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是汉字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捩点。

由于小篆笔划繁复,书写不方便,一些下级官员(隶)于是将笔划简化(如将“艸”头简化为“艹”,“靁”字下的三个田减为一个,变成“雷”),将弧笔改为直笔,方便书写;又将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时改为不同形状(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的楷书行书写法绝大部分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词源 编辑

“隶变”一词很早就被提出,但系统性的研究则较晚。“隶变”一词最早见于唐玄度的《九经字样》。在后来郭忠恕所著的《佩觿》中,也将“隶变”和“隶省”“隶加”“隶行”作为并列的概念提出,如“卫梦之字是谓隶省(本作卫㝱),前𫳬之字是谓隶加(本作歬甯),词朗之字是谓隶行(本作词朖),寒无之字是谓隶变(本作  )。”。徐铉校注《说文解字》的时候也使用了“隶变”一词。[1]:1-3

意义 编辑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贴合当时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文字有需要变得更方便书写。因此,无论笔画多少,都要逐笔拉长,并要求每笔都要配合疏密长短的篆书,有需要变为更便于书写的、有平直方正的字型特点的隶书。在隶变的过程中,许多汉字构形的理据都被简化了。汉文字从此脱离了图画的性质,变成了便于书写的符号。有些偏旁和笔划系统至今仍沿用,而且偏旁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亻”“口”“火”“木”“冫”等形旁多在汉字的左边;“力”“见”“刂”“鸟”“斤”等形旁都在右边;“冖”“雨”“穴”等形旁都在上边;“凵”“心”“皿”等形旁都在下边等。这些书写的规律,对认字和书写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方便。

出土文物 编辑

初期有前309年的青川木牍,后期有睡虎地秦简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1.0 1.1 赵平安. 隸變研究.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