第三期:北齐至隋(仅在五号窟上补凿小龛)。第四其:唐代(新开凿了一号和二号窟,在前朝未完工的石窟上凿出一个小龛,并在前朝已经开凿的石窟空位上继续补凿石龛)。羊头山顶有唐代寺院遗址,遗址周边有古代城址遗迹。[2]

石窟和建筑 编辑

一号窟 编辑

唐代开凿,只有一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二号窟 编辑

唐代开凿,没有主龛。左面和正面崖壁上雕满佛龛,总共佛龛22处。

三号窟 编辑

北魏晚期,正面和右面均开有一窟。背面雕千佛。正面窟门二侧各立一立佛或菩萨。[3]羊头山开凿的石窟窟门和内部均偏小,不能让人站立进出。

石塔 编辑

塔位于三号窟旁。现存方形两层,第一层有火焰门及塔门左右二力士。火焰门北朝风格明显,此塔应是北朝时期所建。塔檐为仿木结构,屋檐及瓦垄皆有雕刻。屋檐下方椽布局疑似是早期的平行椽布局。此座塔顶部残破,目前为露天状态。北朝石塔颇为罕见,尤其是此类小型石塔。

四号窟 编辑

北魏晚期,只有正面一窟。窟门二侧各立一尊力士。外壁上浮雕千佛。[3]

五号窟 编辑

羊头山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正面和右面(东面)各开有一窟。正面窟内有大魏正始二年(505年)题记。[3]

释迦,多宝并坐龛 编辑

五号窟大龛。面朝南,龛内居中雕二佛并坐像(北魏时期流行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造像)。佛像身着袒右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二者身后有少见的通过满雕千佛体现的背光。[2]

 
五号窟顶部

五号窟顶部 编辑

窟顶部有唐代圆形石塔两座,二者中间圆雕坐佛造像一尊。根据2000年《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中绘制的地图可知,东侧(右面)的圆形塔和坐佛为此文章发表之后搬到此处,目前的位置并非是二者原有位置。[3]

千佛碑 编辑

北魏风格,位于五号窟前方。四面均满雕小佛像,共有小佛像2240余尊。碑高4米,宽1米,厚0.4米。底部总共开有五龛。[3]

六号窟 编辑

北魏太和年间开凿。石窟目前只有一半露出,三面均开佛龛。[2] 右面佛像独具特色,襟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

七号窟 编辑

北魏晚期,只有一窟。窟门二侧各立一尊力士。此窟又叫千佛洞,因洞内三壁雕有1680尊小佛。[3]

八号窟 编辑

窟开凿在一块巨石上,地震或水土流失导致其从山顶滑下卡在现在的位置。北魏晚期,窟门二侧各立一尊力士。[3]

(景区指示牌有将九号窟和八号窟相互换称,这里按照其地理位置顺序予以修正)

 
山顶的九号窟

九号窟 编辑

北魏晚期,只有一窟[2]。其位于山顶,八号窟北面(后方)约10米(此窟并未有道路连接,不建议擅自攀爬)。窟目前只保留了一半,窟顶已经消失。窟内主佛造像(面朝南)背光和三号窟窟门二菩萨背光风格类似,可能是同一时期营建的。

圆形五檐塔和造像碑 编辑

圆形塔 编辑

唐代或北魏。位于羊头山山巅(造像碑东侧)。塔基呈方形,塔身为圆锥形。塔总共出檐五次,中心为空心。每层为单块石打磨制成,其每层相互叠摞成塔。[4]

卧羊造像石 编辑

位于羊头山东峰山巅, 高约2.5米。其底部为卧羊造像石 。四面造像石平面呈方形,其四面壁上均雕一圆拱形龛,内雕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南北两侧佛龛较大,东西两侧的稍小。造像石碑顶部上有仿木构石屋顶,箓顶式。顶上面中有一浅凹形,可能上部最初原有塔刹。卧羊底座、四面造像石及箓顶屋顶的组合,在现存造像石形制中较为罕见。

四面造像石其北面西侧有题记。魏碑体“大代□□□三年岁次己巳”。此题记年款应为“大代太和十三年岁次己巳”及公元489年。此题记年款说明其营造在孝文帝迁都之前。此石位于羊头山山巅,是古代翻山的必经之路上,其营造可能是为来往的人祈福弘法之目的。[5]

其他 编辑

圆形七檐塔 编辑

位于羊头山东峰山巅(圆形五檐塔和造像碑山顶的北面),和五檐塔类似。塔基呈方形,塔身为圆锥形。塔总共出檐七次,中心为空心。每层为单块石打磨制成,其每层相互叠摞成塔。[6]

塔林 编辑

位于五号窟后方,复建的寺庙西侧,应是其原有的塔林。目前保存有四座塔,均为石质。其造型较为简单,区别于圆形塔和三号窟石塔。

被毁的圆形塔 编辑

原位于九号窟旁,现以破损成单独残石构建散落于九号窟和八号窟之间。其造型也是圆形出檐塔,直径应大于现存的两座。其毁于历代地震或是抗战期间的飞机轰炸。

未完工的石窟 编辑

位于八号窟附近。其本身为一块巨石,表面有人为雕刻线。其中心有开一小型佛窟。

保护 编辑

2006年5月25日,羊头山石窟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国家文物局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77. ISBN 978-7-5010-2446-9. 
  2. ^ 2.0 2.1 2.2 2.3 彭明浩. 山西高平市羊头山石窟窟檐建筑遗迹的调查与研究. 考古. 2023, (1): 79-93 –通过高平市人民政府.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张庆捷. 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 考古学报. 2000, (1). 
  4. ^ 羊头山. 长治市人民政府. 2013-12-17. 
  5. ^ 刘 勇. 羊头山北魏造像题记. 太原日报. 2022-11-11. 
  6. ^ 【高平古塔之一】羊头山石塔群. 山西高平. 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