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肋龍屬名:Poekilopleuron)是一基礎堅尾龍類恐龍,屬於斑龍科。雜肋龍的身長9米,體重達1公噸。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統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牠的化石是部份的骨骼,最初於1824年在法國發現,並被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牠於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龍。這副骨骼是最先發現的雜肋龍化石,但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由於原有的化石已被破壞,而至今未有發現其他的化石,加上牠曾更名,故雜肋龍的分類上有很大的爭議而未能解決。

杂肋龙属
化石时期:侏羅紀中期,167.7–166.1 Ma
正模標本中腹肋的模型,位於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斑龙科 Megalosauridae
亚科: 非洲猎龙亚科 Afrovenatorinae
属: 杂肋龙属 Poekilopleuron
Eudes-Deslongchamps, 1837
模式種
巴氏雜肋龍
Poekilopleuron bucklandii

Eudes-Deslongchamps, 1837

雜肋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其大手臂,是較為原始的特徵。牠不像後期的獸腳亞目的手臂很小,而是長及強壯的。雜肋龍的前臂短而粗壯,而年代較晚期的北美洲近親蠻龍也有類似跡象。

過去曾有一個顱骨被歸類於雜肋龍的新種,名為P. valesdunensis。在2006年,這個種建立為新屬,迪布勒伊洛龍Dubreuillosaurus)。

在2010年的斑龍重新研究中,雜肋龍被歸類於異特龍超科演化支[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Benson, R.B.J. A description of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thonian of the UK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Middle Jurassic theropod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doi:10.1111/j.1096-3642.2009.0056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