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1079年—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宋朝文學家。

汪藻於長興顧渚山霸王潭留下的題名:龍圖閣直學士前知湖州□□汪藻、新知無為軍括蒼□□祖、知長興縣安肅張琮、前歙縣丞汝陰孟處義、前監南嶽廟吳興劉唐稽。紹興戊午中春來游,右承務郎汪悟、汪恪從行。

生平 編輯

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進士[1],調婺州(今浙江金華一帶)觀察推官,再改知宣州(今安徽宣城縣)教授。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2][3]。歷官著作佐郎,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不得用。北宋時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淅江吳興縣),擅長寫四六文,詔令制誥皆出自其手。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封新安郡侯,為官清廉,「通顯三十年,無屋廬以居。」,後知徽州,王黼貌美,汪藻曾戲之為「花木瓜」,後來王黼得勢,貶汪藻通判宣州。又知撫州(今江西臨川)[4]、泉州[5]。紹興十二年,秦檜秦熺狀元及第,汪藻作《賀宰相子狀元及第啟》以賀,有譏諷詞[6],秦檜恨之,指使御史對汪藻彈劾,落職永州,永不得還。[7]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卒於永州。

身後 編輯

封新安郡侯。

作品 編輯

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浮溪集》三十六卷,《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家族 編輯

先世貫婺源,後移居德興[8][9]。父汪穀。

延伸閱讀 編輯

[]

 宋史/卷445》,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書目 編輯

  1. ^ 《新安志》卷八《進士題名》:「崇寧二年霍端友榜:汪藻,翰林學士贈端明殿學士。」
  2. ^ 宋史·文苑傳七·汪藻》:「 徽宗親製《君臣慶會閣詩》,群臣皆賡進,惟藻和篇,眾莫能及。時胡伸亦以文名,人為之語曰:『江左二寳,胡伸、汪藻 。』」
  3. ^ 陸游《老學庵筆記》:「紹聖、元符間,汪內相彥章有聲太學。學中為之語曰:『江左二寶,胡伸、汪藻。』」
  4. ^ 汪藻《知撫州回韓駒待制啟》,參見汪藻,《浮溪集》卷二十二
  5. ^ 《宋史》未載泉州,但見《閩書》、《泉州府志》、《晉江縣誌》
  6. ^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作文切忌題」:「秦益公子伯陽,以狀元登第,李漢老賀啟云:『一經教子,素欽丞相之賢:累月笞兒,更起鄰翁之羨。』秦喜諭其子。汪彥章啟云:『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宮進士之所同;一舉而首儒科,乃東閣郎君之未有。』或以為有刺譏。用是得謗。然汪意未必然也。作文忌切題,切題則有嫌。」(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
  7. ^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O:「丙子,敕令所刪定官王晞亮、秘書省正字潘良能、宗正寺主簿孟處義並與外任。侍御史李文會言:『晞亮之於趙鼎、良能之於李光、處義之於汪藻皆潛植黨,與窺伺朝廷,動息密通,私書相繼不絕,偽造事端,唱為異說,喧傳四方,實傷國體,望賜罷黜,以一內外之心,天下幸甚。』」
  8. ^ 《新安志》卷七《敘先達》:「汪內翰藻,字彥章,婺源人。自曾祖以下三世第進士。」
  9. ^ 《浮溪集》卷二四《奏議公行狀》:「公諱谷,字次元,姓汪氏。汪氏軒轅皆古國名。春秋時,童子踦以功顯魯,孔子韙之。中間譜系不傳。至五季,有自歙之黃墩,徙婺源還珠者,於公為九世祖,子孫因家焉。用高資為江左著姓。至公之父子,始以進士繼蹤起家,知名一時。……男六人,盤、棐、槩、楶、藻、匯。」
  • 孫覿:《汪公墓志銘》
  • 道光《晉江縣誌·卷34·政績志文秩1·宋·知州事·汪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