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俗稱鹹水魚海魚,是常見的海洋生物,牠們是生活於海洋魚類。海洋面積佔地球的四分之三,因此海水魚種類繁多,約有1.2萬種,且物種散佈世界各地。

甚麼是海水魚? 編輯

海水魚一般指所有居住於海洋中的魚類,但三文魚等於淡鹹水洄游魚類則不被包括。

定義 編輯

分類 編輯

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編輯

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 編輯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編輯

身體構造 編輯

體型 編輯

個體最小的魚類是微蝦虎魚,體長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魚類,如鯨鯊,可達20米。通常性成熟以前生長迅速,性成熟後,生長變緩慢,到了衰老期長度幾乎不再變化。

  • 魚雷形,棲息於中層水域,最善於游泳,如金槍魚等。
  • 箭形,與魚雷形相似,但身體更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游泳,如狗魚
  • 側扁形,魚的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分為翻車魚比目魚,分別棲息於近地層和底層。
  • 蛇形,魚的身體細長,橫斷面幾乎為圓形,一般棲息於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
  • 帶形,魚的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形,不善於游泳,如帶魚皇帶魚等。
  • 球形,魚的身體幾乎為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
  • 縱扁形,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鮟鱇

體色 編輯

海水魚的體色有很多,一種魚可以有幾種色彩和條紋,通常都和周圍的生活環境有關。

運動和平衡器官 編輯

魚鰭擔當著魚類遊泳的必要工具,成對生長的有胸鰭腹鰭,不成對的是背鰭臀鰭尾鰭。尾鰭有轉向和推動作用,胸鰭幫助變換方向及停止游動,背鰭與臀鰭維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攻擊與防禦器官 編輯

食物鏈 編輯

植食性魚以浮游植物為食,如遮目魚、梭魚和藍子魚;肉食性魚如帶魚、石斑魚和鯊魚;雜食性魚如斑魚。按攝食食物的種類分為廣食性魚、狹食性魚和單食性魚。一般肉食性魚類的肉質較好[註 1]

棲息地 編輯

游泳方式 編輯

繁殖 編輯

海洋肉食性魚類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種。海洋魚類的壽命相差較大,鰕虎魚和燈籠魚壽命不到1年,而某些鱘魚可活到100歲。有些魚在第一次性成熟產完卵後,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魚歐洲鰻鱺等。

卵生 編輯

絕大多數海洋魚類屬於卵生,體外受精。魚類交配後,雌魚便會產卵。而不同的魚種有不同的產卵方式:有些魚會大量產卵,例如翻車魚一次會產下三億個卵,但大部分的卵都會被吃掉;有些魚也是卵生的,但雌魚會一直守著牠的卵,這樣做可以使卵孵化率大大提高。

卵胎生 編輯

卵胎生的魚的卵子在體內受精,受精卵在肚子裏孵化成稚魚,但胚體的營養是依靠自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無關係。例如海卿等魚種,所以存活率很高。

胎生 編輯

卵在母體內受精發育,其營養不僅來自本體的卵黃,也需要通過母體血液循環來供給。如灰星鯊

魚卵 編輯

海洋魚類產卵數量相差很大。某些鯊魚僅產數粒大型卵,而翻車魚則能產3億粒浮性卵。一般來說,產卵後不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大,如真鯛產100萬粒左右,鰻鱺產700~1500萬粒。產卵後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小,如海馬產卵數十粒到數百粒。

本能 編輯

與生俱來的技能

洄游 編輯

洄游是一些海洋魚類主動、定期、定向、集群的水平移動。溯河洄游是指在海洋中生活,繁殖期間到江河產卵。溯河魚類都能很好的調節滲透壓,血液中的鹽分會發生變化,同時鰓部分泌細胞的功能也顯著加強。

攻擊行為 編輯

防禦方式 編輯

趨性 編輯

魚兒對單向環境的刺激,動物定向行動反應定型反應。有:

海水魚之最 編輯

  • 最大鯨鯊,個性溫和,會濾食浮游生物
  • 最有名最毒石頭魚
  • 最小食用
  • 十大兇猛鯊魚

各地概況 編輯

中國大陸 編輯

香港 編輯

台灣 編輯

保護 編輯

人類經常利用的海水魚商業人工繁殖的數量僅約一成左右,海水魚大多採用撈捕,其實這些撈捕的品種中人工繁殖雖有成功案例,但成本相當高,實際上光照顧量產魚種的養護費用就已經相當高昂,因而海水魚類量產者才如此稀少。此外野外撈捕大量採用破壞性漁法,加上氣候的變遷,因而許多地方的海水魚面臨枯竭的問題,例如食用的鮪魚等等。

注釋 編輯

  1. ^ 鰣魚雖然以浮游生物為食,但肉味鮮美。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