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是一種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為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手榴彈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波蘿,由而得名,近年來由於射擊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的俗稱,香港則有「菠蘿」的俗稱。

Mk 2手榴彈,一種破片手雷,由於外形而暱稱波蘿/芭樂

歷史 編輯

手榴彈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拜占庭帝國利奧三世時代,拜占庭發現火燄和鐵釘可以在石頭和陶器罐中拋出。拜占庭士兵扔擲裝有希臘火鐵蒺藜的陶瓷容器以攻擊敵人[1]

 
裝希臘之火與鐵蒺藜的手榴彈

公元1000年,宋朝出現了稱為火球或火炮的火器,其原理與現代手榴彈相同,為現代手榴彈先驅,1044年出版的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有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藥火球煙球引火球等多種可手投彈藥。13世紀初,中國軍隊中出現了鐵殼製造以火藥爆炸的投擲武器──震天雷,是為一種古代手榴彈。[2]

1405年,義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出現了手拋彈藥的圖樣。17世紀以後,出現鐵殼製手拋彈藥。此時,歐洲出現了手榴彈(英文:Hand grenade)此一名稱,沿用至今。

17世紀和18世紀,手榴彈是歐洲軍隊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並曾出現專業擲彈兵部隊。19世紀,槍炮的發展以及城堡攻防戰的減少使手榴彈一度遭冷遇。20世紀,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後來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塹壕戰興起,手榴彈又被廣泛使用。在現代化步兵中,手榴彈是重要的武器裝備之一。

現代手榴彈類型 編輯

 
勃斯太因手榴彈拉火的剖面圖

現代手榴彈多呈球狀或筒狀,一部分舊式中國和德國制手榴彈為帶棒狀柄的圓筒形。一般由彈體、引信兩部分組成。外附帶安全栓,或安全蓋等安全裝置。一旦解除安全裝置,引信點火後數秒即爆發。現代手榴彈不僅可以手投,同時還可以用槍發射。

  • 按用途分,手榴彈可分為殺傷、反戰車、燃燒、發煙、照明、防暴手榴彈以及演習和訓練手榴彈,殺傷手榴彈又可分為防禦(破片)型和進攻(爆破)型兩種。
  • 按拋射方式,又可分為手投、槍發射或布設兩用;手投、槍發射和榴彈發射器發射或布設三用;多用等。

手榴彈的使用除了最常見的向目標投擲,以爆炸時的破片攻擊目標的情況外,還有將其改造為特殊炸彈的情況。

將手榴彈改造的特殊炸彈,引信一旦點火將立即爆炸,其原理類似地雷,接觸的人十分危險。

破片彈 編輯

碎片手榴彈在軍隊中很常見,主體通常由硬質合成材料或鋼製成,其容器內的破片爆炸時高速飛散,能造成15公尺範圍內人員傷亡。

閃光彈 編輯

在不允許輕易製造傷亡的情況下,普遍使用閃光彈或震撼彈,於爆發時,伴隨著巨大的聲響或者閃光,使得範圍內的人暫時失去聽覺和視覺,從而喪失反抗能力[3]

煙霧彈 編輯

利用金屬罐承載的手榴彈,作為地對地發出訊號的用途,還可以作為空降地區或攻擊目標的訊號。

催淚彈 編輯

催淚性毒劑為有效載荷的彈藥,施放後可快速及大範圍擴散,屬於非致命性武器。

燃燒彈 編輯

使用凝固汽油鋁熱劑鎂粉三氟化氯白磷等作為燃料白磷燃燒手榴彈是利用白磷空氣自燃的特性製成的燃燒手榴彈。鋁熱燃燒手榴彈利用鋁熱劑產生鋁熱反應引發劇烈燃燒

主要手榴彈 編輯

 
八路軍在製作手榴彈等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手榴彈

現代手榴彈

土製手榴彈

相關項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Robert James Forbes: "Studies in Ancient Technology," Leiden 1993, ISBN 978-90-04-00621-8, p.107
  2. ^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5; Part 6: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Military technology: missiles and sie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521-32727-X
  3. ^ 武器知识篇(三). 海乾坤文化公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