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東漢末年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曹嵩之子,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2]:1東漢末年著名的丞相外戚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東漢末年主要群雄之一,為漢末實際上的最高掌權者,亦是三國時代曹魏奠基者。其子曹丕建立曹魏追尊廟號太祖,追諡武皇帝

曹操
東漢魏王、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曹魏追尊皇帝
曹操
曹操畫像
東漢丞相魏王冀州
國家
時代東漢
主君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姓名曹操
孟德
封爵費亭侯→武平侯→魏公→魏王→曹魏追尊皇帝
封地魏郡
氏族譙郡曹氏
籍貫沛國譙縣
出身地沛國譙縣
別名吉利(小名)
阿瞞(小字)
出生永壽元年(公元155年)
東漢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婚年卞氏(179年結婚),其餘不詳[1]
逝世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庚子
(公元220年3月15日)(65歲)
東漢洛陽
(今河南省洛陽市
廟號太祖魏文帝追尊)
諡號武王(漢獻帝初諡)
武皇帝(魏文帝追尊)
墓葬高陵
觀滄海短歌行等多首
曹操
漢語曹操

早年與袁紹相處甚厚,袁紹與何進欲盡誅閹宦,引董卓入京。後董卓禍亂朝野,授予曹操為驍騎校尉,想要與曹操共事。曹操更名改姓,東歸陳留,聚義兵隨多路諸侯一同討伐董卓。後聯盟破碎,曹操自行發展,實力逐漸積累。後董卓服誅,操討陶謙,征張繡,滅呂布,敗袁術,在中原成功立足。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頗為強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擊破袁紹大軍,並持續向北,克滅袁尚袁譚,北擊烏桓一統北方,實力雄厚,睥睨天下。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發兵南征,劉琮束手,收服荊州。於是曹操決定繼續南下,發兵二十餘萬[3],自稱八十餘萬[4],意欲統一南方。然而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元氣大傷。建安十六年(211年),在渭南之戰擊破關中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5]。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曹操薨於洛陽[6],終年六十六歲[2]:1

曹操於建安年間權傾天下,在世時官至司空大將軍,自任丞相,爵至魏王諡號武王,漢獻帝淪為他的傀儡皇帝,實際上由曹操掌管大權,故而諸葛亮稱其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方則稱為「奉天子以令不臣」。其被指為人多疑,長久以來以「奸雄」的形象流傳於世。但其為人也以禮賢下士而著稱。其文筆為人稱頌,詩文也流傳於世。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失。毛宗崗《三國演義》稱曹操為「三絕」中的「奸絕」。

生平 編輯

早年生平 編輯

東漢永壽元年(155年),曹操出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一個宦官家族,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中記載曹操遠祖是漢代初期的相國曹參,但是裴松之註曰:「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7]胡三省註《資治通鑑》稱:「曹氏,夏侯氏之出也」[2]:9;曹氏先世實屬難考[2]:13

曹操少年時機警、權數[2]:14。十歲時曾經在家鄉擊退鱷魚[8],但性格放蕩不羈[2]:14。曹操的叔父曹熾數次在曹嵩面前批評曹操,曹操聽到後心生不滿。有次在曹熾經過時,曹操突然裝作中風的樣子,曹熾急忙去找曹嵩,曹嵩趕來時,曹操卻和平常一樣,說自己原本就沒有病,因此曹熾不受曹嵩喜愛,以為曹熾就愛亂說謊。所以之後曹熾再告曹操的狀時,曹嵩都不相信他的話,曹操也更加肆無忌憚。[9]。曹操曾經和袁紹偷新娘[10],這些舉動不為世人看重。只有橋玄何顒李瓚王儁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11][12][13][14][15][16]。當時曹操還在當默默無聞的洛陽北部尉,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投靠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曹操問許劭「我是怎樣的人(我何許人也)?」[2]:18據説,許劭鄙視其為人不肯回答,後曹操固問之,劭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2]:18(孫盛《異同雜語》記載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2]:18),曹操聽罷大笑,並逐漸知名[17][18][19][20]。許劭相當看重曹操的能力,曹操因許劭而名當世,許劭也因評論曹操而名流千古[2]:18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祭祀橋玄,並且寫下悼文[21]李膺李瓚將沒時謂子李宣等稱:「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我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2]:19

孫盛《異同雜語》記載:曹操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家,張讓發覺後,曹操手舞著越牆逃出,才藝絕人[2]:16。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經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孫子略解》,後立志組成《兵法接要》此為後來的《孟德新書》。

初入官場 編輯

曹操年輕時是名諸生[22],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察舉孝廉成為郎官,不久司馬防(曹魏後期的權臣和西晉奠基人司馬懿的父親)推薦曹操為洛陽北部[註 1],但曹操想擔任洛陽令,不過負責人事的選部尚書梁鵠並沒有同意[23]。曹操上任洛陽北部尉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五色棒,規定犯法者處死[24]。數月後,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宦官集團,可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表面稱讚他,但卻暗中陷害,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從此離開中央。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25],第二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26]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168年),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沒有被漢靈帝採納。而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是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27]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領張角聚眾起義,黃巾之亂爆發,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郡鎮壓叛亂。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濟南貪污縣令8名,並且嚴令禁止當時盛行的宗教迷信。[28]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嚴明,濟南郡一帶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自稱在擔任濟南相期間的行為得罪十常侍和地方豪強,害怕引起報復,稱病回鄉,在譙縣東部五十里建築精舍,上半年研讀書籍傳記,下半年以打獵為自己娛興,還言:顧視同歲中,年有50,未名為老[29],同時也謝絕賓客來訪[30]。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與汝南陳逸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經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31]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邊允韓約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188年,漢靈帝組建西園軍,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但曹操不願受徵招,但在橋玄門生王儁的勸說下,才往沛國袁忠處求入京文書,中途袁忠還羞辱曹操一番,這為日後曹操一日誅三賢埋下禍根,之後朝廷將曹操派往家鄉募兵,結果中途士兵叛亂,襲擊曹操,曹操負傷逃脫[32]。189年,在位22年的漢靈帝駕崩,終年34歲,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宦官失勢之機誅滅閹黨,但是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持。於是何進便召時任并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經被宦官下手謀殺,隨後宦官十常侍也被袁紹袁術等人帶兵誅殺。同年九月,董卓入京,誅殺丁原,逼走袁紹,執掌朝政。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京城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是,曹操沒有接受董卓所封的官職,害怕惹禍上身,更名改姓,與西園助軍右校尉馮芳前將軍袁術潛逃出洛陽。向東逃亡,經過中牟縣時,被亭長懷疑是劫掠的涼州兵,於是將曹操抓去見縣令,馮芳、袁術趁機逃亡,後來曹操把自己召集諸侯共討董卓的事說出,又以劉邦,放走劉秀的兩位亭長為事,終於讓亭長放走曹操,曹操逃亡到成皋,投奔故人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其子招待曹操。曹操聽見有磨刀之聲,以為呂伯奢兒子要抓捕自己獻給官府,乾脆將呂伯奢五個兒子和呂家2名賓客全部殺死。事後曹操發現自己是誤殺,於是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來安慰自己[33][34][35]。曹操殺死呂伯奢兒子離開後,道逢二人,容貌威武,曹操避讓。二人笑著對曹操說:「感覺你很害怕,為什麼呀?」曹操覺得詫異,把剛才殺人的事全盤托出。臨別前,曹操解佩刀送給二人並說:「以此表吾丹心,願二賢慎勿言。」[36]

189年十二月,在回到陳留郡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鄉勇,甚至親自和刀匠一同製作武器[37],豪強衛茲也傾家財助之,曹操率先於己吾揭竿舉義,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討伐戰開始,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等地方勢力,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

此次戰役中,曹操跟隨諸將駐紮酸棗,當時天下英雄豪傑,都以袁紹馬首是瞻,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是撥亂反正的雄才。而鮑信的推算也沒有錯,在董卓焚燒洛陽,挾持漢獻帝與百官遷都長安之後,袁紹等各軍將領都畏懼董卓而按兵不動,誰也不敢先發動攻擊,唯有曹操單獨引兵西行。張邈派部將衛茲率領一部份兵力跟隨曹操,曹操打算奪取成皋,在抵達滎陽汴水時,和董卓部將徐榮遭遇,大敗,士卒死傷眾多。戰中,曹操被流矢射中,所騎戰馬受傷倒下,幸而曹洪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曹操,且步行隨侍保護,才能乘夜逃走。也是因為這戰,徐榮發現曹操以這麼少的兵力,都能奮戰一整天,判斷酸棗不易攻下,因此也向後撤退。

曹操回到酸棗,看見各軍累積起來也有十餘萬,但諸將每天歡宴飲酒,沒人圖謀進取,於是提出建議:

  1. 袁紹從河內發兵,進逼孟津
  2. 酸棗諸將,據守成皋,控制敖倉,封鎖轘轅關、太谷關,掌握險要。
  3. 袁術攻擊丹水、析,直入武關,威脅三輔
  4. 全軍興築高大堅固的堡壘,不和董卓軍團正面衝突,只派出遊擊部隊騷擾,完全控制關東,從而立於不敗之地,等待董卓軍內部發生變化。

然後諸將不能接受這項部署,曹操因為士兵多死在滎陽之戰,只好跟司馬夏侯惇等,前往揚州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給予曹操四千餘人。行軍至龍亢,士卒叛變,趁夜焚燒曹操營帳,曹操親手斬殺數十人,才出營帳,沒有參與叛變的僅剩五百餘人。又行軍到銍、建平一帶,集結殘兵一千餘人,投奔袁紹,前來河內駐守。

然而不久後,酸棗大營糧秣告盡,各軍星拔營散,同時內鬥又起,劉岱和橋瑁交惡,橋瑁被殺。袁紹和韓馥又謀立幽州劉虞為帝,想拉攏曹操,遭到曹操拒絕。聯軍無暇顧及董卓之事,於是反董卓聯盟解散,除了曹操、孫堅、王匡之外,其餘諸軍皆沒有和涼州軍團交戰,只是各懷鬼胎,保存實力。曹操聽從鮑信的建議,想避開袁紹新佔的冀州,往黃河南邊的兗州進行發展。這時黑山軍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攻略魏郡、東郡,東郡太守王肱無法抵抗,曹操趁機使袁紹讓自己前往東郡,並順利地濮陽擊敗白繞。袁紹於是上表曹操為東郡太守,屯駐東武陽。[38]

收眾山東 編輯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駐軍頓丘,黑山賊於毒等趁機攻擊東武陽,曹操率軍直向於毒的本營西山,於毒得到消息,解除對東武陽的進攻。曹操趁勝進抵內黃,大破眭固及南匈奴單于於夫羅等,東郡遂告安定。

夏,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舉州驚恐。曹操部屬陳宮前往昌邑,向別駕、治中推薦曹操繼任。鮑信心中亦有同樣想法,於是與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接太守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初期失利,後曹操即起補救,加強訓練,賞罰嚴格,又不斷使用奇兵詭計,晝夜進攻,終於逼退黃巾軍。然而鮑信在亂軍中戰死,曹操重金尋鮑信屍體不得,只好雕刻其木像安葬祭拜。之後,曹操追擊黃巾直到濟北國,黃巾軍眼見退無可退,遂全體投降,其中有士兵三十餘萬人,眷屬老幼約一百萬人。曹操遴選其精銳,組成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與此同時,漢獻帝下詔使金尚為兗州刺史,曹操在金尚要赴任之際,率軍攻擊,金尚只好投奔袁術。

當時,袁紹和袁術反目成仇,雙方拉結人馬,袁紹找上荊州劉表,而袁術則找上公孫瓚陶謙。而作為袁紹盟友的曹操,幫助袁紹打敗屯駐高唐劉備、屯駐平原單經、屯駐發干的陶謙等。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屯軍鄄城。此時劉表截斷盤踞在南陽的袁術其糧道,袁術受不了如此壓力,率軍北上,打算進佔兗州。聯絡黑山賊餘黨以及於夫羅,屯駐封丘,並派遣將領劉詳駐紮匡亭。曹操出兵攻擊劉詳,袁術來救,為曹操所敗,曹操乘勝包圍封丘,還沒包圍完成,袁術突圍,退駐襄邑,曹操追擊,連戰連勝,最後袁術退入揚州九江郡,曹操因此回軍定陶。是為匡亭之戰

秋,陶謙攻打兗州東部泰山郡,使得曹操父親曹嵩被殺。對於曹嵩之死,存在爭議。[39]為此事,曹操開始攻擊徐州牧陶謙,並得到袁紹相助[40]。曹操打到彭城,陶謙不敵退保郯縣,曹操在此戰中被指「多所殘戮」[41]:33,對於此事,存在爭議[42]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荀彧程昱留守,再攻陶謙,進逼東海琅邪,並在郯縣大破前來幫忙陶謙的劉備,嚇得陶謙差點逃回丹陽。就在此時,張邈因為恐懼曹操將為袁紹殺死自己,而陳宮則因為邊讓被殺而心生恐懼,於是兩人聯合從事中郎許汜王楷以及張邈弟張超與太守毛暉,徐翁等,奉迎呂布成為兗州牧。呂布佔據濮陽,兗州郡縣大部分都響應,等曹操回軍時,根據地只剩下鄄城、東阿三縣。

曹操和呂布交戰於濮陽,濮陽豪門氏作為內應,大開城門迎接曹操。曹操焚燒東門,誓言絕不退出,但被呂布反攻大敗,出奔,被呂布抓住,卻不認識曹操,反而問曹操在哪裡,曹操回答:「騎馬逃走那個就是曹操。」呂布相信而放掉曹操,曹操才因此逃過一劫[來源請求]

曹操回營後,再度組織進攻,雙方再戰於濮陽,對峙一百餘天,雙方糧秣用盡,於是各自撤退。在這危急時刻,曹操曾想投奔袁紹,但被程昱勸阻,曹操這才打消念頭,但還是親自前往袁紹處,借了五千士兵回兗州繼續和呂布作戰[43]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在鉅野大敗呂布部將薛蘭李封等,呂布與陳宮捲土重來,雙方遭遇,曹操兵全出去收割小麥,只剩一千餘人,於是曹操設伏,呂布發現敵人單薄,輕裝突擊,曹操伏兵出擊,大敗呂布,乘勝攻取定陶,分兵收復諸縣,呂布逃奔徐州。後,曹操圍雍丘,城破,夷張超三族。就在此時,漢獻帝封曹操為兗州牧。曹操受封兗州牧後,向漢獻帝進貢梨、椑、棗各二箱[44][45]。曹操在兗州鏖戰四年,總算得到朝廷的承認,也紮實地站穩其第一個領地。

奉迎天子 編輯

 
三國志通俗演義插圖中的曹操

195年七月,李傕與郭汜為了爭權奪利,內鬥不斷,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進駐安邑。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毛玠建議[46][47],前往洛陽,迎接皇帝。

雖然漢獻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是曹操勢力擊破黃巾軍,表現出關心社稷的忠心。由於京師洛陽董卓破壞,殘破不堪,漢室於八月庚午日(10月7日)遷都至潁川郡許縣。曹操於十一月丙戌日(197年1月1日)被任命為司空,行車騎將軍[48],封武平侯,仍領兗州牧,錄尚書事,開始掌控東漢朝廷的軍政大權。[49]

早在兗州時期,曹操就開始打算和袁紹決裂[50]。曹操控制漢獻帝后,讓獻帝下詔書譴責袁紹地廣兵多而樹立黨羽,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51]。袁紹不服,上書辯解。曹操為了安撫冀州袁紹,上表漢獻帝,封其為太尉。袁紹又不肯位列曹操之下,甚至被曹操背盟舉動所激怒,說;「曹操有幾次都快沒命,我每次都救他,現在曹操忘恩負義,居然挾天子以令我嗎?!」[52]最後曹操讓漢獻帝封袁紹為大將軍[53]。袁紹眼見曹操控制皇帝,藉口許都潮濕,洛陽殘破,要曹操遷都靠近袁紹控制區的鄄城,但被曹操拒絕[54]

大約此時曹操奪取梁國,原占據梁國的豫州刺史郭貢下落不明。

四方征戰 編輯

197年,曹操征討南陽郡的張繡,張繡舉眾投降,之後因為曹操納張繡叔父張濟之妻王氏與其丫環周氏,張繡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張繡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姪子曹安民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曹昂、曹安民與典韋陣亡。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兩年後,張繡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且消除許都南面的威脅。

198年十二月,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處死呂布、陳宮與高順,收降張遼,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于禁徐晃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同年六月,窮途末路的袁術病死於壽春,其部下向曹操投降,淮南之地盡歸曹操之手。

統一北方 編輯

 
湖北省武漢市的曹操雕像

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與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人自稱收到漢獻帝的玉帶詔,密謀誅殺曹操,事情敗露後除劉備之外的人等被曹操殺害,夷滅三族,懷孕的董貴人也被絞殺。在外領兵的劉備聽說後斬殺車胄,統領徐州。不久,曹操攻下徐州,劉備逃到冀州投奔袁紹。

二月開始,曹操和袁紹展開一系列的會戰,史稱官渡之戰。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採取持久戰略不被採納,而許攸建議袁紹派兵襲擊許都亦不被接受。十月,戰事處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因為袁紹和他多次不和,許攸家屬因為犯罪被袁紹處罰,許攸對袁紹懷恨在心於是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因而扭轉戰局。張郃向袁紹建議派大軍救援烏巢,但是袁紹只派輕騎去救援。烏巢守將淳于瓊對曹軍未先加以防範,結果樂進率軍攻陷烏巢,燒掉袁紹所有的軍糧,俘虜斬殺淳于瓊。烏巢淪陷之後袁紹兵敗逃回鄴城,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沮授因為拒絕投降而被處死。202年五月,袁紹去世,他最喜歡的三子袁尚繼承大將軍、冀州牧之位,與長兄袁譚內鬥不斷。

204年,曹操趁袁氏兄弟內鬥的機會,發兵攻下鄴城,誅殺審配,自領冀州牧,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冀州鄴城[55],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只是在許縣留主簿王必監視漢獻帝[56]。205年攻下青州,誅殺袁譚與郭圖。206年,平定并州高幹的叛亂。207年,曹操征討烏桓,誅殺蹋頓,謀士郭嘉病死在行軍途中。與烏桓合作的袁尚、袁熙在此役兵敗後逃往遼東,被太守公孫康所殺並派被扣留的名士涼茂帶首級投降曹操。至此,曹操經過七年的戰爭,徹底消滅袁氏集團,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曹操出身寒族,而且與閹宦有關,雖然深通詩文,但是不以儒家經學為務,與當時服膺經學的經學、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賢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梟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經學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鍾繇,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57]

南征赤壁 編輯

建安十三年六月癸巳日(208年7月9日),曹操恢復丞相制度,自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長坂坡被曹軍重創,逃往江夏,派遣諸葛亮出使柴桑,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江東名將周瑜火燒烏林,曹操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損失慘重,逃回北方,三國鼎立的雛型初步形成。209年,孫權率軍攻打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占領江陵夷陵,守將曹仁、徐晃、樂進等人逃往襄陽

平定西涼 編輯

211年三月,曹操為用兵關中,藉口要討伐漢中張魯,遣曹仁夏侯淵等統率大軍與鍾繇會師於關中,此舉引起起關中諸侯的驚疑,馬超等十部起兵聯合反曹,曹操依賈詡離間之計,引起馬超、韓遂等人相互猜疑,一舉擊潰關中聯軍,馬超等人各自走還涼州。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曹操率軍撤回,命令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隨後,馬超在隴西捲土重來,先後攻下隴西各地,但是最後復奪涼州未成,兵敗逃奔漢中。曹軍在數年之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封公稱王 編輯

早在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就開始廢除一些絕封的宗室封國以削弱漢室,僅因感念琅邪王劉容的弟弟劉邈曾稱讚他是忠臣,復封劉容之子劉熙為琅邪王。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的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做魏國公,但是因此對荀彧不悅,不久以參軍事為由革除荀彧尚書令之職並派伏波將軍夏侯惇護送至軍中,但中途停留譙縣,夏侯惇回京,荀彧後被曹操所派校事劉肇鴆殺。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213年)正月,曹軍進軍濡須口(今安徽巢湖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後處死東吳小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五月丙申日(6月16日),漢獻帝正式下詔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宗室藩王,更加違背「七國之亂」和推恩令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的漢制。

建安十九年三月癸未日(214年3月30日)[58],漢獻帝抬曹操的魏公之位於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伏皇后數年前曾經寫信給父親伏完,要他秘密圖劃剷除曹操,伏完直到去世都不敢動手。後來事情敗露,曹操命令御史大夫郗慮尚書令華歆一起統兵入宮逮捕伏皇后。伏皇后藏於牆壁夾縫中,校事趙達率虎賁士砸開牆壁,伏皇后被監禁於掖庭暴室,幽禁而死,所生的兩位皇子被鴆酒毒殺,伏氏宗族由不其侯伏隆以下一百多人亦被處死,曹操之女曹節被立為皇后。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太守張魯投降。曹操收降張魯後,取得漢中屬地,但是劉備得悉曹操攻降漢中,早晚要南下伐蜀,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此時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59],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同年曹操獲得名義上分封諸侯和任命太守的權力[60]

建安廿一年四月甲午日(216年5月29日),曹操被封為魏王,立曹丕為世子,公然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同年,殺死圖謀投靠孫權的琅邪王劉熙,廢除琅邪國。次年(217年)僭天子禮,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此時名義上雖仍為漢臣,但實際上已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待遇,權傾朝野,漢朝已經名存實亡。曹操任命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之地。

東進西退 編輯

215年,曹操打算報復孫權的皖城打擊,隨即率軍伐吳,可惜以失敗告終。孫權率領訛稱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曹操當時剛剛拿下漢中,不能親自前往征戰,便命令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阻擋進攻,孫權最終攻不下撤兵。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單于呼廚泉,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別安置在朔方、并州、幽州一帶,其中左部帥劉豹就是十六國漢趙政權創建者劉淵的父親。

216年冬,曹操再次率軍攻打濡須口,217年開始進攻逼退正在濡須口築新城的孫權,但後來孫權作出反擊,把曹操軍擊退回居巢,雙方進入膠著階段。當時連日大雨水漲,孫權驅使水軍令魏軍將士不安,曹操當時無法打敗孫權,也未能穿越長江巢湖,看見形勢不利便下令撤軍,征戰時及歸途中大軍受瘟疫侵襲死傷者眾多。戰後,孫權派都尉徐詳以重結姻親為條件向漢朝廷請降,曹操則對徐詳表示自己想跨越長江與孫權一起在江東狩獵的意願,但徐詳認為這樣只會令江東震蕩,委婉拒絕曹操想乘機進入長江天險的意圖,曹操聽後大笑,隨即接受孫權的請降並結為姻親。

從217年末起,劉備率軍大舉進攻漢中陽平關,漢中之戰爆發。218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坐鎮長安,同時邊塞硝煙再起,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柯比能附魏。鎮守漢中的夏侯淵與劉備相峙一年,曹軍守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

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於定軍山斬殺征西將軍夏侯淵。至此漢中為劉備取得,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是都為劉備所敗,曹軍無功而返,劉備便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晝夜不停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且身體已感覺不適[61]。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此戰為「雞肋」一詞的出處[62]

襄樊決戰 編輯

219年七月,劉備在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關羽起荊州之兵大舉北伐襄樊,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滿寵的殘軍於樊城,史稱樊城之戰[63]曹操派左將軍于禁援救,適逢漢水暴漲,淹沒于禁七軍,漢軍乘勢以水軍攻打,活捉于禁。于禁向關羽投降,龐德被俘虜後不降遭斬,關羽並另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叛軍早已受關羽遙控。[64]

同年十月,曹操來到洛陽,欲遷都以避其鋒芒,桓階司馬懿蔣濟等人勸阻[65],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並召集駐守合肥與孫權對峙的張遼軍隊、在漢中監視巴蜀的徐晃軍隊等,並且親自由洛陽領軍往樊城救援。

曹操又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66]最先抵達樊城的徐晃軍,乘著大水稍退,對圍城的關羽軍展開攻擊。曹仁終於突圍而出,與徐晃軍一同擊退關羽。同年十二月,往南退軍的關羽被佔領江陵的孫權俘虜後處斬,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襄樊戰役結束。

梟雄壽終 編輯

219年冬天,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和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稱帝。曹操卻不想代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因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代改朝換代,部分人認為曹操暗示自己的兒子稱帝。(學術界分為兩派,一部分人認為曹操暗示自己兒子去稱帝,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曹操不想代漢,只想當個周文王那樣的英雄就好了)

建安二十四年(220年)曹操病重時,自慮不起,對於長子曹昂的死,嘆曰:「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曹昂)若問我母(丁氏)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庚子(220年3月15日),曹操因中風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67],謚號武王。

曹操臨死前留下《遺令》[68],提倡薄葬。二月廿一日丁卯(4月11日),曹操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與西門豹祠相近。[67]

曹操去世後,世子曹丕嗣魏王、丞相、冀州牧之位。不久,夏侯惇、程昱等人也先後去世。同年十月廿九日(12月11日),曹丕代漢,迫使漢獻帝退位禪讓,建立曹魏,年號黃初,定都洛陽。封劉協為山陽公,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文學成就 編輯

 
曹操賦詩

體裁 編輯

曹操詩歌在表現形式上往往有所創新,如「薤露行」、「蒿里行」,「短歌行」古辭都是雜言,各曲僅為四句,曹操則改用五言來寫,各十六句。五言詩以外,又長於四言詩。

《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龜雖壽》、《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內容思想 編輯

曹操用舊調舊題,描寫新內容。漢樂府詩多著重塑造客觀人物形象,曹操的樂府詩卻突破詩人自我形象;漢樂府詩以敘事為主,曹操的樂府詩卻以抒情為主。他沒有形式上模擬樂府,而是學習民歌反映現實創作精神,用舊曲作詞,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性。

曹操善於以詩歌抒寫政治理想和抱負,雄心壯志,詩中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也有思憂難忘、人生朝露的消極情緒,還有宿命思想,又寫了一些遊仙詩

曹操詩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 曹操對天下具有野心,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脫胎自漢樂府民歌。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而是體現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夏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語言風格 編輯

曹操詩語言多古樸質直,少華美詞藻;情調悲壯,激昂慷慨;音調昂揚,氣魄雄偉;形象鮮明,善用比興。

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胸襟,不加潤飾。

《詩品》評價 編輯

鍾嶸詩品》對曹操的作品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69],將其置於下品,引起爭議,[70]後世學者亦有認為曹操作品應置於上品[71]。一般認為是由於鍾嶸喜五言詩,而曹操的作品以四言詩見長之故。

容貌 編輯

  •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注引《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 曹操小字阿瞞。《說文解字》卷五目部:瞞,平目也。

性格 編輯

  •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年少時展現機智警覺、有權術的樣子,行為俠義而放蕩,沒有專心在一個行業上,當時的人也沒有覺得很奇怪[72]
  • 東漢末年的名士許劭對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蜀漢的觀閣令史、西晉的孝廉陳壽曾留下關於曹操的評論「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 也有人批評曹操的品德,孫盛曰:「魏武於是失政刑矣。易稱『明折庶獄』,傳有『舉直措枉』,庶獄明則國無怨民,枉直當則民無不服,未有徵青蠅之浮聲,信浸潤之譖訴,可以允釐四海,惟清緝熙者也。昔者漢高獄蕭何,出復相之,玠之一責,永見擯放,二主度量,豈不殊哉!」
  • 曹操性格嚴厲,掾屬辦公如果不合其意,常常被他杖責。其中何夔經常帶著毒藥,決心如被杖責寧可自鴆而死也不受侮辱,而何夔終究沒有遭受杖刑[73]
  • 曹操生性猜忌,犯事的人不少都被他誅殺,例如:崔琰許攸婁圭孔融楊修華佗[74]邊讓桓邵[75]劉勳等人,趙彥等擅自進言者亦被誅殺。亦曾有派遣刺客誅殺周不疑的傳說[76]。同時曹操又派下屬盧洪、趙達二人擔任撫軍都尉負責監軍,軍中對盧洪、趙達相當畏懼[77]
  • 曹操的性格是有兩面性的,從《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可以看出曹操有政治智慧,也有性情。這樣一份有重要政治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卻用了非常樸實的語言風格,以及他的遺囑中很少提及他的政治生涯,很大篇幅都是安排瑣碎的家務事,雖說蘇東坡曾對此評價「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但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可見他的性情。
  • 曹操深通兵法,在戰略、戰術方面都能應付裕如,擅長孫武吳起等兵法[78],常用計略來應付一系列的群雄戰爭來取勝,曹操喜歡看書,通曉古典文學,常年在軍旅亦手不釋卷,並在白天傳授兵法,晚上則閱覽經文傳記[79],甚至還抄寫各家的兵書,命名為《接要》[80],亦為孫武所著作的《孫子兵法》做過註釋。
  • 曹操擅長武藝、劍術,十歲時擊退過鱷魚,曾在兵變時,用劍殺死數十個亂兵才脫身[81]。甚至有一次偷進張讓家時被發現,曹操手揮舞才得以逃跑[82],弓術亦出神入化[83],曹操也有抱負著野心的態度來面對亂世,如其迎接劉協代表其掌控了漢朝大勢。
  • 曹操面對威脅毫不留情,曾坑殺偽裝投降的袁紹士卒[84],誅殺密謀作亂的董承及其女董貴人、伏皇后及其二子和宗族[85][86]
  • 曹操治下雖然有時會有因不滿徭役而出現的叛亂[87][88][89][90],但同時曹操亦有很多善待百姓之舉[91][92]
  • 曹操妻妾眾多,不過娶納方面並不是毫無一個標準。並其中出名者多自他處改嫁而來。收降張繡時,收了張繡伯母入側室,引來張繡不快,曹操得知後於是想殺害張繡,但是由於計畫洩漏,引起張繡兵變,其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以及典韋白白地犧牲[93][94]。曹操曾許諾將秦宜祿前妻杜夫人贈與關羽,但見其美色後自納之,關羽因此心中不安。[95][96]曹操不齒呂布染指有夫之婦的行為[97]。曹操也很疼愛妻子所帶來繼子,並不因為非自己所出就有所忌諱[98]。曹操死前也留下遺言,要求善待他的夫人們[68]
  • 曹操生性節儉,不好華麗。《魏晉世語》記載,曹植之妻崔氏(崔琰侄女)就因穿著過於華麗的衣服違反了禁令,回家後就被曹操賜死了。
  • 曹操不迷信鬼神,在擔任濟南相期間搗毀城陽景王劉章祠[99],並且認為墳墓也終將被人盜掘,所以極力提倡喪葬從簡,一改漢代奢華之風,行事風格非常乾脆實際。袁紹的幕僚陳琳起草討曹之「檄文」中曾指控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專門盜墓掘墳以賺取軍費,公然發掘漢梁孝王墓列為其「罪行」之一[100]
  • 曹操喜歡吃魚,在他的《四時食制》中提及不少魚類。在一場宴會中也說過「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101]
  • 曹操一度認為叔孫通任用盜賊有理,並認為賢人君子無法辦理檢舉一事,自校事趙達遭伏法後,曹操才向建議檢舉趙達的高柔道歉。[102]
  • 曹操長年以來有嚴重偏頭痛毛病,甚至有痛到在地上打滾的紀錄,《三國志·華佗傳》描述曹操的病情「心亂目眩」。一日曹操頭痛症犯,強忍苦楚批閱陳琳奏章,陳的絕妙文筆讓曹操看得入神連頭痛都忘了,之後曹操以此事開玩笑稱讚陳琳妙筆生花可治頭痛,後引申為成語「文癒頭風」。[103]

身世爭議 編輯

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宦官曹騰收養,其本來身份與姓氏一直存在爭議。《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劉宋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的《曹瞞傳》和郭頒世語》則記載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104]

對於曹嵩出自夏侯氏的記載,何焯提出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夏侯淵的兒子夏侯衡也娶了曹家的女子,所以這種說法是敵對方東吳的傳聞,不可採信。[105][106]潘眉林國贊姚范趙一清則認為陳壽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放在同一個列傳中,正隱寓夏侯氏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夏侯氏的子孫[107][108][109],趙一清還指出曹操把女兒嫁給夏侯楙大概是想掩蓋自己的出身,非常地奸詐,何焯據此辯證曹操不是夏侯氏的子孫完全是顛倒事實。[110]惲敬則認為曹操雖然陰險狡猾,也不應該做出近親通婚之事。曹氏與夏侯氏世代通婚,而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是曹魏開國元勛,他們死後,曹爽與夏侯玄陸續被殺,大權歸於司馬氏,所以陳壽將夏侯氏與曹氏合傳,讓後人看到曹魏興衰的緣由,這是陳壽寫史書定下的史學法規。[111]洪亮吉猜測陳壽大概是因為當時世傳曹操是夏侯氏的子孫,所以在評論中特別註明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以表明此說的錯誤,洪亮吉還認為將《曹瞞傳》和《世語》當做信史的人都是不善於讀史書的。[112]劉咸炘認為即便曹嵩是夏侯氏的子孫,他的後裔也未必不能與夏侯氏通婚,因為兩家已經是不同族了,陳矯就是如此。如果曹嵩為夏侯氏的子孫不是醜事,沒必要避諱,曹嵩是宦官養子人所共知,曹氏家族也沒對此事避諱,不避諱養子而避諱出自夏侯氏是不近人情的,所以此說不足信。劉咸炘認為惲敬所給出的曹氏、夏侯氏合傳的解釋合理,陳壽評論中曹氏合夏侯氏世代通婚就是他這樣立傳的理由,洪亮吉所說陳壽意在辨明流言的是非反而曲解了陳壽的意思。[113]李景星認為「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是陳壽揭露曹操家世的醜聞。[114][115]

吳金華總結各家觀點,指出陳壽「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是一種曲筆,他還提出曹嵩為夏侯氏的三個證據[116]

  • 《三國志注·吳主傳》中引《魏略》記載了孫權寫給浩周的書信,當中有「今子當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為可上連綴宗室若夏侯氏」,此時孫權向曹魏稱臣,魏臣浩周以為孫權之子可以如同夏侯氏一樣和曹魏宗室連結在一起,這已證明曹嵩出自夏侯氏並非敵對方的傳聞。
  •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夏侯惇去世的時候,裴松之引用《魏書》「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又引孫盛的評價「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孫盛是東晉時人,以「良史」著稱,他的這項評價以曹丕和夏侯惇為同姓,證明曹嵩出自夏侯氏這一點在孫盛時代仍為人所共知。
  • 1974年至1979年安徽亳縣城南出土了曹氏墓磚,刻辭有「夏侯右」。

對於夏侯氏和曹氏世代通婚之事,周壽昌指出陳矯原為劉氏子孫,後成為舅舅家養子改姓陳,又娶了劉頌的女兒,劉頌與陳矯是近親,曹操因愛惜陳矯的才華,為他周全,特別下令禁止誹謗此事。周壽昌認為曹操禁止人們議論同姓通婚,也是為自己的私事提供方便。[117]吳金華也提出曹魏時期同姓通婚毫不奇怪,甚至有同母兄妹結為夫婦的情況,如《三國志注·曹爽傳》引《魏末傳》記載曹操義子何晏就娶了同母妹妹金鄉公主。吳金華指出只要知道這一點,就會對曹嵩出自夏侯氏沒有任何疑問。[116]此後朱子彥韓昇仍舊以《曹瞞傳》和《世語》不可信,夏侯楙、夏侯衡、夏侯尚娶曹氏女來論證曹操不是夏侯氏的後裔。[118][119]

身後墓地 編輯

200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被認為是曹操墓的遺蹟。出土的骨骼身高只有1.55米左右,符合史書中形容曹操身材短小的描述。

2010年1月26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和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宣布,「向全國徵集曹姓男性參與Y染色體檢測」。復旦大學研究者藉由對現代曹姓人群進行DNA分析,同時配合史籍、方志、家譜等歷史資料多重印證,進而找出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後代。[120]2011年,復旦大學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對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元寶坑一號墓」中發現的兩顆牙齒,進行了DNA測試,結果屬於O1b-M268這一Y染色體單倍群,同時課題組對全國79個曹姓家族446個男性進行了測試,宣布調查結果顯示「O1b-M268是唯一在宣稱為曹操後裔的眾多家族裡顯著提示的單倍群」,O1b-M268極大可能是曹操家族的遺傳標記[121][122]。而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O2a-AM01822-MF20808,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係,復旦大學教授韓昇表示:「曹操是曹參後人的說法可能是偽造。對有關操姓是曹操後代避禍改姓而來以及曹操是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經過基因驗證都不可信。」[123][124]課題組李輝等人多次請求安陽有關部門將頭蓋骨送檢DNA,但被拒絕。

然而復旦大學團隊的觀點被一些機構質疑,如廈門大學人文院發布的論文《關於曹姓家族分子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提出「元寶坑一號墓」在考古挖掘前已被盜掘,陪葬品已幾乎被盜光,沒有屍骨被發現、作為考古珍貴文物的牙齒卻沒有被歸入文物列出、僅根據牙齒磨損程度和歷史文獻記載推測可能屬於曹鼎的年齡等多方面的存疑[125]

2016至2017年度考古出現重大發現,曹操墓室內發現3具遺骸,其中60歲左右男性遺骸較完整,專家鑑定後確定為曹操。[126][127]

廟庭 編輯

《明帝紀》和《三少帝紀》記載了詔祭祀的文臣武將。

魏明帝曹叡

  • 一,「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 」

齊王曹芳

魏元帝曹奐

  • 五,「景元三年冬,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 」

評價 編輯

時人評價 編輯

  • 自評:「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讓縣自明本志令》)
  • 橋玄:「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129][130]
  • 許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131][132]
  • 何顒:「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王儁:「有治世之具」、「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興霸道,繼之功者也。(《逸士傳》)
  •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 袁渙:「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 武宣卞皇后:「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輒行軍法。」(《與楊彪夫人袁氏書》)
  • 陳宮:「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曹操),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逆賊曹操,何等明公!」
  • 袁紹:「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 袁術欲稱帝時曾推辭:「曹公尚在,未可也。」
  • 劉表:「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 呂布:「明公(曹操)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三國志·魏書·呂布臧洪傳第七》)
  • 于禁:「且公聰明,譖訴何緣!」(《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 荀彧:「將軍(曹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 郭嘉:「真吾主也。」「公奉順以率天下;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為才所宜,不問遠近;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檢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
  • 董昭:「將軍(曹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 田豐:「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 劉備:「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老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吾勢雖不便,汝等百萬來,未如吾何;曹孟德單車來,吾自去。」(華陽國志(晉)常璩 卷六)「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曹操父子,世載其罪。」(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賊臣篡盜,社稷無主。」(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
  • 關羽:「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 張遼:「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三國志·魏書十七》)
  • 周瑜:「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魯肅:「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彼曹公者,實嚴敵也」(裴松之註引《魏書》及《九州春秋》)「曹公威力實重」(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陸遜:「斯三虜者(曹操、劉備、關羽)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韓嵩:「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 諸葛亮:「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 陳琳袁紹所作檄文:「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
  •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 趙雲:「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 夏侯惇:「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後人評價 編輯

  •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踞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武皇帝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不害商鞅之法術,該白起韓信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崔鴻《前涼錄》曰:「張茂謂馬岌曰:『劉曜自古可誰等輩也?』」岌謂曰:『曹孟德之流。』茂默然。岌曰:『孟德公族也,劉曜戎狄,難易不同。曜殆過之。』茂曰:『曜可方呂布關羽,而雲孟德不及,豈不過哉?』岌曰:「孟德挾天子,令諸侯,仗大義,討不庭;曜一卒胡人,用烏合之眾,而能建威成大逆,天下莫之當,其不優歟!』茂曰:『天生胡以滅中國,殆不可以人事論也。』」
  •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晉書·列傳第二十六》)
  • 裴松之:「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
  • 陸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論》)「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羣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啓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弔魏武帝文》)
  •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西征賦》)
  •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資治通鑑 卷第八十五》)
  • 梅陶陶侃像曹操「機神明鑒」
  •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晉書 列傳第三十五》)
  •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載記第五·石勒下》)
  •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九》)
  •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 張輔:「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然其忌克,安忍無親:董公仁賈文和,恆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藝文類聚卷二十二》)
  • 張悌:「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權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盪海吞江制中國,回天運斗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弦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
  • 張說:「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台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鄴都引》)
  •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三國論》)
  •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 朱敬則:「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全唐文·魏武帝論》);「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天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
  •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長短經卷六 霸紀下》)
  • 崔浩:「劉裕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
  • 習鑿齒:「昔齊桓公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是以君子勞謙日昃,慮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上,勢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故雖貴而人不厭其重;德洽群生,故業廣而天下愈欣其慶。夫然,故能有其富貴,保其功業,隆顯當時,傳福百世,何驕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漢晉春秋》)
  • 李世民對曹操用兵才能評價:「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資治通鑑/卷197》)「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既而三分肇慶,黃星之應久彰;卜主啟期,真人之運斯屬。其天意也,豈人事乎!」(《全唐文·卷十·祭魏太祖文》),又對曹操品德評價:「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貞觀政要》)
  • 虞世南:「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然譎詭不常,雄猜多忌,至於殺伏後,鴆荀彧,誅孔融,戮崔琰,婁生斃於一言,桓邵勞於下拜,棄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論西伯,實非其人。許劭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斯言為當。」(《長短經》卷二)
  • 劉知幾:「賊殺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史通•探賾篇》)
  • 元稹:「劉虞不敢作天子,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 蘇軾:「世之稱人豪者,才氣各有高卑,然皆以臨難不懼,談笑就死為雄。操以病亡,子孫滿前,而咿嬰涕泣,留連妾婦,分香賣履,區處衣物,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見謂才疏意廣,豈不悲哉!操平生畏劉備,而備以公知天下有己為喜,天若胙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孔北海贊》)
  •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強吳、庸蜀之不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王安石:「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 司馬光:「知人善任,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資治通鑒》)
  • 何去非:「曹公逡巡獨以其智起而應之,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眾,東擒呂布而收濟袞;蹙袁術於淮左,彷徨無歸,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畫之出,常若有餘,而不少困。彼之所謂勢與勇者,一旦潰敗,皆不勝支。然後天下始服曹公之為無敵,而以袁、呂為不足恃也。至於彼之任勢與力,及夫各挾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獨以智強而未易敵也,故常內憚而共蹙之。」;「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何博士備論》)
  • 元好問:「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論詩絕句》)
  • 朱熹:「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云:『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苦寒行云:『悲彼東山詩。』他也是做得箇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朱子語類‧論文下》)「曹操合下便知據河北可以為取天下之資。既被袁紹先説了,他又不成出他下,故為大言以誑之。胡致堂説史臣後來代為文辭以欺後世,看來只是一時無説了,大言耳。此著被袁紹先下了,後來崎嶇萬狀,尋得個獻帝來,為挾天下令諸侯之舉,此亦是第二大著。若孫權據江南,劉備據蜀,皆非取天下之勢,僅足自保耳。"曹操用兵,煞有那幸而不敗處,卻極能料。如徵烏桓,便能料得劉表不從其後來。……曹操自是賊……孫權又是兩間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 李綱:「曹瞞黠如鬼,嗜殺猶虎狼。」(五哀詩 漢處士禰衡)
  • 周紫芝:「曹瞞舉漢鼎,一目窺九州。凌轢欺孤兒,大蒙口舌羞。」(張鰲詩(並引))
  • 胡三省:「操蓋已棄武都而不有矣。諸氐散居秦川,苻氏亂華自此始。」
  • 洪皓:「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勞民屈群策,北雖破烏丸,南亦困赤壁。八荒思併吞,二國盡勍敵。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雉堞逐塵飛,濁流深莫測。回首銅雀台,鼓吹喧黽蟈。」(《洪皓詩集》)
  • 洪适:「曹瞞好發丘,凶德比夷虜。」
  • 姜特立:「可笑曹瞞空狡獪,西陵作伎一何痴。」(《和樂天為張建封侍兒盼盼作仍繼五篇 其五》)
  • 鍾惺:「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 張溥:「孟德瑞應黃星,志窺漢鼎,世遂謂梁沛真人,天下莫敵;究其初,一名孝廉也……孟德奮跳,當塗大振,易漢而魏,雖附會曹參,難洗宗恥……孟德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復好養性,解方藥。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使彼不稱王謀篡,獲與周旋,畫講武策,夜論經傳;或登高賦詩,被之管絃。又觀其射飛鳥,擒猛獸,殆可終身忘老,乃竟甘心作賊者,謂時不我容耳。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此兩人不死,殺孟德有餘。《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嘗不抽序心腹,慨當以慷也。」(《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題辭》)
  • 羅貫中:「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羣?」「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三國志通俗演義》)
  • 趙翼:「操起兵於漢祚垂絕之後,力征經營,延漢祚者二十餘年,然後代之。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廿二史劄記》卷七 )
  • 蔡東藩:「曹操為亂世奸雄,乘機逐鹿,智略過人。袁紹袁術諸徒,皆不足與操比,遑論一張繡乎?乃宛城既下,遽為一孀婦所迷,流連忘返,幾至身死繡手,坐隳前功。董卓之死也,釁由婦人﹔操之不死於婦人之手,蓋亦僅耳!(《後漢演義》)
  • 陳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緣所至,成此功業。」
  • 黃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
  •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 黃仁宇:「《三國志》裏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説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解決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 費正清崔瑞德:「給予漢王朝的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賤,是大詩人、大戰略家,也是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劍橋中國秦漢史》)
  • 美國西點軍校圖書舘,現收錄孫子兵法曹操注釋版
  • 申靖夏:「魏武得荊州,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異度卽越字也,越蓋通後也,魏武之能急士如此。其得志天下宜哉。」,「沮授,田豐之智謀,不在荀彧,郭嘉下。使紹而能用其言,魏武未必得志於天下,然紹不徒不能用,又從而殺之,一似項羽之於范增。二人者蓋亦有昧擇木之罪焉。東坡論范增,陋其欲依羽成功,吾於授,豐亦云。」,「魏武之欲易儲也,毛玠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其問賈詡也,詡不答。魏武曰,有問而不答何也。詡曰,適有所思耳。魏武曰,何思也。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耳。蓋玠則正諫,而詡則以諷也。當玠之有言也,魏武雖曰吾之周昌。而其意猶未已。及聞詡之對,則笑而遂無易太子之志。此則諷諫之易入而正諫之難入也。其後玠坐微事,終身廢放,而詡則厚遇加昔,此則正與諷之利害也。」(《恕菴集·卷16·雜記·評史》)
  • 余秋雨:「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艷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133]
  • 譚其驤:「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毛澤東為曹操翻案的歷史細節》)
  • 錢穆:「曹操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中國史學發微》)
  • 曹青:「聖主曹操,滄海如巔。」(《思想先於革新》)

家庭成員 編輯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
先祖
 
 
 
 
 
 
 
 
 
 
 
 
 
 
 
 
 
 
曾祖父:曹萌
 
 
 
 
 
 
 
 
 
 
 
祖父:曹騰
 
 
 
 
 
 
 
 
 
 
 
 
 
 
父:(追尊)太皇帝曹嵩
 
 
 
 
 
 
 
 
 
 
 
 
 
 
 
 
 
祖母: 吳氏
 
 
 
 
 
 
 
 
 
 
 
 
 
 
(追尊)太祖武皇帝曹操
 
 
 
 
 
 
 
 
 
 
 
 
 
 
 
 
 
 
 
 
母:(追尊)太皇后丁氏
 
 
 
 
 
 
 
 
 
 
 
 
 
 
 
 

祖父輩 編輯

  • 曹騰(100年-159年),東漢宦官,為小黃門,遷至中常侍。桓帝即位,曹騰封費亭侯,遷大長秋,加位特進。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他的養子。曹叡繼承皇位後,追尊曹騰為高皇帝。
  • 曹褒,潁川太守,曹仁祖父。

父輩 編輯

  • 曹嵩(2世紀-193年),曹操的父親,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出錢一億萬買官至太尉。曹操起兵後,避世於徐州,後來因曹操曾數擊陶謙,陶謙使輕騎殺曹嵩、曹德於郡界。也有說法認為他們是被陶謙手下張闓貪財殺害。曹丕稱帝後,追尊曹嵩為太皇帝。
  • 曹熾,侍中、長水校尉。曹褒之子,曹仁、曹純之父。
  • 曹鼎,尚書令、河間[134]、吳郡太守 [135]。曹洪伯父,曹休祖父。

編輯

  • 曹德(2世紀-193年),太尉曹嵩之子。曹操之弟。曹操起兵後,避世於徐州,曹操曾數擊陶謙,陶謙使輕騎殺曹嵩、曹德於郡界。
  • 海陽哀侯,曹操弟,名不詳。其女嫁夏侯淵之子夏侯衡
  • 曹彬,曹操弟。是曹操之子曹均的養父。
  • 曹操弟,名不詳,其子曹安民
  • 曹操弟,名不詳,其女嫁孫堅之子孫匡

堂兄弟 編輯

  •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初為奮武將軍司馬,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諡為忠侯,其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其子夏侯楙曹操之女清河公主
  •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惇之族弟,其妻為曹操原配夫人丁氏之妹,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9年-219年。初為別部司馬、騎都尉。建安廿一年(216年)封邑800戶。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建安廿四年(219年)死於與劉備、黃忠的爭奪漢中的戰役,死後諡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其子夏侯衡娶曹操弟海陽哀侯之女。
  • 曹仁(168-223年):字子孝,太祖從弟,祖父曹褒曾任穎川太守,父親曹熾曾任侍中長水校尉。初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權。建安廿五年(220年)封邑3500戶,封陳侯。文帝年間官至大將軍。死後諡為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 曹純(170-210年):字子和,曹仁之弟,初為議郎,後統領虎豹騎。約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300戶,封高陵亭侯,死後諡為威侯。
  •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從弟,伯父曹鼎曾為尚書令。初為鷹揚校尉。黃初年間,封邑2100戶。官至驃騎將軍,封樂城侯。死後諡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妻妾 編輯

曹操正妻及側室,據《魏志·后妃傳》及《武文世王公傳》,可考者有15位:

其他

  • 來鶯兒,野史記載,東漢雒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兒子 編輯

據《魏志·文帝紀》、《任城陳蕭王傳》、《武文世王公傳》,曹操的兒子有25位,因列傳順序是按母親地位而非長幼,故總體次序不可考,僅知同一母下的排序:

封號 姓名 生卒年 母親
豐愍王 曹昂 ? - 197年 劉夫人
相殤王 曹鑠 ?- ? 劉夫人
魏文帝 曹丕 187年 - 226年 卞皇后
任城威王 曹彰 ? - 223年 卞皇后
陳思王 曹植 192年 - 232年 卞皇后
蕭懷王 曹熊 ?- ? 卞皇后
鄧哀王 曹沖 196年 - 208年 環夫人
彭城王 曹據 ?- ? 環夫人
燕王 曹宇 ? - 278年 環夫人
沛穆王 曹林 ? - 256年 杜夫人
中山恭王 曹袞 ? - 235年 杜夫人
濟陽懷王 曹玹 ? - ? 秦夫人
陳留恭王 曹峻 ? - 259年 秦夫人
范陽閔王 曹矩 ? - ? 尹夫人
趙王 曹干 215年 - 261年 陳氏
臨邑殤公 曹子上 ? - ? 孫姬
楚王 曹彪 195年 - 251年 孫姬
剛殤公 曹子勤 ? - ? 孫姬
谷城殤公 曹子乘 ? - ? 李姬
郿戴公 曹子整 ? - ? 李姬
靈殤公 曹子京 ? - ? 李姬
樊安公 曹均 ? - 219年 周姬
廣宗殤公 曹子棘 ? - ? 劉姬
東平靈王 曹徽 ? - 241年 宋姬
樂陵王 曹茂 ? - ? 趙姬

女兒 編輯

曹操的女兒,可考証者6位,及其相關史書:

  • 清河公主(? - ?),劉夫人之女,為長公主,名不詳,夏侯楙之妻。(《魏志·夏侯惇傳》引《魏略》)
  • 曹憲(? - ?),漢獻帝貴人,曹節之姊妹。(《後漢書·皇后紀下》)
  • 曹節(? - 260年),漢獻帝皇后。(《後漢書·皇后紀下》、《後漢書·孝獻帝紀》)
  • 曹華(? - ?),漢獻帝貴人,曹節之妹。(《後漢書·皇后紀下》)
  • 安陽公主(? - ?),名不詳,為荀惲之妻。(《魏志·荀彧傳》)。她的次子荀霬晉武帝姑母南陽公主,長子荀憺為少府,三子:荀悝護軍將軍。
  • 金鄉公主(? - ?),名不詳,尹夫人或杜夫人之女,何晏之妻,生有至少一子。(《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 臨汾公主(? - 226年後),名不詳。(《魏志·司馬芝傳》)

另《昭明文選陸機《吊魏武文》李善注引《魏略》曰: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城公主。未知高城公主與金鄉公主是否一人。

侄輩 編輯

  • 曹安民(?-197年),曹操愛侄,因為張繡反叛而死於戰亂之中。
  •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其祖父曾為吳郡太守。十餘歲時,父死,獨與一家僕攜母親渡江至吳。曹操起兵,變更姓名,輾轉荊州,以投奔曹操。初為虎豹騎宿衛。黃初七年(226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死後諡為壯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 曹氏,曹操弟海陽哀侯(名不詳)女,嫁夏侯衡
  • 曹氏,曹操侄女,嫁孫匡

養子 編輯

曹操的養子,可考証者3位:

  •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養子,其父曹邵為曹操招兵被人所殺。《魏略》中說其本姓秦,其父為掩護曹操,為追兵所殺,曹操收養真,改其姓為曹。初講虎豹騎。太和三年(229年)封邑2900戶。官至大司馬,封邵陵侯。死後諡號為元侯。子曹爽
  • 秦朗(?-?),曹操養子,曹叡的近臣。生父秦宜祿張飛所殺。母為曹操之妾杜夫人。
  • 何晏(?-249年),大將軍何進孫,曹操的養子、女婿,三國時期玄學家。父何咸早亡,母為曹操之妾尹夫人。

後裔 編輯

  • 曹霸:高貴鄉公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官至左武衛將軍,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畫藝的贊嘆。
  • 曹雪芹:清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的作者。[137]

民間藝術 編輯

三國演義 編輯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此作塑造了眾多形象鮮明且生動的人物,其中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性格既豐富又矛盾。他既是智謀機警,志大才高的英雄;同時又是一奸詐狡猾,嗜血殘忍之奸雄。曹操因而被評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羅貫中對曹操這一矛盾形象的雕塑非常深刻,擺脫了早期小説中人物形象性格單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毛宗崗稱其為「三絕」之「奸絕」。

熟語 編輯

戲劇 編輯

京劇裡的曹操是以白臉的形象來表示他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反面人物,與黑臉包公或紅臉關公相對。

漫畫 編輯

日本漫畫家王欣太漫畫作品《蒼天航路》以曹操為主角。另外,在《火鳳燎原》(陳某)、《超三國志霸》(池上遼一)、《天地吞食》(本宮宏志)、《龍狼傳》(山原義人)、《曹操孟德正傳》(大西巷一)等,曹操也都作為一名主要角色出場。

遊戲 編輯

動畫 編輯

電影 編輯

影視作品 飾演演員
左慈戲曹操》(1941年) 李鴻安
關公月下釋貂蟬》(1956年) 劉克宣
洛神》(1957年)
白門樓斬呂布》(1961年)
洛神》(1966年) 姚佳雄
神通術與小霸王》(1983年) 白彪
華佗與曹操》(1983年) 王洪生
三國志:關公》(1989年) 李雨森
諸葛孔明》(1996年) 柯俊雄
一代梟雄曹操》(1999年)
三國之見龍卸甲》(2008年) 劉松仁
赤壁》(2008年) 張豐毅
赤壁:決戰天下》(2009年)
越光寶盒》(2010年) 郭德綱
關雲長》(2011年) 姜文
鍾繇》(2011年) 吳廣林
銅雀臺》(2012年) 周潤發
曹操與楊修》(2018年) 尚長榮
三國之戰神無雙》(2019年) 連奕名
新解釋·三國志》(2020年) 小栗旬
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2020年) 於彥凱
川流》(2021年) 高曙光
真·三國無雙》(2021年) 王凱

電視劇 編輯

影視作品 飾演演員
洛神》(1975年) 陳有后
三國春秋》(1976年) 梁天
洛神》(1983年) 呂福祿
諸葛亮》(1985年) 王偉
金縷歌》(1987年) 陳昇琳
關公》(1993年) 胡慶士
三國演義》(1994年) 鮑國安
東方小故事之望梅止渴》(1994年) 李國梁
楊麗花歌仔戲洛神》(1994年) 黃龍
關公》(1996年) 龍隆
曹操》(1999年) 姚櫓
醫神華佗》(2000年) 黃日華
呂布與貂蟬》(2001年) 邵峰聶遠
洛神》(2002年) 劉丹
曹操與蔡文姬》(2002年) 濮存昕
貂蟬》(2002年) 張杰
武聖關公》(2004年) 黑子
終極三國》(2009年) 陳乃榮
三國》(2010年) 陳建斌
回到三國》(2012年) 羅樂林
新洛神》(2013年) 李進榮
曹操》(2014年) 王瀚(少年)、趙立新
半為蒼生半美人》(2015年) 王建新
武神趙子龍》(2016年) 張鷹
夢想三國》(2016年) 金 山韓語김산 (1984년)
終極三國》(2017年) 楚喬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2017年) 于和偉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2017年) 李俊豪
三國機密》(2018年) 謝君豪

注釋 編輯

  1. ^ ,即縣尉,是縣令的輔官,掌管治安捕盜工作,約相當於現代的副縣長兼縣警察局局長。由於首都洛陽所在地雒陽縣京縣,所以設置有四個縣尉,北部尉是其中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三國志·後妃傳》:年二十,太祖於譙納后為妾。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張作耀. 《曹操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 ^ 《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 
  4. ^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5. ^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6. ^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第一》. 
  7. ^ 《三國志》註引《曹瞞傳》及《世語》
  8. ^ 《太平御覽》卷436引劉昭《幼童傳》:魏太祖幼而知勇,年十歲,嘗浴於譙水,有蛟來逼,自水奮蛟,蛟乃潛退。於是畢浴而還,弗之言也。後有人見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為蛟所擊而未懼,斯畏蛇而恐耶?"眾問乃知,咸驚異焉。
  9.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10. ^ 《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11. ^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初,曹操微時,人莫知者。嘗往候玄,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12. ^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13. ^ 《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魏書曰: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原以妻子為託。」
  14. ^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
  15. ^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初,曹操微時,瓚異其才,將沒,謂子宣等曰:「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吾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諸子從之,並免於亂世。
  16. ^ 《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公之為布衣,特愛俊;俊亦稱公有治世之具。及袁紹與弟術喪母,歸葬汝南,俊與公會之,會者三萬人。公於外密語俊曰:「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
  17. ^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18. ^ 《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世語曰: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太祖乃造子將,子將納焉,由是知名。
  19. ^ 《三國志注·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20. ^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操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不能審其生出本末,或雲夏侯氏子也。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橋玄及南陽何顒異焉。玄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顒見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謂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嘗為郡功曹,府中聞之,莫不改操飾行。曹操往造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21. ^ 《後漢書·何顒傳》:「故太尉橋公,懿德高軌,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幽靈潛翳,邈哉緬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質,見納君子。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厚歎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懷舊惟顧,念之悽愴。奉命東征,屯次鄉里,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
  22. ^ 《世說新語·識鑒》引《續漢書》:初,魏武帝為諸生,未知名也,(橋)玄甚異之。
  23. ^ 《晉書》卷36:鵠之為選部也,魏武欲為洛陽令,而以為北部尉,故懼而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
  24. ^ 《武帝紀引曹瞞傳》: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皆棒殺之。
  25. ^ 《曹瞞傳》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彊,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26. ^ 《魏書》太祖從妹夫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
  27. ^ 《魏書》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後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詔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迴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28. ^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
  29. ^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的《魏武故事》建安十五年12月己亥令所載:「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
    《魏略》則記載:「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干忤,恐爲家禍,遂乞留宿衞。拜議郎,常託疾病,輙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30. ^ 《魏略》:「太祖於譙東五十里澤中築起精舍,讀書,射獵,閉絕賓客,即謂之譙東。」
  31. ^ 魏書載太祖拒芬辭曰:「夫是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32. ^ 《太平御覽》卷467引《曹操別傳》曰: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八九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送,往還四五日,吾厚報公。"亭長乃以車牛送操,未至譙,數十里騎求操者多,操開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33. ^ 《三國志》卷1注引《魏書》:(曹操)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34. ^ 《三國志》卷1注引《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35. ^ 《三國志》卷1注引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36. ^ 《太平御覽》卷478引《魏國統》:初,太祖過故人呂伯奢也。遂行,日暮,道逢二人,容貌威武,太祖避之路。二人笑曰:「觀君有奔懼之色,何也?」太祖始覺其異,乃悉告之。臨別,太祖解佩刀與之曰:「以此表吾丹心,願二賢慎勿言。」
  37. ^ 《太平御覽》卷346引《魏武軍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復能大,何害!」
  38. ^ 《三國志》卷1: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39. ^ 對於曹嵩之死,史書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三國志·武帝記》引《世語》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第二種說法,《三國志·武帝記》引《吳書》曰: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40. ^ 《三國志》卷17:初,清河朱靈為袁紹將。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
  41. ^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42. ^ 史書對此記載不一,《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東晉孫盛在註解中批評曹操:「夫伐罪弔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然而孫盛並沒有提到曹操有屠殺徐州百姓。《三國志·陶謙傳》記載:「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爲之不流。謙退守剡。太祖以糧少引軍還。」,同樣也沒有提到曹操有屠殺徐州百姓。最早出現指控曹操屠殺徐州百姓的記載,是出自立場與曹魏敵對的吳人所作《曹瞞傳》,該書記載:「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爲不流。陶謙帥其衆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聲稱曹操屠殺了數萬徐州百姓。而劉宋范曄所作的《後漢書·陶謙列傳》,更是在《曹瞞傳》記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誇大曹操屠殺徐州百姓的人數,聲稱曹操屠殺了數十萬徐州百姓:「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多。」。
  43. ^ 《昭明文選》卷44<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謝承《後漢書》: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44. ^ 《太平御覽》卷969引<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山陽郡有美梨,謹上甘梨二箱。
  45. ^ 《太平御覽》卷971引<魏武帝為兗州牧上書>:謹上椑、棗二箱。
  46. ^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彧勸太祖曰:「昔晉文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
  47. ^ 《三國志·魏書·毛玠傳》: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彊,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48. ^ 《三國志》卷1: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
  49. ^ 出自《後漢書·孝獻帝紀》,下面丞相、魏公和魏王的封位亦同。
  50. ^ 《昭明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
  51. ^ 《後漢書》卷74: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52. ^ 《三國志》卷6引《獻帝春秋》: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於紹。
  53. ^ 《後漢書》卷74:紹上書曰.....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
  54. ^ 《後漢書》卷74: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鄄音絹。以就全實。操拒之。
  55. ^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國志二》
  56. ^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七》
  57.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頁9-13。
  58. ^ 袁宏《後漢紀》卷30:(建安)十九年春三月癸未,改授魏公金璽、赤黻、遠遊冠。
  59. ^ 《三國志·魏書十四·劉曄傳》:魯奔走,漢中遂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大軍遂還。
  60. ^ 《三國志》卷一: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諸侯守相。
  61. ^ 陸機《吊魏武帝文》:逾鎬京而不豫,臨渭濱而有疑。
  62. ^ 《三國誌·武帝記》引《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63. ^ 《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魏武紀》:(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64. ^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65. ^ 《晉書·宣帝記》: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又見《魏志·蔣濟傳》】
  66. ^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斗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
  67. ^ 67.0 67.1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68. ^ 68.0 68.1 《遺令》:「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帳,朝脯上酒脯米長糒之屬,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裳,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69. ^ 《詩品》卷下
  70. ^ 明代王世貞《藝苑巵言》曾批評:「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忽下,尤為不公。少損連城之價。」
  71. ^ 清代王士禎《漁洋詩話》即認為:「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
  72. ^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73. ^ 三國志‧何夔傳》: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74. ^ 《後漢書‧方術列傳下》:「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又去家思歸,乃就操求還取方,因托妻疾,數期不反。操累書呼之,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事,獨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詐疾,乃收付獄訊,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操不從,竟殺之。」
  75. ^ 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76. ^ 注《三國志·劉表傳》引《零陵先賢傳》:不疑幼有異才,聦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乃遣刺客殺之。
  77. ^ 《太平御覽》卷241引《魏略》: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後達竟為人迫死。
  78. ^ 《魏書》: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羣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79. ^ 《魏書》:是以刱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80. ^ 孫盛《異同雜云》: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
  81. ^ 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
  82. ^ 裴注《三國志·武帝紀》引孫盛異同雜語云: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83. ^ 《魏書》: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甞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
  84. ^ 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余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85. ^ 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86. ^ 後漢書·皇后紀》:「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后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又以尚書令華歆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后。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87. ^ 三國志·蔣濟傳》:明年使於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抄。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露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88. ^ 《曹瞞傳》:「是時南陽閒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89. ^ 三國志·管寧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
  90. ^ 三國志‧‧蔣濟傳》:「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趙)複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
  91. ^ 三國志·袁渙傳》: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彊。」太祖從之,百姓大悅。
  92. ^ 三國志·田豫傳》:先時,郡人侯音反,衆數千人在山中爲群盜,大爲郡患。前太守收其黨與五百餘人,表奏皆當死。豫悉見諸繫囚,慰喻,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願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清靜。具以狀上,太祖善之。
  93. ^ 三國志·張繡傳》: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
  94. ^ 《三國志·典韋傳》: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並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
  95. ^ 《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96. ^ 裴注《三國志·明帝紀》引《魏氏春秋》:「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
  97. ^ 英雄記》: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布默然。
  98. ^ 《秦朗傳》:朗隨母氏畜於公宮,太祖甚愛之,每坐席,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
  99. ^ 《三國志》卷一注引《魏書》: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100. ^ 陳琳著《為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全朝流涕,士民傷悲。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101. ^ 《後漢書》卷82下: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
  102. ^ 《三國志·高柔傳》: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羣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旣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太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衆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羣盜,良有以也。」達等後奸利發,太祖殺之以謝於柔。
  103. ^ 《典略》: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
  104. ^ 《三國志注·魏書一·武帝紀》: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105. ^ 《義門讀書記·卷二十四·後漢書列傳》: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也。按惇、淵之子皆與魏室締姻,有以知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之妄。
  106. ^ 《義門讀書記·卷二十六·三國志魏志》:采注吳人作《曹瞞傳》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按夏侯惇子楙尚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
  107. ^ 《三國志考證·卷一·魏書一》:陳志於《帝紀》云:「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於列傳則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為一卷,顯以夏侯氏為宗室矣。
  108. ^ 《三國志裴註疏》:歷代史率以宗室合傳,陳氏於蜀、吳亦然。志獨以夏侯、曹氏合傳,用意尤其明審。
  109. ^ 《援鶉堂筆記·卷三十·三國志》:余按陳氏以夏侯及諸曹同列一卷,毋亦有是疑乎?又按陳矯劉氏子,而婚於劉頌,則未得以吳人作傳而遂以為妄也。
  110. ^ 《三國志注補·魏志列傳第九》:承祚以夏侯與諸曹互列一卷,正隱寓操為夏侯氏子。至操以女妻茂,蓋欲掩其跡,所謂奸也。而何氏轉據此,力辨操非攜養,不亦傎乎!
  111. ^ 《大雲山房文稿·初集卷二·書諸夏侯曹傳後》: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世語以操父為夏侯氏之子,於惇為叔父,後人謂承祚合傳夏侯曹,以嵩為夏侯氏子。按傳,太祖以女妻敦子楙,而淵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操雖鬼蜮,何至污亂若此邪!蓋二氏世為婚姻,惇、淵有開國勛,與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與玄先後誅夷,大權始盡歸司馬氏,故合傳之,以觀魏氏興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
  112. ^ 《四史發伏·卷九·三國志》:評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承祚蓋因世有謂操夏侯氏子者,故評中特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讀《曹瞞傳》《世語》而信為實者,皆不善讀史。
  113. ^ 《劉咸炘學術論集 史學編下·三國志知意》:《武紀》注引《曹瞞傳》、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子。何曰:「夏侯惇子楙,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為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趙一清《三國注補》曰:「承祚以夏侯、曹互列一卷,正隱寓操為夏侯氏子。至操以女妻茂,蓋欲掩其跡,而或轉據此力辨操非攜養,不亦傎乎。」章學誠《乙卯答記》亦謂此篇有深意。洪亮吉《四史發伏》曰:「承祚蓋因世有謂操夏侯氏子者,故評中特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以明其非。今之讀《曹瞞傳》《世語》而信為實者,皆不善讀史。」惲敬《書後》曰:「後人謂承祚合傳夏侯、曹,以嵩為夏侯氏子。按傳,太祖以女妻敦子茂,而淵子衡亦尚太祖弟海陽哀侯女,尚嫡室又曹氏女也。操雖鬼蜮,何至污亂若此邪!蓋二氏世為婚姻,敦、淵有開國勛,與仁、洪、休、真等。及其亡也,爽與玄先後誅夷,大權始盡歸司馬氏,故合傳之,以觀魏氏興衰之所由,乃作史定法也。」尚說同惲。按即使嵩是夏侯子,未嘗不可與夏侯氏為婚,彼固已異族也。陳矯亦行之矣。但夏侯氏子不足為丑,何故諱之?嵩為宦者養子,固人知之,而曹氏族亦未嘗諱,不諱養子,而反諱夏侯乎?此不近情,固知其說不足信。合傳之義,惲說為當,評中世為婚姻,乃是立此傳之意。洪氏謂意在辨正世傳,則反曲矣。
  114. ^ 《四史評議·三國志評議·魏書武帝紀第一》:「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句,揭老瞞家世,丑不可言。世言陳承祚此書專為魏諱,以此證之,殊不盡然。
  115. ^ 梁章巨《三國志旁證·卷一》:按夏侯惇薨,裴注引《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魏並未聞以夏侯為同姓,故累為婚,孫氏所議,殊非事實。且其時即以天子例曹丕,又何說乎?
  116. ^ 116.0 116.1 《三國志校詁》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ISBN 978-7-80519-197-3K 1-2頁
  117. ^ 《三國志注證遺·卷一》:魏武紀云:「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案嵩即操父也,裴注引吳人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也。何焯謂夏侯子楙尚清河公主,淵子衡亦娶曹氏,則謂嵩為夏侯氏之子者,敵國傳聞,殆不足信。予案魏陳矯本劉氏子,出養於姑,改姓陳氏,後娶劉頌女。頌與矯固近親也,魏武擁全之,特下令禁人誹議。殆以同姓為婚禁人議,即以便己私也。
  118. ^ 朱子彥 存世曹氏族譜與曹操後裔無關——與復旦"曹操墓人類基因調查的歷史學研究"課題組商榷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03期
  119. ^ 韓昇 曹魏世系考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20. ^ Wang, Chuanchao; Yan, Shi; Hou, Zheng; Fu, Wenqing; Xiong, Momiao; Han, Sheng; Jin, Li; Li, Hui.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 人類遺傳學報英語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2, 57 (3): 216–218 [2021-11-01]. doi:10.1038/jhg.2011.1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121. ^ 俞菀. 复旦大学课题组发布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 新華網. 2013-11-11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122. ^ Wang, Chuan-Chao; Yan, Shi; Yao, Can; Huang, Xiu-Yuan; Ao, Xue; Wang, Zhanfeng; Han, Sheng; Jin, Li; Li, Hui. Ancient DNA of Emperor CAO Cao’s granduncle matches those of his present descendants: a commentary on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3, 58 (4): 238–239 [2021-11-01]. doi:10.1038/jhg.201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123. ^ 李欣. 复旦公布曹操家族DNA:非夏侯氏之后. 新民網. 2013-11-11 [2018-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中文). 
  124. ^ 复旦大学定位曹操家族DNA 称准确率超90%. [201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125. ^ 葛威. 关于曹姓家族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人類學學報. 2016, (4): 626-632. CN 11-1963/Q. ISSN 1000-3193 (中文). 
  126. ^ 曹操遗骸基本确认,一代枭雄死后多少陪葬品?. 鳳凰網. 2018-03-26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0). 
  127. ^ 千古历史之谜破解:曹操的遗骸找到了. 中華網. 2018-03-29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0). 
  128. ^ 干寶晉紀》:帝配饗魏太祖廟。有奏諸功臣從饗者,更以官為次,在荀郭之上。
  129. ^ 《三國志·魏書·武帝記》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130. ^ 魚豢私撰,《魏略輯本·卷第一》:曹操微時,人莫知之,惟橋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131. ^ 此據《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後在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132. ^ 而在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是橋玄所說,《世說新語·識鑒篇第七》說,橋玄在與曹操交往中曾對其評價:「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
  133. ^ 余秋雨. 丛林边的那一家. 秋雨在線.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8月26日). 
  134. ^ 《後漢書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鼎者,中堂侍騰之弟也. 但是《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洪伯父鼎為尚書令,任洪為蘄春長。《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司馬彪《續漢書》: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騰字季興.曹騰應該是幼子,不存在弟弟。《後漢書》可能有誤。
  135. ^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曰:休祖父嘗為吳郡太守。另外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對安徽亳州南郊的曹操宗族墓進行部分考古發掘,發現了曹鼎墓,並且發現刻有「吳郡太守曹鼎字景節」等文字的墓磚。那曹休的祖父叫曹鼎是確認無誤的。河間相曹鼎與吳郡太守曹鼎是同一人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136. ^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繡,武威袓厲人,驃騎將軍濟族子也......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
  137. ^ 曹雪芹是曹操後代子孫 經DNA檢測證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Wnews 2012-03-30
  138. ^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來源 編輯

  • 曹操:《曹操集》,中華書局出版,1959.
  •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出版,1995.
  • 小出文彥:《三國志人物事典》,霹靂新潮社 出版,2006.
  • 川合康三 著,周東平 譯:《曹操》(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分類
 三國志/卷01》,出自陳壽三國志
 太平御覽·0093》,出自李昉太平御覽
漢朝政治官職
前任:
張喜
東漢司空
197年-208年
職位廢除
原因:改制為御史大夫
前任:
董卓
相國
東漢丞相
208年-220年
繼任:
曹丕
中國爵位
漢朝異姓王爵
新頭銜 漢朝魏國公
213年 — 216年5月
封號停止
新頭銜
新設異姓王
漢朝魏王
216年5月 — 220年3月
繼任:
曹丕(魏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