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林高志/沙盒13

列表 编辑

古物 照片 級別 保管單位 公告日期 地址 備註 參考

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编辑

名稱 照片 種類 創建年代 公告日期 地址 備註 參考
臺北賓館0618.jpg
名稱 照片 類別 公告日期 所在地 參考
Uploading unfree files after warnings 警告後上傳取消自由檔。
變更/修正

2022-06-10

新竹縣北埔鄉中興街44巷1鄰1號 2020-07-01府授文資字第1109050128號

變更/修正2021-12-02

影  像  類

郭英聲、林柏樑、莊靈、張蒼松、劉振祥、張詠捷、沈昭良、潘小俠

曹永生-21/8/10- [1]
戴志蘭-21/8/10- [2]
曲敬瑜-京劇-楊蓮英-22/1/18 [3]
[4]
//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助理館員沈俊平來館參訪
第一屆文化部文協獎章得獎人名單 ❍[[]]

█ #文化資產與綜合組

丘如華吳東昇吳樹民李力群李賢文Ljavuras.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林芳媖林經甫紀仁智張純明許振榮陳怡蓁董振雄簡靜惠

█ #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組

方荷生何美慧呂理政宋永松李景光周俊吉林清富林奠鴻洪德仁許文龍陳亮全陳國慈陳國寧陳錦煌麥玉珍廖桂英廖嘉展釋心道顧忠華

█ #工藝及文創組

王榮文江韶瑩何晋焜周奕成徐莉玲張光民張淑芬許朝宗陳文輝

█ #影視及流行音樂組

江泰暾吳明憲徐崇憲馬長生張議平陳藹玲廖婉池聞天祥劉柏園劉清池劉嘉明

█ #人文及出版組

李元貞汪其楣林真美林衡哲高志尚童子賢辜寬敏楊茂秀詹宏志蔡焜霖賴悅顏顏文熙顧玉山

█ #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傳統藝術組

Yuma Taru尤瑪.達陸)、王源林何政廣吳東亮吳靜吉林百里邱再興邵永添施振榮許坤成辜懷群黃崇仁葉毓繡蕭渥廷蕭麗虹(歿)、鍾任壁(歿)、蘇振輝

█ #文化交流組

Michael BERRY白睿文)、呂慶龍Gian Carlo MICHELINI秘克琳)、中野善壽Phloeun PRIM、Robin RUIZENDAAL羅斌)、吳德朗

文化推動是百年樹人工程,透過長期努力,塑造族群的美學、氣質、生活方式與共同意志。文化部在此,再次向得獎者致上最高敬意,感謝他們幕後的培育與守護,讓創作者得以發光發熱,厚植臺灣的文化軟實力。希望透過文協獎章的表彰,能延續前人信念,創造更包容多元的文化環境,攜手共譜下一個文化百年榮景。

截至2020年,整個維基百科已收錄了超過5,5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600萬篇條目 臺北市福景宮,地址:大安區光復南路698號。臺北市福景宮9834.jpg   福景宮為主祀福德正神道教廟宇。興建於1921年(1952年重建),為位於台北大安區的中型傳統建築廟宇。 土地神乃民間信仰普遍的,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 梁實秋故居 9133.jpg


舊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大禮堂#141市定古蹟、2.第二師範學校小使室及便所#281歷史建築。大禮堂3403.jpg 地址: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市定古蹟:舊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大禮堂,1926年,紅磚造禮堂建築類型,具拱廊立面開有拱窗。歷史建築:小使室及便所,小使(校工之意)。後來小使、湯沸、浴室及物置室曾變更為琴房,今為工友休息室。

3. 原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警衛室,#543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6巷19號。

 

4.大安長老教會#468A優質文教機構,地址:大安區和平東路 3 段 1 巷 51 號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146市定古蹟,地址:大安區基隆路四段42巷內/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 3720.jpg   磯永吉本籍日本台北帝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農業家。1925年和末永仁用臺灣在來米改良成蓬萊米

2.蟾蜍山#494文化景觀,位處臺北盆地南緣芳蘭山與寶藏巖之間(大安區)。蟾蜍山文化景觀 7652.jpg

蟾蜍山位於臺北市西南區,日治設立農業試驗所等,成為農業研發、品種改良及病蟲害研究之重鎮。戰後蟾蜍山成為軍事基地,

3. 蠶業改良場宿舍#541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64號-

本建物約建於1915年,為一幢雙併建物,按標準官舍形式興建,且建築圖說保留完整,為蠶業改良場僅存建物,與周邊總督府農試所昆蟲部及臺大昆蟲館連結

4. 農業試驗所宿舍群#542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70、74、76、92、94號及62弄3 號。

  為農業試驗所僅存之宿舍,與周邊農試所昆蟲部及臺大昆蟲館連結。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潮州街7號、9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潮州街7號、9號9593.jpg 1.梁實秋故居#162歷史建築:大安區雲和街11號。2.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潮州街7號,戴運軌寓所#259市定古蹟。3.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潮州街9號市定古蹟。  

  1927年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抗戰赴後方,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

  1949年移居臺灣,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梁自1930年開始規劃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大型計劃終告完成,梁因此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全集的翻譯而著名。後以中文編寫一全面的英語文學史。

  但梁實秋作爲文學家的聲譽則主要來自於他在1940年至1986年之間寫成的數百篇關於日常主題的散文,以《雅舍小品》為名結集出版。風格曠達,幽默風趣,讀者廣泛,影響很大。

戴運軌(1897年-1982年),伸甫, 中華民國物理學家教育家,被稱為「臺灣物理學之父」,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創辦人、台灣原子能物理學先驅,臺大首任教務長並曾代理校長。

 


馬廷英故居,地址:大安區青田街7巷6號。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 9676.jpg   馬廷英(1899年-1979年),字雪峰,奉天省金縣人,地質、古生物學家。

  馬廷英留日本獲得理學士。畢業後再繼續攻讀博士,指導教師將論文送往德國柏林大學,於1934年獲博士學位,擁有德、日兩國博士。專攻古今珊瑚礁變化及有關的古氣候等古大地構造問題。

  1945年共同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出任地質學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所長。1947年到南沙群島海南島學術調查,,1950年代寫出《石油成因論》,推測臺海深處可能蘊藏著石油及油氣。

  上址建築屬於日本教授集體開發興建的大學住宅組合之一,由足立仁教授所興建,落成於1931年。是日洋融合的建築,約200坪庭院寬闊,現營餐廳。


2.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溫州街22巷4號,#156-17市定古蹟,地址:大安區溫州街22巷4號。

  本建物興建於日治時期,戰後俞大維曾居此,於民國43年至53年出任國防部長,任職部長期間發生八二三砲戰,對穩定臺海情勢卓有貢獻。

  本棟建築前、後院多年來,居住者加種果樹及亞歷山大椰子、桂花等多種植栽,綠資源完整,本建築整體空間仍維持良好狀況。


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19及21號#200歷史建築。 3.同巷23 號#201歷史建築。總督府山林課 日式宿舍群

4.同巷28及30 號-總督府山林課 日式宿舍群 9649.jpg


總督府山林課 日式宿舍群#122市定古蹟。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2段203巷15、17號及22、24號。總督府山林課 日式宿舍 9627.jpg 二戰後,台灣省農林處下設林務局,接收原總督府山林課之業務,「營林共濟財產」也由林務局接管,此區房舍繼續配住員工。


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舊圖書館、行政大樓、文學院)‪#‎58市定古蹟。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舊圖書館、行政大樓、文學院) 9585.jpg      臺灣大學原帝大校舍(舊圖書館、行政大樓、文學院),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初創於1928年,原帝大校舍分佈於椰林大道兩側,包含圖書館、文學院、行政大樓等建築,當時因日本為培養殖民地人才並進而研究南洋而設之。開辦時即成立文政及理農等學部,後來又將醫學部納入,成為規模完備的大學,其校區廣大,建築風格統一,成為二○年代末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臺大從創校以來,培養人才無數,在理工及法政領域尤為出色,戰後改制為臺灣大學,更增加許多系所。

    這些圖書館、理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及行政大樓等略具古典風格的帝大校舍,至今仍蘊涵著濃厚的學院氣氛。


1. 臺灣大學舊圖書館:外觀為折衷主義建築樣式,入口三拱門使用併柱,正面貼國防色面磚,至今猶存。

  2.臺灣大學行政大樓:使用複合式柱式,牆體有凹槽,入口上方有弧形山頭,皆西洋古典建築常用之技巧。

3. 臺灣大學文學院:為折衰樣式之建 築,外牆貼以北投所產褐色面磚, 此亦為椰林大道兩側校舍建築之共同特色。


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156-1市定古蹟、空軍總部#484歷史建築,地址:大安區仁愛路3段55號。空軍總部2912.jpg

  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成立於昭和14年(1939),1940年「二號館(原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建設完成,45度折角開窗、垂直落水管柱,皆為日據時期臺灣建築史發展之重要例證。1945年後,由省政府接收,稱為「工業試驗所大安所」。1949年,在國防優先的考量下,將全數房舍借空軍司令部使用。

  空軍總部,為臺灣空防、作戰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在多次臺海軍事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廳舍建築不僅作為日據時期臺灣工業發展見證,亦表現冷戰時期重要軍事歷史價值。


龍安陂黃宅謙讓居#88市定古蹟,地址:大安區和平東路2段76巷4號。龍安陂黃宅謙讓居4725.jpg   黃家開臺始祖黃啟端來自安溪,於1750年(乾隆15年)來臺,先在淡水、三芝拓墾。1850年舉家遷至新莊,因1853年(咸豐3年)漳泉械鬥,屋宅被焚燬,遷往大灣莊下內埔現址一帶,謙讓居約建於清末、日治初期(1897年)。日治進行都市計劃,濂讓居部分遭徵收。

  濂讓居為臺北市內少見的傳統農村建築,可反映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的風情。典型安溪厝形屋架為硬山擱式,其舊有格局為左右雙護龍三合院。

  黃家之神龕、供桌及牌樓仍保留初建時之舊有風貌,目前濂讓居正廳,依舊為「紫雲祖祠堂」。整體強調實用性,不僅裝潢樸素'風格屬於安溪傳統民居農宅,最華麗的部份屬公媽廳的木造神龕和正脊的剪黏;其餘地方多自實用與素樸角度出發,予人穩重的感覺。

1973年被劃入公共設施保留地,1988年成為龍門國中預定地,1999年拆除前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繼續保存。


清真寺#87市定古蹟。清真寺2933.jpg

清真寺,地址:新生南路2段62號。

台北清真寺,是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於台灣最著名且重要的禮拜場所。面積約2,747平方公尺,1948年,為因應大批至台灣的穆斯林,台北市與高雄市分別建立兩座清真寺。


台北市的首座清真寺,位於今麗水街。1950年代末政府積極拓展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邦交,興建大型清真寺,

 台北清真寺採用阿拉伯建築設計,洗淨水房、禮堂辦公室、圓柱拱環長廊、喚拜尖塔與庭院圍籬等。主體結構為鋼筋水泥,拱門門眉與其多處外牆皆有其馬賽克圖案裝飾。 编辑

  编辑

艋舺基督長老教會A436優質文教機構。地址:萬華區貴陽街二段94號。艋舺基督長老教會3226.jpg

  馬偕博士自1872年抵達淡水,近三十年中,全心力投注宣教、醫療、教育,所傳播的新文化已超越純宗教層次,對台灣近代文化發展有深刻影響,立志終生奉獻給衷愛的台灣,更以「寧願燒盡,不願腐銹」作為行事的座右銘。

  馬偕博士也曾遭遇相當大的阻礙:如1875年在艋舺租屋傳教,1877年房屋被拆,1879年購現址建堂。但1884年中法戰爭誤會馬偕博士又拆毀教室,劉銘傳欽差賠款於1885年新建。這一年艋舺才子三人高中秀才,風水師等人認為教室尖塔帶來吉兆,稱為「風水塔」,從此無人再搗蛋外,送來「耶穌聖教」牌匾祝賀。


仁濟醫院:淡北育嬰堂碑#411古物。地址:萬華區廣州街200號(仁濟醫院大門口旁)。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00號/@25.0366735,121.4980939-仁濟醫院淡北育嬰堂1098.jpg

 清同治年間,艋舺已是相當繁榮的都市,當時在街邊常見棄嬰、孤兒,以及貧苦無助的孩童,於是淡北同知陳培桂要求當地貿易商與店家,共同出力設立育嬰堂,收容無依幼童。育嬰堂於日據時代(光緒 25年間)交由仁濟醫院管理,目前僅存紀念碑,供後人留念。  

台北仁濟醫院之源起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窮民救助機構。最早是由板橋林家林維源於1866年創立,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

「保嬰局」初期救養女棄嬰,後改為救濟貧苦幼童。「育嬰堂」收容、撫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嬰兒。「回春院」收容、救濟行旅病人。「養濟院」收容孤苦無依老人。「同善堂」做為來台官商勇客死而無力殯殮之停柩所,後亦嘉後惠於渡台窮民。

  日治時期1899年(明治32年)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而後因地方改制變更為『台北仁濟院』,並併入回春堂及保嬰局。

台北仁濟醫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收容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民眾。1922年(大正11年)成立財團法人仁濟醫院於萬華堀江町(今西園路)開設精神療養院,並設置醫療所與監督室,為台灣專業精神病患監護機構之始。


仁濟療養院#216歷史建築。仁濟療養院2716.jpg

地址:萬華區西園路二段42號。

仁濟療養院(現為仁濟文物館)是前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療養院,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現為和平青草園,僅一號病房,牆上嵌有建築歷史說明,原來這建築物以前是療養院,可追溯至清朝、日治時期,在昔日大家對於精神病患認識不多的環境下,還能建立這樣一座療養院,真是不容易。

  療養院已搬遷,現在規劃為綠化教室。門旁貼了張課程表,課程還挺豐富的,住在附近的居民沒事可以來上上課,主要是展示一些跟療養院相關的歷史文件副本。


艋舺王宅二進遺構#191歷史建築、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店屋#309歷史建築。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25.0467659,121.506958-艋舺王宅二進遺構 8511.jpg

地址:1.萬華區西昌街177號、2. 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

  艋舺人流傳的打油詩:艋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王則振),指的便是龍塘王氏第一代來台始祖——王宗河(字義德第三好的馬悄哥,為人樂善好施,廣受鄉親敬佩和愛戴)。

  王則振的家族是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泉州晉江,遷移來艋舺,擁有王益興船頭行,王氏一族對艋舺開發,或族群的組織發展救濟貢獻良多,所以歷代後裔和艋舺的開發息息相關,其家族之懿行功名,及急公好義的德行,曾受光緒皇帝肯定而欽受誥封賞。

  從前王厝大宅院是典型的四合院,五進五落的豪華府邸,佔地450坪氣派非凡,所以防盜設備必須加強。其長孫王祖派在獲得醫學士學位後,便正式懸壺濟世,以仁術妙手回春,是艋舺地區名醫,王氏家族迄今已是有三代醫師。

  其後裔王傳淵,繼承祖先百年事業,在船頭行舊址興建一棟新式建築——恆安醫院,原是五進大厝,因改建醫院拆了三四五進,後來第二進因有崩塌之虞也隨之拆除,後只剩下一扇紅色斑駁木門和一個精巧窗櫺,最近參訪時已全部拆除為空地,似乎要再改建


艋舺助順將軍廟#125市定古蹟。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3號/@25.0458136,121.5033794

地址:萬華區康定路13號。艋舺助順將軍廟2707.jpg

  晉德宮又名「艋舺助順將軍廟」,建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由艋舺地方士紳共同起造,為主祀助順將軍黃道周道教廟宇。黃道周,福建省漳州府銅山人,學者、書法家、藝術家、明朝官員,南明時為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兵部尚書,被清兵所俘,不降而死。乾隆時諡忠端。因其忠義,清朝初年政治情勢緊張,改尊稱為「助順將軍」,避免被朝廷查獲。

 正殿為歇山重簷屋頂建築,臺北市內現存木結構歇山重簷屋頂建築僅有晉德宮、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臺北孔子廟臨濟護國禪寺。依古地圖前殿位置應是在現今康定路上,台灣日治時期明治年間重修,約在1914年-1922年期間內拆除前殿。


艋舺洪氏祖厝#115市定古蹟。台北市萬華區莒光路112巷1.3.5號/@25.0315295,121.5037397-艋舺洪氏祖厝 7031.jpg

地址:萬華區莒光路112巷1.3.5號, 9弄2.6.8.10號。

  興建於清代,為昔日雙園區三大厝之ㄧ,建築規模宏大且形式完整,採三進帶單邊護龍格局,建材有泉州白石、福杉、觀音山石等,木雕精美細緻工法講究。整體建物形成完整,彰顯其價值。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是艋舺的洪合益,僅次於板橋林維源、大稻埕的李春生,洪合益即指洪騰雲家族,洪騰雲(1819-1899) ,字合樂,生於嘉慶24年 ,卒於明治33年,享年 81。洪騰雲譜名球唱,字合樂,騰雲為其官章,為貢元死後誥封大夫銜。


慈雲寺#96市定古蹟。慈雲寺 8441.jpg

地址: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2.漢口街二段125號店屋#262歷史建築,地址:漢口街二段125號店屋

慈雲寺屬大聖鄭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奉祀彌勒佛九玄七祖,祭典日期是每年農曆4月8日。

初名為慈雲佛堂,創立於1840年(清道光20年),由智真大師自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恭迎觀世音菩薩來台,擇地於艋舺竹巷尾(今康定路一帶),初建草庵一座,闡揚佛中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持修者以在家持齋修行。

1868年(清同治7年),因火災遷至現址,改以土造磚瓦屋。1898年(明治31年)遭遇大水患,改磚造三廳獻佛堂,兩旁添建兩座護龍,用磚牆圍繞一座庭園,前方再建一座門樓。

1924年(大正13年),慈雲佛堂再改建,以鋼筋水泥紅磚造二樓式齋堂,同時配合閩式特有的騎樓設計,是以磚為建材的拱廊,如同廟宇拜亭工法和美感都相當考究,樓板採用工字樑的工法,是非常好的設計。慈雲佛堂整體房屋結構,大致在這個時期奠定。1942年(昭和17年),將慈雲佛堂更名為慈雲寺,普謙法師為首任住持。2000年(民國89年)台北市政府指定慈雲寺為市定古蹟,2014年(民國103年),完成修繕重新面見世人。


臺糖臺北倉庫#106市定古蹟。臺糖臺北倉庫 0433.jpg

地址:萬華區大理街132號之7.之9.之10。

臺北製糖所的糖廠是鋼筋建物,煙囪高135尺。現糖廠、煙囪等皆已拆除,僅存3棟倉庫,臺北市政府在2003年指定此3棟倉庫與古月台為市定古蹟,並更名為「糖廍文化園區」,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自營館所之一。

臺北製糖所,位於臺北州臺北市綠町(今萬華區大理街)。1910年林熊徵等人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1911年建臺北製糖所,試榨的蔗料來自士林錫口(今松山)的蔗園,每日壓榨甘蔗量為700公噸。

1918年艋舺火車站落成,並建造一條幹線至臺北製糖所的倉庫以便甘蔗運送,長530公尺。後又增設2條支線。1943年總督府禁止製造耕地白糖,原設備移轉至戰力化工廠,製糖所廢止。

1946年臺北製糖所由政府接管,隸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區。1947年臺糖設立萬華倉庫, 1973年配合萬大計畫工程,拆除鐵路支線,改以卡車運輸;1979年拆除煙囪、倉庫與民宅並與臺北市政府合建國宅、臺糖員工宿舍。

臺北製糖所僅存3棟倉庫與月台,2008年由臺北市文化局進行建築修復與展示設置,並於2011年以「糖廍文化園區」名稱正式開幕,其中一棟倉庫作為展覽館使用。


新富市場#126市定古蹟,地址:萬華區三水街70號。新富市場1127.jpg

  新富市場,又稱東三水街市場,位於龍山寺附近,有八十年歷史,是日據時代台北最繁華的菜市場。日治時期為了提供艋舺日籍居民購買生活用品而建造的傳統市場,也是日治時期少數留存至今的市場,具有歷史價值,被列為市定古蹟。

  市場平面為馬蹄形,中間留設採光通風天井,動線流暢,與我們習慣的傳統市場不同;走進市場狹窄的街道,兩旁是井然有序如格子般並列的店家,主要販售生鮮蔬菜、熟食、百貨、日常用品等。

 除了市場本館外,這裡還有仍然維持原格局與物料的木造辦公處及管理宿舍,相當具有特色。


1.剝皮寮#303歷史建築與章太炎故居#160。剝皮寮1116.jpg

1.剝皮寮,地址:萬華區北鄰老松國小南校舍、西接康定路、南面廣州街、東至昆明街所圍成之街廓。

2.章太炎故居,地址:萬華區廣州街123號。

  剝皮寮為臺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依古地契在嘉慶4年便有店屋買賣紀錄,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

  「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地名由來,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另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市區改正」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拉直,自台灣清領時期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编辑

  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日治時至1945年後,都列為老松國小校地預定地不能增建改建,故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

西門紅樓#39三級古蹟。地址:萬華區成都路10號。西門紅樓 8383.jpg

,考慮日人生活機能需要, 1907年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落成於1908年,迄今已屆百週年,是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蹟市場建築。

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至今保留原貌。大膽的創意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

該市場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日治時代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1911年市場附近也設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均在今台北捷運西門站附近。

李乾朗教授著,《台灣建築史》書中表示:八角形平面具有造型上的特色,外牆用許多橫帶,顯示濃厚的辰野式風格,八面皆凸出三角形山牆,有如一頂皇冠。當年2本公益拙作(文化創意行銷策略100招及環遊世界文化導覽)出版時,帶去致謝書中有引用其著作內容,並請求以後再容參考應用,立即承諾沒問題儘管用,恭喜太棒的李教授,榮獲2015年行政院文化獎。

西門紅樓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餐飲聚集處。

老松國小#86市定古蹟。老松國小1160.jpg

地址:萬華區桂林路64號。

老松國小是一所鄰近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的公立國民小學。明治29年(1896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創立,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內。明治39年(1907年):改稱「艋舺公學校」,校址移至現址(蓮花池畔)。

1920年興建北棟校舍,為三層樓高的鋼筋混泥土構造,當時日本鋼筋混泥土的技術傳入台灣,所以出現如此現代化的建築。校舍空間寬敞,採光與通風良好,走廊為半圓拱型,具有古典氣息,也是日據時代台灣小學校舍的典型建築。

    日治結束後,民國57年(1968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民國79年(1990年):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早年學生高達一萬多人,曾經是全台第一位的學校,傑出校友很多是國家棟樑、企業精英、對社會有重大貢獻者。

萬華林宅#95市定古蹟。萬華林宅1219.jpg

地址:萬華區西園路1段306巷24.26號。

位於台北市艋舺大道、西園路口的萬華林宅,約有80多年歷史。林宅建於日據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依據當時都市計畫道路而建,所以這座華宅的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三邊臨馬路,因此外觀甚為突出。它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共有三層樓,屋頂上設平台可供遠眺,是一座結合中西特色的建築。


入口設騎樓,大門及左右窗對稱,室內裝修亦以中國風格為主。樓梯磨石子施工精美。屋頂舖黑瓦,陽台欄杆及門窗之細部設計頗為講究,是台北市現存三0年代民間巨宅之代表作品。

西門紅樓#39三級古蹟。地址:萬華區成都路10號。

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日人生活機能需要, 1907年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落成於1908年,迄今已屆百週年,是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蹟市場建築。

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至今保留原貌。大膽的創意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

該市場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日治時代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1911年市場附近也設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均在今台北捷運西門站附近。

李乾朗教授著,《台灣建築史》書中表示:八角形平面具有造型上的特色,外牆用許多橫帶,顯示濃厚的辰野式風格,八面皆凸出三角形山牆,有如一頂皇冠。當年2本公益拙作(文化創意行銷策略100招及環遊世界文化導覽)出版時,帶去致謝書中有引用其著作內容,並請求以後再容參考應用,立即承諾沒問題儘管用,恭喜太棒的李教授,榮獲2015年行政院文化獎。

西門紅樓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餐飲聚集處。


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22三級古蹟。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1082.jpg

地址:萬華區環河南路2段93號。

  道光16年(1836年)淡水廳同知婁雲到任,翌年議建書院於林國栳所捐獻地基計劃興建。道光22年(1842年),曹謹由鳳山知縣升淡水同知,隔年捐出薪俸繼續完成婁雲未竟之舉,之後凡涉及學海書院興建之資料,皆一併列出兩位淡水同知,為書院所投下貢獻,費時七年完成,初命文甲書院。


  道光27年(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台灣,路經艋舺時,題「學海書院」匾額後,改稱學海書院;同年曹士桂署淡水同知,親自任學海書院院長。

  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1811年-1869年),他的居所稱「老師府」 (現位於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列為第三級古蹟)。


  同治三年(1864年),書院重修翌年告竣,落成時院長陳維英題掛聯一對:仍高懸在正廳,為書院珍貴歷史文物。


日治時代,日人意欲標售其地,高姓族人認為風水佳且是座優美的古建築,不希望他被另購拆毀,故承購後改為高姓宗祠。

艋舺青山宮#24三級古蹟。 (因似有靈犀啟示順延1日上網)

地址: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艋舺青山宮8486.jpg

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俗稱「艋舺大拜拜」。該廟建築本身因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內政部在1985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艋舺在1854年(咸豐4年)發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漁民,特將青山靈安尊王神像分靈至艋舺,欲藉此弭平疫情。隨後由於祂靈驗神蹟善信日增,1859年(咸豐9年)在現址建築新廟。

艋舺青山宮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的街屋式建築。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有「大宋明神」字樣,明間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正殿神金碧輝煌,上方懸掛匾額以1882年(光緒8年)福建補用同知何思綺所獻「神靈昭著」年代最早,另有諸多匾額。

  1907年(明治40年)就有青山王賽會活動,每年農曆10月20日、21日兩天分別在萬華區進行暗訪,農曆10月22日的正日迎青山王遶境,又昔日沿途家家戶戶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等規模盛大轟動,為臺北市三大廟會之一。目前該祭典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被文化部在2010年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









Δ艋舺青山宮內外觀靈安尊王聖像等。

Δ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與珍貴匾額齊現。

1050115_B認識文化台北:艋舺青山宮#24三級古蹟。 (因似有靈犀啟示順延1日上網:問題請教專家先進)。

  問題請高人,方家指點:過去古蹟,分為1,2,3級、市定古蹟、歷史建築等五種,台北市現除12個國定外,餘為直轄市定古蹟與其他。各單位、廟宇的石雕、木雕、書籍、文物......等如何處理及向信眾解釋交待?依理升級人神同歡,但將,2,3級、市定古蹟等,通過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先進感覺指出2-3級有下降之疑可能有困擾。

  所以1/13文稿1/12準備資


艋舺地藏庵#17三級古蹟。地址:萬華區西昌街245號

台北艋舺清水巖#18三級古蹟。地址:萬華區康定路81號。艋舺清水巖00256.jpg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艋舺清水巖,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

  艋舺清水巖於1787年(乾隆52年)在現址修築廟宇,1790年落成。1817年6月,颱風侵襲而重修。艋舺清水巖座東朝西,原有三殿完整格局,後殿因火災倒燬,右護龍因長沙街拓寬於1971年部分拆毀,現存為面闊七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形式的建築。

  三川殿開三門,明間步口抱鼓石及蟠龍石柱一對,另有於1817年(嘉慶22年)重修時敬立的石柱楹聯。檐廊兩側龍、虎二堵牆分別有「南極仙翁」及「麻姑獻壽」磚雕,是臺灣現存落款(1817年)最早的磚雕作品。屋頂為兩坡硬山式廳堂結構,正脊垂脊排頭上飾有「八仙座騎」等交趾陶人物,此後屢經翻修,迄今大致保持重建當年原貌,木結構建築幾乎為原物。

  拜殿有1868年(同治7年)所立蟠龍石柱一對,在樑架、石壁、龍柱上,也都刻有清朝皇帝年號年代。整體建築仍呈現清代中葉臺灣廟宇渾厚樸拙特色與藝術水準,是臺北唯一能夠保存咸豐、同治年間建築原貌迄今者。


Δ明間步口抱鼓石及蟠龍石柱一對。

Δ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

Δ正殿神上方懸掛最珍貴的光緒皇帝匾額

Δ正殿中座是最著名落鼻老祖師。


1050114認識文化台北,艋舺地藏庵#17三級古蹟。地址:萬華區西昌街245號艋舺地藏庵1066.jpg

  艋舺地藏庵,興建於1760年(清乾隆25年)的單殿傳統寺廟建築。是艋舺龍山寺的屬廟,主祀地藏菩薩,旁配祀臺北城隍爺及田都元帥。

  艋舺地藏庵仍多保留1838年重建後之原貌,建築結構簡潔,雕飾樸拙。另外,廟旁有大眾廟一座。地藏庵現為三級古蹟,仍為萬華區重要廟宇之一。

  地藏王菩薩的慈悲,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1.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福州街#140 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福州街20、22、26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福州街2148.jpg

2.牯嶺街高等官舍群,地址:臺北市中正     區牯嶺街60巷2、6號#139市定古蹟。

3.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方東美寓所,牯嶺街60巷4號#257歷史建築。

  福州街、牯嶺街的日式宿舍,約建於日昭和3年或5年(1928-1930年代)。建物外牆採用日式雨淋板,屋頂是老式黑瓦,屋角垂脊末端裝飾鬼瓦。

  臺北市政府分別將座落在青田街7巷2號(大安區)、牯嶺街60巷2、6號、及福州街20、22、26號等3處共5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這批日式宿舍均為國立台灣大學所管理維護。

  宿舍目前都在使用中,因此屋況保存相當良好,其中福州街的日式宿舍,除哲學大師方東美故居外,福州街20、22號在日據時期就是帝國大學校長宿舍,沿用至今,現任校長也住在宿舍內,卸任後才會搬離。 牯嶺街高等官舍群,日據初期為適應日本渡臺之人住宅之需,包含統治機關之公務員、眷屬及商人等,將臺北城南側的土地納入市區範圍


20211215認識文化台北:市長官邸#46B歷史建築,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44、46號市長官邸 0701.jpg

建物興建於1940年,原為臺北州知事官舍,戰後成為臺北市市長官邸,直至民國85年開放參觀並轉型為藝文展館,本建物在臺北市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2.本建物為當代日式宿舍之代表作,建物與周邊環境融合極具特色。建物內部雖歷經改建,惟主體構架、屋架仍為舊物,且外觀主要格局仍維持原貌,具建築史上之價值。


民國87年興建表演廳,同時修繕官邸藝文中心,並於同年10月重新開放,營運團隊於101年至102年間針對現有房舍進行整修。


中正區福州街11號#150市定古蹟。中正區福州街11號(臺灣師範教育館--劉真校長故居)8055.jpg

中正區福州街11號(臺灣師範教育館--劉真校長故居)。

地址:中正區福州街11號。

  上址原為日治時尾辻國吉住宅,由其本人設計興建於台北市千歲町的台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尾辻國吉的自宅,建築年份約為1920~1930年代。住宅是2層樓木造建築,考量台北的地方氣候,融合日本式和西洋式的設計,形式屬於「和洋折衷建築」。現整修作為:「臺灣師範教育館--劉真校長故居)」紀念館 。

     劉真(1913年-2012年)字白如,生於安徽鳳台,畢業自安徽大學哲學教育系,曾在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及美國賓州大學研究三年。

  1949年指派劉真擔任臺灣師範學院院長,後接任校長時年38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升格後的首任校長,當時只有42歲,曾是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是著名教育家,除師大校長外,曾任立法委員、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長、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總統府資政、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等職位。2012年辭世,享壽九十九歲。

     紀念館位於國語日報對面,內部陳設簡單純樸,不失學者大教育家風範,可去瞻仰認知。


文化台北:#353寶藏巖聚落。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30巷23號後方。(中正區福和段二小段690、694、695-1、695-2地號土地)。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23號/@25.0105592,121.5332249-寶藏巖聚落 0852.jpg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台灣軍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興建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1945年日本戰敗,寶藏巖附近地區的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歷史聚落臨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之間,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得名於該地佛寺寶藏巖觀音亭。雖小但擁有傍水山坡之戰後違建眷村等人文特殊景觀,1960年代後漸增進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多是單純的尋找住所的駐軍或榮民老兵等,於是這些違章建築漸漸成為聚落。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兩百多戶人家。多為自行搭建,就地取材的狹窄平房。因居住者多收入不高,即使改建也為小規模整修。因此維持了1960至1980年代原有建築風貌。

  1997年後,受到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 將該聚落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台北101大樓齊名。 2011年由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寶藏巖歷史聚落」。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由榮民、城鄉移民等社會弱勢族群及駐村藝術家們,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


林華泰茶行-臺北市大同區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93、193-1、195、195-1號-林華泰茶行 8056.jpg

至今已至第五代,目前仍維持茶葉的生產。該茶行仍保存完整的茶產業鏈,包括上、下游的種茶、製茶,商業文化甚為完整,為臺北茶產業文化之代表。 2.建築物於1966年興建,茶行結合店鋪、工廠與住宅空間使用功能,具建築類型特色。此外,仍保存二口焙籠坑及部分早期製茶設備,亦具保存價值。


南京西路237號、迪化街一段2、4、6號店屋#294歷史建築。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仝上。迪化街一段2、4、6號店屋9291.jpg

  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商圈」,範圍涵蓋迪化街1段(南京西路至歸綏街口)等。尤其是入口之處最熱鬧。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清咸豐六年(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據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日治年代,配合『市區改正』,道路拓寬、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閩南式店舖改變為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形成了今天的主要面貌。戰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三大行業中最大集中地,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是台北市現存完整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上址二樓店屋建築,面材使用洗石子,為連續之四間街屋。中間正面為三角形山頭,裝飾有花草泥塑,牌樓面為方形窗戶,女兒牆為主要特色,用菱形與方形圖樣裝飾,建築物整體感樸素,造型與裝飾簡單。

  建築一樓空間為商業之使用,二樓為住宅。建築立面保存完整。騎樓增設帆布作為遮陽避雨之用。  


延平北路二段27號店屋#215歷史建築、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5號店屋#301歷史建築。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5號0370.jpg

1. 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店屋,地址:仝上27號

延平北路二段25、27 號,這兩棟建築為昔日的「文化書局」及「臺灣民報」台北發行所。「台灣民報」在當時是「臺灣唯一的言論機構」,蔣渭水先生是主事與主筆之一。文化書局主要銷售思想叢書,並為台灣文化協會本部,臺灣民報支部,日治改革人士的重要據點,蔣渭水先生經營的大安醫院也在附近,(延平北路二段31號,現義美食品公司延平門市分店,以前曾為總公司所在,現遷移至信義路)。

  27號近年曾為服飾精品童裝店:二樓店屋建築,正面做圓弧形山頭,邊柱及間柱無收頭,山頭有類似店家商號徽章的泥塑,牌樓面頂有圓形圖樣的凸刻線腳裝飾,面材使用紅磚,建築物整體感較穩重。

2.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5號店屋,地址:仝上25號

  25號建築一樓空間為商業之使用性質,二樓為住宅的使用,未有營業,似乎處於閒置的狀態。門樓面部分被正立面招牌所遮掩;二樓立面搭起鐵網,推測可能作為保護建築立面之用,或為修護所需架構;三樓有磚造加建。


太和堂#288歷史建築。太和堂6024.jpg

地址;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149及151號。

太和堂藥房始建於日治時期(1910年前),後因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人強迫拆除,戰爭結束後著手重建。

  建築為兩坎兩進,外觀可見兩間店面,但內部作為一戶使用。有著傳統兩開間街屋外觀,及對稱的12扇窗。它是日治時期三大藥房之一,簡潔工整的設計,難掩舊時代風華。客廳有1950年代特色,2樓第2進規劃為故事館展示區,展示藥房以前的用品器材,如日據時代的藥罐、診所用的儀器、手術刀等。3樓在修復之後,將作為家族會館,讓親戚來回味舊時光。

  建築保有和洋混合的特色,修復過程盡量保存現況,能夠與舊空間的語彙融合。3樓2進上方斜屋頂,改造後空間變明亮。李家也有多人赴日就讀醫藥,顯見門庭之旺。


延平北路2段171號店屋(廬山軒)#343歷史建築。

地址:大同區延平北路2段171號。台北市延平北路2段171號店屋(廬山軒)/@25.0585048,121.5116055

延平北路2段171號店屋(廬山軒)9287.jpg



  廬山軒開山祖陳清彪、第二代陳元齡原本是在福州市立足,第三代才渡海來台落地生根,現在由第五代當家,第六代也投身傳承。

  半世紀來,台北市廬山軒佛具店祖孫四代為七尊肉身菩薩「塑金身」,放眼全國,數量可能無出其右。

 出家僧尼或在家修行的人,若習佛弘法、修道濟世有大成就,終能閉關坐缸圓寂為肉身菩薩,其佛、道因緣都被視為「超凡殊勝」,也是現代科學難以解釋的奇觀。慈航法師金身,就是由樂觀師、陳中和父子完成,目前安奉汐止慈航紀念堂。

  建物位處昔日大稻埕太平町北段,1955年由來自福州的廬山軒陳誠祿買下,經改建後經營家族佛具塑像店鋪,後再經1967年增建而成現貌。


歷史建築。十字軒糕餅舖 144748.jpg

1.十字軒糕餅舖,地址;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66、68號。

  十字軒糕餅舖,於民國19年由邱炳星先生創立,經過幾十年依然屹立不搖,本著創辦人一腳步,一腳印之精神 繼續為顧客服務,並深受各年齡層之消費者所愛好,經營理念仍朝向健康多元化之產品而努力。

  顧客買盒泡餅給阿公阿媽吃,包子饅頭早上蒸熱吃,麵龜壽桃去廟裡拜拜,買鳳梨酥帶去美國、加拿大、日本、大陸,並經常有遠自國外的旅客至店購物。

  昭和48年起參加日本第18回全國大博覽會數年,至民國91年參加台北市第一屆健康烘焙食品創意競賽,獲頒減熱量、減油烘焙食品之佳作獎等。

2.順天外科醫院,地址;大同區保安街84號。順天外科醫院9442.jpg

  原是日治時代,台灣首位完成西方醫學教育的台籍原住民醫生謝唐山開設的『順天外科醫院』 經修復後,因為位於保安街84號 ,故取名為保安捌肆生活美學空間,到大稻埕多了一項老屋喝咖啡。建築師在改造下足苦心,因為建物內部的歷史痕跡不完整也被疊加過。改造重點不在「復原」,而是用詮釋的手法,將其精神與脈絡保留下來,因此一樓挑高、三樓地板降低自然形成舞台,穿透感十足、符合公共性質的空間語彙。


廣和堂 160430.jpg廣和堂#290歷史建築。地址: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號。

  創立於1877年的「廣和堂」漢藥舖,為廣東省梅縣人莊阿炎到大稻埕藥舖任學徒,學成後以其來自梅縣,及祈求事業和平順利,創辦了「廣和堂後代莊添慶等習醫,極盛時期,曾聘請十餘位工人炮製藥材等。

  建物在角地的圓弧形立面處理,有現代主義簡潔線條造型之特色。其磨石子工法細緻,圖案能反應建物曾為中藥店之歷史。曾在此執業長達六、七十年。

  2006年原屋主出售,幾經易手,2016年由陳國慈女士承購。陳女士曾於2003年至2015年創辦並贊助「台北故事館」。2017年4月15日,陳國慈女士以推廣古蹟活化為理念,創辦並贊助「迪化二O七博物館」,期盼藉由這棟美麗老房子蛻變再生的活力,透過主題展覽及多樣的藝文活動訴說屬於台灣的在地人文歷史故事,串聯現在與未來新生命。


大稻埕變電所#156-15市定古蹟。地址:大同區太原路187號。

  建物為本市僅存之日治時期現代化電力變電所,為本市近代化過程及電力發展之見證,亦為都市發展史的代表案例。 建物保有日治時期原貌,外牆為淺綠色溝紋「二丁掛」面磚,街角採圓弧處理,女兒牆外側尚存臺電株式會社標誌之殘跡,建築為1930年代現代裝飾藝術風格式樣。


新芳春茶行1299.jpg-新芳春茶行#147市定古蹟地址: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新芳春茶行為日治時期外銷包種茶的大茶行,創建於昭和年間(1930年代),建築物現為連續三開間街屋,建築立面山頭以花草圖樣裝飾的泥塑,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搭配幾何圖樣作為下方線腳,兩旁水平帶狀欄杆女兒牆,中間牌樓向後退縮做為陽台使用,三層樓街屋形式,包含了「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與「住宅」等4種機能,是日治時期台北最大的精製包種茶茶業工廠。



大龍國小-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47號大龍國小4444.jpg


日新國小,1917年,日本人將水田和池沼填平,設立「大稻埕第二公學校」,只招收男生建校初期借用大稻埕女子公學校校址(即是今日永樂國小)上課。1920年,古色古香的紅樓啟用,學校正式遷入太原路151號-日新國民小學(原日新公學校)紅樓 4192.jpg


25.0525191,121.4471386-大稻埕辜宅1071.jpg

本建築物所呈現之總體價值具有保存價值,足以彰顯在地建築技術,建於戰後之商店建築,有相當之建築品質,為台灣光復後之首批之建築式樣。


1050302認識文化台北:鐵道部部長宿舍#135市定古蹟、鐵路局北淡線(圓山站)宿舍#305歷史建築。

1. 鐵道部部長宿舍,地址; 大同區西寧北路1巷5弄2、4、6號。

鐵道部部長宿舍宅,約創建於昭和1932年間,臺北北門外鄭州路、延平北路、忠孝西路、西寧北路所圍合之區域,於清末是接官亭及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機器局所在地,是清末重要建設所在地,其址原為劉銘傳所聘外籍顧問宿舍,於日治時期於原址重建作為鐵道部部長宿舍,目前待整修。


2.鐵路局北淡線(圓山站)宿舍,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酒泉街9巷13號。

鐵路局有好幾處宿舍也被列為歷史建築,如鐵路局機務段員工連棟宿舍(多處)、烏日車站舊站長宿舍、彰化臺鐵舊宿舍;石榴車站職員宿舍、關山鐵路舊站宿舍、宜蘭市臺鐵宿舍等。

本建物為北淡線鐵路停駛後所留存和北淡線歷史相關之空間,為見證北淡線鐵路記憶之重要節點,具有重要歷史、場所意義與價值。因台北花卉博覽會舉行,又位於圓山捷運站旁,來往旅客一目瞭然,面積頗廣可能整修不易部,以木柵圍繞美化,現尚閒置中


1041103認識文化台北:大稻埕千秋街店屋#118市定古蹟

地址:大同區貴德街51.53號。

  1942年出生的莊永明老師,大稻埕家裡的雜貨店「莊協發」當年是當地唯一的7-11 ,更是鄰居「開講」的聚集地,從小聽人講古,因此與台灣文史結緣。著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台灣諺語、台灣風情、台北老街等。現任台北市文獻會副主委,也導覽台北老街的歷史街道之旅等。

  大稻埕係台北都市發展的起源地之一因緊臨淡水河,是盛極一時的繁華港埠。其中貴德街日治時期稱為「港町」,是當時大稻埕最主要的茶業製造加工中心。劉銘傳新政時期在大稻埕港區所規劃市街(千秋街)之相關建築,依歷史及建材特色推論,為清末日治初之建物,見證台北早期淡水河運繁榮,呈現洋行茶商聚集之街屋特色。建物沿古街,為防水患與方便卸貨,騎樓提高3尺。建物在日治時期開雜貨店,店內至今保存古老櫥櫃設施,具早期商業文化之特色。本區周邊多為歷史文化遺跡,如港町文化講座、陳天來宅等,蘊藏豐富人文軼事,如林本源家、李春生等,有助於了解台北早期發展歷史。

  古蹟為2層樓,屬簡約磚造街屋,樓部份開高窗,外牆清水磚大致完好,仍保留原有陽台、天井及竹節式落水管等,屋頂格局完整,而為防淡水河淹水而加高地基,表現建築地區性。


陳天來故居#132市定古蹟

地址:大同區貴德街132號

  大稻埕鄰近淡水河是1860年代開港的貿易港埠區,並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大稻埕附近成為茶葉的加工製造重鎮,而古蹟的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貴德街上出過好幾位茶葉鉅子與富豪,富商巨賈李春生、陳天來都在這條街和附近興建豪宅,如今許多舊建築都已拆除重建,僅存幾棟歷史建築,為昔日的繁華留下見證。

  陳天來(1872-1939),正逢大稻埕最興盛繁華的時代,他的父親陳澤栗曾擔任廈門怡記洋行買辦,與傳奇茶商李春生成為好友,陳澤栗來到台灣後經營木炭事業,作為茶葉培火之用,而陳天來從年輕就協助父親,在1891年,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居是仿巴洛克風格的極致,建築展現1920年代臺灣多元特色之近代建築風格,建材優良且精緻之細部裝修工藝為經典之作,深具建築美學價值。

  除茶葉之外,陳天來對於大稻埕藝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因為大稻埕兩大劇院:永樂座及第一劇場 (已拆除),都是由陳天來投資興建,曾培養出許多台灣近代歌謠人才,包括李臨秋、顧正秋、詹天馬等人,蔣渭水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也常在此舉辦活動,則是現代話劇、歌舞劇為主。陳天來經營茶葉製造與販賣,多年經營後,於1927年成為台灣茶葉公會會長。


大稻埕辜宅#81市定古蹟。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303巷9號/@台北市25.0583928,121.5087318

地址: 大同區歸綏街303巷9號

  大稻埕辜宅持有者為辜顯榮,本身面積約900平方公尺,完工於1920年,而此建築呈現了中國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該宅於日治時期本作為官鹽經銷辦公場所,獨占全台灣鹽務事業,因此亦稱為鹽館。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鹽館業務雖予以廢除,但此建築仍是鹿港辜家住宅。

  這棟擠身於高樓大廈間的折衷主義建築仍十分氣派顯著。辜宅剛建造的建築機能,本以商業用途為主,以面街為準,分為前後兩棟。擁有三樓樓板的前棟配置中,一樓做為鹽務辦公場所,二樓做為接待日籍官員與來往賓客之用,三樓則做為公媽廳。而後棟一、二樓面積則單純做為辜家家族住居。另外,庭院尚有鹽館倉庫,宿舍,花園。不過1963年起因應使用者幼稚園需要,今公媽廳、宿舍、鹽業倉庫與花園均以拆除,

  在外貌上,大稻埕辜宅外牆與結構皆以磚石與檜木為主要建材,另外再以洗石子飾面來建造家徽裝飾最為繁複。正面入口的簡化山牆,具有折衷意味,不過立面對稱布局與中國古典裝飾又具有閩南風味,而此風格也顯現於女兒牆收頭裝飾。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展開之前,從台灣北海岸登陸的日本軍與匆促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守軍發生短暫的乙未戰爭。戰爭過程前半段中,日軍攻佔台北的關鍵人物為由鹿港來台北經商的辜顯榮。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105市定古蹟

位置:大同區重慶北路、南京西路、寧夏路、天水路交會處。

  大稻埕圓環附近清朝時期是一大片低窪沼澤地,有人進行開墾或安葬墳墓。日據興建台北至淡水鐵路,因在鐵路鄰近才漸繁榮。1908年日人規畫成休閒公園。後四周人口漸增開始有了許多房舍。自1921年起有小吃攤在傍晚於公園處做生意,且附近有多家大型的歌舞廳、酒店,娛樂後會到圓環享用小吃等。

  二戰爆發,1943年開始有美國軍機轟炸,下令圓環小吃停止營業,並拆挖該地以建防空洞防空壕、蓄水池等避難建設,蓄水池即設計在正中央位置。

  戰後防空壕拆除蓄水池填平,重新恢復夜市,並在1954年各攤販集資,將圓環整修建屋。2002年地基開挖,發現防空用蓄水池,池高2.2公尺、直徑11公尺,填平並沒有對其造成太大的毀壞,有歷史性的保存價值,可供瞭解當年的避難歷史,目前市場停業拆除。

2.原下奎府町郵便局,大同區南京西路105號#492歷史建築。

  下奎府町郵便局創建於1926年,為日據時期之三等郵便局,為此區少數僅存之紅磚建築,立面採用幾何造型,現況外部風貌保存尚好,屋頂為日式之「寄棟」型式,皆保存原有構造,呈現當時三等郵便局之建築風格,見證郵政業務發展的歷史,具歷史及建築時代特色。

  建築緊鄰南京西路107巷,該巷道為清朝劉銘傳時期興建鐵道所經路線,見證了大稻埕街道發展的紋理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100市定古蹟

地址: 大同區甘州街40號。

  大稻埕教會的前身是是由馬偕博士於西元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其獻地建堂發起 人為初代信徒陳願長老,是台北市最早 建立的禮拜堂,其地址即今延平北路三段。

但禮拜堂後來因為中法戰爭而被攻擊毀壞,之後便改於枋隙重建。又因為教友日增而使空間不敷使用,遂由「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長老提議並捐地出資興建今天的大稻埕教會。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當時堪稱為全台教會  最具規模七殿堂,遠近馳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教堂又因為老舊及空間不敷使用而有拆除改建之議,而後臺北市文化局逕行決定將建築物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後來由教會利用奉獻基金進行建築的修復工程,並架設管風琴。

教堂的正立面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其下則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而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面則有哥德式的尖拱。主堂內部空間挑高,有兩層樓高,予人一種莊嚴感。


台北市市政府舊廈#69市定古蹟。 编辑

位置: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台北市市政府舊廈 7619.jpg

  「台北市政府舊廈(原建成小學校)」創建於一九二0年,原係日本人子弟專用小學,戰後曾長期做為台北市政府辦公使用。該校舍採對稱的「學院派」形式,紅磚外觀優美,正面整排連續採光窗。主體建築中央高塔及兩角隅的翼塔為主要特色,其主體中央高塔上方一座突出的鐘樓成為醒目的視覺焦點,頗有中世紀英國教育兒童守時意義。整體平面建築為ㄩ字形,內側設拱廊圍繞操場。

  隨著臺北市的發展,市政府遷往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原有前棟建築改為當代藝術館,與後棟建成國中結合成難得的藝術展覽與教育共構空間。本建築為紅磚造左右對稱配置,中央及左右側各設入口,中央入口大廳的二樓為大集會廳,室內空間跨度大且天花板較高,。

  該棟建築於指定為古蹟並經修復後,於2001年5月26日開幕,由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經營管理,作為當代藝術館使用,結合古蹟建築與當代藝術,提供市民新的藝文交流體驗的場所。當代藝術基金會於2007年12月31日與市府簽署的委任合約屆滿,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08年1月1日起,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負責營運。


20211220認識文化台北474


20211221認識文化台北:原臺北北警察署#51市定古蹟

位置:大同區寧夏路89號。原臺北北警察署 0626.jpg

  日治時代的臺北警力部署大約是以舊臺北城北門為分界。北門以南的城內及其城南範圍歸「臺北南警察署」管轄,另一邊的北門之外一帶則歸「臺北北警察署」。而當時臺北北警察署廳舍,正是設於靠近臺北大稻埕地區的該古蹟建物。

  臺北北警察署昭和8年(1933年)所建,臨街三層樓水泥建築。外觀上,該建築呈現流線型,警署入口就設於線條轉折處,並立有西洋圓柱表現其權威感。另外,牆面皆貼有臺北北投窯廠所出的褐色磁磚,窗子多為拱形半圓狀。

  這棟折衷形式的現代建築除了外表顯眼之外,另還有幾個特殊景觀。其一是建物外的圍牆所用石塊,正是1900年拆掉臺北城牆所遺留下來的。而該建物內,尚有見證歷史且全台灣唯一僅存的扇型拘留所及難得一見的「水牢」。

  1945年後,臺北警察署改制為臺北警察局,該建物也歷經「刑警總隊」,「第一分局」與「大同分局」(1990年-2012年)。臺北市現今除了指定其為三級古蹟(民國87年,1998年)之外,也積極規劃將其建物,改建成供一般遊客可進入參觀的「警察博物館」。

  由於建物為市定古蹟,不能進行改建,導致營舍不敷使用。大同分局在後方,建立新式大樓(錦西街200號)進行進駐,原大同分局改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20211221認識文化台北524   编辑

大稻埕慈聖宮 编辑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25市定古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0614.jpg

位置: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25.0556208,121.4401609

  霞海城隍廟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元年,御賜臨海門匾額。而因下店鄉又名霞城,而城隍廟1821年,百餘名泉州同安人,搭船遷移至艋舺。順利到達目的地後,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於艋舺八甲莊,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祭祀。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兵災,信徒從火焰中救出金身,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1859年於現址落成新廟奉祀,在祭祀神祇方面,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從同安縣霞城過來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等。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每遇祭典盛況空前,與遶境活動熱鬧滾滾,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稱。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乃倡議擇地建廟,地主蘇協臺捐獻廟地,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建廟於今址。近年經過整修,已經恢復原貌。

台北孔子廟#34三級古蹟。台北孔子廟1301.jpg

地址;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臺北原有孔廟,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當時位於城內與武廟並列,日治初期遭兵災,殿廡毀損嚴重。大正十四年(1925)臺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來臺設計建造,於昭和五年(1930)建儀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兩廡,並舉行祭典,後因捐款頓挫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才完成其餘建築。 臺北孔子廟遵照中國古建築手法興建,規制完備,建築技巧精良,例如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一向為中外人士所讚美,是近代臺灣最典型的泉州木結構風格之建築。


清朝舊孔子廟位於台北城南門附近,建造位置就在武廟(官建關帝君廟)的右邊,1884年落成,是為官建孔廟。日治將清朝台北孔廟廟器毀損,並更名為台北儒學。台北孔廟擇建於大龍峒,係此曾是文風鼎盛之地,詩人陳培根、企業家辜顯榮等捐獻私地,自1936年陸續募款興建,歷三年完成大成殿、崇聖門、儀門、東西廡等。庭園花木扶疏綠意盎然,令人有濯心靜慮之感。


  孔廟之石材多是福建的花崗石,並有甚多石柱,皆未雕刻任何楹聯或詩詞,顯得清雅莊穆,或為不敢在「孔夫子面前作文章」之故。大成殿屋頂,左右各一的通天柱,係為感念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而設,民間稱通天柱為藏經塔。各殿屋脊上共有14隻龍首魚尾的鴟吻,傳說其能激浪降雨,以避祝融。

  欞星門設計上使用108顆門釘代表108個天神,36天罡72地煞。又有一說為門釘是門最高級的型制,108=12x9~九為極陽數,象徵12個月都充滿陽光好運道。


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國定古蹟 #11 编辑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福林路60號。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 5640.jpg

  蔣中正總統與夫人曾在此居住26年,官邸內花木扶疏,外花園中有溫室盆栽區和玫瑰園;內花園包括小橋流水的中式庭園,與舖設草坪、花圃的西氏庭園,園中的凱歌堂是蔣家往昔作禮拜與舉行婚禮的地點。

  官邸,前身為「士林園藝試驗支所」,後為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官邸。該建築在2000年7月14日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之後於2005年5月25日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官邸分為花園與官邸兩部份,花園部份隸屬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園藝管理所。這裡過去一直門禁森嚴,但現時已開放供遊人參觀,並時常有花卉展覽。

  官邸包括了「官舍」、「招待所」、「凱歌堂」、「慈雲亭」四處。「官舍」及「招待所」合稱為「正房」,為二層樓洋式住宅,過去為故總統蔣中正與蔣夫人宋美齡的住所,現列為國定古蹟,總統府於2010年10月移交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並在2011年1月2日開放。正房旁有「凱歌堂」,興建於1950年,外觀為紅瓦,是蔣中正夫婦做禮拜的教堂。

臺北賓館#8國定古蹟 编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 编辑

內庭則是日本式迴遊式庭園, 编辑

    原名「台灣總督官邸」,是供台灣總督居住,以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除了參觀台灣各地的建設之外,也利用官邸來宴請各地仕紳、表演活動等。至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政府接管,曾短暫成為台灣省主席官邸,後改由外交部管理使用迄今。司法大廈 2363.jpg 编辑

   2002年封館進行大幅度整修,至2006年5月竣工;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2006年7月首次對一般民眾開放,空間解嚴的思維讓國人可以一窺臺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编辑

   臺北賓館的基地東西向長,成矩形狀,建築主體坐北朝南,為磚及石材、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兩層樓建築物。受到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影響,臺北賓館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式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四面留設寬廣的陽台,與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築相似。三樓東南隅有涼台,節慶時可觀賞遊行隊伍、眺望街景。 编辑

Δ臺北賓館大門

Δ臺北賓館入口廳。

Δ臺北賓館入口概觀。

Δ臺北賓館後部。


  1041127認識文化台北:司法大廈#9國定古蹟。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4號。 编辑

興建於1929年,由台灣總督府設計施工。樓高三層樓,每層樓面積均約1800坪的建物,於1934年完工。最大特色在於高達31.8公尺的中央高塔屋頂波形曲線,此種小八角型尖頂的塔型建築一般稱為帝國冠帽或興亞式屋頂,而興亞則為復興東亞之意或帝國冠帽。具有東方屋頂曲線特色的折衷主義建築,貼國防色面磚。司法大廈因為其權威性,雖仍有文藝復興式的華麗,但在外觀與飾帶上已呈現過渡型的平實。

RC結構分為上下兩部分,一樓部分為地面層和突出屋頂式的門廊。此部份採厚實處理,具有相當權威感。二樓與三樓則為外壁貼有北投產綠色釉面磚的平實建築。該建物也有山牆和少部分日本傳統紋飾。外觀擁有拱圈、籃式柱頭、折線的建築裝飾的該建物,多少模仿羅馬建築。

而建物定名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同時臺北地方法院亦遷至本處。高等法院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審判機關,下轄有台北,台中,台南各地法院。

中華民國時代,於1950年代成為中華民國的司法院與最高法院等官署,1985年起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等遷出,目前為臺灣高等法院院本部,並為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所在地。

監察院#6國定古蹟,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號。2號/@25.0451025,121.5178418-監察院 0665.jpg

  監察院監察院設監察委員二十九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任期六年,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任命之。

  大陸時期監察院的辦公地點最初是在南京,遷臺後監察院目前位處忠孝東路與中山南路交叉口東南角。該建物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州廳,於1915年興建完成,為臺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

 

行政院,#7國定一 級古蹟25.0455688,121.5197302行政院 0513.jpg 编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號‧ 编辑

  行政院通常被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编辑

  行政院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立後,設於南京。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行政院遷臺後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為辦公場所共署辦公。直至民國46年(1957年)後行政院遷出為止。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中山北路交叉口(此路口亦為臺灣公路原點),與監察院隔街相望。院區原為日治時代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府前身)辦公廳舍。

 

大龍峒保安宮#14國定古蹟。地址:大同區哈密街61號。大龍峒保安宮 0564.jpg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音ㄊㄠ),北宋太宗同安縣人,一生修道行醫,救人濟世,深受百姓敬重,羽化升天後,被尊稱為「醫神」,鄉民建吳真人廟來祭拜;明仁宗追封為保生大帝。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於1742年初創;1805年重建歷經25年始完成,香火鼎盛為北台三大古剎之一。保安宮之建築,分前殿、正殿、後殿與東西護室,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前殿以歇山重簷、假四垂屋頂及硬山等,構成屋宇高低錯落、屋簷翼角飛揚的視覺效果;大殿形置嚴謹且造型厚重,四平八穩,左右對稱,又因陳應彬和郭塔對場之作,遂有左右外觀各顯神通之態勢;後殿與前殿、正殿相同,大木結構屬「三通五瓜」工法,以渾厚的通樑及瓜筒,來展現木結構之力學美感。屋頂為傳統木構架,前殿為假四垂太子樓式,大殿為歇山式左右護殿為馬背構造,均屬閩南形式。走馬廊七幅潘麗水壁畫,是北台鳳毛麟角的佳作;壁畫構圖嚴謹,用色華麗又不失典雅,具有老練流暢的筆觸,達到很高的水準。

總統府 #5國定一級古蹟,地址: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25.0403596,121.5100991總統府 0715.jpg-總統府0372.jpg 编辑

  總統府座落在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正大門面對凱達格蘭大道,正面(東向)重慶南路,背面(西向)博愛路,北向為寶慶路,南向為貴陽街。 日人統治臺灣時期, 決定興建總督府廳舍即現今總統府。

  總督府於1912年開工,1915年6月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 1919年3月告竣,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隨後,這座當時全臺灣最高的建築物就一直是日本統治臺灣的重要象徵,因此在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方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的台北大空襲中遭到美軍擊中,導致正面部分結構被炸毀。

專賣局#3國定古蹟,地址:25.033504,121.513958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1號-專賣局 0073.jpg 编辑

  專賣局古蹟是指位於臺北市兒玉町(現南昌路)的文藝復興式紅磚建築。1913年,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森山松之助設計,並由神戶組施工。該倒V型建築始建時,先興建兩翼,最後於兩翼交接處擴建半圓型中央尖塔。專賣局位於路口,其建築正中央聳立的尖塔、圓形山牆、尖斜凸出的  屋簷,加上紅白相間的牆身和拱形窗,華麗壯觀,極富文藝復興式建築的色彩。可自塔樓、中央塔、山牆、橫帶裝飾、弧形拱圈、勳章飾、牛眼窗、入口與柱子等去欣賞其建築之美。擁有尖塔為該建物的最特殊處所,除了六層樓高的尖塔極為高聳,上面還鋪陳銅皮頂與精緻浮塑裝飾。

  此官署建築於2000年代之前,一直為台灣專賣事業的中心樞紐,仍沿續日治時期規模。2002年,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維持百年的專賣制度正式結束。

臺北公會堂#33國定古蹟。臺北公會堂-臺北公會堂 1620.jpg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25.0425041,121.5081654


1889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是全臺灣最高行政機關。1895年6月日本進駐臺北並接收,17日舉行治臺始政式典禮。1895年至1919年間,一直為臺灣總督府之辦公場所,直到新的臺灣總督府廳舍(今總統府廳舍)完工為止。



1931年,總督府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為由,決定在布政使司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即中山堂)。1932年12月開工,於1936年12月完工。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


1936年完工的臺北公會堂,因面臨全面戰爭爆發初期,因此建築採簡單、明朗設計概念。該建築採取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不過兩柱與門面,仍有古典圖案之裝飾。


自由之家。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6號。16號/@25.034878,121.5093123-自由之家 2066.jpg

 

為前總統嚴家淦接待外賓的處所。網球場為官邸附屬設備。該庭園內除去該國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白色洋樓(含該屋日式木造房舍)外,連同園內兩層樓水泥建築、網球場、庭園及其他建物統稱為廣義上的大同之家。文化局於200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古蹟西側緊臨市定古蹟自由之家一同為當時的時代作歷史見證。


自由之家興建於1902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頭取」(董事長)之宅邸,為日本高級官舍。1911年,台銀第二任頭取柳生一義將頭取宅邸轉做台銀俱樂部,供台銀員工休憩之用。


戰後,自由之家成了民國40年代反共抗俄時期的克難建築,1945年(民國34年)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作為外事招待所,1957年列為市定古蹟,2018年8月22日列為國定古蹟。


除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世界反共聯盟(世盟)固定活動場所外,也是政論雜誌《自由中國》的重要集會演說地點,招待許多當時國內外賓客;與周圍的大同之家嚴家淦故居,都反映國府遷台初期,於艱困環境下維繫國家命脈、傳承思想文化的克難精神。


自由之家主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為架構,樓板則為簡易的木構造,樣式純樸,一樓設有宴會廳、會議室,二樓則為住宿套房;蓋建造之時正值外交困苦時期,權充用以招待外國貴賓,足堪見證當時特殊之歷史境況。


台北市:

中正紀念堂#12國定古蹟。25.0353136,121.5200265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中正紀念堂0740.jpg

台灣民主紀念堂園區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臺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部分建築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園區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此地曾為陸軍總司令部,前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逝世,決定興建紀念,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藍圖,融合許多中式建築元素;1980年完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1986年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正區愛國西路16號。

 

為前總統嚴家淦接待外賓的處所。網球場為官邸附屬設備。該庭園內除去該國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白色洋樓(含該屋日式木造房舍)外,連同園內兩層樓水泥建築、網球場、庭園及其他建物統稱為廣義上的大同之家。文化局於200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古蹟西側緊臨市定古蹟自由之家一同為當時的時代作歷史見證。


自由之家興建於1902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頭取」(董事長)之宅邸,為日本高級官舍。1911年,台銀第二任頭取柳生一義將頭取宅邸轉做台銀俱樂部,供台銀員工休憩之用。


戰後,自由之家成了民國40年代反共抗俄時期的克難建築,1945年(民國34年)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作為外事招待所,1957年列為市定古蹟,2018年8月22日列為國定古蹟。


除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世界反共聯盟(世盟)固定活動場所外,也是政論雜誌《自由中國》的重要集會演說地點,招待許多當時國內外賓客;與周圍的大同之家嚴家淦故居,都反映國府遷台初期,於艱困環境下維繫國家命脈、傳承思想文化的克難精神。


自由之家主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為架構,樓板則為簡易的木構造,樣式純樸,一樓設有宴會廳、會議室,二樓則為住宿套房;蓋建造之時正值外交困苦時期,權充用以招待外國貴賓,足堪見證當時特殊之歷史境況。


20210926認識文化台北 553


20210927認識文化台北:

中正紀念堂#12國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台灣民主紀念堂園區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臺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部分建築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園區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此地曾為陸軍總司令部,前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逝世,決定興建紀念,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藍圖,融合許多中式建築元素;1980年完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1986年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大同之家(含網球場)#102 國定古蹟、


地址:自由之家。地址:中正區愛國西路16號。

 

為前總統嚴家淦接待外賓的處所。網球場為官邸附屬設備。該庭園內除去該國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白色洋樓(含該屋日式木造房舍)外,連同園內兩層樓水泥建築、網球場、庭園及其他建物統稱為廣義上的大同之家。文化局於200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古蹟西側緊臨市定古蹟自由之家一同為當時的時代作歷史見證。


自由之家興建於1902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頭取」(董事長)之宅邸,為日本高級官舍。1911年,台銀第二任頭取柳生一義將頭取宅邸轉做台銀俱樂部,供台銀員工休憩之用。


戰後,自由之家成了民國40年代反共抗俄時期的克難建築,1945年(民國34年)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作為外事招待所,1957年列為市定古蹟,2018年8月22日列為國定古蹟。


除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世界反共聯盟(世盟)固定活動場所外,也是政論雜誌《自由中國》的重要集會演說地點,招待許多當時國內外賓客;與周圍的大同之家嚴家淦故居,都反映國府遷台初期,於艱困環境下維繫國家命脈、傳承思想文化的克難精神。


自由之家主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為架構,樓板則為簡易的木構造,樣式純樸,一樓設有宴會廳、會議室,二樓則為住宿套房;蓋建造之時正值外交困苦時期,權充用以招待外國貴賓,足堪見證當時特殊之歷史境況。


20210926認識文化台北 553


20210927認識文化台北:

中正紀念堂#12國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台灣民主紀念堂園區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臺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部分建築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園區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此地曾為陸軍總司令部,前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逝世,決定興建紀念,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藍圖,融合許多中式建築元素;1980年完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1986年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重慶南路二段2號2號/@25.0349339,121.510125


  本古蹟為日治時期1915年所建,前身為臺灣銀行董事長配住宿舍所轄的庭園,除了庭園設置與主要建物外,1920年於庭園內,白色洋樓東側增建日式木造房舍。及興建了當時少見的網球場,以做為該行高級官員的住所及休閒場所。


大同之家,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博愛特區嚴家淦故居旁,1954年落成,原為駐臺美軍招待所,後成為中華民國前總統嚴家淦辦公處,今作國定古蹟

嚴家淦故居#10國定古蹟-嚴家淦故居2432.jpg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4號25.0345574,121.5103873


嚴家淦故居地點一帶屬博愛特區,為臺北捷運車站最密集的區域,但此區域充滿綠蔭植栽、空間步道,一直受到高度管制。原配作臺灣銀行副總裁官舍,共843.73坪,主體建築為洋式二層樓建物,屋頂有突出的尖塔,建坪約200多坪,1920年再增建日式木造房舍。庭樹為日治時期種植,大多為青剛櫟、九芎、榕樹、楓香等臺灣原生種,還有三棵樹圍壯碩的黑板樹。西式的水泥牆上頂著東亞式的磚瓦屋簷,內部也是西式裝潢卻有東亞式橫梁。一樓包括會客室、大餐廳和日式廂房;二樓則是書房、臥室與起居室。房子用料十分精細,地板還是南亞塑膠出品的第一批地磚。

臺北府城北門 0103.jpg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廳舍、八角亭、戰時指揮中心、臺北工場、工務室、電源室、食堂)。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1段2號。2號/@25.0492073,121.5088723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 0197.jpg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是臺灣日治時期官營鐵路專責機構,隸屬於臺灣總督府轄下,為現今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其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旁,目前列為國定古蹟保護,並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使用。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成立於日治1899年,原為總督府直屬機關,1924年改隸於總督府交通局,最大的成就於1908年完成縱貫線的全線貫通。

  二戰政府接收改制為台灣鐵路管理局,完工於1919年的仿都鐸式半木構造建築,磚砌外牆,入口為弧狀圓拱門洞,衛牆配置洗石子圓柱天窗,二樓屋頂與內部裝潢建構皆以檜木為主,也有中央露臺與玄關走廊。除了本身擁有早期鐵道記憶外,內部如大禮堂、玄關等建物尚有清代「台北火車票房」與「機器局」留存下來的珍貴遺構。

國立台灣博物館#4 國定古蹟。 编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襄陽路2號25.0427453,121.5128204國立台灣博物館 0909.jpg 编辑

  國立台灣博物館1908年開館,1913年(日大正2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址,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改建於現址,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完工並遷入。


臺博館本館整座建築朝北一字排開,是兩層樓加地下室的設計,入口設在中央,由入口步入大廳,展示室分列在大廳的左右兩側。中央大廳的建築構造是鋼筋混凝土,環列著三十二根巨大複合式柱式,其柱頭裝飾著毛茛葉,上頭來有漩渦狀裝飾,透光的彩色玻璃天花板鑲在圓頂下。外牆是希臘多立克柱式,配上羅馬圓頂,優美的浮雕裝飾,整座博物館建築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

臺北機廠(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澡堂)#151國定古蹟,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48號。48@25.047006,121.5609543臺北機廠 0011.jpg

  「臺北機廠」創建於日治1930年,1935年啟用,肩負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作業之重要場域,是現存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在建築史、交通發展、經濟產業史、勞工文化以及整體工業遺產等價值上,展現獨特鐵道文化與場域精神。

  並為臺灣第一座近代化鐵道修理工場,廠內至今仍保存著早期採購自英國的蒸氣錘,以及各工場內現存不同年代的各類修理機具與機器,見證鐵道修理技術的發展脈絡,並蘊藏當年員工機器操作、鑄造、鍛冶與車輛之維修技術等無形文化資產價值。

5陳悅記祖宅老師府#20國定古蹟。陳悅記祖宅老師府7628.jpg

位置: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231號/@25.075566,121.5097402

    大龍峒昔時文風鼎盛,「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譽,此殊榮與陳維英一生熱心教育,作育英才有關;連橫台灣通史為28位文士立傳,陳君亦名列;稱其「博覽群書,性友愛,敦內行,舉孝廉方正;嗣任閩縣教諭,多所振剔。」

   大龍峒四十四坎的陳遜言建於大龍峒附近淡水河河岸邊的四合院1807-1816年,歷時九年完成,陳遜言福建泉州同安,因此四合院採福建盛行的閩南建築。其為一棟三進四合院,與一棟四進四合院的傳統民宅、古厝屋脊上剪黏的裝飾非常華麗,跟廟宇類似。門前二根粗大的石旗桿,是現存最具藝術價值的古物。   1811年陳遜言四

艋舺龍山寺#13國定古蹟。25.0367701,121.4977086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艋舺龍山寺 0089.jpg

  早年艋舺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泉州三邑移民於是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1738年(清乾隆3年)興建龍山寺。

  1920年重建,聘請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為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大殿在1945年的二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總面積約1,800,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依序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上有鐘鼓樓,合成一瘦長的「回」字型;若連結大殿與護院的走廊,則形成一類似「日」字型的形狀。

  此外東、西、北各有新建的建築物,龍邊的護院外,設有配殿「福智大師紀念堂」;虎邊的護院外,設有金亭與時鐘台,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噴泉池。

  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少有的鑄銅龍柱。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內政部民國74年(1985年)公告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蹟。與大龍峒保安宮艋舺清水巖合稱臺北三大廟門。

臺北酒廠0957.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01026000001

臺灣濱海水石之美江村雄攝影展--- 踏查臺灣南北水石凝視自然無窮 . 洞察攝癮東西塊壘捕捉人文有趣 编辑

活動簡介開幕茶會:9/23(六)下午14:30(第一展場) 编辑

本次展出以「臺灣濱海水石之美」為主題,展覽內容是江老師十幾年來走遍臺灣濱海地區的攝影作品,踏查範圍北至東北角,南到墾丁、臺東小野柳一帶,將濱海自然之岩石與水文風景,注入詩意人文情懷,展現繁華盡線條之美學。

活動內容介紹 编辑

江村雄攝影,在2012年榮獲世界排名「雙料第一」。曾榮獲國內攝影界許多崇高獎項:如第二屆中華藝術攝影家終身成就獎、第六屆全國美展攝影類第一名、第三十二屆中國文藝獎章藝術攝影獎、第十二屆中興文藝獎章等,執掌國內外攝影界牛耳,名不虛傳。

江老師自小對「美」充滿高度敏感,有感於攝影較具有強大的時間效率與紀實真實,震撼之餘,開始對攝影情有獨鍾,於是如海綿般吸收尋找攝影相關書籍涉獵閱讀。運用攝影之專業知識與展現技巧攝影之間,可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在社會教育上,江老師開始於員林社區大學開班授課,2006年以臺灣員林社區大學攝影研究社(YCCP Taiwan)名義參賽國際比賽;在2010全球攝影界規模最盛大的奧地利巡迴賽,於105個國家,近4萬件參賽作品中,員林社大勇奪團體組冠軍,藉此擴大國際視野,讓臺灣聲名大噪,江老師投身生活美學社教基層工作令人佩服。同時,他也持續在學界作育英才,擔任中州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客座副教授;建國科技大學PHOTOSHOP應用創作班講師。從2005年承辦員林國際攝影比賽,還有多次舉辦國內與國際的攝影個展,希望將臺灣的攝影水平提昇到國際第一流的水準。

攝影是生命流動的記憶,江村雄老師認為有「瞬間紀實畫面」及「美學寫意意象」兩個方向,藝術攝影是主觀的,表達個人內心感覺看法的,必須要有創作的情境與自我的想法,可謂是「攝影轉化攝癮」。好的攝影作品是能夠洞察事物表面,把握創造人文奧秘;以有限的照片空間美學,創造無限的生命意義,所以藝術攝影是美的再現與想像,更是詩意的創造與勃發。

==核心價值==

塑造善與愛的環境 。學習海倫·亞當斯·凱勒《我的世界》善與愛並長期與雙連教會、社區民眾等共同推廣,幫助許多貧困但優秀學子,有成者甚眾貢獻國家社會[1] [2]

海倫·亞當斯·凱勒《我的世界》
A社子島中洲埔李宅,日治時期Japanese OccupationThe House of Li in Zhongzhoupu,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九段92巷15號座標25.106711,121.4726483

社子島中洲埔李宅A2 0063.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1
.建物正門木板雙開門,兩側窗戶為洋式上下推拉窗,窗扇分割特別,保存狀況良好具特色,窗戶上方設有突出之磚線腳。
b社子島下溪砂尾陳家祖厝,日治時期 台北市

Chen Family Ancestral House in Shawei, Xiaxi Island,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242巷46號座標25.1069397,121.4768568

社子島下溪砂尾陳家祖厝B5 0057.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2
46號/@25.1069397,121.4768568,d25.1069397!4d121.4790455 正面為「凹壽」形式,左右步通上有短柱及斗栱,正門為木板雙開門,兩側有木造直櫺窗。
c社子島頂溪砂尾陳宅,日治時期 台北市

The Chen's House in Shawei, Dingxi,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55巷13、15號座標25.1064606,121.4812479

社子島頂溪砂尾陳宅C3 0047.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3
坤天亭/@25.1064606,121.4812479,d25.1064606!4d121.4834366 建物正身立面為「出屐起」形式,正門兩側有木造直櫺窗。
d社子島溪洲底街屋,日治時期 台北市 Xizhoudi Street House,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01巷32、34號座標25.0959265,121.4928028

社子島溪洲底街屋D4 0039.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4
25.0959265,121.4928028,d25.0959265!4d121.4949915 建物以石砌基礎抬高地坪,磚造外牆,兩戶正門兩側窗戶採用木製上下推拉窗形式,窗戶上設有壽字氣窗,出簷下方採用疊澀砌法,屋頂葺閩南瓦
e社子島善居室,日治時期 台北市 Good living room on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63巷12弄5號座標25.095555,121.4926243

社子島善居室E2 163017.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5
5號/@25.095555,121.4926243d25.095555!4d121. 建物第一落的門屋為「出屐起」形式,採木造穿斗式屋架,下部為木作裝修,上部為編竹夾泥粉白牆。第二落的正身入口上方有泥塑彩繪「善居室」之門額,立面為磚造凹壽形式,屋簷下有磚疊澀砌法,內部正廳保留彩繪木隔斷;護龍為磚造。
fgh社子島溪洲底王宅,日治時期 台北市 The King's Residence at Xizhoudi,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社子島溪洲底王宅H2 0018.jpg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06巷24、26、26-1、28、30號座標25.097511,121.493022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6
24號/@25.097511,121.4930223,d25.097511!4d121.495211 建物正身立面為磚造「凹壽」形式,屋簷下有牙子砌裝飾及通氣窗,左右硬挑步通上有短柱及斗拱,顯示原為木構造。內部可見木造穿斗式屋架,正門木板雙開門,門窗與屋簷間設有橫披窗,室內牆上部為編竹夾泥牆,下部有木造台度。
jk社子島溪州底郭宅,日治時期 台北市 Guo's House in Xizhou, Shezi Island, Taipei City

社子島溪州底郭宅 0008.jpg

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06巷34、36號。座標25.097721,121.493139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902000007
34號/@25.097721,121.4931393,d25.097721!4d121.495328?hl=zh-TW 建物正身為磚造「凹壽」形式,正門兩側為磚砌直櫺窗,屋脊有剪黏與鏤空裝飾,屋頂葺閩南瓦,山牆為單弧型馬背
國立故宮博物院No. 221, Section 2, Zhishan Road, Shi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25.1001805,121.5466225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華夏文物,原多為過往古物陳列所舊藏,為熱河瀋陽行宮所有三處清宮之文物,收藏品的年代幾乎囊括了整個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 0947.jpg 正內 國立故宮博物院 1001.jpg五

File:永樂國小(原永樂公學校)校舍_1015.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821000001

2020-8-10
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1968年

Taipei City Xinxing National High School 1968

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為成立於1968年,校址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11號是行天宮舊址。新興國中以網球成績出眾而知名。新興國民中學826 163005.jpg 母

新興國民中學826 162120.jpg 獎 新興國民中學826 162558.jpg 球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11號座標|25.0544128|121.5634318

晴光市場Taipei Qingguang Market, 1951 早期的晴光市場,原本是座普通的菜市場,最早由一名商人在民國40年間(約西元1951年)經營蔬果魚肉百貨開始。晴光市場命名則是因其位在雙城街與農安街巷道交叉口所在的台北市中山區晴光里。 台北市中山北路3 段15號座標25.0643018,121.520373,

1725.0601818,121.5210143,

殷海光故居 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植物濃綠蒼翠,日據時期本區即為臺大之宿舍群,不少學者在此棲身,洋溢著濃厚學術氣息。殷海光先生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建物具有與重要人物相關之保存價值,見證五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民主運動之歷史痕跡,週邊整體環境脈絡,亦展現當年知識份子批判時政所處之環境氛圍。4-2-9 殷海光先生在台灣戰後長期任教台大哲學系,乃倡導自由主義的先鋒,勇抗威權體制,對民主運動貢獻卓著。 2.殷海光故居之建築與庭園仍保存其居住時之主要形制與空間特質,可反映當時歷史情境。
  • 臺北市 大安區 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殷海光故居4-2-9

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植物濃綠蒼翠,日據時期本區即為臺大之宿舍群,不少學者在此棲身,洋溢著濃厚學術氣息。殷海光先生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建物具有與重要人物相關之保存價值,見證五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民主運動之歷史痕跡,週邊整體環境脈絡,亦展現當年知識份子批判時政所處之環境氛圍。
章嘉活佛舍利塔塔蹟 1960年Zhangjia Living Buddha Stupa

Taipei 1960

6-05-17

台北市北投區奇岩路151號座標25.1290391,121.5032476

中和禪寺後方山坡

章嘉活佛係清代藏傳佛教格魯派重要的活佛轉世系統之一。章嘉活佛世系與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並稱為四大活佛。歷代章嘉活佛後皆受封主持內蒙及青海蒙旗教化。第十九世的章嘉呼圖克圖,為慈禧太后、袁世凱及蔣中正國師,歷任國大代表、總統府資政。1949年來台,當選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曾從日本迎請玄奘大師頂骨歸還安奉於日月潭。

章嘉活佛舍利塔塔蹟301 4938.jpg

章嘉活佛在藏傳佛教史具有崇高地位,且為佛教界重要之領導人物,是西藏黃教格魯派之活佛中,自1949年後唯一來臺定居者,對於推動藏傳佛教在臺發展與安定當時人心有顯著貢獻。造型具藏式舍利塔之重要特徵,包括塔剎、瓶形塔身及基座等三段式造型,極富特色與稀有性,具歷史建築保存價值。
瑠公圳引水石硿

新北市瑠公圳引水石硿1762年Shigang Water Diversion from Rugongzhen, New Taipei City, 1762

乾隆5年(1740年)郭錫瑠父子為開鑿圳道,創「金順興」並集眾開鑿水圳,歷時22年,直到乾隆27年(1762)完成。並將圳頭設在今碧潭,後來,鄉人感念他的功勞,更改圳名為瑠公圳。而目前的瑠公圳包含了霧里薛圳、原瑠公圳、大坪林圳三大系統。
新北市新店區新店路65 號

座標24.9528289,121.5353523

1960年1月1日就讀中山國小再興高中畢業,中國文化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1982年擔任日成營造董事長直至今日,
{{DC18/con table
台北雙連長老教會1913

Taipei Shuanglian Presbyterian Church 1913.

一世紀以前的台北中山北路一帶,荒涼的石頭路間成立了一所「牛埔庄講義所」,從最初提供外國宣教士聚會的場所,進而成立雙連教會,再到改建成現代化建築,雙連長老教會不僅開教界先河,成立雙連幼稚園,還致力關懷視障和老年族群。七星www.sevenstar.org.tw

雙連長老教會4 8 00449.jpg 雙連長老教會 3 0003.jpg 雙連長老教會 2 0002.jpg 75-81

台北市中山北路2 段111號座標25.0601818,121.5210143,

雙連長老教會投影片4.jpg https://www.slpctaipei.org

雙連長老教會 160722.jpg

[3]金融文化創意行銷策略100招 [4] 台北 [5]勸善七十年 978-957-43-6492-3 [4] [6]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7]環遊世界文化導覽 [8]千年一嘆 [9]行者無疆 [10]君子之道 https://zsdo.gov.taipei/News.aspx?n=0F75245D3EED673E&sms=478D4A6E6EABF2D4 區志
台北市永盛公園2002年

Insein Park, Taipei, 2002.

Taipei Insein Cultural Park 2002. 永盛文化公園7.4JPG.jpg -永盛文化公園 7永盛圖JPG.jpg -LA

永盛公園A11 095737.jpg 永盛公園A11 095758.jpg

永盛公園B11 074346.jpg

[11] 台北市中山區永盛文化公園勿種調查計畫成果與活用-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www.neat.org.tw

永盛文化公園1.jpg 永盛文化公園投影片2.jpg

永盛文化公園21 1.jpg 永盛文化公園設施配置圖。文化台北影音光碟分享海內外博物館教堂等。 永盛文化公園827A.jpg 永盛文化公園828 073656.jpg

台北市中山北路2 段93 巷30號座標25.0592421,121.5225581,

https://pma.gov.taipei 停車 978-957-43-3757-6 台北

中山北路2 段93 巷30 號座標

25.0592421,121.5225581

永盛文化公園永盛文化公園11.jpg

永盛文化公園位於中山北路2 段93 巷30 號間。公園略成五角形,內有休憩涼亭及花廊,樹蔭茂密。園區內設有兒童遊戲區,供孩童遊憩使用。此公園民國91年起因配合市府停車管理處,進行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興建地下停車場,地上公園進行全面改造,因此許多樹種還未生長茂盛,期待未來能構成舒適怡人的林蔭休閒帶,提供里民一個嶄新的休憩活動空間。永盛文化公園 0892JPG.jpg 圓山 建構「文化台北」成為現代國際文化都市,是政府頗早宣示的政策。由於懷舊、尋根、關心社區是人類的天性,但多數文化古蹟又殘缺不全或逐漸腐朽,最後終將消失,有賴我們透過文字、圖片以及影像將記憶保存下來,傳播、分享給社會大眾,為「文化台北」的願景紮下最好的根基。永盛文化公園投影片11.jpg
忠孝西路二段9號

臺北市大同區忠孝西路二段9號座標

25.048619,121.507630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720000001

西側圍牆以舊石牆組砌,建築形式具特色。 日治時期為鐵道部講習所教室,戰後為鐵道部官舍建築群之一(臺鐵第9公共宿舍),具整體性價值。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馬偕紀念醫院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in Taipei 1912 Years


原院史館古文物。

原院史館入口景觀與文物。

馬偕紀念醫院 3 1.jpg

馬偕紀念醫院 3 2 B0425.jpg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92號的馬偕紀念醫院擴建於1912年12月26日落成,宋雅各醫師為首任院長。原院史館古文物下落不明,特往淡水博事故居等處訪查無所獲。

D2重要成就

馬偕紀念醫院在台灣有許多首創的事蹟,醫院能持「人家不願做的事,我們為愛的緣故願意不計代價去承擔」的信仰精神,對醫院有情-認同、對人有愛-付出、對上帝有信-委身。

秉持醫療傳道的使命,馬偕紀念醫院總能開風氣之先,率先注意到病人需求,如:

1965年創設協談中心,發展「生命線」、「平安線」電話協談......等。


台北、淡水於2000年通過評鑑正式成為醫學中心,台東馬偕與新竹馬偕分別於1987與2002年設立,目前皆為區域教學醫院,兒童醫院也於2014年設立

馬偕2001.3.9舉辦馬偕博士逝世百週年系列活動。中山北路百年慶政府發行的導覽手冊僅有2人物照片。 臺北市 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92號 座標25.0588322,121.5201788,
臺北市新興國中Xinxing Junior High School, Taipei City, 1968 Years,


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


Taipei City Xinxing National Middle School


新興國中 Emerging country

新興國中成立於1968年,校址臺北市 中山區林森北路511號,是大家耳熟能詳,香火鼎盛的行天宮舊址,在這充滿上天庇蔭,與祝福的校地,建立起一所優質又宏偉的校園,在歷任校長與教職員的努力下,新興國中漸成一所優質的學園。


新興國中是培育出無數優秀的網球選手的故鄉,所培育出的網球學生,在國內外賽場上屢創佳績。有堅強的師資團隊:國家級教練陳南、陳名米、李秀明、謝旺成、何智仁等老師親自敎授;成績方面,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國中男子組網球團體賽已榮獲23年冠軍;國中女子組網球團體賽7年冠軍,在臺北市教育盃網球賽國男團體也已達28連霸,國際賽事更是輝煌,楊宗樺、謝政鵬、曾俊欣、梁恩碩、楊亞依、謝淑薇、詹詠然、詹皓晴等都是新興國中培養出來的台灣之光。 https://www.hhjh.tp.edu.tw/

臺北市 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111號

25.060177,121.5210143,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11號座標25.0544128,121.5634318,


臺北市新興國中120112 (3).jpg

臺北市新興國中5 3D 092501.jpg獎




澳洲公開賽及溫布頓青少年雙打 冠軍 謝政鵬 2008年澳洲公開賽及溫布頓青少年雙打冠軍 謝淑薇2013年溫布頓及法國網球公開賽大滿貫女雙冠軍 曾俊欣2018年法國公開賽及溫布頓青少年單打冠軍 詹詠然2018年美國公開賽大滿貫女雙冠軍 梁恩碩2018年澳洲公開賽青少年單打冠軍 楊亞依 2018年WTA未來之星14歲組單打冠軍


中華郵政快遞組快捷組


王子維、王齊麟、李佳馨、吳玓蓉、江美慧、許仁豪、高茂傑、彭賢尹、謝政鵬

臺靜農故居
  • 紀念建築6/12
  • 臺北市 大安區溫州街25號座標25.0242225,121.5323441
Former Residence of Tai Jingnong in Taipei,1930 Years 本建物為1930年代所建,建物正面入口為「唐博風」形式,各部日式建物特徵尚保存完好,且坐落區位延續日治時代以來文教機構宿舍區之紋理風貌,具保存價值。臺靜農為臺灣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字體即取其書法集字,1990年5月遷至本址配住,同年11月過世。本建物為臺靜農最後住所,在臺灣人文學術發展史上具歷史意義。臺靜農故居 0623.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ommemorativeBuilding/20200630000001
Former Taiwan Civil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in Taipei 1978Year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84巷2號座標25.044562,121.5077533,

原臺灣土木建築協會14 2 0577 (1).jpg

本建物落成於日治時期,曾為日治時期「臺灣土木建築協會」使用,自1978年起由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取得產權並予使用,見證日治時期至今臺灣營造業發展歷史。 2.本建物曾於1945年因美軍空襲造成部分損毀,為臺北舊城區少數歷經二戰末期美軍轟炸後,留存至今之空間實體,見證臺北城市發展史價值。 3.建物入口門廳之樓梯間為大型挑空型態,1樓、2樓南向室內天花板挑高,立面以大面開窗採光,整體設計風格具聚會所之特色。
安西街9巷4、6、7號店屋

4, 6, 7, Anse Street, Ansy Street in Taipdi ,1880 Year

日治時期大稻埕地區1880年代以後店屋開發形態與都市發展脈絡。

安西街9巷4、6、7號店屋043347.jpg

安西街9巷4號及6號為同時期建造,弧形磚作粗圓柱,二樓立面皆有三拱窗及白瓷花瓶欄杆。騎樓拱廊,二樓以上出入樓梯直通騎樓,呈現大稻埕地區1880年代以後店屋開發形態與都市發展脈絡。 7號建築物立面為仿西方建築樣式之洗石子花飾,但以傳統「三王圖」及「英雄奪錦」等民間通俗圖案為題材,中西合壁作法甚為罕見。 609
  • 臺北市 大同區安西街9巷7號25.059575,121.5081033,
明周文靖雪夜訪戴 軸50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507000008
汝窯青瓷盤(故瓷017855)7/26二-7.7
明至清初錯金銀雲紋犧尊12/24二
澎湖天后宮-木雕行龍紋下桌303
  • 近代宿舍
5/11
孫運璿先生乃代表臺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之重要推手。 2. 本建築物係孫運璿先生之晚年寓所,建物之西半部仍為日據時期建築原貌,屋簷二重,有唐博風屋頂,內部多為木構造,建物東半部洋樓之設計具現代主義特色,兼容洋房與日式宿舍之美,保存相當良好,室內文物仍存在,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週邊環境清幽,庭園面積寬廣,植物茂盛,與西側植物園相互呼應,具歷史、文化與人文關係之保存意義。
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930196981號
  • 聚落建築群
張協成石廠

Zhang Xiecheng Stone Factory In Taipei

280巷以前叫「打石仔巷」,因位於282號打石店(張協成石廠)旁得名,打石店後來搬遷到八里,所以約在民國75年左右就停止打石生意。在打石行業興盛時期,280巷排滿石材及石製品直至現今環河北路,而經營的內容主要是以花崗石打造:騎樓梁、騎樓柱礎、騎樓柱頭、窗楣梁、窗台板、門楣梁、門檻、門臼等建築構材,甚有打造石製浴盆、廟之龍柱雕刻及石碑。當時280巷並未鋪設柏油,而是凹凸不平的碎石路。
  • 臺北市 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82號25.06105,121.5070269,
Western style shophouse on Liuguan Street In Taipei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43、245、247、 249、251號)臺北市 大同區南京西路241號25.0536656,121.507887
為林本源家族、六館街及永樂町發展與興衰之歷史見證。 2、建物為日治中期RC構造,空間裝飾講究,具建築學史之價值。 3、六戶建物立面精美並形成一完整街面,對迪化街南面入口有相當助益。
**廣和堂藥舖

Guanghetang pharmacy In Taipei

建物雖是1950年代的建物,但在角地的圓弧形立面處理,有現代主義簡潔線條造型之特色。其磨石子工法細緻,圖案能反應本建物曾為中藥店之歷史。 2、廣和堂及莊氏家族在臺灣醫藥史上有特殊貢獻,曾在此執業長達六、七十年,具歷史文化價值。 207
  • 臺北市 迪化街1段207號25.0595253,121.5073914,
民樂街4、6、8號、永昌街1 號暨民生西路362巷33號店屋4, 6, 8 Minle Street, In Taipei 光復後民國43年本案建物完工使用,由於屬於角地,且前後臨路,規劃一樓4間店面及華南旅社使用,後因民國67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經濟不景氣等因素,而結束五金生意及旅社經營,店面改為分層出租或住家使用。 永昌街1號、民樂街4、6、8號增建室內樓梯,民樂街4號增設天井,民生西路362巷33號於94年增建3樓仍為住家使用。
新芳春茶行1930 year Tea Shop In Taipei ,N25.0570716,E121.510338,
新芳春茶行6405.jpg


建物約創建於1930年代,建築地為當時大稻埕地區茶外銷南洋的地點之一,於日治時期專私包種茶的精緻茶,民國40年後為財團法人王氏宗親會籌備設立處。建築物為三樓店屋形式,為連續三崁街屋,每崁三小街,水平帶狀女兒牆,屋頂突出三角形山頭,裝飾花草圖樣的泥塑,中間牌樓面退縮作陽台。

  • 臺北市 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25.0570716,121.510338,
19/11/8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Craft/20200417000001 2/17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里鐵山路310號廣興紙寮
迪化街一段132號店屋430 本建物自1923年即為周氏家族所有至今,為一坎二落二過水磚造店屋,保存原有街屋形式元素,正面泥塑具沿街建築特色,內部格局仍保有大稻埕地區民間傳統店屋樣貌。 曾為臺北最大文具貿易商「周益芳」,周紅綢氏為日治時期日本畫之女性畫家,二樓大廳及臥室內的傢俱、文物保存極佳,具人文歷史價值。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32號店屋 121.525.0573397,075182

132 Dihua Street, Taipei City

迪化街一段329號店屋154354.jpg

迪化街一段132號店屋 161815.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514000007

Built in the 1923s

Japan period , 132 Dihua Street, Taipei City

430
迪化街一段372號店屋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72號店屋 @25.0630091,121.5070134


迪化街一段372號店屋 155324.jpg

本建物為1910年代所建,空間格局為一坎一進一過水,左右牆為唭哩岸石所砌之厚牆,品質良好、砌法講究,為日治時期留存的原有構造,具保存價值。原為「中北街」成排街屋,因臺北橋改建,拆去北側數座街屋,使本建物成為街角建物,為迪化街北側入口具門戶作用,呈現臺北橋歷經清代,日治等時期拓建之都市發展過程。

Built in the 1910s

Japan period , 372 Dihua Street, Taipei City

417
迪化街一段329號店屋 本建物立面、騎樓,承重磚牆系統,砌造工藝、天井、木構隔間、窗門等均保存傳統建築樣式,呈現迪化街店屋之特色,具保存價值。 大稻埕北段於日治時期為米產業中心,本建物與鄰房331號原相通,當時為唐家米行,見證米產業蓬勃發展之歷史。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29號店屋/座標25.0625217,121.5071285,

329 Dihua Street, Taipei City

Built in the 1910s

Japan period , 329 Dihua Street, Taipei City Built in the 1910s

Japan period

428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514000006
明周文靖雪夜訪戴 軸506
新店渡

Xindiandu In New Taipei

2019/06/17「新店渡」不僅是只有跨溪流兩岸的交通功能,也承載了新店人的鄉土懷舊與許多曾在此留下足跡的旅客所難忘的記憶。保存新店溪兩岸對渡的交通工具,以及擺渡技術的承傳。 新店渡自光緒7年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為早年灣潭、直潭、塗潭、屈尺、安坑與新店老街市集渡溪聯繫,最重要的人工擺渡措施。 目前渡口位置無改變,渡船的水域及渡船上下港灣口亦未變動,且仍維持以人力長篙擺渡,往來於新店、灣潭間,甚具地方文化特色。 展現新店人利用新店溪催化出「人與自然結合之作」的特性,為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努力的遺產,並具稀少性。
  • 新店區直潭段灣潭小段(未登錄地號)
新店區新店路65號24.952162,121.5366433,「開天宮」下方
華山貨運站 Huashan Freight Station in Taipei 1930 年代 3/25No. 27 Linsen North Roa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建築風格屬 1930 年代現代主義表現手法,整體造型為平面不對稱,建物為二層樓建築,一樓外貼溝狀面磚、二樓外牆粉灰白色,門窗採用圓形牛眼窗,富圖案之變化,建物仍保存設計初期之特色 。 2、華山車站是日治時期臺北火車站之外最大的貨運站,往東延伸設立甚多產業設施,具有見證都市發展紋理之歷史價值 。 3、本車站為昔日經判決的政治受難者移送至綠島服刑的重要交通節點,見證白色恐怖時期臺灣人權發展歷程。

  • 臺北市 中正區林森北路 27 號25.047116,121.522082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200427000002
台北放送局板橋放送所 板橋區民族路130巷67號
本建築是日據時期五大廣播設施之一,強化台北放送局之無線電波遠送至民雄,逹成全台廣播之功能。戰後本建物從日據「無線電放送局」,演變為「中廣板橋發射站」,具廣播史價值。 ) 建築完工於1930年,為日據時期著名的建築設計者台灣總督府技師栗山俊一所督造。立面設計強調水平線條與弧線形式,為台灣日據後期現代主義風格,目前大致保持完整,具建築史價值。
http://suntw.net/48735.html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4121710 新店區安康路一段195巷10號、12號

@24.9624165,121.5241631,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 20101012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101012000002
Three Gorges Changfuyan Qingshui Patriarch Christmas Festival
三峽長福巖「迎尪公」民俗活動,此一古老習俗自清領時期即代代相傳,年復一年而沿襲至今,歷史久遠。且「迎尪公」民俗活動祭祀圈亦不僅僅限於三鶯地區,有時候也涵蓋桃園之八德、大溪等地,亦有信眾前來三峽長福巖迎請「尪公」回去舉辦相關儀式及遶境活動者,堪稱神威遠播,庇護蒼生。 三角湧「迎尪公」新北市三峽區長福街1號 -座標 24.9340008,121.3680487,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180426000001 80413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Three Gorges Changfuyan Qingshui Patriarch Temple

古物 编辑

名稱 照片 年代 公告時間 地址 備註與種類 等級 參考
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54年.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中華文物之館藏聞名於世,正館為臺灣近代著名建築家黃寶瑜代表作品,於民國54年落成,反映當時國共對抗意識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特殊代表性建物。
  • 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
10/27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 新莊地藏庵創建於清‧乾隆22年(西元1757年)稱為「文武大眾爺」。繞境活動由來已久,它不但是新莊年度宗教盛事,更是所有新莊人重要的共同回憶,除深具民俗信仰安定人心之價值外,更造就無數藝文團體生存與發展的契機,極具意義。 信仰 2010年10月12日 農曆五月一日 新莊區
竹林山寺巡迴觀音媽過頭 「觀音媽過頭」歷年由信仰區域居民自主傳承運作,久已成俗且參與者甚眾,成為北臺灣極具特色之宗教信仰文化。九大坪位輪祀已形成穩固祭祀行為文化,深具地方特色,而其移爐式的爐主厝信仰形式係該民俗之最具指標性者。「觀音媽過頭」承襲保存著開基十八手觀音佛祖未建寺前的輪值慶典模式。從籌組慶典委員會、筊選爐主、過爐慶典、筊選正戲日期、輪值犒軍戲、刈單迎請巡迴媽等為期一年多之各項大小活動,其表現形式皆能持續傳承。
風俗 2018年11月6日 新北市林口區、八里區、鶯歌區;桃園市龜山區、桃園區、蘆竹區、大園區 [5]
蘆洲國姓醮

蘆洲國姓醮(新北市

國姓醮經長期傳承、保留原有祭祀禮儀,整個醮典儀式,主要由豎燈篙、二朝醮典及三獻禮所組成,均有其程序與步驟之規範,且能關注種種禁忌行為之發生,可見蘆洲湧蓮寺對保留傳統表現形式與 實踐方式之重視。 百餘年 20/3/4
  •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新北市蘆洲區得勝街96號

座標25.0832607,121.46916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200304000001
臺北市大同區保安里哈密街61號
大龍峒保安宮12.jpg 大龍峒保安宮 0070 05.jpg 大龍峒保安宮內殿.jpg
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一對) A1 12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107000014
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

Dalongdong Baoan Palace 36 official officials group(Taipei)

能展現保安宮保境安民之地位及其在台灣北部「所轄」範圍之寬廣,具文化脈絡及信仰特色 。有明確紀年與歷史淵源。反映文化藝術特色。 完整高大的三十六官將像群,完整保存不易,具藝術造詣。數量稀少。 其側附有明治重修之捐資人及數額資料,甚具地方經濟史料價值,有地方技術脈絡。 3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0
30..
29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2
28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3
27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4
2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1 25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8 2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6
22-23
2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7
20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8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09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1
15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2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5
10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7
道光壬辰年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7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8
道光壬辰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9
道光壬辰 5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19
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 道光己丑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20
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21000020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老祖神像

Statue of Patron the Great Patriarch of Baolong Palace

與地方關係密切,具文化信仰脈絡。 2. 與地方發展關係緊密。 3. 具歷史文化意義,反映時代特色。 4. 具藝術價值。 5. 因老祖當然稀少。 6. 具地方知識影響力,對地方族群甚具意義。 1683年~1895年 210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1
老祖神像為保安宮主要供奉的神像,作為仍在供奉的神像,神像放置於正殿神房內,老祖神像兩旁為劍、印侍者,前方為中壇元帥神像,後方為二祖神像。老祖神像頭戴頭冠、身披繡袍、頸掛香珠與金牌,服飾配件可穿脫。
大龍峒保安宮藏清嘉慶青花龍紋螭耳供瓶


青花龍紋螭耳供瓶的器形特徵為撇口,轉折後向下收束,束頸,頸部貼塑對稱之螭形耳,器腹圓弧,弧腹最寬處在器身上半部,腹下漸收斂,器身近底處高圈足向外撇出。

具地方信仰記憶,捐贈人與地方文化關係。顯示地方訂燒人之經濟力,反映人文、社會、藝術時代性。 景德鎮民窯定燒瓷器。大件花瓶清供物件,此類景德訂燒瓷在台灣少見。大型花瓶做工技術。


225E3 0533.jpg

1815年(清嘉慶20年)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0
大龍峒保安宮中壇元帥神像

Statue of Marshal of the Dragon in Baoan Palace


中壇元帥神像為木雕硬身神像。本體的姿態為站姿,上半身挺身,左手手臂屈臂向右橫伸,左手掌握拳,持物為乾坤圈,右手臂屈臂向上,右手掌握 ,持物為長槍,衣袖隨著手勢擺動,左手袖襬向左揚起,右手袖襬垂下,左腳在前踩風火輪,右腳向後,以丁字步的姿態站在台座上。風火輪的皮面施作牽粉線粧佛技法。

,持物為長槍,衣袖隨著手勢擺動,左手袖襬向左揚起,右手袖襬垂下,左腳在前踩風火輪,右腳向後,以丁字步的姿態站在台座上。風火輪的皮面施作牽粉線粧佛技法。.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

.對地方或族群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影響或意義

1683 年~1895年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4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二祖神像

Statue of the Second Patriarch of the Baosheng Emperor

本件保生大帝二祖神像為木雕軟身神像,分為神像本體與座椅二部分組合而成,神像本體的姿態為坐姿,固定於座椅上。二祖神像本體挺身端坐於圈椅,雙手手臂放置於圈椅的椅圈上,雙腿垂下,雙腳踏著獅座。

顯示北台地方渡海之紀錄,具文化及宗教脈絡意義。 與北方發展關係緊密。 反映北台與唐山之聯繫。 活眼之製作具藝術性,具藝術成就。如此尺寸之軟身神像於台不多,眼部活眼技術珍貴。 對地方、族群深具代表性。

V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二祖神像143544.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2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三祖神像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the statue of the three ancestors of the Baosheng Emperor

保生大帝三祖神像為木雕軟身神像,分為神像本體與座椅二部分組合而成,神像本體的姿態為坐姿,固定於座椅上。三祖神像本體挺身端坐於圈椅,雙手手臂放置於圈椅的椅圈上,雙腿垂下,雙腳踏著獅座。


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數量稀少者.對地方或族群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影響或意義。

1889年(清光緒15年)


爐身側面分為內襯與內框,內襯施作塗刷上漆與撒螺鈿,內框浮雕獅首銜耳,獅首張目大嘴,嘴型是作為展耳的卯眼,獅首安金。 爐身背面分為內襯與內框,表面無飾以雕刻紋飾,僅塗刷上漆。 爐足的腳為捲草貌,牙子為螭虎紋,且以黃漆飾紋與勾邊。 器內套入金屬內爐,內爐的作用是為了隔絕爐灰與木壁,以防止爐內因高溫損壞木製爐體。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三祖神像 143649.jpg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3
大龍峒保安宮藏木製方爐


Dalongdong Baoan Palace Tibetan wooden hearth furnace (Taipei)

.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5.數量稀少者。


1889年(清光緒15年)


爐身側面分為內襯與內框,內襯施作塗刷上漆與撒螺鈿,內框浮雕獅首銜耳,獅首張目大嘴,嘴型是作為展耳的卯眼,獅首安金。 爐身背面分為內襯與內框,表面無飾以雕刻紋飾,僅塗刷上漆。 爐足的腳為捲草貌,牙子為螭虎紋,且以黃漆飾紋與勾邊。 器內套入金屬內爐,內爐的作用是為了隔絕爐灰與木壁,以防止爐內因高溫損壞木製爐體。

210 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座標25.0731023,121.5132248,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19000035

古物 编辑

臺大昆蟲館-
20211015認識文化台北:紀州庵#110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同安街115號。115-1號/@25.021092,121.5181703-2004-02-12府文化二字第9304427600號指定變更/修正2009-06-29

  紀州庵文學森林,經扶輪社認養又名台北城南文學公園,園區內分為四個部份,分別是紀州庵古蹟、紀州庵新館、公園綠地與停車場。 编辑

  紀州庵為日治時期日本紀州平松家族,在1917年開設於川端町,西元1928年(昭和3年)創立,紀州庵本店位於艋舺,而此處屬紀州庵支店,當時的建築群由三層樓的本館,長型離屋的宴會廳,加上招待貴賓的別館所組成。日治時期為川端町的主要料亭,以「料理」及「庭園花草植木」並重,除紀州庵外尚有川屋敷、新茶屋等八店,紀州庵為僅存者,建築類型見證當年螢橋地區休閒文化,而鄰近河岸特殊地形風貌頗具代表性。

  終戰後,紀州庵被省政府接管作公家宿舍,其中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如王文興等,他以此場景寫出名著「家變」一書, 故頗具文學價值。

  1996年與1998年,紀州庵遭逢兩次回祿之災,本館與別館盡燬,只剩下離屋(即今存古蹟)。2002年,由「台大城鄉所」、「同安文化森林促進會」結合「城南水岸文化協會」,發起保護老樹與紀州庵行動,致使台北市政府於2004年宣布紀州庵為市定古蹟。2013年1月展開古蹟修復,2014年5月完成開幕。

20211016認識文化台北:撫台街洋樓#46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內牆以石灰粉刷,天花板原本是印花鐵皮天花,2000年火災修復後改用檜木。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67市定古蹟。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濟南基督長老教會0202.jpg 编辑

1896年日本基督教會決定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此即現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濟南教會之前身。於1916年 ( 大正五年 )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3號/@25.0434527,121.5172181 编辑

民國34年大陸來台人士其中信仰基督教者甚眾,由於台灣各地教會,均以台語傳道,乃發起在台北市組設國語崇拜聚會。民國36年(1947)正式遷入,成立台北市國語禮拜堂。民國39年(195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正式成立。

    教堂外觀方採用哥德式的小尖塔,塔樓,誇張線條設計,石雕百葉窗。其中唭哩岸石所砌成的拱門,尤為特色。另用清水磚刻意造成的紅磚裸露與仍由唭哩岸石搭配的丁掛外表,則又較為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磚造小教堂風格。另外西側仍配置基督教(新教)教堂特有的幾何型玻璃裝飾,內部採鋼骨挑高骨架,呈現空曠且莊嚴的傳道會場。

原臺北信用組合#62市定古蹟。原臺北信用組合0341.jpg

地址:中正區衡陽路87號87號 编辑

  建於1927年,已有近百年歷史。至今還在使用,可見當年建造不僅講究外觀,連結構建材都十分用心,與周圍的水泥建築比起來,更顯得它的特別。 编辑

  原為日治時期臺北信用組合的建築,為當時臺北城內的中小企業所組織。初為臺北信用組合所使用,二戰後改組為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其總社仍設於此處。臺北十信併入合作金庫後,原總社改為合作金庫銀行城內分行。

20211022認識文化台北:臺灣銀行#64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0號。

 臺灣銀行 7473.jpg 编辑

  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為穩定物價,臺灣銀行奉中央指示發行新臺幣,並流通至今。

  1949年底,中央銀行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灣後,編制緊縮,重要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辦理,包括:通貨之發行、收受各銀行存款準備金、辦理重貼現及轉質押、代理國庫、辦理國際匯兌業務等。

  2007年07月,配合政府金融改革政策,中央信託局與臺銀合併,臺銀為存續銀行;而在2008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臺銀成為其旗下的主要子公司

20211023認識文化台北25號/@25.0436693,121.5122405勸業銀行舊廈 1977.jpg

:勸業銀行舊廈#31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襄陽路25號。 编辑

  日治時期原稱為「日本勸業銀行台北分行」的勸業銀行,在台灣國民政府接收後改名為「台灣土地銀行」。銀行主要以調整農業金融、促進生產以及推動農業改革為其宗旨,與文藝復興式的省立博物館相對。台灣土地銀行建於民國22年(西元1933年),在日本殖民時代是屬於西洋風味的建築銀行之一,也成為台北市裡非常鮮活的一個地標。

  勸業銀行舊廈(土地銀行)採用了厚重的西洋式樣,仔細看建築裡的雕飾,除了具有古埃及和馬雅異國裝飾花樣外,也混滲出多種異國風味。最大特色是結合了傳統日本和埃及建築的趣味,呈現另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風格。此外,建築物主要採用鋼骨水泥構造,外牆以模仿石材質感的人造石片做成十三根巨形刻槽圓柱,質地細緻就有如真正的石材一般,而門窗的花岡石則是來自日本。


勸業銀行整體的色調一致,灰白色給予人銀行業宏偉穩重的感覺,也象徵帝國主義統治下金融的安全性和牢靠。而建築的紋飾上,長條的波浪和內縮式的女兒牆間,是最明顯的邊紋。在裝飾上,則有獅頭面身以及柱頭上的特殊人頭浮塑為其修飾,顯得頗為神秘。反寫的S形裝飾,源自於南美雅馬文化,是重要的指示標,其特殊的建築風格充份展現出大時代背景的特色。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74市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館前路54號。

  三井物產台灣總督府日本引進及培植的財團之一,至20世紀初,該集團已成為當時全台數一數二的最大株式會社。三井物產不但與日本三菱商事藤山集團三大資本鼎足而立,獨佔了台灣的糖業,也壟斷了台灣的樟腦茶葉等的進出口。

。這地點距離當時台北驛(即台北車站),合庫舊總行、台銀、一銀等金融機構、及大稻埕茶商都相當近,商業機能優越,另外也緊鄰新公園總督府博物館等城內重要日人活動區域。

  三井舊廈始建於1920年,樓高三層,轉角有一塔樓,屬於當時極為盛行的文藝復興建築樣式。戰後整修外推陽臺,改為裝飾風藝術風格,顯得較為簡潔。

  整修後該舊廈比起緊鄰的勸業株式會社舊廈或者當時其他金融建築,造型雖簡僕,但牆壁立面有水平四角窗框,轉角與建築兩端的的兩側山牆較高,有突出的四直線小柱做為浮雕裝飾,設有電梯,是當時相當現代化的建築。

建國中學紅樓#60市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56號/@25.0306079,121.5101437

  建中紅樓竣工於明治42年(1909年),由總督府進藤十郎設計營建,「臺大醫院」與「西門市場八角堂」(現稱為西門紅樓)也是他的傑作。三建物的赭紅設計與實用理念都顯現相同的略帶後文藝復興時代意念的現代折衷風格。特徵都是表面飾以紅磚,莊嚴宏偉,且鮮少華麗的飾帶裝飾。

  早期紅樓由紅磚及原木木材構成,東西各延伸出相同構造組合成的兩排二樓式校舍。後經改造後,木製樑柱與屋頂,部分以其他材質取代。

  由正排面與兩翼衍生校舍組成的「ㄩ」字型紅磚校舍,以迴廊相通。外觀與窗戶則盡為相同方格的圓拱式。建物上的天窗、樓台、鐘樓、樸實飾帶與大斜式屋頂也為其特色。

1945年二戰後,定名為臺灣省立建國中學。是台灣地區最早設立的官設中學,今則為台北市少見的男校,建中樂隊、橄欖球隊--黑杉軍都很有名。

  由紅磚與原木木材打造的建中紅樓,雖經1950年與1966年兩度大幅整修,但外貌並不失原有建築風格,且仍有著拱門,鐘樓等歷史遺跡。1998年,台北市政府因其此校舍建築的特殊性與歷史性,指定該紅樓建物為市定古蹟,並於2005年完成該古蹟的整建復舊工程。

臺大醫院(仁愛路)舊館#48市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仁愛路一段一號。一段/@25.0387672,121.5194532

台大醫學院舊館」位於中山南路與仁愛路口,初創於1899年,初期利用台北醫院的教室上課,聘請東京帝大出身的醫生為教授。學校發展演變從講習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北醫事專門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到今日台灣大學醫學院 编辑

     1998年3月,臺大醫學院舊館 (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

醫學院的建築始建於1904年,初為木造校舍,至1907年增加幾座磚造建築,其中包括現存臨中山南路的一座。至1914年已完成講堂及生化學藥理學校教室等規模,如今僅存的也是被指定的古蹟即是這一座緊臨仁愛路與中山南路交點的早期建物。

其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式屋頂,一樓外牆有拱廊,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建材樸實而外觀典雅,樓板使用了二字鋼樑,為臺灣所罕見在建材及結構技術上彌足珍貴。講堂的跨距甚大,設二樓坐席,近年已拆除了。

臺大法學院#68市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徐州路21號。21號/@25.0404921,121.5227104

  臺大法學院,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的校舍,1919年4月在臺北成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主要供日本人就讀),設置本科,修業年限3年,及1919年在臺南成立「臺灣總督府商業専門學校」(主要供台灣人就讀)。本古蹟建築風格皆為精緻的西洋古典式樣,校門構造採用臺北所產砂岩砌成,上置銅製燈具,是古樸典雅的紅磚外形,門內廣場仍保有水池及花園。


  行政大樓則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具典雅希臘柱式跟半圓拱造型,屋頂鋪著日本黑瓦,中西合璧的創意與巧思,具有獨特美感。室內,大禮堂的跨度大,講壇與座椅多為原物,殊為可貴。另平面呈四合院形態,中央留設天井,天井及校園內綠意繁茂,花草水池互相輝映,構成一幅寧靜而典雅的畫面,值得保存與珍惜。


  國民政府後,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並將政學部分為法學院及文學院。1947年台灣省立學院併入台大法學院,改為台大法學院商學系,台大法學院遷至徐州路校區。1987年:自臺灣大學法學院獨立,改組為「臺灣大學管理學院」。

南海學園科學館#124市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南海路41號。41號/@25.0320741,121.510166

  南海學園科學館,前身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1960年代初期重要之公共建築。科學教育館於民國44年(1955年)創立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貫徹古今、文藝氣息、人文薈萃的寶地旁,是一棟仿天壇的建築,圓頂醒目的外觀,常吸引人來探訪,這裡有介紹許多南海學園裡的各個設施與組織。


  南海學園原為台北市發展最早的地區,現今則成為台北市人文資產密度高且集中的一區。此區除日治時代留下的古蹟與建築外,還有1950年代仿古典樣式之公共建築。包括歷史博物館、教育資料館,仿天壇之科學教育館等。


  南海學園中各館舍具有建築特色,表現了戰後初期空間的型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需求與價值觀改易,古典語彙豐富的南海學園還是與光點電影院、紅樓劇場、中山堂等獲選並列為台北市最有氣質的十大藝文場所之一。

南海學園國立歷史博物館#234歷史建築。

地址:中正區南海路49號49號/@25.031454,121.5090383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外,另一以展示歷史爲主的博物館。教育部籌備建立文物美術館,1956年開館,使用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商品陳列館」為會館。1957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品主要以原河南博物館運台的藏品、加上日本歸還的部分文物為主,共五萬餘件。藏品中多為早期商朝開始的河南一代的古代文物,含安陽殷墟、青銅器,也有部分台灣出土的早期文物。除了館內藏品之外,自1990年代起,史博館也定期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民間機構合作推出大型特展,皆在台灣社會受到矚目。進行臺灣歷史、民俗相關之史料及文物的蒐集、整理、保存、研究、展示與教育、推廣工作,並藉由博物館之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四大功能.。


1960年,揉合明清風格的古典式大樓建築完工。現今史博館正配合重劃南海學園計劃。

南海學園臘葉館#144市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南海路49號後方葉館/@25.0316257,121.5078651

     南海學園基地原為台北植物園,前身為日治時代「台北苗圃」之一部分,此外亦有建功神社等建築,現今科學館入口前的水池與欄杆為原物,保存了神社的圓頂大廳,但更改為覆黃瓦的圓形攢尖頂。


  「植物園臘葉館」於日治1924年完工,是台灣首座專為臘葉標本興建的建築,也見證台灣植物學研究的歷史,建築外觀及功能性深具文化價值。臘葉館占地約44坪,與「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為鄰。


  建物為加強磚造,紅磚的外觀具有時代特色,樓板為RC,部分樑柱為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建築構造反應耐震結構,形式、結構特色都具建築或技術史價值。


  臘葉館的建築物形式、格局與巴黎的植物園相仿,部分結構挑空,原建築設計有特殊功能考量,建物已經裝修加建,但是門、窗等構件都還原貌保存得相當完整,不損歷史價值。

臘葉館是日治時期台灣首座臘葉標本採集陳列館,也是植物模式標本製成的第一站,蒐集的臘葉標本超過一千六百種,見證台灣植物研究學術史。

原臺灣教育會館#38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南海路54號。54號/@25.0316012,121.5116048


  日據時期之臺灣教育會館,建於1930年,為當時流行之作品,典型的折衷式建築,外表貼國防色面磚。建築型制仍維持原有,當時作為臺灣教育成果之展之用,亦做為定期集會場所。


1959年臺灣美國新聞處遷入本建物,1976年洪通於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辦首次個人畫展。其後因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故改稱為美國文化中心。後美國文化中心繼續租用使用,2007年經行政院核定成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於2011年護竣工,並於2月開館營運。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32歷史建築。地址:中正區南海路47號。47號/@25.031736,121.5096475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5213.jpg

 

隸屬中華民國教育部,為推廣學校藝術教育之國立文教機構,負責藝術教育之研究、推廣與輔導任務。臺灣藝術教育館 5221.jpg

此館負責包括學校一般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

本館設有室內、外劇場各1座及3間展覽室。

南海劇場為一鏡框式結構劇場,面積479平方公尺,挑高6.9公尺,設有647席位。


南海藝文廣場為一室外開放性劇場,面積約1004平方公尺。

展覽室:第1、2展覽室位於本館南海書院後棟,總面積約336.29平方公尺,採挑高圓形造形,挑高中庭其左右及後側並設有五個區域的小型展覽室。 第3展覽室位於本館南海書院左棟,面積約48坪。 编辑

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是一間位於臺灣臺北市仁愛路一段2之4號的學校,緊鄰中正運動中心、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東和禪寺、台大醫學院。2號/@25.0384776,121.5196312


學校前身為成立於1897年6月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當時僅收日籍兒童。1901年4月,改名為「臺北廳臺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校長平井又八,1905年8月遷至現址。1911年4月設立新店分校。


此後經歷多次更名,先在1915年4月更名為「臺北第二尋常小學校」,同年9月更名為「臺北城東尋常小學校」,1922年4月更名為「臺北市旭尋常小學校」,1941年4月更名為「旭國民學校」。

,直到1990年三月應臺北市行政區調整,更名為「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


東門國小原為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1896年創立,1905年遷至現址,東門國小忠孝樓與仁愛樓興建於1933年,為日治昭和時期小學校舍代表案例,格局完整,現狀維持仍佳。「仁愛樓、忠孝樓」外觀主要為洗石子,教室均設上、下鑄鐵通氣孔。

衡陽路54、56、58、60號店屋#214歷史建築, 编辑

地址: 城中區衡陽路54、56、58、60號。54/@25.0421087,121.5098342 编辑

建物之創建年代約1912-1920年之間,原為清末臺北城建設時,招商開發所留存街屋之脈絡,日據初期曾改建1次,仍保留原有構造與空間型式,足以呈現日據時期市區改正之見證,乃衡陽路歷史發展之重要例證。


所在位置舊稱石坊街,日據時代稱為榮町,戰後曾為綢布集散地,後有茶商進駐直銷,全祥茶莊見證茶產業空間的歷史發展,伍中行、掬水軒乃知名歷史商店,建築物之精美立面及共同壁仍存在,突顯衡陽路每戶店屋之不同建築型態及特色,代表日據時代及戰後臺北市商業發展史之意義。


曾有傳聞蔣宋美齡夫人,所飲用茶品均由此地供應。


臺北酒廠 编辑

#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1號/@25.0432788,121.5271118



酒廠位於當時樺山町八十番地,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民國十一年日本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徵收,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定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成為公營酒廠,後再易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為台北地區現代化製酒之濫觴。 酒廠佔地六公頃餘,建築主體結構主要為加強磚造,開口部及樑帶以鋼筋混凝土樑加強,立面部分佐以面磚藝術裝飾,廠房內部為大跨距空間,有木構造及鋼構架之屋頂形式。其中三樓試驗室、烏梅酒廠、煙囪因保存完好,具時代見證意義,已指定為古蹟本體。臺北酒廠光復後生產的烏梅酒,乃無意中發展出的成功產品。日人撤退後遺留的梅酒、李酒、烏龍茶酒久無銷路,酒廠人員試將三者混合發現風味絕佳,於民國四十一年裝瓶出售,爾後還生產荔枝酒、安和醇酒、紅葡萄酒、嘉賓酒等各式飲酒。 民國七十九年因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而結束作業移往龜山新廠。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起,藝術家們催生華山藝文特區,利用閒置廠房進行藝術展演、實驗創作,頗受各界重視。


華山文化園區於1916年建立。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八德路交叉路口及金山南路金山北路交叉口一帶,鄰近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佔地72,000平方公尺,主要為四連棟、烏梅酒廠、辦公室、果酒禮堂、行政大樓、藝術大街以及尚未開發到的部分。

東和禪寺鐘樓#45市定古蹟。地址:中正區仁愛路、林森南路口。禪寺/@25.0393179,121.5206139

      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來台的日僧於明治41年(1908年)興建,兩年後完工。昭和五年(1930年),於大殿前方建造這座高聳的鐘樓,外貌狀似城門 编辑

  鐘樓東臨青少年育樂中心,北為原泰北中學舊用地(現遷至士林),禪寺主體位於東北方。興建時位於東和禪寺大殿前,其功能為該寺的迎接殿。後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時,原計劃拆除該鐘樓,在文化人士爭取下獲得保存,並成為市定古蹟。如今成為禪寺的南面入口。

  結構上為鋼筋混凝土建物,屋頂形式為單簷歇山式,並使用舊日式黑瓦,脊頭處設有鬼瓦。一樓現有一大兩小三門洞,拱門造型,並設有樓梯可供上樓。一樓使用粗面的大石塊,屬於日本桃山時期江戶時期的建築流行風格。二樓整修後改漆為白色外牆,內部懸有銅鐘一口,外面有緣廊,廊邊有出挑平座欄杆。

  鐘樓周圍設有石宮燈,並改鋪草地、石板步道、石牆,配合建築整體造型;青少年育樂中心的通風口,則以一刻有「東和禪寺」的石狀物包裝。讓鐘樓顯得靜穆莊嚴。

牯嶺街小劇場#339歷史建築。地址: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2號/@25.0317357,121.5131499

  牯嶺街小劇場建於1906年,巴洛克風格建築,日治時期日本憲兵分隊所,戰後改成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組。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成為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1995年分局遷離,建物移交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2014年台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建築物共有三層:一樓設有服務台、文宣品區和實驗劇場;二樓設有會議室、視聽室、藝文空間;三樓設有排練室。它是臺灣唯一規劃定位為前衛劇場的表演公共場所。也是台北市第一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轉化成藝文空間,並委由民間經營之場地。

  由熱心藝術文化的陳梅毛江世芳鴻鴻等人成立「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1997年由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展演空間。

臺灣廣播電台放送亭#49市定古蹟。

位置:中正區臺北228公園內送亭/@25.0423359,121.5128763 编辑

     「廣播放送亭」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後右方,內的一座亭式建築,為建於一九三四年的台灣廣播電台附屬的喇叭小亭。它的外觀造型兼有台灣式屋頂與日式石燈的特色,牆體為施工優良的磨石子,矗立在公園中央,非常醒目。其造型細緻的喇叭箱,跟想像中的大喇叭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貌,難怪可以隱藏著這麼完美。

  台灣在1930年代所建的戶外廣播亭不多,臺北二二八公園所存者尚稱完好,具有稀少性之價值。

  位於公園內西南方的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是日治時期廣播內容的發源處,台灣第一座廣播電台,由放送亭四垂屋頂下安設喇叭,向四方播放新聞與音樂,在二次大戰末期,日本透過廣播傳達時局新聞,特別是戰敗無條件投降時天皇的

原樟腦精製工場(臺博館南門園區)#4-2國定古蹟。位置:中正區南昌路1段1號。25.033504,121.513958原樟腦精製工場 5638.jpg

  日治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規定鴉片專賣,並陸續將樟腦、食鹽、菸草、酒等納入專賣事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創建於1899年,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1901年改稱南門工場,1931年再改名為臺北南門工場,是日本時代臺灣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

  戰後本工場由政府接收,1998年南門工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2004年起臺灣博物館配合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首都文化園區計畫,建構「臺灣博物館門園區」 2013年正式開館營運。今日建築物僅有物品倉庫(小白宮)、樟腦倉庫(紅樓)和四百石貯水槽,現存基地面積不及日治時期的八分之一。

20211120認識文化台北: 原臺灣軍司令官官邸(孫立人將軍官邸) 编辑

#108市定古蹟。 地址: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36號。136號/@25.0290149,121.5162576

  古蹟創建於日明治42年(西元1909年),原設計者為日治建築家森山松之助,由於日治時期同等級的高等官舍皆已不存,本建築已成為規模僅次於原台灣總督官邸的,第二大現存日治時期官舍建築。其屬於明治時期上流階層喜愛的「和、洋二館」格局。

  後續兩次增改建工程主持人亦為日治時期重要建築家,皆再凸顯深具建築史研究之價值。戰後曾為孫立人將軍官邸,後作為陸軍聯誼社,為重要歷史事件見證。孫立人將軍自1947年來臺訓練新軍,重整戰力,奠定反共抗俄基礎,貢獻卓著。


立法院議場-17/6/6-1960年興建之議場,位在中庭中軸線上,外觀簡潔、比例優美,為虞曰鎮建築師所設計之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議場為國家議事之場域、重大法案之催生地,見證臺灣民主發展,其歷史地位具代表性。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1號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70913000003

立法院(原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目前留存之西、南側L型磚構造建築係興建於1919年,牆身仍保留原有材料與構造;1935年增建北側鋼筋混凝土造之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整體建築仍呈現原女學校之建築特色且保存狀況良好。

2.本建物二戰後成為立法院所在,見證日治中、後期女子中學教育及政府遷臺後臺灣民主法治史,在教育、政治、歷史及文化上具有重要意義。

市長官邸-2018-07-03北市文化文資字第0760148621號登錄歷建變更/修正2019-08-29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44、46號-46號/@25.0402949,121.5222457

建物興建於1940年,原為臺北州知事官舍,戰後成為臺北市市長官邸,直至民國85年開放參觀並轉型為藝文展館,本建物在臺北市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2.本建物為當代日式宿舍之代表作,建物與周邊環境融合極具特色。建物內部雖歷經改建,惟主體構架、屋架仍為舊物,且外觀主要格局仍維持原貌,具建築史上之價值。
1.汀州路台鐵舊宿舍#181歷史建築、2.臺鐵舊宿舍─濟南路三段15號#236歷史建築、3.臺鐵舊宿舍─臨沂街63巷19號#237歷史建築。

1.汀州路台鐵舊宿舍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3段316巷9弄1、3、5、7號。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316巷9弄7號-7號/@25.0164551,121.5291682



2.臺鐵舊宿舍─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三段15號。15號/@25.0403615,121.5319306

3.臺鐵舊宿舍─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63巷19號。19號/@25.0364355,121.5272909

  臺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經營臺灣傳統鐵路路網,為臺灣規模最大的鐵路業者,在職員工共1萬餘人,營運路線共有13條,長度達1085公里,其亦為國際鐵路聯盟準成員。

  臺鐵的創建,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1887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日治時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現今的組織編制與路線規模多奠基於此時期。二戰後由政府接收, 1998年精省後改由交通部管轄。

  1970年代之後鐵路電氣化自負成本與人事退制度等累積龐大債務,加上運輸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於1990年之後的營運狀況已經處於嚴重虧損,至2000年已累積至將近新臺幣千億元。

  所以汀州路台鐵舊宿舍,靠近公館商圈,得以出租增加收入,濟南路三段15號已拆除似做改建的準備,臨沂街63巷19號閒置,張貼廣告擬出租。

錦町日式宿舍─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230歷史建築、67號/@25.0294363,121.5199809-錦町日式宿舍8893.jpg



2.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75號日式宿舍#279歷史建築、75號/@25.0396092,121.5234969


3.錦町日式宿舍─林務局局長舊宿舍#136市定古蹟、


4.錦町日本宿舍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員工宿舍#266歷史建築。

1. 錦町日式宿舍─杭州南路二段67號。

2.杭州南路一段75號日式宿舍。

3. 錦町日式宿舍─林務局局長舊宿舍,台北市中正區金華街132號。132號/@25.029823,121.5257346

4.錦町日式宿舍群,台北市中正區金華街84號等。84號/@25.030284,121.5227823

錦町等日本宿舍屬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的員工宿舍,在當時稱為「錦町六條通」。戰後由林務局接收,仍作為宿舍使用,目前金華街84號、86號、90號、杭州南路2段61巷33號、35號、37號、39號、43號、49號、51號、67號官舍指定為歷史建築。金華街132號林務局局長宿舍為市定古蹟。

  是日治時代建於台北市錦町等的中等階級官舍群,建築年份約為昭和時代(1920─30年代)。為殖民時期之高級文人住宅區,是臺北市城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保存。

錦町日式宿舍─杭州南路二段67號#230歷史建築、2.杭州南路一段75號日式宿舍#279歷史建築、3.錦町日式宿舍─林務局局長舊宿舍#136市定古蹟、4.錦町日本宿舍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員工宿舍#266歷史建築。

1. 錦町日式宿舍─杭州南路二段67號。

2.杭州南路一段75號日式宿舍。

3. 錦町日式宿舍─林務局局長舊宿舍,金華街132號。

4.錦町日式宿舍群,金華街84號等。

蒲添生故居#307歷史建築。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16號/@25.0454919,121.5224737

故居原是傳統的黑瓦日式建築,親人將逝世後遗留多達200件的珍贵作品及事迹,供大眾欣赏。蒲添生故居3273.jpg



2.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256歷史建築。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銅山街4號-4號/@25.0399487,121.5240624。銅山街4號 3301.jpg

3. 幸町日式宿舍,地址:中正區臨沂街27巷1號#267歷史建築。。地址: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2.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256歷史建築。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銅山街4號。3. 幸町日式宿舍,地址:中正區臨沂街27巷1號#267歷史建築。

2.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256歷史建築。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銅山街4號。3. 幸町日式宿舍,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27巷1號#267歷史建築。建物品質良好,具日式建築特色,.環境良好,庭院有老樹,環境清幽。為陳前校長維昭居住,門廳木刻花柱有特色,具歷史建築價值。


3. 幸町日式宿舍,台北市臨沂街27巷1號25.0412035,121.5282454。位在頂禾園豪宅內的百年歷史「幸町日式宿舍」;現經營好樣文房圖書館。同具日式建築特色,庭院廣闊清靜。幸町日式宿舍3332.jpg

本建物坐落於臺北大橋與太平、永樂國小及仁安醫院附近,為日據時期大橋町聚集人氣興旺之證據,且具有說明大稻埕特專區北段歷史之重要性。 本建築始建於昭和9年(1934) ,為加強磚造三樓之店仔厝,民國38年(1949)由林維新醫師全家居住並經營耳鼻喉科診所,一樓為診間、消毒室及手術室使用,至今仍留有當時診所掛號及看診之設備。
1050308_B認識文化台北: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41號#342歷史建築、仁安醫院,祖孫三代皆為醫生A425歷史建築。241號/@25.0620386,121.5091974

1.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41號。

241號三樓現址,與太平國小隔小巷為鄰,屋宇保持良好,以前曾為名醫林維新診所,醫術高超遠近馳名,往生後已停業多年。2014年列為歷史建築。

2.    仁安醫院,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237號/@25.060508,121.5093424

  仁安醫院為當地人所開設之醫院,任職醫生,祖孫三代皆為醫生,在大稻程地區行醫濟世,醫名遠播,並使仁安醫院成為當時大稻程最重要的醫院之一。

  建築二樓店屋建築,為轉角七開間街屋,轉角立面做圓形山頭,裝飾花草圖樣的泥塑,邊柱頭與間柱頭做凸柱雕花圓球收頭,造型呈現水平感穩重大方。

  現作為社區營造中心及舊醫院展示空間,各項醫療器具保存很多狀況良

前南菜園日式宿舍-日據時期透過都市計畫設置公務員宿舍,提供當時日本人來臺之政經文教人員居住,本區為南菜園日人宿舍區之一部分,住宅多以南北向規劃,有單棟與雙併式,前後有庭院,植栽茂盛、環境優美,保存日據時期公務員宿舍群之特色,建築規模呈現出不同等級之宿舍,乃臺北市發展歷史上,作為日本殖民統治者居住區的重要證據。

為大型雙併日式宿舍,保存日式宿舍之群體格局特色,呈現出日據時期階級分明之居住概念與當時金融單位宿舍之優越性。 建築型式與構造顯示出適合臺灣氣候之作法,包括紅磚砌通氣孔、門廊、簷廊、高天花等,建築構造與內裝保存原有精緻作工,包括天花、「欄間」、「床之間」、「雨戶袋」等。庭園空間、紅磚圍牆與大門,顯現出當時宿舍建築的環境景觀特色。

社子島玄安宮1268.jpg社子島燕樓李家|-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63巷12弄2號-本建物具完整三合院格局,正身五開間,左右帶護龍;其構造特色為外牆紅磚斗砌法,下部纍石為基、木構穿斗、瓦砌屋頂,正廟內兼有木柱及磚柱,推測此作法是為防洪水;右護龍屋頂雖已局部坍塌,仍具閩南建築特色。-2號/@25.0959735,121.493119-社子島燕樓李家 7810.jpg [1]
社子島李忠記宅|-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九段86號-為一層樓傳統漢式正身護龍厝,三合院形式,正身五開間、護龍三條,合院院門位於右前方。

2、本建物為磚造圓桁屋頂構造,外壁紅磚承重外牆,內壁採穿斗(混抬樑)式、木構隔間,正身另有內廊串連,木屏壁為編竹泥壁,基礎以唭哩岸石墊高兩階,地坪為觀音山石,具半樓仔,極具古意,且形貌保存完整。-86號/@25.106395,121.4721353,社子島李忠記宅7776.jpg

[2]
社子島浮洲王宅|-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2巷206弄1號-主體分為前後兩部分,格局特殊,前部孝得堂為二層樓三合院格局,紅磚造建築,部分構造曾整修(鋼筋混凝土樑、地板及門扇);後部為街屋式加強磚造建物(具騎樓),以兩座樓梯連接樓上空間,建物內裝木板隔間仍保存舊貌。-1號/@25.1101746,121.4877985
社子島李和興宅|-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133巷11號與19號-李和興宅為傳統合院格局,正身為二層樓磚造建築,正身雖已改建為仿古鋼筋混凝土建築,但建物形式與一般民宅不同,推測與社子島水患有關,具有地方特殊性。本建物左右護龍採明間凹壽作法,相關建築構造如凹壽、燈樑、疊澀等,推測為日據時期興建,保留有完整構造與紋路。社子島浮洲王宅7795.jpg

25.1059566,121.4828475-社子島李和興宅 7793.jpg

台北市迪化街1段256號-11/2--@25.0603326,121.5070841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1123000001-建物建於1920年間,為一坎二落一過水,建物雖經多次改建,惟大致仍維持1920年代之空間格局,拱圈、面材、磚牆及唭哩岸石亦有保留,為迪化街典型的住商合一店屋形式。

  2、建物臨淡水河14號水門,原建築使用歷經多次經營轉變 ,包括江氏經營棺木店、陳氏經營油漆行、李氏經營南北貨,見證大稻埕商業經營變遷歷史。133號/@25.1058825,121.4806397-迪化街1段256號1920年162353 (2).jpg

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2T 1238.jpg

座標25.0731023,121.5132248-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2T 1238.jpg

大龍峒保安宮三十六官將神像群--20/2/10-本案為一案多件,共計36 尊木雕硬身神像,皆為木材圓雕一體成形,依神像的性別角色、性格,分為4 尊女性、26 尊男性、6 尊精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10608000003
松山區松河街70號旁-11/18-松山陳宅-台北市松山區松河街70號-建物原入口在饒河街上,並有後院,現存建築為日治時期建物之第二進,平面為凹壽字,從目前留存之建築仍可見原有建築格局,及做工細緻之欄杆及線腳裝修。--台北市松山區松河街70號/256號/@25.0603326,121.5070841--臺北市松山區松河街70號旁-松山陳宅 152027 (2).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1201000001
金義合行-萬華區康定路279號281-5/7-25.034266,121.4990473,金義合行 170531 (2).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7000001-建物為四開間洋式樓房,主體為1927年創建,為三層樓三坎式店屋,二落二過水,帶1936年增建之左坎二樓半店屋。立面磚砌,貼覆不同花色馬賽克磚,內部保留公媽廳、辦公室及原有大門,後方設一花園,有水景、假山,建物現況保存完好,各項裝修精緻,具建築及藝術價值。
士林紙場(Shilin Paper Mill)於1918年(大正8年)在台北廳士林創立,其下設有工廠,是台灣最早的機械化造紙廠。-台北市士林區福德路31號1918年-@25.0917115,121.5221075-Shilin Paper Mill-士林紙場152122.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1124000001
瑠公圳引水石硿-新北市新店區新店路65 號「開天宮」下方-開天宮/@24.952162,121.5366432-25.0070077,121.4462959/@24.988882,121.4526412,9827

瑠公圳乃郭錫瑠於乾隆五至二十五年建成之水圳,灌溉臺北盆地一千二百餘甲水田,乃北部第一大水利工程,與彰化平原之八堡圳、臺中盆地之貓霧拺圳並列為清代三大水圳,在開發史上深具重要性。 二、建築工程意義:直接在山崖岩石層上以人工穿鑿作為取水口,既無現代工程技術的援引,又無官方人力、財力的奧援,誠屬不易。

金義合行-5/7-萬華區康定路279-281號-「金義合行」為日治時期陳氏家族所創立之家族事業所在地,經歷不同時期整併,經營油燈、玻璃、瓷器、味素等民生工業,後期再發展化工、塑膠等事業,為近代綜合商行的代表案例。
新莊原興直公學校舊校舍-21/4/29-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86-@25.0367457,121.4555225,號-1912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429000001-四連棟教室為紅磚構造,其磚拱與「拱心石」的砌造,具明治時期紅磚構造風格。雖然屋頂曾經改為「RC平頂」,牆體及建材保存情況尚佳,新莊原興直公學校舊校舍162621 (2).jpg
永樂町派出所(迪化街1段260號)-11/3-建物為日治時期興建之派出所,作為殖民地時期警察機構建築類型的保存,具歷史意義。本建築位於轉角處,以圓弧轉彎處作為入口,二樓開窗為圓拱形狀,出簷之托角、階梯、勒腳牆等洗石子裝修仍保存,建築樣式簡潔,保留初建時之樣貌,為大稻埕重要的機關建築。-@25.0068919,121.4112452,12005-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60號日治時期-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No. 260, Section 1,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2段144巷23號-10/21-福生堂醫院-No. 23, Lane 144, Section 2, Yanping North Road,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922-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2段144巷23號座標25.057579,121.5085913-福生堂醫院151808 (2) 04.jpg

建物建1922年,1945-1957年增建為3層樓,1980年代立面整修,建築線條俐落、比例優美,呈現不同時期的樣貌。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9/24-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廖武治-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211014000001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929000001
」-1926Y-2017/4/24-中正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號-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0407000002
名稱 照片 種類 公告日期 地址 備註 參考
#第五任 曾文龍校長  2003年-2007年

#第六任 謝勝隆校長  2007年-2014年

#第七任 朱玉齡校長  2014年-2018年

#第八任 楊啟明校長  2018年-

A_博愛路4、6、8號店屋-6/8-本建物鄰近北門、鐵道部、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等古蹟,形構北門城內都市發展紋理。 2.1927-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立面保有四柱三窗形式,並延續博愛路街屋意象,具歷史意義。博愛路4、6、8號 160446 (2).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625000001
A2_延平北路二段6、8號店屋-5/31-建物創建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兩間店屋日治時期位於大稻埕主要幹道「太平町本通」,6號原為萬順號製靴店,8號原為金華興金鋪,呈現當時太平町商業繁盛景況。-大正4年(西元1915年)-北平北路二段6,8號154438.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615000001
A3_中正區-5/青島東路10號-青島東路10號/@25.0434606,121.5202397-5/7-歷-七星郡役所(現立法院青島二館)-Seven-star County Service Institute (now The Court qingdao II Hall)(青島東路10號)-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地方行政制度改正,臺北州下置七星郡,郡役所完工於昭和2年(1927),為臺北郡役所重要歷史見證。

2、建築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入口下方為一尖拱門,拱門上方三座尖拱窗,上置鏤空窗,呈現現代風格之簡潔設計。 、原建物右翼雖已拆除,且左翼增建二樓,但日治時期原有構造尚存,可見證七星郡役所當時廳舍風貌。

青島東路10號 162547 (2).jpg

B_傅斯年圖書館-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528000001-


B_民國四十八年六月,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同意由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建「歷史語言研究中心」,附設圖書館的計劃,在美援運用委員會補助案內補助建築「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館」。翌年六月,圖書館落成啟用。十二月,傅故所長遺書捐贈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紀念傅故所長,特將此圖書館大樓定名為「傅斯年圖書館」。此棟建築外觀呈橫向長方形,外牆灰色洗石子、綠鐵窗、斜屋頂,為四層之加強磚造樓房。5752

民國四十八年六月,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同意由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建「歷史語言研究中心」,附設圖書館的計劃,在美援運用委員會補助案內補助建築「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館」。翌年六月,圖書館落成啟用。十二月,傅故所長遺書捐贈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紀念傅故所長,特將此圖書館大樓定名為「傅斯年圖書館」。此棟建築外觀呈橫向長方形,外牆灰色洗石子、綠鐵窗、斜屋頂,為四層之加強磚造樓房。Fussian Library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528000001-
  • 1.本建物為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館,後為紀念傅斯年所長,命名為「傅斯年圖書館」,運用美國援助經費建造,於民國50年完工。 2.建築為雙坡斜屋頂RC構造,外牆洗石子,細部比例良好,特別是入口雨庇及階梯刻意表現RC梁柱結構美感,為現代主義特色之一。
B_內湖區內湖路1段91巷底-/@25.08792,121.5610638,-1.墓園前方飾麒麟、南瓜;墓埕前圍飾梅蘭竹菊花鳥圖,皆以彩色洗石子製成,整體造型具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價值。

2.墓室、伸手集墓埕前圍均為洗石子;左右伸手各飾一龍,主墓室為六角形攢尖式頂,頂有蚱蜢形裝飾,型制特殊。 3.墓型制可顯示漢民族來台,仍不忘歸故里之傳統思想,-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528000003-內湖郭氏墓-Inner Lake Guo's Tomb-5/4-

金義合行-5/7-萬華區康定路279-281號-「金義合行」為日治時期陳氏家族所創立之家族事業所在地,經歷不同時期整併,經營油燈、玻璃、瓷器、味素等民生工業,後期再發展化工、塑膠等事業,為近代綜合商行的代表案例。

2. 建物為四開間洋式樓房,主體為1927年創建,為三層樓三坎式店屋,二落二過水,帶1936年增建之左坎二樓半店屋。立面磚砌,貼覆不同花色馬賽克磚,內部保留公媽廳、辦公室及原有大門,後方設一花園,有水景、假山,建物現況保存完好,各項裝修精緻,具建築及藝術價值。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7000001

迪化街1段121號店屋-1-25-日治時期-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121號-日治時期-1 section of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 121 - Day-rule period-建物曾為莊家所有,原一樓為3開間店鋪,二樓為三戶相通之住家空間,整修後仍保存清代構造如唭哩岸石條、砌牆及日治時期街屋之特色。@25.0574072,121.5076627,迪化街一段121號店屋163937.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413000002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98號店屋-日治時期-1 section of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 98th Day-1-21-謝成源為臺灣鳳梨公司創辦人之一,為開創臺灣罐頭外銷產業的功臣,本建物與其家族經營之事業,如布疋業、鳳梨產業等,見證大稻埕地區經濟發展。@25.0562149,121.5076376,-迪化街1段98號店屋164405.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413000001
大正12 年(1923)-4/1-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70號店屋1923年-Shophouse 70, 2 Yanping North Road, Datong District, Taipei, 1923-第一進為一坎兩進一過水二層樓,為典型迪化街區店屋形式,建築物以承重山牆及杉木桁為主,整體木構造保存完整。@25.055709,121.5093565-延平北路二段70號店屋162444.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423000002
新慶利碾米廠-4/6-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57號-1930 年代-257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 1930s-仍保存傳統閩南式店屋形式,一進內仍有碾米機具將稻米打至二樓,再由二樓處落下碾米,見證碾米廠歷史。@25.0608812,121.5072082,-No. 257, Section 1,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1930s-新慶利碾米廠 161356.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423000003
A115:伊斯法罕-B希拉芝SHIRAZ-C達布里斯-D波斯波里斯-E麥什德-P15
113:恰高·占比爾 ·

114:波斯波利斯 ·

A115: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 ·

1077:塔赫特·蘇萊曼 ·

1106:帕薩爾加德 ·

1188:蘇丹尼耶 ·

1208:巴姆及其文化景觀 ·

1222:貝希斯敦 ·

1262:亞美尼亞修道院建築群(聖賽迪斯修院聖士提凡諾斯修院聖母堂佐爾佐爾堂·

1315:舒什塔爾歷史水力系統 ·

1345:阿爾達比勒市的謝赫薩菲•丁聖殿與哈內加建築群 ·

1346:大不里士市集區 ·

1372:9座波斯園林帕薩爾加德波斯園林遺址設拉子天堂花園伊斯法罕四十柱宮卡尚菲恩花園馬漢王子花園馬贊德蘭省阿巴斯·阿巴德郡的阿巴斯-阿巴德花園亞茲德杜拉特·阿巴德花園梅赫里茲帕赫魯普爾花園

南呼羅珊省比爾詹德郡的阿克巴里耶花園·

1397: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 ·

1398:貢巴德·卡武斯高塔 ·

1422:古列斯坦宮 ·

1423:梅滿德文化景觀 ·

1456:被焚之城 ·

1455:蘇薩

本三棟建築為1層樓石造建築,外牆為陽明山地區常見的石砌做法;新生街5號、7號庭院布置有石燈籠、庭石,室內引陽明山溫泉泉源,局部空間、細部則可見「數寄屋造」的表現手法,運用自然、質樸的建材塑造野趣與戶外的環境相互呼應;新生街9號內部鋪有地磚,亦有鋪設木地板之和室,為和洋折衷式建築。1950年5月,首任美國駐華大使藍欽入住新生街5號,1952年,中美雙方共同簽訂協議,以新生街7號連同9號、13號交換予美方,
安西街2、4、6號店屋-宅第-1/19-台北市安西街2、4、6號1930年代座標25.0584099,121.5079283-安西街2、4、6號1930年代151421.jpg

建物格局為三(崁)店面開間,內部空間格局保持原有昭和時期之店屋型式,為大稻埕公園周邊少數留存的歷史建築,具地區風貌特色與價值。台北市安西街2、4、6號1930年代No. 2, 4, 6, Anxi Street, Taipei, 1930s

臺北市大稻埕慈聖宮1914年-Cisheng Temple, Dadaocheng, Taipei City, 1914-20/12/22-大正三年(1914)-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25.0602462,121.5099949-與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見證大稻埕地區的歷史發展。另在臺灣北部「頂下郊拚」事件後,聖母本尊隨同安人遷至大稻埕,慈聖宮可說是早期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118000001

臺北市博愛路2號街屋日治時期-Street House No. 2 Bo'ai Road, Taipei Cit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本建物2、3樓日治時期曾為中央食堂,1樓為東京堂鐘錶店及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見證臺北市交通運輸發展歷史,具有都市計畫交通運輸節點意義。20/5/15-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號-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01022000002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號/@25.0468805,121.5089192

043

錢穆故居57 年-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座標25.0576896,121.6369673,-民國56年錢穆先生自香港遷居台灣,本建物於民國57年興建完成,建物仿照錢穆先生在香港的居所,為一棟二層樓西式建物。1/06- 錢穆故居 162143.jpg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ommemorativeBuilding/20210113000002 Qian Mu's former residence 57 years in Taipei 錢穆故居 162143.jpg
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83巷1號1915年No. 1, Lane 283, Section 3, Chongqing North Road,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915-12/1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230000005 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83巷1號/@25.0712891,121.5122552,
  • 臺北市 士林區中山北路5段300號-25.0887502,121.5254911
c 原臺灣重要物資營團1940年Former Taiwan Important Materials Corps 1940-12/03辦公廳舍
  •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號@25.044073,121.525196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215000012

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舊北樓」1950年 编辑

歷史11/17 编辑

建物於1950年興建完成,設計者為王玉堂建築師,建物為一字型格局,二層樓加強磚造、木桁架屋頂、洗石子外牆,中央樓梯間外側立面局部有線腳裝飾,建物比例良好。為師大附中於二戰後落成之第一棟建築,為重要的校園意象,見證校史發展歷程。


·                           臺北市 大安區信義路3段143號座標25.0336585,121.538299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125000004

B 東門國小忠孝樓、仁愛樓 1915年 Zhongxiao Building and Renai Building of Dongmen Elementary School, 1915
1905年遷至現址,1915年改稱臺北城東尋常小學,1922年更名為旭小學校,光復後改為東門國小。 東門國小忠孝樓與仁愛樓興建於1933年,為日治昭和時期小學校舍代表案例,格局完整,現狀維持仍佳。「仁愛樓、忠孝樓」外觀主要為洗石子,教室均設上、下鑄鐵通氣孔;入口川廊、雨庇前後廊、垃圾管道,皆具特色。



·                         XX  臺北市 中正區仁愛路2之4號@25.0521738,121.4209609,

V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2之4號東門國小忠孝樓、仁愛樓/@25.0380743,121.5221055,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203000002

華亭街31號店屋 台北市大同區華亭街31號/@25.0526586,121.5111195

台北市大同區華亭街31號31 Huating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Period

日治11/24
東門國小忠孝樓、仁愛樓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2之4號,1933年

1933 11/1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203000002
竹林山寺
竹林山寺正面 20201105.jpg
2020年11月17日 李明雄
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清明上河圖
2008年12月24日 12
毛公鼎
2012年11月12日 136
宋人冬日嬰戲圖 軸
2019年6月26日
新北市瑠公圳引水石硿1762 Water diversion stone 2002/08/06 新店路65 號「開天宮」下方
乾隆5年(1740年)郭錫瑠父子為開鑿圳道,創「金順興」並集眾開鑿水圳,歷時22年,直到乾隆27年(1762)完成,鄉人感念他的功勞,更改圳名為瑠公圳。

圳水引自新店溪青潭湖水,灌溉臺北盆地一千二百餘甲水田,乃北部第一大水利工程,在開發史上深具重要性。 建築工程意義,直接在山崖岩石層上以人工穿鑿作為取水口,既無現代工程技術的援引,又無官方人力、財力的奧援,誠屬不易。


*。

現存石硿內部有裂縫及崩塌現象,於調查研究及整體修復工程完工前暫不開放參觀。

2008年8月6日

政府將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前,所有者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及管理方開天宮,要求官方應編列整修經費,但金額龐大不獲首肯。據開天宮馮理事稱:官方未編列整修經費前禁止外人進入,包含中央予地方市文化局、工務局、水利單位等,均無人進入。

筆者因是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前鄭會長的二十多年朋友,並幫該會典故等,寫入書籍摺頁傳播海內外之因緣,特受接待由陳先生引導,經五道鐵鎖門及猛犬才到達,並說是第一未同意進入拍照者很難得

中山橋 1933 01-04-05 中山橋名牌37
橋墩採一大二小、三孔拱型設計,橋上的欄杆原係用日本德川產的花崗石砌成,兩側四盞青銅質橋燈,係為典雅優美之橋樑。惟因本橋涉及造成水患因素,故以尊重文化資產角度,及兼顧人民性命財產安全的態度,作為本案處理方式。因此本橋以遷建方式保存,並於九十二年四月三十日完成拆卸,拆卸下來的構建共計435單元,並暫存於再春游泳池舊址。
1933年完工時是一座全長120公尺的鋼筋混凝土拱橋,為當時臺灣唯一鋼筋混凝土構造之橋樑,橋上的欄杆係用日本德川產的花崗石砌成。兩側四盞青銅質橋燈,為當時臺北最典雅優美的橋樑,故其整座橋體極具保存價值。
中山北路三段橫跨基隆河接中山北路四段(整座橋以原構件重組異地重建方式保存)
馬偕紀念醫院
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由滬尾(淡水)登陸,隨即展開傳道醫療生涯。6月1日,馬偕博士在他的寓所開始為人診療。1879年3月15日馬偕博士購置醫院土地,並於次年(1880年)運用美國一位同姓的馬偕船長遺孀,為紀念丈夫所捐款美金三千元建立了偕醫館,這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醫院。該醫院的建立,使台灣民眾受惠無窮,如今該建築物仍完整存在原址。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法軍炮擊基隆港,10月1日法艦隊在淡水港口炮擊淡水,民眾與士兵死傷不少。在危險困境中,馬偕博士於偕醫館收容許多傷兵,此為台灣第一次展開類似紅十字會之救傷工作。這一所基督教小醫院繼續不斷地維持其工作約二十年之久,直到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逝世,才暫時關閉。

1905年11月3日,宋雅各醫師/牧師(Dr. and Rev. J. Y. Ferguson)夫婦抵淡水,隔年(1906)停診已五年的偕醫館,在宋醫師手中重新恢復醫療傳道的工作。 偕醫館的聲望逐漸普及到每一角落,從各地湧來的病人,都爭著要來這間西式醫院接受治療。為因應實際的需要,宋醫師與宣教師吳威廉牧師積極計劃醫院未來的發展。

1911年秋天,宋醫師提議將醫療中心由淡水遷到台北(即中山北路總院的現址),並將醫館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馬偕博士一生之偉大行跡與其宣教事業。同年,烈以利姑娘(Miss Isabel Elliot)來台,隨即成立護理部,擔任護士長,並開辦「看護婦學」負責訓練護士。台灣北部最早的護士,大都是此時期訓練出來的。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馬偕紀念醫院擴建於1912年12月26日落成,宋雅各醫師為首任院長。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编辑

馬偕紀念醫院院徽是由代表醫療之「紅十字」與「焚而不燬」的圖案所構成,焚而不燬的圖案源自舊約聖經故事,即上帝以野地的荊棘燃燒卻不焚燬的記號,讓摩西產生敬畏之心,接受上帝呼召,歷經艱困,完成帶領以色列百姓脫離埃及人奴役的命運。

以耶穌基督愛人如己、關懷弱勢之精神,提供民眾身、心、靈全人之醫治,以達成醫療傳道之宗旨。
雙連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普世基督教會及改革宗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它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至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來台在南部及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在北部所開展的宣教工作。1912年宣教師成立台灣大會,讓屬不同母會的南北大會可以共同討論事工。1951年召開會議議決成立今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在無數宣教師的熱心事奉及本地傳道人與信徒的積極參與下,長老教會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在全台灣各地立下教會的根基,並藉著小會、中會/族群區會、總會的設立,逐漸走向組織化、自主化的階段。

我教會經歷過滿清、日本、國民黨政權等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仍以「焚而不燬」的精神見證著基督的主權。我們曾經面對過滿清時期的宣教困境及迫害,日治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和政教糾葛,以及國民黨政權時期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等政治慘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和散佈世界各地的宣教團體及各國教會享有宣教合作的關係。我教會是普世教會協會(WCC)、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世界傳道會(CWM)、亞洲基督教協會(CCA)、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SCF)、教會共同行動聯盟(ACT-Alliance)等世界教會組織的會員。我們是普世教會的一份子,和眾教會一起告白:「耶穌基督是救主,是上帝的兒子,是全世界及人類的盼望!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1號7~11樓
臺北原有孔廟,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當時位於城內與武廟並列,日治初期遭兵災,殿廡毀損嚴重。大正十四年(1925)臺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來臺設計建造,於昭和五年(1930)建儀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兩廡,並舉行祭典,後因捐款頓挫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才完成其餘建築。 臺北孔子廟遵照中國古建築手法興建,規制完備,建築技巧精良,例如大成殿內的八角藻井一向為中外人士所讚美,是近代臺灣最典型的泉州木結構風格之建築。
大龍峒保安宮 18-11-12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信奉的醫神,有「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等稱謂。保生大帝信仰自宋代開始發展至今,遍布臺灣、福建、江浙等地。保生大帝在世時以醫術聞名於世,明代時更流傳保生大帝以絲線診脈的方式,醫治明成祖文皇后的事蹟,因此得到明仁宗加封號為「保生大帝」。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全臺灣主祀保生大帝的公廟,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以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最為著名。自1994 年起,保安宮將這種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於是開始發展了「保生文化祭」的活動。
保生文化祭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家姓戲、祝聖祭典等組成。從農曆三月十四日的遶境岀巡開始,到三月十五日舉行三獻禮、過火、放火獅作為整場祭典的高峰。還有為酬神演出的家姓戲,透過歌仔戲、北管、布袋戲等傳統戲曲,彰顯臺灣民俗藝術之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02-05-28
教堂坐落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以玆宏揚教義,氣質典雅。完工年代與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同年,以加強磚造為主結構,採質地優良的大正初年清水紅磚砌成,施工品質優良,立面佐以中西特色之藝術裝飾。 蓋當時民風保守,禮拜堂男女分坐,並各由左、右入口進出,種種特徵事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迄廿世紀初年,台北地區基督教發展過程。古蹟建築樣式雖模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仍然呈現出台灣傳統圖案,融會中西風格,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自創特色,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獲古蹟界高度評價,列為本市第一百處古蹟。惟在指定過程遭人趁夜毀損部分立面,殊為可惜。
1.本教堂由台灣近代史重要人物李春生捐地獻建,李氏係清末知名茶商,在劉銘傳時期推動大稻埕地區商務,特別是對於台灣茶葉外銷之推展,具有很大貢獻,李春生亦為當時一代哲人,能著書,在清末台灣士紳社會所罕見,其論述一方面結合基督教思想,又內含傳統儒家思想,在其年代,以一個商賈及熱心教會之人,能夠宣揚崇高思想,實屬不易,頗具紀念價值。 2.教堂坐落於大稻埕老市區,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以玆宏揚教義,氣質典雅。以加強磚造為主結構,採質地優良的大正初年清水紅磚砌成,施工品質優良,立面佐以中西特色之藝術裝飾。蓋當時民風保守,禮拜堂男女分坐,並各由左、右入口進出,種種特徵事蹟,見證了十九世紀末迄廿世紀初年,台北地區基督教發展過程。古蹟建築樣式雖模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仍然呈現出台灣傳統圖案,融會中西風格,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自創特色,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誠屬罕見。
艋舺青山宮 19850815


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二一八號,主要供奉靈安尊王張滾,乃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福建惠安籍漁民,自其故鄉青山廟奉請而來者。廟建於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完成,雕樑畫棟,三川殿有一座八角形藻井,工藝精美。今廟則前殿為民國二十七年重修,前殿之石柱與石垛乃採取圓山神社所遺之石材,後殿為民國六十八年重修。

主要供奉靈安尊王張滾,乃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福建惠安籍漁民,自其故鄉青山廟奉請而來者。

三川殿、左右過水廊民國一百零二年疑因電線走火釀災受損,於一百零三年重新修復完成。後殿加建的三層建築作為神明殿及服務空間

圓山別莊是日治時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所建,始建於日據時期大正2年(1913年),翌年建造完成。別莊的興建與變遷過程和陳朝駿家族經營茶葉有密切關連。
.圓山別莊為日治時期大稻埕富商陳朝駿所建,孫中山先生在東京組中華革命黨時由吳文秀引導來臺,在此宅籌募款項,光復後,此別莊曾由前立法院長黃國書所有,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見證,具有歷史價值。 2.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土構造建築,是台灣罕見之建築形式,作工精緻,造型優美,保存良好,具有建築藝術價值。
林安泰古厝
建物遷建後僅存兩落內外雙護龍之合院形式,大木、木雕、石雕及工法具有一定水準,為本市閩南傳統建築典型代表作之一。 2.古厝原位於四維路,民國60年因敦化南路計畫道路拓寬未能原地保存而拆除,在多方人士與媒體報導的壓力下,市府遂易地重組。古厝的遷建日後加速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有見證文化資產保存的時代意義。
林安泰古厝原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係清朝福建安溪林姓移民所建,取原鄉泉州安溪的「安」及所經營商號榮泰行之「泰」而得名。古厝正身興建於乾隆48-50年、左右護龍則於道光年間興建完成,為臺北市現存配置完整古宅之一。原古厝座落基地於67年6月因拓寬敦化南路而面臨拆除,後經專家學者建議及規劃,先行拆解並易地復建。故於拆除時一一拆解裝飾附屬物及建材配件,再經丈量記錄、編號、繪製藍圖,作為重新組裝復建之依據,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及公園處於74年11月15日重新遷移復建於濱江街現址。
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劍潭寺


創建後,經乾隆38年、光緒34年、日治時期大正3年歷次修葺、又於昭和12年(1937)遷建於現地。

劍潭寺原址位於臺北圓山基隆河北岸,坐西北朝東南,背山面水,風景秀麗。它是最早出現於清代方志中之臺北盆地古剎,相傳創建於明鄭時期,且有關於鄭成功與劍潭之傳說,香火鼎盛。 二、歷經清初乾隆三十八年及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規模漸趨宏偉,至日治大正十二年,由名匠陳應彬主持大修,格局擴為三殿式,中殿為八角形,左右設置鐘鼓樓,廟貌極為華麗。但至一九四0年,因其址靠近日人所建之臺灣神社,乃被勒令拆遷至大直今址。 三、現存之劍潭寺係將原舊廟之木、石建材混合而成,雖只剩一殿,但其龍柱及藻井仍極精美,且廟方陳列保存許多原有石雕與木雕,頗富歷史文物之價值。
04-7-19
新舞臺 20150803
於1997年4月開幕,策劃「新傳統」(藝術總監李寶春)、「新舞風」(藝術總監林懷民)、「新童樂」(藝術總監胡乃元)、「視障藝術季」(藝術總監朱萬花)等系列表演。
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民國76年,近年在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與新北市政府的聯合推動下,將漁港功能多元化,讓漁人碼頭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兼具遊憩功能的港區公園。漁人碼頭為一浮動碼頭,有別於傳統結構的固定碼頭,可隨海水漲退潮而上下浮動,可同時容納150艘漁船停泊,相當壯觀。沿防波堤架高舖設的原木棧道,長約320公尺,是眺望海景與落日的絶佳場地。白色風帆造型的人行跨海大橋是漁人碼頭的招牌地標,全長165公尺,橫跨港區,連接木棧道與觀光漁市,入夜後,橋身會變換五彩燈光,呈現另外一種情調。這裡也有新北市唯一經政府許可的民營遊艇,乘船遊「藍色公路」,更是人生一大享受。

除了硬體建設之外,為了充分發揮漁人碼頭的遊憩功能與振興地方文藝,市府團隊也在此舉辦了不少文化活動,諸如漁人碼頭藝術市集、水岸文化音樂祭等。「軟硬兼施」之下,將漁人碼頭打造成一個具備國際級水準的觀光碼頭。進到漁人碼頭,遠遠就看到著名的「情人橋」,以流線的單面斜張橋橫跨港區,白色的橋面在燈光的照射下變化多端。港口旁仿若巨型郵輪的郵輪飯店,成為當地顯目的地標,也提供留下來欣賞夜景的旅客一個休憩過夜的地方。園區裡的觀光漁市,可挑選新鮮現撈的魚獲交給店家料理,多元化的商店街與藝術大街,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意禮品,平穩的木棧道與堤岸咖啡是情侶們約會的遊憩景點,每當到了黃昏的魔幻時刻,看著太陽緩緩落入水平面,天空多層次的顏色變化,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來「漁人碼頭」一定不能錯過的兩大地標,一個是可以眺望海景的絶佳場地「原木棧道」 ; 另一個是白色風帆造型的招牌地標「情人橋」,每逢接近下午五點左右的傍晚時分,常會看到大批人潮架著腳架一字排開,在此等待補捉夕陽入海的美麗景色,尤其入夜後,整座情人橋依序變換浪漫的五彩燈光,更是合影打卡的必拍首選。在鄰近的淡水福容大飯店還有首度引進台灣的旋轉式觀景塔「情人塔」,不但擁有百米高的絕佳視野,還能帶你「360度欣賞漁人碼頭無敵海景」。乘坐時間約6分鐘,不論是煙雨迷濛的午後、璀璨夕照的黃昏,還是華燈初上的傍晚,都能將淡水的風姿綽約盡收眼底。

在情人塔一樓入口處,立著一個寫著「愛在淡水」的紅色大心雕塑,到了晚上還會打上璀璨燈光,浪漫滿分。

「淡水漁人碼頭」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水河出海口右岸,白色風帆造型的人行跨海大橋是漁人碼頭的招牌地標,橫跨港區,連接木棧道與觀光漁市。來到漁人碼頭,這邊有著台灣數一數二的夕陽美景,每逢傍晚時分,便可以看到大批的人潮在此等待補捉夕陽沉入海洋的美麗景色。在鄰近的福容大飯店還有首度引進台灣的旋轉式觀景塔「情人塔」,

此畫是由清代宮廷畫院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合作畫成,因此,又稱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在北宋(960-1127)時期最為流行,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情景,內容有郊野、虹橋、及城內各行各業的生活情景。
宣王時代的毛公鼎,器口一道大圈小圈交替的重環紋,紋飾雖較單調、粗獷,卻有舒朗之致。銘文32行500字,是目前所知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內容分七段,大意為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賞賜之盛,為目前金文所見最高等級。
本器頸、足上層皆飾弦紋,頸下層飾夔紋,足下層則飾小型獸面紋,腹上層飾蟬紋,下層則飾獸面紋。此器紋飾具有南方或西南方區域特性,於研究商代方國文化及造型藝術,均具重要之價值。為清宮舊藏之商周銅器精品。 12/11/12*--#371
此件翠玉白菜,輝玉質,白菜造形。以巧作的概念,強調翠玉天然色澤分布以設計器形-翠綠為葉,青白為梗,並順應玉質原本之璺綹琢以翻轉之葉緣、葉脈,並製造經霜的效果。有蝗蟲、螽斯各一停佇葉上,更增自然生動。 本件翠玉白菜,原本直立於一只掐絲琺瑯花卉紋四瓣盆中,作為寶石盆景,妝點陳設在清光緒帝瑾妃居住的永和宮中,有人因此推論此物為嫁妝,並認為白菜的顏色青、白,諧音「清白」,表示人品純潔;葉尖的昆蟲,寓意多產,祝福子孫綿延。 設計者將材質天然的特色與人為造形、象徵意義,彼此相輔相成,得到和諧而圓滿的結果,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受大眾喜愛之作品,成為眾人共有的美感記憶,彌足珍貴。 14/4/21*--475

 

騎士堡 编辑

敘利亞騎士堡全景

[6]世界遺產

騎士堡和薩拉丁城堡 Crac des Chevaliers and Qal’at Salah El-Din

國家: 敘利亞 所在地: 歐赫森與哈非自治市

方位: 北緯34.78度 東經36.26度

入選年分: 2006 遺產種類:

文化遺產 符合標準: (ii)(iv)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11世紀庫爾德人在此居住,此處稱為「Hisn al Akrad」,意為庫爾德人的城堡。

歷史 编辑

克拉克騎士城堡(Crac des Chevaliers),係十字軍東征,為奪回耶路撒冷,自西元1095年至1291年,約計發動10次東征,與回教徒爭戰,這期間,從貝魯特至土而耳其的安塔基亞,之高山地帶,形成「城堡帶」 ,騎士團體修建造許多城堡,其中位於 「敘利亞 歐赫森,「克拉克騎士堡」,規模最宏大完整,海拔2300呎,居高臨下戰烈略地位重要。[12]

近代被ISIS反抗軍用作基地,已部分損壞。

建築特色 编辑

修建於早期阿拉伯時期的城堡(1031年),可以見到阿拉伯風格。後來騎士團對它進行了翻修和擴建:主要以堅硬的黑色玄武岩石塊為建築材料,修建了護衛塔,內外城牆,護城河,教堂等哥特式的建築。[2][13]

防禦建築

具有複雜如迷宮般的防禦工事:呈環狀排列,強化防守功能。外牆比內牆高,外有壕溝環繞,牆上佈滿雉堞,又有ㄧ些可投射武器,及倒出滾燙熱油的設備。較弱的角落,建三座巨大而最堅固的塔樓補強。內部可容納二千名士兵及馬匹,地下室建有數個收集雨水的水池,另尚有引水道,由外部水源引水使用。外部入口有可吊起的木橋。[14]


2006年克拉克騎士城堡和薩利赫丁堡也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5]

外部連結 编辑

資料來源 编辑

  1. ^ 孫, 文秀. 海倫•凱勒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新譯全本)/世界四大勵志自傳. 台北市: 華文出版社. 2012/01/01: 347. ISBN 9787507536096. 
  2. ^ 余, 秋雨. 君子之道. 台北市: 遠見天下文化. 2015/1/30: 344. ISBN 978-986-320-663-7. 
  3. ^ 林, 高志. 金融文化創意行銷策略100招. 台北: 五南文化. 2010-6: 241. ISBN 978-957-41-7080-7. 
  4. ^ 4.0 4.1 林, 高志. 認識文化台北. 台北: 個人工作室. 2016-7: 327. ISBN 978-957-43-3757-6. 
  5. ^ 林, 高志. 勸善七十年. 台北: 個人工作室. 2019-4: 345. ISBN 978-957-43-6492-3. 
  6. ^ 湯, 熙勇. 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台北: 台北文獻委員會. 2002: 477. ISBN 957-01-3019-9. 
  7. ^ 林, 高志. 環遊世界文化導覽. 台北: 五南文化. 2010: 159. ISBN 978-957-41-7344-0. 
  8. ^ 余, 秋雨. 千年一嘆. 台北: 時報文化. 2000: 411. ISBN 957-13-3109-0. 
  9. ^ 余, 秋雨. 行者無疆. 台北: 時報文化. 2011: 352. ISBN 978-957-13-5405-7. 
  10. ^ 余, 秋雨. 君子之道. 台北: 遠見天下. 2015: 343. ISBN 978-986-320-663-7. 
  11. ^ 林, 高志. 台北市中山區永盛文化公園勿種調查計畫成果與活用. 台北: 永盛公園. 2007: 161. ISBN 978-957-41-4145-6. 
  12. ^ 林, 婉美. 一萬年.在路上. 台北市: 時報數位. 2008: 200. ISBN 978-986-84528-0-0.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3. ^ 林, 高志. 環遊世界文化導覽. 台北市: 五南文化. 2010: 78. ISBN 978-957-41-7344-0. 
  14. ^ 許, 文廷. 中東(續). 台北縣: 旗林文化. 2002: 77. ISBN 986-80028-4-2. 
  15. ^ Crac des Chevaliers and Qal’at Salah El-Din, UNESCO,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