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熱,又稱犬瘟狗瘟, 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對於犬科鼬科臭鼬科鬣狗科貓熊科浣熊科鰭足亞目和一些靈貓科貓科的動物(但對於家貓沒有影響,貓科動物犬瘟熱貓泛白血球減少症是只對貓有影響的另外一種疾病)有影響。這種疾病在常見的寵物,如身上很常見,同時它也可以感染野生動物。它是一種屬於副黏液病毒科的單鏈RNA病毒,因此是麻疹牛瘟的近親。[2][3][4]儘管在很多地區進行了廣泛的疫苗接種,但這種疾病仍然屬於狗的主要疾病之一。[5]

犬瘟熱
犬瘟熱病毒會造成血球細胞內形成內涵體(血液抹片,Wright氏染色法)
病毒分類 編輯
–未分級– 病毒 Virus
域: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界: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門: 負核糖病毒門 Negarnaviricota
綱: 單荊病毒綱 Monjiviricetes
目: 單股反鏈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
科: 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屬: 麻疹病毒屬 Morbillivirus
種: 犬瘟熱病毒 Canine morbillivirus
異名[1]

Canine distemper virus

歷史 編輯

犬瘟熱病毒(CDV)雖然和麻疹病毒很相似,但出現似乎更晚,其第一個案例是由法國獸醫亨利·卡雷1905年記錄的。[6]犬瘟熱起初被認為與鼠疫斑疹傷寒有關,並被歸因於數種細菌[7]該病如今影響全體家犬以及部分野生動物種群。1923年和1924年義大利人Puntoni研發出第一個犬瘟熱疫苗,但他沒有對大量的狗進行試驗,他的工作表明,狗可以對這種疾病產生強免疫力。1950年研發出了商用疫苗,但由於使用有限,病毒仍在種群中廣泛存在。[6]主要通過家犬,以前未被感染的野生動物也感染上了犬瘟熱,現在已對很多食肉目以及一些有袋目動物的生存構成威脅。該病毒造成黑足鼬幾近滅絕,並對袋狼的滅絕起了很大作用,並反覆造成非洲野狗的死亡。[4]1991年由於這種疾病,坦尚尼亞塞倫蓋蒂的獅子數量減少了20%。[8]本病毒已突變,形成phocid犬瘟熱病毒,感染了鰭足類動物。[9]

感染 編輯

 
A. 非洲野狗的肺病變;B. 病毒包含體

該病毒為單股負鏈RNA,可導致宿主系統感染。[10]三到六個月的小狗特別容易受到感染。[11]犬瘟熱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犬鼻涕、眼屎、糞便、尿液等體液6到22天後也可感染。該病毒也可以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12][13]從感染到發病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4至18天,但感染後3到6天可能會出現發燒。[14]

犬瘟熱病毒易於感染淋巴上皮細胞神經組織。病毒最初在呼吸道淋巴組織複製,隨後進入血液,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上皮細胞中央神經系統視神經[2]因此,犬瘟熱典型的病理特徵包括淋巴消耗(導致免疫抑制和繼發感染)、間質性肺炎、腦炎、脫髓鞘,以及鼻子和腳墊過度角質化。

病毒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感染的狗的免疫狀態。小狗的死亡率最高,其肺炎、腦炎等併發症更為常見。[13]患犬瘟熱性腦脊髓炎的成年犬可能會出現前庭系統疾病。[15]約15%的犬炎症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是由於犬瘟熱病毒導致的。[5]

病情發展 編輯

接觸兩天後,犬瘟熱病毒首先出現在支氣管淋巴結扁桃體內。第二或第三天病毒隨即進入血液[13]第一輪急性發熱往往開始於感染後約3至8天,常伴有白血球,尤其是淋巴細胞,數目降低,以及血小板數減少。這些跡象可能還伴有厭食、流鼻涕眼屎增多。第一輪發燒通常在96小時內迅速消退,第11或12天開始第二輪發燒,並持續至少一個星期。隨後常出現胃腸道呼吸系統問題,並會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腦和脊髓炎症,或稱腦脊髓炎,要麼與此伴生,要麼隨後發生,要麼與這些問題完全獨立地發生。有時會出現腳墊加厚,並常出現上腹部vesicularpustular病變。腳墊加厚的患病動物通常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2][9]約有一半會患腦膜腦炎。[9]

胃腸道和呼吸系統的症狀 編輯

通常會觀察到流鼻涕、嘔吐腹瀉脫水、過度流涎、咳嗽及呼吸困難、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如果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可能會隨之出現大小便失禁。.[9][11][16]

神經系統症狀 編輯

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包括肌肉或肌群局部不自主的抽搐,發作時往往流涎,下頜運動常被描述為「口香糖驚厥」,或更恰當地稱為「犬瘟熱肌陣攣」。隨著病情的進展,抽搐會惡化,發展到大發作抽搐,繼而動物死亡。動物也可能會表現出對光線敏感、共濟失調、轉圈,對疼痛或觸摸等感官刺激敏感、運動能力惡化。不太常見的還有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系統疾病的長度可短至10天,或者神經系統症狀可能要到數周或數月後才開始。少數存活下來的動物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小抽搐或痙攣。隨著時間的推移,抽搐的嚴重程度通常會有所降低。[2][9]

持續症狀 編輯

患犬瘟熱存活下來的狗在其一生中將繼續有非致命的和致命的症狀。最普遍的非致命的症狀是硬墊疾病,即爪子的肉墊皮膚以及鼻尖變厚。另一種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牙釉質發育不全。尤其是幼犬,其尚未完全形成或尚未穿透牙齦生長的牙齒琺瑯質將有損壞。這是由於病毒殺死了負責製造牙齒琺瑯質的細胞。這些受影響的牙齒往往會迅速侵蝕。.[17]

致命的症狀通常包括那些由於神經系統退化導致的症狀。感染了犬瘟熱的狗,其心智能力和運動技能往往會逐漸惡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狗會患有更嚴重的癲癇、癱瘓、視力下降、動作不協調。這些狗通常被施以安樂死,以使其免遭巨大的痛苦和折磨。[17]

診斷 編輯

犬只尤其是未接種疫苗的犬只出現發熱、呼吸道症狀、神經系統體徵、腳墊加厚等症狀,就強烈表明感染犬瘟熱。然而,有些發熱性疾病和犬瘟熱的很多症狀相匹配,而直到最近才有可能區別犬傳染性肝炎、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病。[9]因此,用各種方法在狗的結膜細胞中發現該病毒,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診斷。對患有犬瘟熱性腦脊髓炎的較大齡犬只,診斷可能更加困難,因為許多這些狗有足夠的疫苗接種史。 [15]

另一種確認犬瘟熱的測試,是用刷狀緣快速刷動膀胱內襯的移行上皮細胞。這些感染的細胞中有染上洋紅色的包涵體。在犬瘟熱早期,約90%的膀胱細胞呈包涵體陽性。 [18]

預防 編輯

有一些針對家犬和家養矇眼貂的犬瘟熱疫苗,在很多地區要求對寵物強制接種。接種疫苗的類型應對接種動物有效,否則動物可能因疫苗而感染疾病。根據病犬可能傳播病毒的時間,應將病犬和其他犬隔離數月。[2]用消毒劑、清潔劑、乾燥劑進行日常清潔,可殺滅該病毒。該病毒在室溫(20-25°C)中不會存活超過數小時,但可以在略高於0度的陰暗環境中生存數星期。[19]它與其他不穩定的病毒也可在血清和組織碎片中存活更長時間。 [13]

治療 編輯

直到最近為止,對於治療患有犬瘟熱的動物,長期以來都很悲觀,而該病通常被認為癒後不良。大多治療都只是減輕痛苦,治標不治本。對於維持現狀來說,有幾個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多研究和資金都集中在疫苗接種,而不是尋找治癒犬瘟熱的方法。

根據一個過時的理論,發生的傷害是由於嚴格的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的,該觀點認為犬瘟熱病毒開始時侵入,但隨後消除,在沒有病原體的情況下,細胞因子持續攻擊並傷害健康組織。基於這一理論,某些獸醫採用消炎和免疫抑制藥物,企圖控制病情,但並不成功。

後來認為,巨噬細胞對感染的神經細胞的作用表明,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是直接由病毒存在造成的。[20]由於該病早期跡象不明顯,動物主人經常是在該病進入後期(神經階段)才尋求專家幫助,由於使用消炎藥物(通常是皮質類固醇)破壞了動物的免疫系統,使得病毒擴散,為了遏制感染細胞,自體免疫反應增加。

有研究發現犬瘟熱和麻疹相似,這時開始有觀點認為,對相似病毒有效的療法也會對犬瘟熱有效,[20]而受感染的動物可用於開發治療麻疹的新技術。後來有研究表明,某些治療麻疹的傳統方法也可成功運用於治療犬瘟熱,這樣兩病之間的相互性就得到了證實。

關於維生素A利巴韋林對犬瘟熱(以及麻疹)的療效目前正在評估,作用模式仍有待解釋。一些實驗表明,維生素A和利巴韋林可能是有療效的,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在實踐中普遍採用。一些證據表明這些物質起到了間接作用,例如確認在感染期間維生素A減少,[21]這意味著它有可能是某種抗感染機制的原料。抗感染的特性[22]並不僅限於維​​生素A,這還是一個謎,然而,無論作用機制闡明與否,毫無疑問的是,在這一特定試驗中它是有效的。

採用利巴韋林治療犬瘟熱,和維生素A的過程相同,它是治療麻疹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的原則。第一次驗證療效發生於試管內,[23]研究觀察到犬瘟熱病毒對利巴韋林非常敏感,0.02至0.05微摩爾可導致其誤差災變機制,並對病毒複製起50%的抑制效果。

使用利巴韋林的主要顧慮,是其與血腦屏障相互作用的後果。由於大腦是免疫特權區域,值得關注的是利巴韋林克服這一障礙的能力。在一項對因麻疹患有腦炎的老鼠的研究中,病毒一旦進入神經階段,血腦屏障即告失效,減少了利巴韋林在這些區域作用的限制。[24]在體內驗證所有這些結果,導致對病毒感染已達神經階段的患病動物80%的有效性。.[25]由於白血球減少症的風險,因此運用利巴韋林要求密切監測的動物;另外,還需攝入長鏈三酸甘油酯脂肪),以便更好地吸收藥物[26]並保護胃組織(胃對其非常敏感)。

各種治療方法仍在探索階段,而醫學界和獸醫界廣泛接受的是,通過疫苗接種來加以預防是防止疾病傳播的最可靠方法。

佩吉特氏病的關係 編輯

犬瘟熱病毒、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猴病毒5、第3型副流感病毒等副粘病毒一直被懷疑是佩吉特氏病Paget's disease,一種對骨骼的病灶毀滅性病害)的病原體。然而,大多數研究都更直接地指向了犬瘟熱病毒和麻疹。[27][28][29]一個病毒檢測技術,原位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在100%的佩吉特氏病樣本中發現了犬瘟熱病毒,而其他病毒檢測技術準確率較低。 [30]

患病率 編輯

由於接種疫苗,社區犬瘟熱發病率已大幅下降。但是,該病仍在動物收容所、寵物店等未接種疫苗的種群中繼續蔓延。這對全美國農村和城市社區構成了嚴重威脅,影響收容所和家養犬只。儘管接種疫苗有效,但該病仍繼續在全國爆發。在2011年4月,亞利桑那州動物保護協會對亞利桑那整個鳳凰城地區發布了全谷的寵物健康警報。[31]

成因 編輯

犬瘟熱疫情繼續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爆發,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包括犬只數量過多、寵物主人不負責任。犬只過剩是動物保護協會、ASPCA(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等組織每天都要面對的全國性問題。.[32]在如亞利桑那州這樣有大量農村土地的地區,該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地方很多流浪狗沒有接種疫苗,因此更容易感染犬瘟熱之類的疾病。這些流浪狗成為病毒的宿主,把病毒散播在整個周邊地區,包括城市地區。在狗公園這樣有很多狗互相接觸的場所,那些尚未接種疫苗的小狗和成年犬可能會被感染。

寵物主人不負責任是促成犬瘟熱不斷爆發的另一個因素。小狗從6到8周齡開始接種疫苗,然後每2到4周繼續注射「加強劑」,直到16周齡。如果沒有全套的接種,疫苗接種將無法預防該病毒。狗主人經常對狗只注射第一針,而不完成全套接種。這些狗就無法抵禦病毒,很容易受到犬瘟熱感染,這樣惡性循環,導致全國各地爆發疫情。[3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ICTV Taxonomy history: Canine morbilliviru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15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2. ^ 2.0 2.1 2.2 2.3 2.4 Canine Distemper: Introduction. The Merck Veterinary Manual. Merck & Co., Inc. 2006 [200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1). 
  3. ^ Information Shee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UC Davis Koret Shelter Medicine Program. 2004 [200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4. ^ 4.0 4.1 McCarthy AJ, Shaw MA, Goodman SJ. Pathogen evolution and disease emergence in carnivores. Proc. Biol. Sci. December 2007, 274 (1629): 3165–74. PMC 2293938 . PMID 17956850. doi:10.1098/rspb.2007.0884. 
  5. ^ 5.0 5.1 Elia G, Belloli C, Cirone F; et al. In vitro efficacy of ribavirin agains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Antiviral Res. February 2008, 77 (2): 108–13. PMID 17949825. doi:10.1016/j.antiviral.2007.09.004. 
  6. ^ 6.0 6.1 Pomeroy, L.W.; Bj{o}rnstad, O.N.; Holmes, E.C. The Evolutionary and Epidemiological Dynamics of the Paramyxoviridae (PDF).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008, 66 (2): 98–106 [2008-06-02]. PMID 18217182. doi:10.1007/s00239-007-9040-x. 
  7. ^ Moore, V.A. The Pathology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Animals. Taylor \& Carpenter, Ithaca, NY. 1902. 
  8. ^ Assessment, M.E.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 
  9. ^ 9.0 9.1 9.2 9.3 9.4 9.5 Jones, T.C.; Hunt, R.D.; King, N.W. Veterinary Pa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7. 
  10. ^ Nishi T, Tusukiyama-Kohara K, Togashi K,Kai C (January 2004) Involvement of apoptosis in syncytial cell death induced by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omparative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7 (6): 445-455. http://dx.doi.org/10.1016/j.cimid.2004.01.007
  11. ^ 11.0 11.1 Canine Distemper: Overview, Transmission, Symptoms. 2001 [2012-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4). 
  12. ^ Carter, G.R.; Flores, E.F.; Wise, D.J. Paramyxoviridae. A Concise Review of Veterinary Virology. 2006 [2006-06-24]. 
  13. ^ 13.0 13.1 13.2 13.3 Hirsch, D.C.; Zee, C.; Other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14. ^ Appel, M.J.G.; Summers, B.A. Canine Distemper: Current Status. Recent Advances in Canine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2006-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01). 
  15. ^ 15.0 15.1 Dewey, C.W. A Practical Guide to Canine and Feline Neurology. Iowa State Pr. 2003. 
  16. ^ Hirsh DC, Zee YC.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ISBN 978-0-86542-543-9. 
  17. ^ 17.0 17.1 Canine Distemp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Veterinary Insider.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18. ^ NDV-Induced Serum. Kind Hearts in Action. November 5, 2009 [October 3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5). 
  19. ^ Information shee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UC Davis Koret Shelter Medicine Program. [2006-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20. ^ 20.0 20.1 WELTER, J.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infection of ferrets as a model for testing Morbillivirus vaccine strategies: NYVAC-and ALVAC-based CDV recombinants protect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1997, 71:2, p. 1506-1513
  21. ^ RODENEFFER C.; et al. Disease Manifestations of Canine Distemper Virus Infection in Ferrets Are Modulated by Vitamin A Status. Journal of Nutrition: 1916–1922. 
  22. ^ GREEN, HN Vitamin A as an anti-infective agent.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28.2. p. 691-696
  23. ^ BELLOLI C.; et al. In vitro efficacy of ribavirin agains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Antiviral Research: 108–113. 
  24. ^ JEULIN, H. et al. Effective ribavirin concentration in mice brain using cyclodextrin as a drug carrier: Evaluation in a measles encephalitis model. Antiviral Research, 2009, 81:3, p. 261-266
  25. ^ MANGIA, S. Tratamento experimental de cães naturalmente infectados com o vírus da cinomose na fase neurológica com o uso de ribavirina e dimetil-sufóxido (DMSO). Botucatu, 2008. Tese (Mestrado) – Faculdade de Medicina Veterinária e Zootecnia, Universidade Estadual Paulista Júlio de Mesquita Filho, 2008
  26. ^ MARKS, IM et al. Administration of ribavirin with food results in higher and less variable plasma ribavirin concentrations.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1. 34:1
  27. ^ Gordon, M.T.; Anderson, D.C.; Sharpe, P.T. Canine distemper virus localised in bone cells of patients with Paget's disease. Bone. 1991, 12 (3): 195–201 [2008-05-05]. PMID 1910961. doi:10.1016/8756-3282(91)90042-H.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28. ^ Friedrichs, W.E.; Reddy, S.V.; Bruder, J.; Cundy, T.I.M.; Cornish, J.; Singer, F.R.; Roodman, G.D. Sequence Analysis of Measles Virus Nucleocapsid Transcripts in Patients with Paget's Disease.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02, 17 (1): 145–151. PMID 11771661. doi:10.1359/jbmr.2002.17.1.145. 
  29. ^ Basle, M.F.; Fournier, J.G.; Rozenblatt, S.; Rebel, A.; Bouteille, M. Measles virus RNA detected in Paget's disease bone tissue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1986, 67 (5): 907–913 [2008-05-05]. PMID 3701300. doi:10.1099/0022-1317-67-5-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6). 
  30. ^ Hoyland, J.A.; Dixon, J.A.; Berry, J.L.; Davies, M.; Selby, P.L.; Mee, A.P. A comparison of in situ hybridisation,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in situ-RT-PCR for the detection of canine distemper virus RNA in Paget's disease.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2003, 109 (2): 253–259 [2008-05-05]. PMID 12711070. doi:10.1016/S0166-0934(03)00079-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31. ^ AHS ISSUES VALLEYWIDE PET HEALTH ALERT. Arizona Humane Society.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32. ^ Pet Over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PCA.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4). 
  33. ^ Canine Distemper: Prevention of Infections. MarvistaVet.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