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1701年—1754年11月),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現實主義小說家。又因移居江寧(今南京市),所以自稱「秦淮寓客」。《儒林外史》作者。《儒林外史》為中國第一本諷刺小說。

吳敬梓
吳敬梓畫像,作者不詳
敏軒
粒民
出生1701年
大清安徽省全椒縣
逝世1754年
大清江蘇省揚州府
職業小說家詩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生平 編輯

全椒 編輯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於滁州全椒縣。世代為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1][2],曾祖吳國對順治年間的探花。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秀才及第,「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3]。吳敬梓十三歲喪母,十四歲隨父吳霖起至贛榆任所。少時有文名,他「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4],十八歲考取秀才,此年父吳霖起病故,但止於此,科舉場上一直不順遂。

吳父生前留下了白銀二萬多的鉅額遺產,可是敬梓「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呼,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5],族人之間有「奪產之變」,「兄弟參商,宗族詬誶」[6],視之為敗家子,「鄉里傳為子弟戒」[7]

移居南京 編輯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吳敬梓與續弦葉氏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橋西,家境已困,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8]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寧巡導唐時琳,和學政鄭江力薦他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因消渴加劇拒絕[9],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則落選而歸。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氣溫苦寒,與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繞行,歌吟嘯呼,稱之為「暖足」。

揚州送別盧見曾 編輯

《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
吳敬梓
玉門關外狼烽直,毳帳穹廬犄角立。
鳴鏑聲中欲斷魂,健兒何處吹羌笛。
使君銜命出雲中,萬里龍堆廣漠風。
夕陽寒映明駝紫,霜花曉襯罽袍紅。
顧、陸丹青工藻繢,不畫凌煙畫邊塞。
他日攜從塞外歸,圖中宜帶風沙態。
披圖指點到窮髮,轉使精神同發越。
李陵台畔撫殘碑,明妃冢上看明月。
天恩三載許君還,江南三度繁花殷。
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時年40歲的吳敬梓第三次前往揚州,求助於朋友、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適逢盧獲罪遠戍,吳敬梓與江昱送行,題詩《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於高鳳翰所繪的《雅雨山人出塞圖》長卷[10]

結交程晉芳 編輯

乾隆六年(1741年),吳敬梓在南京結識程晉芳,二人一見如故,隨即結為密友。當時程晉芳二十四歲,吳敬梓四十一歲。程晉芳是僑寓淮安徽州鹽商後代,酷愛讀書,程邀請吳到淮安作客,當年吳敬梓即應邀赴淮安造訪程晉芳,作客數月方歸。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描述:「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餘生平交友,莫貧於敏軒。抵淮訪余,檢其橐,筆硯都無。余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於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蕭湖別墅,詩詞唱和。「偶游淮海間,設帳依空園。……《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五年後吳敬梓再次赴淮,這次吳敬梓更加窮困,以至筆硯都無。乾隆17年(1752年)春,程晉芳由淮安去南京應鄉試,又與嚴東有一起拜訪吳敬梓,遊覽湖山,賦詩取樂,「風雨晨夕,三人往來最密也」。[11] 吳敬梓在儀徵曾投靠革職回鄉的官紳楊凱,由於生活困窘,他有《雨》詩曰:「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

客死揚州 編輯

《哭吳敏軒》
程晉芳
三年別意語纏綿,記得維舟水驛前。
轉眼詎知成永訣,拊膺直欲問蒼天。
生耽白下殘煙景,死戀揚州好墓田。
塗殯匆匆誰料理?可憐猶剩典衣錢!

沈醉爐邊落拓身,從教吟鬢染霜新。
惜君才思愁君老,感我行藏慮我貧。
曾擬篇章為社侶,空將雞黍問陳人。
板橋倦柳絲絲在,誰倚春風詠麴塵?

促膝閒窗雨灑燈,重尋歡宴感偏增。
艷歌蛺蝶情何遠?散錄雲仙事可征。
身後茅堂余破漏,當年丹篆想飛騰。
過江寒浪連天白,忍看靈車指秣陵。

吳敬梓多次往來揚州、淮安一帶。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吳敬梓第六次造訪揚州,十月,在揚州偶遇好友程晉芳,當時程晉芳也從富裕的鹽商開始陷入貧困落魄,七日程將返淮,先生指明月日:「與子別後,會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構句相贈,而澀於思,當俟異日耳。」二十八日與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飲銷寒。夜間歸家後,酒酣耳熱,痰湧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盧見曾承擔喪葬費用,使吳敬梓得以歸葬金陵。程晉芳回到淮安後不久,即接到揚州訃告。程聞訊後作詩《哭敏軒》三首,有「死戀揚州好墓田」詩句,以及《文木先生傳》文一篇。這些詩文是研究吳敬梓生平,撰寫年譜、傳記的重要資料。

著作 編輯

 
南京桃葉渡8號吳敬梓故居紀念館

吳敬梓根據切身體驗所作《儒林外史》,從多方面揭露現實社會的醜惡面貌。為避免當時肆虐的文字獄,吳敬梓在書中使用障眼法,假託明代人物,實際經近人考證皆為當代(譬如古道熱腸的書呆子馬二先生即當時實有其人)。楔子中的王冕為作者理想中的讀書人,而磊落灑脫又無意仕進的天長杜少卿(杜儀)被普遍認為是作者的自畫像。吳敬梓耗費近20年完成這部小說,完成時49歲。

《儒林外史》揭露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批評清代社會辛辣但又不失風度的風氣,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典範。吳敬梓具有先於時代的婦女觀,如贊同寡婦再嫁、鼓勵受騙的婦女如沈瓊枝積極反抗壓迫。

吳敬梓另作有《文木山房集》。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有「《詩說》若干卷」,惜已失傳[12]

家庭 編輯

吳敬梓育有三子,長子是吳烺

傳記 編輯

  • 程晉芳《吳敬梓傳》
  • 胡適《吳敬梓年譜》

紀念 編輯

  • 吳敬梓紀念館:位於全椒城北郊走馬崗,隔著襄河與吳敬梓故居探花地舊址相望。該館於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建築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曲檻廊回。館內珍藏眾多吳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畫,是全國吳學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對外視窗;人民群眾休憩娛樂場所。
  • 吳敬梓故居:全椒實施打造儒林文化品牌,重建吳敬梓故居。故居占地面積7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分主體建築、花園景觀、輔助用房三大區域,盡顯儒林風韻。經過四年修繕施工和資料整理,位於全椒縣襄河鎮河灣社區的吳敬梓故居2015年2月1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注釋 編輯

  1. ^ 《文木山房集·移家賦》
  2. ^ 王又曾《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有序》:「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3. ^ 方嶟:《文木山房集序》
  4. ^ 程晉芳:《勉行堂文集·文木先生傳》。
  5. ^ 吳湘皋《外史·序》
  6. ^ 一說吳敬梓生父是吳雯延,後來過繼給吳霖起。因此吳敬梓在家族中有宗子和嗣子的雙重身份。為此,在日後的遺產之爭中成為矛頭所向。(陳美林《吳敬梓身世三考》)
  7. ^ 吳敬梓《減字木蘭花》之三
  8. ^ 金和:《儒林外史跋》
  9. ^ 胡適的《吳敬梓年譜》認為吳本人並非「裝病」,確是因消渴病(類似糖尿病)加劇不得不放棄機會。
  10. ^ 現藏故宮博物院
  11. ^ 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卷五
  12. ^ 程晉芳寫《文木先生傳》:「(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干卷;又倣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士人情態,人爭傳寫之。」周興陸《吳敬梓〈詩說〉劫後復存》一文,稱《文木山房詩說》書館藏於上海圖書館的書庫中。

參考書目 編輯

  •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