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Fire-and-Ice/沙盒/19

本条目介绍计算中国大陆三年困难时期死亡人数的历史和算法。

据各方估计,三年困难时期间发生的大饥荒共造成中国大陆1500万至550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

概念 编辑

超线性死亡,非正常死亡,饿死。

历史 编辑

死亡人数 编辑

 
中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大跃进”期间出生率的大幅降低和死亡率的显著提高。

受政治因素影响,各方对于三年困难时期死亡人数的估计,均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1][2]。中国大陆官方在1953年和1964年進行了兩次全國人口普查[3]。此外,1950年代中期,中国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经常性人口普查制度,每一年,户籍管理部门都对人口总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项目作出统计,并且层层上报汇总[4]。在中国出版的各省人口资料和各地县志中,大多都可找到当年统计的死亡人数和其他人口数据[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从1949年到1957年,每年都增加1000多万人[6] ;1960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000多万人,扣除出生率下降因素,死亡人数应在1000万以上。这还仅仅是1960年一年的数字。[6]

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数据 (单位:万)[7]
年份 出生人数 死亡人数 时期 出生人数合计 死亡人数合计
1954年 2245 779
1955年 1978 745 1954—1956年 6199 2230
1956年 1976 706 1955—1957年 6121 2139
1957年 2167 688 1956—1958年 6048 2175
1958年 1905 781 1957—1959年 5719 2439
1959年 1647 970 1958—1960年 4941 3444
1960年 1389 1693 1959—1961年 4224 3602
1961年 1188 939 1960—1962年 5037 3298
1962年 2460 666 1961—1963年 6602 2289
1963年 2954 684 1962—1964年 8143 2152
1964年 2729 802

中外研究人员估计的數字大多在1500萬到5500萬之間,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農村的农民[8][9][10]

  • 2011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辑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全国人口状况”两份统计报表得出,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净减少1000万;同时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的人口》的说法: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九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11][12][13][14]
  • 2011年,徐州师范大学的数学教授孙经先作出的死亡人数估计为学界最低,他认为三年困难时期的“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并杨继绳曹树基洪振快等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15][16][17][18][19][20][21][22][23][24]
  • 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学者孙尚拱根据国家人口年鉴的总人口数据估算,认为1961-1962年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约4400万人[25],但他没有区分出生人口的减少和死亡人口的增加。
  • 2010年9月,荷兰历史学家冯客(时任倫敦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香港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出版《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指出,他用了四年遍阅全国解密档案,认为1958年初至1962年底的大饥荒至少造成4500万人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250万人(占总体6%-8%)死于酷刑或直接处决[26][27][28][29][30][31]。但冯客的數字受到爱尔兰经济史学家科马克·格拉达英语Cormac Ó Gráda(Cormac Ó Gráda)的批评和质疑,認為該書使用的人口粗死亡率過低,因此高估非正常死亡人數[32]
  • 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列举各方观点,结论是从1959年到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2144万,如果从1958年算起,那总数接近3000万[33][34]
  • 2006年,哈佛大學再版費正清的《中國新史》認為1958-1960年餓死人數是2000-3000萬[35]
  • 2005年,前中央党校教师、独立学者余习广经过约20年的档案研究,出版《大躍進・苦日子上書集》,认为大饥荒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5500万,该数字获得历史学家冯客、陈意新(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等人的引用[36][27][37][38]
  •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的研究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在3250万人左右[39]曹思源根據中央檔案館解密檔案,算出餓死3756萬,與曹树基的結果相近[40][41][42]
  • 2000年,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披露,饥荒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达4000万[43][44]
  • 1999年,《大英百科全书》称中国大跃进饥荒为“二十世纪两次最大饥荒”之一,“造成了多达两千万人丧生”。《共產主義黑皮書》也稱之為“史上最大饑荒”[45]
  • 1996年,趙紫陽幕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陳一諮表示,該所根據中共黨內文件所寫成的秘密報告,認為非正常死亡人数是4300万-4600万[46][27]。另一份提供中共中央領導參阅的資料認為人數達4000、5000萬:河南780萬,安徽800萬,山東750萬,四川900萬,青海90萬,江西640萬,湖南470萬[46]。據《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英文版第272頁,此數字于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前曾得到包括趙紫陽在內的中共高層確認[46]
  • 1993-95年,金辉、丁抒等人则提出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4000万以上[47][48][49]
  • 1989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提出,“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生存与发展》第39页,科学出版社,1989年)[43][50]
  • 1987年,美国人口学家美國人口普查局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朱迪丝·班尼斯特(Judith Banister)在其著作《变化中的中国人口》一书中估算非正常死亡人数在3000万人左右[51]
  • 1986年,中国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委託西安交通大學蒋正华教授(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进行研究,对美国人口学家安斯利·科爾英语Ansley J. Coale(Ansley J. Coale)的结论进行了修正,李成瑞最终估算非正常死亡在2200万人左右[52][53][54]
  • 1984年,巴兹尔·阿什顿(Basil Ashton)等人的論文估算非正常死亡人数3000万人,与此同时出生減少3300万人[55]
  • 1984年,作为第一位研究大饑荒死亡人数的學者,美國人口学家、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研究所英语Office of Population Research所長安斯利·科爾英语Ansley J. Coale(Ansley J. Coale)在其出版的《1952-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一书中,认为中国大跃进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约在2700万人左右[55][56]
  • 1962年9月24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刊发的一份名为《共产中国的上升死亡率(THE RISING DEATH RATE IN COMMUNIST CHINA)》的文件的第1页中称,自1958年以来,由于营养不良、对疾病抵抗力减弱和食物短缺而造成了(中国大陆)死亡率快速上升[57]。又另一份中情局1964年7月31日出版的文件的82页称,在1960到1961年有超过500万人“非正常死亡”(unnatural deaths)[58]

各种算法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统计与政治(上). 开放时代. 2014, (1) [201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2. ^ 统计与政治(下). 开放时代. 2014, (2)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3. ^ 中国人口统计与人口普查 (PDF). 中國国家统计局: 第9頁. [2014-04-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4-17). 
  4. ^ 国家数据. 中國国家统计局. 選「总人口」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014-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5. ^ 丁抒的作品《從“大躍進”到大飢荒》注釋有引用大量的縣志資料。例如注釋二有列出《上林縣志》1989年版、《當代中國的四川(上)》第100頁、1992年版《宜賓市志》、1989年版《夾江縣志》第82頁、1991年版《丰都縣志》第94頁、1992年版《大邑縣志》第142-143頁、1981年版《台安縣志》第126頁、1989年版《安康縣志》第24頁、1989年版《望奎縣志》第90頁等等。
  6. ^ 6.0 6.1 翟振武. 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 2009年12月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7. ^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 第384页. 
  8. ^ Kimberley Ens Manning; Felix Wemheuer. Eating Bitterness: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and Famine. UBC Press. 2011-01-01: 1,21–22 [2015-01-10]. ISBN 978-0-7748-59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英文)
  9. ^ Yang Jisheng. 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1962.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10-30 [2015-01-10]. ISBN 978-0-374-2779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英文)
  1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2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63. ISBN 978-7-5098-0950-1. 
  12. ^ 国家统计局 (编). 中国统计年鉴 (1983).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3: 103. 
  13.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1月: 6. ISBN 978-7-5037-5894-2. 
  14.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编). 当代中国的人口.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88年: 74. ISBN 7500400896. 
  15. ^ 孙经先. 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6): 62–75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中国知网鏈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孙经先. “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8-23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17. ^ 孙经先.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9-09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18. ^ 孙经先. “饿死3600万”的重大谬误是怎样产生的?——对杨继绳先生两篇文章的答复. 红旗文稿. 2014, (2): 8–14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19. ^ 杨继绳. 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 爱思想. 2012-09-24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20. ^ 杨继绳. 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再答孙经先对《墓碑》的指责. 炎黄春秋. 2013, (12)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21. ^ 杨继绳. 关于大饥荒人口损失的讨论. 炎黄春秋. 2014, (9)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22. ^ 孙经先. “饿死三千万”谣言破灭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1-12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23. ^ 杨继绳. 杨继绳关于武汉会议的声明. 纵览中国. 2014-07-11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4. ^ 孙经先和曹树基关于“饿死三千万”的激烈辩论. 察网.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25. ^ 中国大陆在困难时期有多少人是非正常死亡. 炎黄春秋网刊外稿. 2010年12月 [201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30). 
  26. ^ 冯客教授谈“中国大饥荒” 三个惊人的发现. 香港中文大学. [2020-07-30]. 
  27. ^ 27.0 27.1 27.2 Frank Dikötter.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1958-1962.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0-10-01: 325–326 [2013-11-20]. ISBN 978-0-8027-792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7). 
  28. ^ 冯克:“导致大饥荒的因素仍然存在”. 荷兰在线中文网. [2020-07-30] (中文(简体)). 
  29. ^ 學者新結論:4500萬中國人死於大饑荒. 美國之音. 2011-09-29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30. ^ 《毛澤東的大饑荒》在香港發行. 德國之聲. 2011-09-29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31. ^ Ian Johnson. China: Worse Than You Ever Imagined. 紐約書評.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英文)
  32. ^ Gráda, Cormac Ó. Great Leap, Great Famine: A Review Essa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March 2011, 37 (1): 191–210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英文)
  33. ^ 林蕴晖. 第八章 坚持“跃进” 经济跌入谷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四卷 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 香港中文大学. 2008年. 
  34. ^ 钱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P47. ISBN 9789881727459 (繁体中文). 
  3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FairbankGoldman200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2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7. ^ Felix Wemheuer. Dikötter, Frank , 编. SITES OF HORROR: MAO'S GREAT FAMINE [with Response]. The China Journal. 2011, (66): 155–164. ISSN 1324-93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38. ^ 余習廣. 大躍進・苦日子上書集. 時代潮流出版社. 2005. ISBN 978-988-98549-9-7 (中文). 
  39. ^ 曹树基. 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 Hong Kong: 時代國際出版. 2005. ISBN 97898898282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1).  An excerpt is published as: 曹树基.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1). 
  40. ^ 張宏生. 徹底否定孫經先否認「餓死三千萬」的「研究」. 共識網.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41. ^ 曹思源. 追求真理 坚持改革 报效父老(二)(一中70周年校庆演讲). 2010-11-04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42. ^ 信力建. 1945年后中国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 2011年5月6日 [2015年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月4日). 
  43. ^ 43.0 43.1 洪振快. 有关大饥荒的新谬说(二).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中文). 
  44. ^ Veg, Sebastian. Popular Memories of the Mao Era: From Critical Debate to Reassessing Histo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9-01-10. ISBN 978-988-8390-76-2 (英语). 
  45. ^ Stéphane Courtois; Mark Kramer. Livre Noir Du Communisme: Crimes, Terreur, Répression.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9: 487 [2019-04-22]. ISBN 978-0-674-0760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46. ^ 46.0 46.1 46.2 Jasper Becker. Hungry Ghosts: Mao's Secret Famine.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8-04-15: 271–272 [2013-11-20]. ISBN 978-0-8050-566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47. ^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上海《社会》杂志1993年第4、5合期
  48. ^ 金辉. “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爱思想. 2006-12-04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49. ^ 丁抒,《人祸》,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995年修订版
  50. ^ 走近大家胡鞍钢:山河频入梦【2】. 人民网. [2020-07-18]. 
  51. ^ Judith Banister.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年: 85 [2014-01-28]. ISBN 978-0-8047-188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英文)
  52. ^ 蒋正华,《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53. ^ Peng, Xizhe.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China's provinc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Dec 1987, 13 (4)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英文)
  54. ^ 李成瑞. 《‘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中共党史研究》 (北京). 1997年第2期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55. ^ 55.0 55.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shto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6. ^ Coale, Ansley J. 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4-01-01 [2014-02-05]. ISBN 978-0-309-034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英文)
  5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ia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8. ^ COMMUNIST CHINA'S DOMESTIC CRISIS: THE ROAD TO 1964.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