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典范条目评选/强烈热带风暴法茜 (2007年)/重审

強烈熱帶風暴法茜_(2007年) 编辑

 

強烈熱帶風暴法茜 (2007年)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20,029位元組)

投票期:2014年11月30日 (日) 08:35 (UTC) 至 2014年12月14日 (日) 08:35 (UTC)
条目分类:自然科学-地球科学
提名类别:特色条目复审
說明:大量名词混淆。1.还是老问题,风切变分多种,但一般情况下这里的WIND SHEAR都是指垂直風切變而非水平风切变,会混淆;2.「暴露低气压」是什么?3.「由于北面一个亚热带高压脊的影响,风暴朝西北方向行进」当一个亚热带高压脊处在某低压系统的北面,不一定沿西北方向移动,也可能向西移动。参见颱風威馬遜 (2014年)初期。4.「而大概在同一时间里,日本气象厅将低气压升级为热带风暴并将其命名为“法茜”(Faxai)。」低气压加上「热带」。温带气旋也有称作温带低气压的吧。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报告第20W号热带低气压由于已经融入一片斜压区而成为温带气旋。」对比下面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根据系统发展出一片明显的中心密集云区而将低气压升级为热带风暴。」明显相悖。6.「日本气象厅在统计风速指标时使用的是10分钟的持续风速,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使用的是1分钟持续风速[12]。两者间的换算系数为1.14[13]。日本气象厅评估法茜在最高强度下的10分钟持续风速为每小时95公里,1分钟则为每小时110公里[2][1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数据则为10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65公里,1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75公里[13][14]。」明显多余。7.「风度发散程度也小」,「风度」是什么?8.「风暴接下来继续快速地向东北方向前进,并于10月27日UTC中午12点左右在本州东岸近海变成温带气旋。这股温带气旋残留之后保持了超过一天时间,于10月28日晚在公海上空消散[2]。」与此后的「不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仍在继续对法茜的残留进行监控,该系统于10月29日到达阿留申群岛。次日,风暴快速强化,中心气压于UTC下午18点时低至957毫巴(百帕)。10月31日,系统行进到阿拉斯加州海域并减弱[11]。」又是相悖的,那个后面的系统是怎么衍生出来的?9.「而东京的大岛支厅也有192毫米[18]。」这个大岛支厅下辖4个村(大島町利島村新島村神津岛村),是哪个村发生了暴雨?10.「东京附近有一位女性丧生」来源上述: Kanto region near Tokyo(即接近东京的關東地方),怎么能直接使用「东京附近」描述呢?11.「几个小时后,风暴开始向温带气旋过渡」根据?难道是后面的「风暴内的对流主要保持在其西北部分,而西南部分则有温度较低且干燥的空气进入[6]。」难道仅是干空气入侵就可以转化了?鋒面呢?我也是醉了...12.「三宅岛收到的降雨量高达458毫米。」错字..13.「对流围绕着下层环流的中心合并」。「下层环流的中心」不是应该译作「低层环流中心」吗.....14.时间没统一.....先说这么多吧,其他的没时间写了。—Real OKC ( 24小时营业 ) I DO NOT BELIEVE DESTINY!! 2014年11月30日 (日) 08:35 (UTC)[回复]

符合特色条目标准 编辑

如果认为条目符合特色条目标准,使用#{{yes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只为抵消楼下无理反对票。--Whaterss留言2014年12月3日 (三) 11:42 (UTC)[回复]
  2.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投此票以抵消一张noFA票:无聊什么的……不算理由吧。--To be №.N 2014年12月5日 (五) 04:26 (UTC)[回复]
  3.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从现有的回复和情况来看,我认为此条目完全符合特色条目标准。--7留言2014年12月8日 (一) 06:05 (UTC)[回复]
  4.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来源充足完整,符合特色标准。--飞贼燕子留言2014年12月8日 (一) 15:46 (UTC)[回复]
  5.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已经在条目的讨论页裡提出其改进意见,欢迎作出相应更改。同时抵消以“有趣的程度”而非条目品质来衡量特色条目标准。--HYH.124(對話頁 | 用戶貢獻2014年12月10日 (三) 09:22 (UTC)[回复]
  6.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重要性不是评判标准之一。--Nndd留言2014年12月10日 (三) 15:05 (UTC)[回复]
  7.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資料豐富。Qazwsaedx留言2014年12月12日 (五) 07:25 (UTC)[回复]
  8.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同上理由抵消反对票--Qa003qa003留言2014年12月13日 (六) 16:52 (UTC)[回复]

不符合特色条目标准 编辑

如果认为条目不符合特色条目标准,使用#{{no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提名人票。--Real OKC ( 24小时营业 ) I DO NOT BELIEVE DESTINY!! 2014年11月30日 (日) 08:35 (UTC)[回复]
  2.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这类简单无聊的条目能当选特色,真是中文维基的耻辱!--Huandy618留言2014年12月03日 (三) 05:59 (UTC)[回复]
    O原来开炮了啊,那好吧:阁下这种堂而皇之以重要与否来判断条目品质的做法,才真是让人感到羞耻。--7留言2014年12月3日 (三) 07:54 (UTC)[回复]
  3.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最讨厌这类条目,说来说去都不知道想说什么,无聊。-- Deepsea887 (留言) --Playing the happiest 2014年12月4日 (四) 03:56 (UTC)[回复]
e……我只能说阁下真是喜欢投票……连被封禁也在所不惜……--7留言2014年12月4日 (四) 07:24 (UTC)[回复]
  1.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这样的条目过于机械,只是单纯数据罗列,并不能体现出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另外我认为“说来说去都不知道想说什么”确为一种合理的理由--綜合症与一萬年留言2014年12月5日 (五) 07:11 (UTC)[回复]
  2.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新聞及天氣報導,應移入「維基新聞」。「維基百科不應該提供突發新聞訊息,……某場火災如何暫時地影響附近交通、某個集會的人用了哪幾樣工具破壞某個地方、某場風暴或瘟疫中政府設立的求助電話號碼……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這種詳盡的細節和記述應是維基新聞的工作。Banyangarden留言2014年12月5日 (五) 12:06 (UTC)[回复]
对您断章取义说谎的本事表示佩服。--7留言2014年12月5日 (五) 13:02 (UTC)[回复]
  1.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所謂特色,到底什麼是特色條目的標準呢?來源充足,可供查證?如果以此理由來說,那所有來源充足,可供查證的優良是不是都可以成為特色條目呢?這麼短小冷門的風暴條目,我真的不知道它特色在哪裡。

PS:中文維基還有很多優秀的條目,因為來源問題,查證問題而被擋在了特色跟優良的門檻,而那些曾經特色的,優良的同樣被查證問題而貿貿然撤銷。以後提請撤銷的標準可不可以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是讚成維持的5票,讚成撤銷的1票就被撤銷,那5票是白投的嗎?--Chinyen 留言2014年12月9日 (二) 09:07 (UTC)[回复]

  1. 阁下有这种看法,我虽然遗憾,但并不意外,我一直都知道您觉得很多优特条目很不重要,没有什么重大意义,觉得“上”了优特也没用,应该让更“重要”的条目上优特。我的看法是特色和优良条目要来源充足可供查证这是基本要求,甚至不要说是优特,这应该是条目的基本要求,点任何一下“编辑”,里面都会提示:“百科内容須附有來源,以供查证”,所以来源充足可供查证这点如果有异议,建议向社群提出更改。第二,有关特色和优良的“门槛”,我不认为优、特是个什么门槛,也不觉得这是个什么荣誉,不觉得任何条目(包括这个条目或是我主编的其它那几百个条目)被撤消优特是一件“可惜”的事。所谓优特,从来就没有把条目的“重要度”列入标准,没有把是否“冷门”写入规范,实践中很多人是这样做的,把重要作为支持的理由,作为对存在的“小问题”视而不见的理由,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我一般不愿意去写什么“重要”的条目,找到一类冷门的,就很高兴,就要努力写下去,想到“重要”条目的优待,我刘嘉虽然不肖,却也羞于为伍。在我看来,优特只相当于是一个规范,是一种范例,是在告诉他人,依照这样的格式和内容覆盖面写,所以只要没有做到特色条目应该做的,那就应该撤消,所以觉得我撤消了很多优特条目不爽的,觉得这样可以解恨的,尽请提名重审,这个重审前一星期,我连自己一票支持票都没有投,因为我根本不担心“被撤消”的问题。第三,有关这个“這麼短小冷門的風暴條目”,冷门的问题我已经解释了,至于短小,就热带气旋来说,应该涉及的方向基本固定,即发展历程(气象历史),人类采取的防灾措施,以及风暴造成的影响,如果气旋持续时间长,发展过程千回百转(如飓风纳丁),那么单气象历史也可以写到很长(如1994年飓风戈登的气象历史);或是风暴造成的影响很大,那么影响一节也可以写到很长,如飓风艾琳娜飓风伊莎贝尔飓风迪安等。但是:如果一场风暴发展的历程并不那么复杂,造成的影响也不怎么大,那么条目长度肯定不可能会很长。既然考察“内容全面”、观点中立、无多余细节、格式规范等要求没有任何缺失,所有内容又都有相应文献支持,那么这没有任何地方不符合特色条目的标准。最后:一个条目成为特色条目,并不意味着这个条目中的内容就一定会符合多少多少人的喜好,也不表明一个条目会比别的任何条目更有价值。特色条目只是当年“Featured article”的翻译,还曾有过无数吐槽,并不说明XX条目本身有什么“特色”甚至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此外,你的最后一句话涉及的是重审程序问题,建议向社群提出修改。如果您的确觉得特色条目应该优先入选重要度高的条目,那么也可以向社群提议,将中文维基百科点击率最高的数百或数千个条目入选。--7留言2014年12月9日 (二) 14:35 (UTC)[回复]

中立 编辑

如果對這個條目的提名持中立態度,使用#{{中立}},說明理由並簽名;

意見 编辑

參考特色條目標準寫作指南,給予意見並簽名。
  • 首先感谢提名人认真检查来找问题。对于列出的大部分点,我只能说自己对汉语的认识和了解实在和提名人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以致于其中大部分论点我都不是很赞同。
  1. 风切变包括这两种,但是既然只有垂直风切变会导致热带气旋减弱,那我就觉得真的不是很有必要非在提及时特别强调这只是垂直风切变,不是水平风切变。特别是所谓水平风切变垂直风切变都包含在风切变条目中的情况下。该条目内容中也明确提及了这两种风切变,如果的确有必要说明的话,也应该是在风切变条目中说明垂直风切变和水平风切变的差异,哪种会对热带气旋产生影响(或是在热带气旋条目中),而不是一定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气旋条目中这样来写明,同时在就条目内容本身来讲,我认为如果这位读者都已经通晓风切变为垂直和水平两种,那么他也不至于会产生这样的混淆;
  2. 这个我同意,可能的确会有人把外层的低气压当成专用名词来理解,所以就写暴露在外的低气压;
  3. 这句老实说我觉得有一点奇怪,应该是汉语上的理解差异。我觉得这里说的是,XXX因受到YYY影响,干了ZZZ;这个XXX在受到YYY影响时,可能ZZZ,也可能XYZ,但不管它(他?她?)是ZZZ、XYZ还是123、321,都是受到YYY影响,那么这个表述又有什么问题呢?这里又没有说XXX在受到YYY影响的时候就一定只会ZZZ,不可能XYZ?
  4. 不同意,日本气象厅在上文中就已经将天气系统归类为热带低气压,所以这里我觉得不应该再重复说一遍这一定是热带低气压;
  5. 这并不是同一时间段,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前说,这个已经转变成温带气旋,所以之后它就不能够再重回热带气旋状态?随后不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根据系统发展出一片明显的中心密集云区而将低气压升级为热带风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6. 前一个是理论依据并附来源,后者是具体数据并附来源,对于读者来说,前一句是了解这个换算背景,后一句则是举出实例,让读者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我不觉得多余;
  7. 其实这里如果在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飓风,我会写外流(就是你喜欢写的流出),所以这里改了译法,谢谢意见;
  8. 我这里不是很明白你的论点,这是不同监测机构的数据,条目所做的只是列出相应观点,没有去判断谁是谁非,很多时候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日本气象厅、澳大利亚气象局的数据会有很大的冲突,但这并不说明任何问题。
  9. 没明白意思,所以您的意思是说,如果有台风给广州带来大雨,条目中不应该只写广州降雨量多少,而是写番禺、花都、越秀、天河、黄埔、白云、从化、增城……分别多少,还是要细到是天河北路、北京路、东风东路、工业大道、中山大道西、黄埔大道中、广州大道南?
  10. 我个人认为你所说的表述是对的,但是……怎么说呢,他那里说了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地方,这个地方,仍然是“东京附近”的一个,所以省略“关东地方”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应该是够不够具体,而不是这样会导致理解错误,这里我当初的考量是:我觉得东京附近的关东地方的一个女子,这样有了两个“的”字修饰,句子听起来不好听,所以我当时宁可省略“关东地方”(并且句子本身没有错误),不过现在我想到的别的办法:“关东地方位于东京附近区域有一位女性丧生”,这样一个“的”字都没有;
  11. 这里我的感觉和第1、3两点有些类似,这句话根本就没有“结果>原因”的解释关系,而是“情况1、情况2”这样的并列叙述,所以这又是一个我们汉语理解不同的证据;
  12. 降雨量统计来自气象站的量雨筒,不过……我直接去掉收到吧;
  13. 我不认为应该写“高中低层”,更倾向于写“上中下层”,汉语理解不同;
  14. 不是很肯定,但如果你说的是最后一自然段开头用了日本标准时间的话,那么我认为这里没有问题。气象历史,那是因为气旋的行进变动可能性很大,跨时区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个人倾向于写协调世界时,但是下文的影响,只是日本一国,在这里用了日本的标准时间,这并无不妥。

再次感谢阁下仔细审查,我是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看到个重审就跳脚的,“其他的”还请阁下继续抽时间指正。PS:建立页面后,好歹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吧……--7留言2014年11月30日 (日) 16:05 (UTC)[回复]

(:)回應:感谢阁下回复...但是有些还是...不说了,先处理吧。

1.既然阁下如此说了,我也不强求,但请阁下对此作出一些解释。 2.实际上我还是不懂...那个暴露在外的低气压,在什么之外?或是指LOWER LEVEL CIRCULATION CENTRE外露? 3.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这个就算我理解错误吧。 4.我觉得这里可避免重复用词而改用「系统」一词。不过那样也可以。 5.肯定有问题。因为从温带气旋(高空冷涡,副热带气旋)转化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先重新给出扰动编号,再做升格。另外,中心密集云区是热带气旋的特性,一个温带气旋怎么可能发展出一片CDO(中心密集云区)?这里只能证明那个时候系统是热带性质(暖心)系统。 6.既然前面的1INFO BOX已经提到了日本气象厅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两种不同风速标准,这里就没必要了(换算指数倒是可以表述,但也最好不要)。 7.已经修改了。 8.既然某个温带系统在某处消散,那么它就不会有任何移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应该是另一个系统被法茜的残留吸收了,然后继续移动。 9.因为这几个岛离得比较远(最远大概两百公里吧,1.5个纬度加2个经度),所以我觉得标上无不道理,但是我检查来源发现仅仅是有「大岛支厅」一词,所以可以不修改。 10.FIX了。 11.这个我查了下报文,应该是指系统遭到了寒冷、干燥的空气侵入,并可能随着系统的移动而逐渐转化为温带气旋。而非因为冷、干空气侵入直接转化,这本身也不合理(需要有锋面支持)。 12.FIX了。 13.这个可能就是翻译本身的问题吧。建议加个「(低层环流中心)」的括号。 14.这个可能是我的问题。不过还是建议加上该模板。--Real OKC ( 24小时营业 ) I DO NOT BELIEVE DESTINY!! 2014年12月3日 (三) 14:55 (UTC)[回复]

回复:
  1. 解释?我上面说的意思是,你说的应该是风切变条目中的内容,而不是每一个热带气旋条目中都要加上的内容;
  2. 热带气旋就是一低气压,它总会有内层(深层)和外层的对流(低气压),对流如果发散程度高,就会对气旋强度不利;
  3. .
  4. .
  5. 日本气象厅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不是这样操作的,他们是在确定原有的已经消散,并且与新生成的没有直接关联的情况下才会重新编号,这里他一开始说转变成温带气旋,但这仍然是同一个天气系统,之后再转回热带系统,并不会重新编号和命名。气象监测部门是根据现象来决定将天气系统升级或降级,这个时间上有可能出现误差,因为在他们发现某一现象时,并不一定是这一现象刚刚出现的时候,所谓“根据系统发展出一片明显的中心密集云区而将低气压升级为热带风暴”就是这样,这并不是在判断这个“升级”的操作前,天气系统是个什么状态,而是在表述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操作原因;
  6. 我仍然坚持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删除;
  7. .
  8. 英语里面用while、as、with之类,只是因为句式语言习惯,这些词实际只是一个连词,并不说明其前后的句子之间有任何的因果关系。
  9. .
  10. .
  11. 我上面已经说了,这两句话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是陈述两种情况。
  12. .
  13. 我不会在写任何条目时使用那个如无特别说明就是什么什么时区的模板。--7留言2014年12月4日 (四) 07:45 (UTC)[回复]
抱歉,都忘了这回事了。现在用ip君在解释一下,我不会再说了,因为本人应该说的够清楚了。再说一点原则问题,阁下的翻译我认为没有任何大问题。小问题也不影响资格,就是对各机构的升格方式以及大气物理学的知识还是欠缺。建议主编再去翻阅有关书籍和条目,相信会对阁下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风切变我不会再说了。 2.我还是不能理解阁下的措辞。简单解释一下,热带气旋的标准是暖心、没有锋面依附、低压区,这是至少的。我大概理解意思,从当时法茜的云图来看,可能是指对流没有聚在底层环流中心上空导致其外露吗? 3.我们说一个热带气旋转化为溫帶氣旋副热带气旋)后就认做其消散。即使重新转化,机构亦会重新编号。给阁下两个例子1.颱風白海豚 (2008年)2.2005年亚速尔亚热带风暴飓风文斯。 4.我也没法说了,既然阁下不肯修改,那我也没办法了。 5.这个不是翻译问题,是本身的逻辑问题。既然说某个温带系统消散,又说法茜的残余,那我只能理解为是那个系统被法茜吸收了,否则就是多余的。 6.一个逗号分开会混淆。还是点一下吧。 7.这个简单,在第一次出现日本标准时时提示一下就好了。 声明:这个回复代表提名人,我不会再次长篇大论的回复了,该说的都说完了。--112.96.104.36留言2014年12月8日 (一) 11:40 (UTC)[回复]

怎么又重新编号啦,唉这样看着多乱呐。
  1. .
  2. 外层的对流,转变成了深层对流,这个很难理解?
  3. “我们”是谁?我实在是无奈了,阁下或许的确很有专业知识,只是未免……:有纪录以来持续时间第4长的飓风纳丁,中间就曾经转变成温带气旋,之后又转变为热带气旋,但风暴并没有重新编号、命名。你尽可以举出成百上千个重新编号命名的例子,但我只需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你的断言是错误的。
  4. 因信息框中有风速信息就觉得正文中的描绘多余?那么信息框中还有更多别的信息,内文就都不应该提及了吗?比如说损失150万美元,1死9伤,正文都不提?
  5. 既然上面我已经用反例证明,热带气旋转变成温带气旋后,可以转变回热带气旋,并且气象机构也并不一定会重新编号和命名,那么这个问题和下面的问题就不需要重新回答了;
  6. 见上;
  7. 全文中日本标准时间就只出现了一次,还要怎么个提示一下?--7留言2014年12月8日 (一) 13:16 (UTC)[回复]
我本来说了不想再说了,但是看到阁下的回复我还是忍不住了。
  1. .那个发散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又扯到其他方面去了
  2. .这里阁下的断章取义让我很恼火。纳丁的确没有被重新编号,但注意,这里操作的机构是NHC,并且纳丁是北大西洋的飓风,而不是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亚热带风暴不予编号。并且法茜转化报告操作的机构是JTWC,光这点我就可以判断阁下反证是不正确的。
  3. .这个阁下根本没提到,这是温带系统的问题,不是什么转变不转变的问题。
  4. .这里还是一样的问题。既然提及了,还要来写干什么呢?死伤的有必要提,而那个直接在第一次出现JMA和JTWCscale时标注就可以了。

其他的都改了。最后说一次,不要一味否定我的意见。--Real OKC ( 24小时营业 ) I DO NOT BELIEVE DESTINY!! 2014年12月9日 (二) 11:13 (UTC)[回复]

看起来动了肝火,很遗憾。这样吧:您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是这样的,我说是那样的,我找的是同样属美国的国家飓风中心,您觉得没有说服力,那么就劳烦您用相应的文献来说服我吧。至于那个风速数据描述就不用说了吧,没有进一步说的意义。--7留言2014年12月9日 (二) 14:35 (UTC)[回复]
先不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如何操作,这里是一个例子;飓风文斯的前身是一个锋面气旋,也就是溫帶氣旋的一种。这个温带气旋的前身又是一个亚热带风暴。那么如果它转化为温带气旋后不改编号,那么这份痛告也会一直用下去,而不会重新再来一次。这里还有一份文斯的报告参考。戳我--Real OKC ( 24小时营业 ) I DO NOT BELIEVE DESTINY!! 2014年12月13日 (六) 05:34 (UTC)[回复]
这个例子一方面同样是大西洋飓风,和我提的那个你认为反证不正确的飓风纳丁一样;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明任何一个热风气旋在获得命名后如果一度转化成了温带气旋,再又转变成热带气旋,这时无论是否还在同一盆地,都一定会重新命名。我估计我们有一点说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却不是同一个点的问题。--7留言2014年12月13日 (六) 06:08 (UTC)[回复]

结果 编辑

统计方法:
{{yesFA}}票数 − {{noFA}}票数 ≥ 8,方可维持特色条目状态。
{{yesFA}}票数 − {{noFA}}票数 < 8,均撤销
结果8支持,6反对 => 撤消 核对者:--14.209.182.175留言2014年12月14日 (日) 08:4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