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th60/試驗:香港公營房屋樓宇設計類型 - 長者住屋

長者住屋(英語: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Senior Citizen Residences Scheme/Elderly Housing),是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系列住宅建築設計及住屋計劃,主要提供住宅建築予年長人仕居住,目前有兩間房屋機構規劃、設計及發展長者住屋,例如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

歷史與概述

编辑

房屋委員會 - 長者住屋(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 HSC)

编辑

歷史與特色

编辑

房委會於1987年推行 "長者住屋計劃",原意提供房屋資源予長者外、提供具有照顧服務的居住計劃給長者(即是安排舍監或護理人照顧入住之長者)[1]。入住的長者需要與他人共用設施及部份空間,通常需要與2-5位無關聯的長者合住一個單位。

該計劃不但將現成之出租房屋改裝為長者住屋,更特意設計新式建築,於1990年代所設計建造的長者住屋二型便是其中之一,它主要供單身長者申請並居住;及後至一九九零年代終起、許多單人長者更接受獨立單位、而不是設施需與他人共用的院舍式單位,於是長者住屋的空置率一直偏高[2]

不論何款長者住屋,長者並非首選入住其。願意入住之原因通常是與家人關係出現分歧、但房屋委員會提供的住屋較少考慮單身獨居情況及小型單位供應不足(現時較多小型單位,故此提供的住屋房屋漸為多元),又或者願意與家人同居,然而因為住屋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等,最終寧願獨居,當然因為市面部份住宅租金不菲,又或者受制於輪候公屋時間過長、因災禍或樓宇重建等被逼搬至新居所的情況下,無奈入住長者住屋[1]

由於部份長者住屋(二型)均坐落新穎屋邨,又或者嵌入於現成出租房屋(一及三型),故此這些長者住屋更便捷地連接毗鄰購物中心或街市,而且經已配置有蓋走廊及救援鐘等現代設備,這使到行動不便或需要獲援助的長者感到滿意。然而基於長者住屋以共享部份設施和舍監為本,長者是否接受此 "嶄新" 住屋則視乎舍監是否熱情友善,住戶/室友的狀況與個性等。雖然共享設施視乎住戶使用習慣與態度,可是往往不時損壞、維修需時而且收費不算廉宜。此外,大部份長者住屋設於低層,有時甚至要忍受樓上住戶高空擲物、地下垃圾房異味、街上噪音等問題[1][2]

房委會在2000年通過停止興建 "長者住屋" ,並在2001年全面放寬入住 "長者住屋" 的年齡限制,將空置的單位盡量租出。其後院舍式住屋需求不如上世紀,遂於2006年開始實施 "轉型計劃" ,將空置率偏高的 "一型設計長者住屋" 改建為其他用途,並自2009年起停止編配 "一型設計長者住屋" 單位,但現今申請人仍可以申請入住二型及三型設計的住屋(尤其是長者需要入住設有當值舍監服務的院舍式住屋)[2]

此長者住屋分為三個型號,三款都是 "院舍式設計" 、並有當值舍監服務,但其實一型及三型稱不上是 "建築類型設計" ,皆因[2]

  • 一型:只是將住宅大廈低層的標準單位改建而成,譬如:景林邨部份樓宇及單位等
  • 三型:是設於部份小型單位大廈的低層(多數是一樓或更多,但不會很高)

儘管如此,下表還是會列出一至三型

長者住屋二型為層數低而矮的大廈,主要供長者居住,於1995年底首次採用於房屋項目[3]

[4]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長者住屋大廈一型 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 1 將住宅大廈低層的標準單位改建而成,譬如:景林邨部份樓宇及單位等
單位平面圖
標準
長者住屋大廈二型 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 2 (通常為四個)菱形合成為口字形 1990年代 平田邨服務設施大樓(1998年) 德田邨德康樓(2001年8月) 為三層內向合院式設計,設有200個一人單位、房間面積由4.05平方米至9.78平方米不等,每個單位均可享有內園景色,令住客可享用清幽的居住環境[5];最低一層設有中央大堂;長者住屋全部是建於商場平台、停車場上蓋或服務設施大樓內嵌(上半部份),並不會直接建於地面。通常每座樓宇設有四個天井、為標準設計,但亦有例外,譬如慈樂邨服務設施大樓便只有三個,意味樓宇比標準版本縮短、所提供的單位數目會較少。


不論是廚房、廁所、騎樓、洗衣房、休息室、飯廳、陽台等皆為公用,譬如廚廁設施平均供兩至三位長者共用,讓住客仿如置身 "大家庭" ,但此舉一如以往供長者入住的 "劏房" 、可能引起鄰里爭執等問題;每層設有舍監服務、並且設有舍監專用住宿單位,隨時為有需要長者作出支援[5];內部燈光燈光柔和,並且設有按鈕式平安鐘、煙霧熱力感應器、消防花灑及緊急廣播系統,以備不時之需[6][5];有些大廈更設有雨天有蓋花園供住戶使用(譬如尚德邨尚廉樓:地下至三樓為停車場、四樓為平台花園、五至七樓為長者住屋)。

首座長者住屋位於平田邨服務設施大樓內,其開幕儀式在1998年5月9日舉行、由董建華主禮[5]

由於空置率高,房委會已經將部份長者住屋允許其他年齡入住,甚至改為其他用途[6][7]

平田邨服務設施大樓、白田邨瑞田樓、德田邨德康樓、尚德邨尚廉樓、元州邨元康樓&元和樓
 
平田邨服務設施大樓
單位平面圖
標準
長者住屋大廈三型 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 3 設於部份小型單位大廈的低層(多數是一樓或更多,但不會很高)
單位平面圖
標準

構思方案!?

编辑

目前只知悉備有2款單位,相應樓宇建築設計不詳。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款式(Option)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新長者住屋 New Housing for Senior Citizen 睡房單位計劃一(Bedroom Unit Scheme 1) 1990年代 2000年 (沒有興建) 房委會單位模擬示範中心 - 原設計方案
單位平面圖
標準
睡房單位計劃二(Bedroom Unit Scheme 2)

房屋協會 - "長者安居樂" 住屋計劃(Senior Citizen Residences Scheme)

编辑

本計劃暫時只有兩個試驗項目,分別是樂頤居彩頤居;不過位於紅磡利工街將會有第三個項目,預計於2022年落成[8]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長者安居樂" 住屋計劃 Senior Citizen Residences Scheme 十字井形(樂頤居)

L形(彩頤居)

1990年代~2000年代 2000~2020年代 樂頤居(2003年) 樂頤居彩頤居
 
樂頤居
 
彩頤居
單位平面圖
樂頤居
彩頤居

參考的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David R. Phillips, Alfred Chan Cheung-Ming and Luk Kit-Ling. 「同居共住:長者對合住公共房屋的意見調查究」硏究報告 (PDF).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硏究所. 2000年. 
  2. ^ 2.0 2.1 2.2 2.3 香港房屋委員會. 長者住屋類型. [2021-03-14]. 
  3. ^ 劉騏嘉、胡志華、李兆麟. 充分善用土地 (PDF). 香港: 立法局秘書處 - 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 1997-06-19: 24. 
  4. ^ 房委會文件 文件編號:SHC 45/2006 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議事備忘錄 (PDF). [2006-1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10-22). 
  5. ^ 5.0 5.1 5.2 5.3 平田邨長者住屋締造住屋新里程. 新聞公報. 1998-05-09.
  6. ^ 6.0 6.1 香港房屋委員會. 長者住屋類型. [2021-03-14]. 
  7. ^ 蘋果日報. 舍監長者一家人. [2021-03-14]. 
  8. ^ 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 

備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