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Fire-and-Ice/沙盒/67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是吴新智提出的关于中国地区人类进化的假说。[1]:279该假说认为:在中国,人类的连续进化是主流,附带有少量与其他人群的杂交。

历史

编辑

1920年代后,北京周口店发掘出古人类的头盖骨、牙齿等化石,包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化石。魏敦瑞根据对周口店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蒙古人种”(包括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魏敦瑞提出四条演化线,并以“人类进化采取的是直生论的过程,它趋向一个方向进行”解释各地区人类形态的接近。魏敦瑞将山顶洞人头骨归入三个现代人群(人种),1960年和1961年,吴新智发表两篇论文,提出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蒙古人种。1978年,吴新智和张银运根据中国地区发掘的古人类化石,提出中国古人类是连续发展的,也“并不排除与邻接地区交流遗传物质的可能性,但这种交流只占次要地位”。1984年,吴新智、沃波夫和索恩共同发表论文,创立了“多地区进化说”。1998年,吴新智提出中国地区人类进化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2][3]

1999年起,复旦大学金力团队发表多篇论文,根据对Y染色体的研究,支持东亚人群起源于非洲的学说(现代人类晚近非洲起源说)。2005年,吴新智发表论文认为:“根据Y染色体一些基因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古老人类被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完全替代的推论不能成立。”[4]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发现后,2016年吴新智、徐欣发表论文认为,道县人牙化石和中国旧石器考古“都与多地区进化说的推论一致”。[5]

内容

编辑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是多地区进化说中关于中国材料乃至东亚材料的具体表述,依靠人类化石形态证据和来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证据。该假说的核心点可表述为:“1)东亚地区自直立人以来人类进化是连续的,不存在演化链条的中断,其间未发生过大规模外来人群对本土人群的替代;2)该地区古人类与外界有过一定程度的隔离,使其得以保持区域特点,在形态上有别于旧大陆西侧的人群;3)本土与外界人群的基因交流发生过并与时俱增,这使得该地区的人类与外界人群作为同一物种得以维系,但这种基因的混合、交流与本土人群的代代相传相比是次要的……”[6]

吴新智认为:“我们提出中国更新世人类的共同特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这些特征在中国的出现率比其他地区高;2.这些特征综合成套地表现在头骨上。这种现象表明在中国更新世没有发生人群的重大替换,如果人群被替换,替代的人群及其后代应该会有不少特征与被替换的人群不同,导致替代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中国居民的许多特征得不到连续,特别是这些特征不可能继续成套地存在于后来的人群中。”[7]

评论

编辑

西方学者沙伯力论文《北京人和中国的古人类学的民族主义政治策略》认为,研究人类化石的中国古人类学(包括考古学在内)一直成为“反复灌输和巩固种族民族主义(racial nationalism)的一种工具”,“这些学科为中国种族民族主义提供了概念性的经纬线”。舒喜乐著作《人民的“北京人”——大众科学和20世纪的中国人认同》肯定沙伯力的观点,并进一步详细论证。曾在古脊椎所做博士后的杜靖认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对其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指责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想象。”“尤其以此标榜自己的知识生产体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就本人对中国古人类学史的现有考察来看,我仍然坚信:绝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学家在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从事他们的职业。”[1]:316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杜靖. 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2. ^ 刘武. 周口店人类化石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化石. 2019, (4): 5–12+82. 
  3. ^ 吴新智. 过去80年对中国古人类进化认识的变迁. 董为 (编). 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8: 14–23. ISBN 9787521002133. 
  4. ^ 吴新智. 与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有联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讨论. 人类学学报. 2005, (4): 259-269. 
  5. ^ 吴新智, 徐欣. 从中国和西亚旧石器及道县人牙化石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人类学学报. 2016, 35 (1): 1-13. 
  6. ^ 高星、张晓凌、杨东亚、沈辰、吴新智. 现代中国人起源与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9): 1287-1300. 
  7. ^ 吴新智.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人类学学报. 2006, 25 (1):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