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1995

1994年美國電影

刺激1995》(英語: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國大陸譯《肖申克的救贖》,香港譯《月黑高飛》,新加坡公映時譯《逃獄天才》)是1994年的美國劇情片,由法蘭克·戴瑞邦編劇並導演,根據史蒂芬·金1982年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與鯊堡監獄的救贖》改編。影片講述銀行家安迪·杜佛倫(提姆·羅賓斯)因涉嫌謀殺夫人及其情夫被判無期徒刑,進入鯊堡州立監獄服刑後,他與能為獄友走私各種違禁商品的埃利斯·「瑞德」·雷丁(摩根·費里曼)成為朋友,同時利用金融才能為典獄長山繆·諾頓(鮑勃·岡頓)等監獄官員和看守洗錢逃稅的故事。其他演員包括威廉·湯瑪斯·桑德勒克蘭西·布朗吉爾·貝羅斯詹姆士·惠特摩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法蘭克·戴瑞邦
監製妮基·馬文
編劇法蘭克·戴瑞邦
史蒂芬·金
劇本法蘭克·戴瑞邦
原著麗塔海華絲與鯊堡監獄的救贖
史蒂芬·金作品
主演
配樂湯瑪斯·紐曼
攝影羅傑·狄金斯
剪輯理查·法蘭西斯-布魯斯
製片商城堡石娛樂公司
片長142分鐘[1]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發行商哥倫比亞影業
預算2500萬美元[2]
票房5830萬美元[3]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肖申克的救贖[註 1]
香港月黑高飛
臺灣刺激1995[9]

戴瑞邦早在1987年便買下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但直到五年後才利用八星期時間改寫成電影劇本,拉開本片發展序幕。他把劇本呈送城堡石娛樂公司,並在兩周後取得2500萬美元預算,《刺激1995》於1993年初開始前期製作。片中情節發生在緬因州,但1993年六至八月的主體拍攝幾乎都是在俄亥俄州曼斯菲爾德完成,俄亥俄州立感化院便是片中的鯊堡監獄。許多明星有意出演男主角安迪,包括湯姆·漢克斯湯姆·克魯斯凱文·科斯納湯瑪斯·紐曼為本片配樂。

《刺激1995》上映後獲得普遍好評,特別是劇情及羅賓斯與費里曼的表演,但票房表現不佳,首輪放映僅入帳1600萬美元。影片商業失利的原因很多,如《黑色追緝令》和《阿甘正傳》的競爭、監獄題材電影普遍不受公眾待見、片中幾乎沒有女角色等,甚至許多觀眾對片名感到摸不著頭腦。不過這都不影響本片獲得眾多獎項肯定,其中包括七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經過院線加映和海外發行,電影票房最終提升到5830萬美元。

美國各地共投入32萬餘份本片的VHS錄影帶,憑藉各大獎項提名及口耳相傳的良好口碑,《刺激1995》在1995年錄影帶出租版創下佳績。透納廣播公司收購城堡石娛樂公司後獲得影片電視播映權,從1997年開始在特納電視網定期播映,進一步提升作品知名度。如今,《刺激1995》已被普遍視為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傑作。數十年後,影片仍在定期播放,而且跨越國界乃至洲界限制,普通觀眾和名流都稱本片是靈感的來源,電影也在大量民意調查結果中名列前茅。2015年,本片因「文化、歷史和美學領域的顯著成就」,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

劇情 編輯

1947年,緬因州波特蘭法庭裁定銀行家安迪·杜佛倫(Andy Dufresne提姆·羅賓斯飾)謀殺夫人及其情夫罪名成立,判處兩個無期徒刑。進入鯊堡州立監獄服刑後,安迪結識同樣被判無期徒刑的埃利斯·「瑞德」·雷丁(Ellis "Red" Redding摩根·費里曼飾),後者能為獄友走私各種違禁商品,安迪從瑞德手中買到地質錘麗塔‧海華斯的巨幅海報。不過,在洗衣房工作的安迪經常遭遇以伯格斯(Bogs)為首的「三姐妹」性侵

1949年,安迪在做工時聽到警衛隊長拜倫·海利(Byron Hadley)抱怨政府徵收的遺產稅,於是主動上前提議幫他合法避稅。三姐妹在又一次企圖性侵時把安迪打得重傷入院,海利出手將伯格斯打成殘廢。伯格斯隨後轉送其他監獄,再也沒有人敢欺負安迪。典獄長山繆·諾頓(Samuel Norton,鮑勃·岡頓飾)見過安迪後安排他到監獄圖書館協助老犯人老布·哈特倫(Brooks Hatlen)工作,以此為安迪給包括他在內的監獄工作人員洗錢逃稅掩護,甚至還有其他監獄人員慕名而來。工作之餘,安迪還堅持每周致信州議會,要求撥款改善老舊的監獄圖書館。

1954年,已服刑50年的老布獲得假釋,但他對外界生活無所適從,最終上吊自殺。州議會給監獄圖書館發來捐贈品,其中包括《費加洛婚禮》唱片,安迪打開公共廣播並播放詠嘆調《微風輕輕吹拂的時光》(Sull'aria...che soave zeffiretto),結果受到單獨監禁懲罰。事後他告訴其他獄友,單獨監禁時他心中充滿希望,所以並不難熬,瑞德對此嗤之以鼻。經過安迪數年努力,圖書館變成了新英格蘭最大的監獄圖書館。1963年,諾頓開始動用監獄勞工承包公共工程,利用低廉的用工成本並收受回扣大發橫財。安迪向瑞德透露,他洗錢時是用化名「蘭德爾·史蒂芬斯」(Randall Stephens)。

1965年,湯米·威廉斯(Tommy Williams)因盜竊入獄並與安迪和瑞德成為朋友,安迪還幫他取得普通教育發展證書。一年後,湯米告訴安迪和瑞德,之前在其他監獄服刑時曾遇到自稱殺死銀行家太太和情夫,最終卻是銀行家頂罪的犯人。安迪將線索告訴諾頓,但典獄長根本不信,安迪又稱出獄也不會洩露洗錢的秘密,憤怒的諾頓又將安迪單獨監禁,然後安排海利槍殺湯米並偽裝成越獄現場。安迪不想再配合獄方洗錢,但面對諾頓摧毀圖書館、把他扔進環境更惡劣區域並取消警衛保護的威脅被迫讓步。兩個月的單獨監禁結束後,安迪告訴瑞德,他夢想能在墨西哥沿海小鎮芝華塔尼歐生活,還稱他在緬因州約克縣巴克斯頓某處藏有包裹,請瑞德獲釋後去取。瑞德覺得安迪行為反常,擔心他會自殺,特別是在得知安迪向另一名獄友拿了條近兩米的繩子後。

次日早上點名時,警衛發現安迪不在牢房內。憤怒的諾頓將手中石頭胡亂砸向周圍,其中一顆打中牆上懸掛的拉寇兒·薇芝海報並穿牆面過,眾人這才發現牆上的大洞及安迪19年來用石錘開挖出來的通道。鏡頭回到前一天夜晚,安迪洗錢後取走諾頓的西服、皮鞋,以及證明洗錢犯罪的帳本,利用繩子從通道和監獄排污管越獄。警衛和警察搜查期間,他扮成蘭德爾·史蒂芬斯從多家銀行共計取走37萬美元,並將帳本及鯊堡監獄貪污謀殺的其他證據寄到報社。州警趕到監獄逮捕海利,諾頓選擇飲彈自盡

一年後,服刑40年的瑞德終獲假釋。他對外界生活也很不適應,擔心會走上老布的老路。但他記得對安迪的承諾,來到巴克斯頓取出包裹,裡面留有現金和信件,邀請他前往芝華塔尼歐。瑞德違反假釋規定來到德克薩斯州哈得斯佩斯縣漢考克堡,並穿越國境進入墨西哥,電影最後,他在芝華塔尼歐的海灘找到安迪,兩名老友開心相擁。

演員 編輯

提姆·羅賓斯(左,2012年)和摩根·費里曼(2006年)

其他演員包括:馬克·羅斯頓飾伯格斯·戴蒙德(Bogs Diamond),「三姐妹」幫派頭目,監獄強姦犯[18]傑佛瑞·德曼Jeffrey DeMunn)飾起訴杜佛倫的檢察官;阿方索·費里曼(Alfonso Freeman)飾朝安迪等新入獄囚犯大喊「新人來啦」的老犯人;耐德·巴拉米(Ned Bellamy)和唐·麥可馬納斯(Don McManus)分別扮演監獄警衛陽布拉德(Youngblood)和威利(Wiley);狄翁·安德森(Dion Anderson)飾黑德·布爾·黑格(Head Bull Haig[11];芮妮·布萊恩(Renee Blaine)飾杜佛倫夫人,史考特·曼(Scott Mann)飾她的高爾夫球教練情夫格倫·昆汀(Glenn Quentin[19]。法蘭克·梅德拉諾(Frank Medrano)飾大胖子,與安迪一起入獄,當晚就被海利打死[11][16]:16m42s—19m05s;比爾·鮑倫德(Bill Bolender)飾埃爾莫·布拉奇(Elmo Blatch),曾與湯米·威廉斯關在一間牢房,很可能是殺害安迪夫人及其情夫的真兇[20];詹姆士·基西基(James Kisicki)和克萊爾·史萊默(Claire Slemmer)分別詮釋緬因國家銀行經理和出納[21][22]

分析 編輯

學術著作指出,《刺激1995》紮根於基督教神秘主義[23]:14,片中的安迪仿若彌賽亞,是耶穌般的人物,瑞德在電影前段的台詞稱他雖然置身監獄,但卻仿佛有光環保護[23]:30。安迪和獄友用焦油打理屋頂可以視為最後的晚餐的娛樂,安迪為12名獄友(門徒)爭取啤酒(葡萄酒),倘佯在自由的陽光之中,就像耶穌祝福中的「萬物之主」[23]:31, 39。對此導演法蘭克·戴瑞邦表示,他無意傳達上述理念[23]:31,但也希望觀眾對本片都有各自的理解[24]。劇本中《費加洛婚禮》唱片類似聖杯,囚犯紛紛停下聆聽,病臥在床的也站起身來[23]:39

典獄長諾頓在電影早期對安迪引述耶穌基督的話「我是世界的光」,自稱安迪的救星,但這段引述同樣能意指光的使者路西法[23]:48。典獄長之後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不行使法治,而是定下自認合適的規矩和懲罰,自訂法律,所作所為一如撒旦[10]。學術文章還將諾頓比作美國前總統理察·尼克森,他的外貌和公開講話都有尼克森的影子。諾頓將自身塑造成聖人,衣冠楚楚地向囚犯和公眾演說,借服務社會之名,行剝削貪污之實,尼克森也因類似行徑臭名昭著。[23]:45

 
安迪和瑞德重聚的鏡頭是在美屬維京群島聖克羅伊島桑迪角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取景,分析文章認為此地代表逃亡或天堂

評論認為,芝華塔尼歐在片中代表極樂世界或天堂[23]:68。根據安迪的描述,這裡沒有記憶,能夠通過遺忘罪過或用太平洋的水洗淨罪行,同時「太平」就包含「平靜詳和」之意。安迪是在承認對夫人的死負有責任後才提到芝華塔尼歐,[23]:68瑞德也是在承認罪行無法挽回或彌補後才重獲自由。一如罪人必須承認罪行才能獲得救贖,飛升天堂。瑞德的台詞稱安迪已經獲得救贖,但自己的確有罪,故而只能期盼得救[23]:80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觀眾將芝華塔尼歐視為天堂,但根據尼采哲學,這裡也是超越傳統善惡觀念的無罪之地,遺忘不代表寬恕,是對罪的破壞,所以安迪的目標更加世俗化,與神無關。觀眾一方面可以把安迪視為耶穌般的聖人,另一方面也能理解成查拉圖斯特拉般的先知,通過教育和體驗自由逃離禁錮。[23]:68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認為,本片是人身處絕境時保持自我價值感的寓言。安迪的誠信是片中重要主題,特別是在通常缺乏誠信的監獄。[25]

提姆·羅賓斯認為,芝華塔尼歐引起觀眾共鳴的重要原因是它代表逃離苦難,無論對任何自認身陷某種「牢籠」——如惡劣的工作、生活及社交環境等——多年的人來說,這樣的理念都很誘人,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相信有這樣供人逃離的地方[23]:69。艾薩克·莫爾豪斯(Isaac M. Morehouse)認為,影片從非常宏大的角度說明人物如何獲得自由,無論他是身處牢籠、遭受禁錮,哪怕尚處自由身,也能根據不同的人生觀找到希冀的自由[26]。哲學家尚-保羅·沙特認為,自由是持續不斷的目標,需要保持關注和韌性,沒有自由,人就落入其他人或機構的支配,就像瑞德認為囚犯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監獄一樣。安迪的反叛體現出韌性,他用監獄擴音喇叭播放音樂、拒絕繼續為管理人員洗錢[10]

片中包含大量的電影元素,可以視為向電影的影響力致敬。犯人在監獄影院觀看1946年的電影《吉爾達》(Gilda),但此處原訂放映的是1945年電影《失去的週末》。監獄影院能夠變更計劃播放的電影,表明犯人不在乎影片內容,只是要體現逃離現實的感覺。[23]:37安迪接下來馬上在放映室遭三姐妹襲擊,使用電影膠捲自衛[23]:41。之後安迪又利用電影海報掩護挖出通道,最終逃離鯊堡監獄[23]:38

另有評論認為,安迪和瑞德的關係已經超越性別限制[27],其他電影中很少會有類似的同性關係,兩人的友誼與閒聊、追車或是追求女人無關[23]:27。哲學家亞歷山大·胡克(Alexander Hooke)指出,安迪和瑞德的友誼便是兩人真正的自由,即能夠彼此分享快樂和幽默[10]

製作 編輯

 
1987年,法蘭克·戴瑞邦以五千美元價格買下小說《麗塔海華絲與鯊堡監獄的救贖》的電影改編版權

創意 編輯

史蒂芬·金曾通過一美元寶貝計劃Dollar Baby)幫助新導演樹立名聲[15]。1983年,戴瑞邦用一美元從他手中買下《房間裡的女人》的電影改編版權並拍成短片,這也是兩人首度合作。1987年,戴瑞邦憑《半夜鬼上床3》首度列名電影編劇,然後聯繫金並用五千美元買下《麗塔海華絲與鯊堡監獄的救贖》的電影改編版權[3]。這篇中篇小說全長96頁,是金1982年合集《四季奇譚》的一分子,也是作者在賴以成名的恐怖題材小說之餘嘗試其他體裁[28]。小說中的大部分內容是瑞德長期照顧獄友安迪,金當時覺得這樣的題材很難改編成電影,但戴瑞邦卻認為答案「顯而易見」[15]。金一直沒有兌換戴瑞邦拿來的五千美元支票,他後來把支票裝裱起來送回戴瑞邦手中,並附有說明:「為防萬一哪天你需要保釋金。愛你的史蒂夫」[29]

五年後,戴瑞邦花費八個星期時間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在原作基礎上增加許多內容。小說中的老布戲份很少,最終在養老院去世,電影中改成最終上吊自盡的悲劇人物。小說裡湯米以能洗清安迪罪名的證據為籌碼調到環境更好的監獄,片中則被諾頓下令殺害。此外,諾頓是金小說中多名典獄長的合體,[15]戴瑞邦決定以單個典獄長角色作為電影中的大反派[30]。據導演透露,法蘭克·卡普拉導演的多部荒誕不經的故事對本片影響很大,如1939年的《華府風雲》和1946年的《生活多美好》,在他看來,《刺激1995》與其說是監獄電影,倒不如說更像荒誕不經的故事[23]:9。其他電影也對本片產生影響,如1990年電影《四海好傢伙》用對話表明劇本中時間的流逝,又如約翰·法蘭克海默1962年的監獄劇情片《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Birdman of Alcatraz[31]。戴瑞邦在為電影尋找取景地點時巧遇同樣正為監獄題材電影《沉默戰警》(Against the Wall)選址的法蘭克海默,據戴瑞邦回憶,法蘭克海默當時還抽時間鼓勵他並提供建議[32]

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監獄電影普遍不受觀眾待見,不大可能票房大賣,但城堡石娛樂公司製片人麗茲·格洛澤(Liz Glotzer)對監獄題材很感興趣,對戴瑞邦的劇本也很滿意,她甚至威脅公司如果拒絕製作就辭職[15]。公司創始人、導演羅伯·雷納也很喜歡戴瑞邦的劇本,表示願意親自執導並提供240到300萬美元預算[33][15]。雷納曾把金1982年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改編成1986年電影《站在我這邊》,他計劃請湯姆·克魯斯飾演安迪,哈里遜·福特詮釋瑞德[15][34]

城堡石娛樂公司表示,願意為戴瑞邦計劃製作的其他任何電影注資。戴瑞邦在2014年接受《綜藝》雜誌採購時表示,雖然在洛杉磯長大期間家中經濟困難,接受建議能大幅提升自己在業界的地位,同時城堡石娛樂公司完全可以按合同解僱他,由雷納出任導演,但他經過認真考慮還是決定親自導演:「你可以一直用推遲實現夢想的時間來換取金錢,最終可能至死也沒完成起初想做的事。」[15]最終雷納還是在電影拍攝上指導戴瑞邦[15]。將劇本呈送城堡石娛樂公司兩周後,戴瑞邦為電影取得2500萬美元預算[2],其中包括75萬美元編劇和導演薪水外加淨利潤分成[33],影片從1993年初開始前期製作[23]:9

選角 編輯

 
克蘭西·布朗(攝於2015年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

經製片人麗茲·格洛澤推薦,摩根·費里曼獲選出演小說中的「愛爾蘭裔白人」瑞德,其中瑞德的英語「Red」還有紅色之意,因為紅髮在愛爾蘭人中十分常見。片中安迪詢問瑞德綽號來由時,對方就回答「可能因為我是愛爾蘭人吧」。[31]費里曼有意不研究所需扮演的角色,理由是「飾演囚犯不需要特別了解囚禁……因為人不會變,身處那樣的環境之後,你就知道應該怎麼說、怎麼做」[2]。費里曼曾在1980年的監獄劇情片《黑獄風雲》(Brubaker)中出演小角色,戴瑞邦便通過該片記住他的名字。羅賓斯看著兒童電視節目《電力公司》長大,費里曼是劇中主要演員,所以羅賓斯對此次合作備感興奮。[32]

導演起初希望邀請他最喜歡的演員詮釋安迪·杜佛倫,如金·哈克曼勞勃·杜瓦,但他們都抽不出檔期[31],他還一度考慮克林·伊斯威特保羅·紐曼[35]。湯姆·克魯斯、湯姆·漢克斯凱文·科斯納都沒有接受邀約[15],其中漢克斯已決定主演《阿甘正傳[31],科斯科納需主演《未來水世界[36]。此外,強尼·戴普尼可拉斯·凱吉查理·辛都曾進入導演視野[36]。克魯斯看過劇本後謝絕出演,覺得戴瑞邦經驗不足[15]。據導演透露,他是在看過1990年心理恐怖片《異世浮生》(Jacob's Ladder)後決定請羅賓斯出演[37]。羅賓斯入選後向戴瑞邦極力推薦老牌攝影師羅傑·狄金斯,他曾與羅賓斯合作拍攝《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1994年)[15]。為演好角色,羅賓斯在動物園觀察籠子裡的動物,還親身體驗一下午的單獨監禁,並與監獄中的犯人和警衛交流[27],甚至把胳膊和腿銬起來幾個小時[2]

布萊德·彼特本已獲選出演湯米,但在《末路狂花》大獲成功後退出[15],角色改由新人吉爾·貝羅斯詮釋[2]詹姆斯·甘多費尼謝絕出演三姐妹首領伯格斯[15]鮑勃·岡頓在拍攝1993年的科幻喜劇片《超級戰警》期間抽時間參與典獄長諾頓一角試鏡。為說服製片公司,戴瑞邦和製片人妮基·馬文(Niki Marvin)安排岡頓在演出期間抽一天假期製作試鏡錄影。拍攝《超級戰警》需要他剃掉頭髮,所以試鏡錄影中他戴著戴瑞邦等人準備的假髮。岡頓希望片中的諾頓有頭髮,這樣就能通過染色配合劇情中的時光流逝。這段試鏡錄影由狄金斯掌鏡,岡頓和羅賓斯一起演出。獲選出演典獄長後,他在電影攝製早期都戴著這頂假髮,直到頭髮長出來為止。岡頓還稱,馬文和戴瑞邦認為他真正理解人物精髓,所以請他出演,同時也因為他的身高和羅賓斯相仿,所以典獄長的西裝在安迪身上才能合身。[30]

獲選出演監獄警衛隊長拜倫·海利的克蘭西·布朗本有機會經劇組聯絡員安排與退休監獄警衛交流,但他覺得即將出演的角色十分殘忍,要是如此人物居然有現實生活中的俄州俄州懲教人員指導,傳揚開來實在難聽,所以選擇謝絕交流機會[38]。據扮演海沃德的威廉·湯瑪斯·桑德勒表示,戴瑞邦曾於1989年來到電視劇《魔界奇譚》拍攝現場,找上擔任編劇的桑德勒,請他出演某部準備製作的改編電影[39]。費里曼的兒子阿方索在片中客串,瑞德假釋資料上年輕時的面部照片就是他的照片[31],他同時還扮演安迪等新入獄犯人剛剛抵達監獄時大喊「新人來啦」的老犯人[40]。片中群眾演員既有昔日俄亥俄州立感化院的典獄長和犯人,也有附近監禁機構的現任警衛[2][41]。原著小說的標題吸引許多人前來為出演麗塔‧海華斯試鏡,甚至還有變裝皇后,但片中根本沒有這個角色[33]

攝製 編輯

 
片中虛構的鯊堡監獄是在俄亥俄州立感化院(又稱曼斯菲爾德感化院)取景

《刺激1995》擁有2500萬美元預算[42]。電影的主體拍攝從1993年6月開始,同年8月結束[43][44],耗時三個月[15]。劇組通常每周拍攝六天,每天最多工作18小時[15]。費里曼稱攝製工作十分緊張,稱「演員和導演大部分時候關係緊張,記得我有時候也和導演合不來」。戴瑞邦要求部分鏡頭拍攝多次,但費里曼覺得其中沒有明顯區別。例如安迪首次找上瑞德購買石錘的戲段就花掉九小時拍攝時間,費里曼接投棒球的橋段也反覆當機,以致次日他來到片場時手臂都纏著吊帶。費里曼有時甚至拒絕拍攝感覺多餘的重複鏡頭。羅賓斯也表示電影攝製過程漫長而艱辛。戴瑞邦自認在拍攝本片過程中獲益匪淺,「導演心裡要有桿秤,清楚如何指示每一位演員」。[15]在他看來,攝製期間與他分歧最多的是攝影師狄金斯,戴瑞邦希望鏡頭風景優美,但狄金斯覺得應該儘量少拍監獄外的景色,這樣可以增強電影的幽閉恐懼感,而且一旦出現廣角鏡頭又能令畫面更加震撼[2]

馬文花費五個月時間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尋找適合取景的廢棄監獄,既要有恆久的美感、又需已完全停止使用,因為電影素材需要每天拍攝幾個小時,在尚未停用的監獄拍攝畢竟存在安全隱患[45]。最終她選中位於俄亥俄州曼斯菲爾德俄亥俄州立感化院,用於為片中虛構的緬因州鯊堡州立監獄取景,這裡入選的主要原因是哥特風磚石建築[44][45]。該感化院於1990年因生活條件缺乏人道關閉[44],到《刺激1995》開拍已過去三年[46]

感化院占地6.07公頃,擁有獨立的發電廠和農場,電影拍攝完成後不久被部分拆除,只留下主管理大樓和兩幢囚舍[44]。片中許多監獄獨有的內部設施鏡頭,如看守室和典獄長辦公室都是在感化院拍攝。老布和瑞德住過的寄宿房內部是在行政大樓取景,但外景是在別處攝製。劇組在附近停用的西屋電氣工廠搭建片場,用於拍攝牢房內部鏡頭。戴瑞邦要求牢房的門面朝其他牢房,劇組為此在西屋電氣工廠專門搭建外景地,幾乎所有牢房內的橋段都是在這裡完成,[44]只有埃爾莫·布拉奇自承殺害杜佛倫夫人及情夫的戲碼例外,是在真正的監獄牢房拍攝[47]。此外,電影還在曼斯菲爾德和附近的阿什蘭取景[48]。片尾安迪把寫給瑞德的信藏在橡樹下,這棵樹實際上位於俄亥俄州里奇蘭縣盧卡斯Lucas)的馬拉巴爾農場州立公園Malabar Farm State Park)附近[35],後於2016年被大風颳倒[49]

 
片中老布和瑞德獲假釋後住在中途之家,實際取景地是俄亥俄州曼斯菲爾德的比斯曼大廈

片尾安迪和瑞德在墨西哥芝華塔尼歐重聚,但就像片中位於緬因州的監獄是在俄亥俄州取景一樣,芝華塔尼歐的戲段實際是在加勒比海美屬維京群島聖克羅伊島攝製[50],海灘實際位於該島為保護棱皮龜設立的桑迪角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Sandy Point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51][52]。瑞德及獄友聽到《費加洛婚禮》片段時正在做木工,這場戲是在上桑德斯基的木工店拍攝,該店後更名「鯊堡木工」(Shawshank Woodshop[35];片頭的法庭戲在懷恩多特縣法院取景[51]。其他拍攝地點包括馬拉巴爾農場州立公園的普格木屋,用於拍攝片頭安迪坐在外面,妻子在屋內偷情的戲碼[53]。片中的緬因州小村莊巴克斯頓實際上是俄亥俄州里奇蘭縣小鎮巴特勒Butler[54]。老布和瑞德獲假釋後住在中途之家,實際取景地是曼斯菲爾德的比斯曼大廈(Bissman Building[55]

戴瑞邦對逃獄橋段起初的設想是讓安迪用石錘砸開排污管,但之後意識到這根本不可能,所以改為使用大石頭[56]。片中安迪從到處都是糞便的排污管爬向自由,但羅賓斯實際上是在水、巧克力糖漿和木屑中行進。據電影藝術指導泰倫斯·馬什(Terence Marsh)透露,安迪爬完排污管後掉進小溪,裡面的溪水實際上有毒。劇組將溪流下游部分封堵,令溪水變深,同時通過氯化手段淨化水流。[40][56]羅賓斯對此表示,「拍電影就該像軍人一樣注重服從,不要耽誤大家的工作,哪怕有時需要冒損害身體健康或危及自身安全的風險」[23]:75。根據原訂計劃,這場戲的持續時間要長得多,而且戲劇效果更強,需要跟拍安迪跨過田野跑上火車,但因拍攝時間僅有一個夜晚,所以縮短成安迪站在水中冒雨伸展雙臂做出勝利手勢[56][57]。狄金斯對這場戲的攝影很不滿意,自認當時的照明太亮[57];但導演覺得攝影師無須如此妄自菲薄。在他看來,考慮到當時的拍攝時間很趕,自己對時機和精確程度的要求又很高,所以狄金斯必須非常精準地確定需要拍攝哪些鏡頭,具體又該怎麼拍。戴瑞邦在2019年接受採訪時對當年急於完成攝製,導致未能拍下安迪爬出牢房通道時的面部特寫鏡頭頗感後悔。[56]

片中安迪蓄意違反警衛命令通過監獄廣播播放音樂源自羅賓斯的設想,原本的設定是關掉音樂[40]。犯人觀看麗塔‧海華斯主演電影《吉爾達》的橋段也與原計劃不同,本應播放比利·懷德講述酗酒危害的電影《失去的週末》。這主要是因為擁有《失去的週末》版權的派拉蒙影業要價太高,製片人馬文為此聯絡擁有《刺激1995》國內發行權的哥倫比亞影業,哥倫比亞影業列出低價電影清單,其中就有《吉爾達》。[23]:36–37電影大部分戲段都是在監獄內及其周邊拍攝,所以鏡頭大多根據劇情不同時代按時間順序攝製。這反過來又對演員的表演有利,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關係也能像片中人物一樣發展。[56]據戴瑞邦回憶,安迪告知瑞德去墨西哥生活的夢想這場戲的拍攝時間相對較晚,回顧電影製作過程時他經常重看這一段,他稱讚羅賓斯和費里曼只拍幾次就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32]

後期製作 編輯

《刺激1995》最終在影院上映時片長142分鐘[1],片尾申明敬獻的艾倫·格林(Allen Greene)曾是導演的經紀人,在本片拍攝期間因愛滋病去世[58]。電影的初剪版時長近兩個半小時,格洛澤認為太長,所以又剪掉多段鏡頭,例如瑞德出獄後適應外界生活的橋段本會更長。戴瑞邦稱,初剪版試映觀眾看起來對這段內容感到很不耐煩,覺得瑞德肯定也會自殺。[27]另一段刪掉的內容是獄警調查安迪的逃生通道,被剪原因是拖慢電影節奏[59]。電影起初採用冷開場,開頭就是安迪涉嫌犯罪的內容,法庭戲與片頭字幕穿插在一起,但之後這些內容剪輯在一起,營造更加「強有力」的開局[23]:13–14。劇本中還有一處導演自認最為得意的戲碼因製作周期限制未能拍攝[23]:78–79,這場戲講述瑞德夢見他被吸入麗塔‧海華斯的海報,然後孤獨一人無比渺小地置身太平洋海岸,嘴裡說道:「我真嚇壞了,連回家的路都沒有」。戴瑞邦對未能拍出這一段深感遺憾。[23]:79

根據導演的原有設想,本片是在瑞德乘客車前往墨西哥邊境時結束,為之後的命運留下懸念,但格洛澤堅持要加上瑞德和安迪在芝華塔尼歐重逢的鏡頭。製片人稱,戴瑞邦覺得這樣的結局太商業化而且不夠含蓄,但她希望觀眾看到兩人團聚。[15]城堡石娛樂公司同意為拍攝這場戲提供資金,同時承諾導演保留拍板權,最終電影無論是否包括這一段都可以[23]:87。團聚的橋段原本更長,安迪和瑞德都引述兩人首次見面時說過的話,但戴瑞邦覺得這樣的內容有些自作聰明,決定剪掉[23]:86。海灘重聚是試映觀眾最喜歡的橋段,費里曼和羅賓斯都覺得這樣的結局很有必要。導演看到試映觀眾的反響後同意在最終版本加入這一段,稱看著角色通過漫長旅程終於到達終點的感覺既神奇又振奮。[23]:87

音樂 編輯

本片配樂由湯瑪斯·紐曼作曲,他覺得電影中即便沒有音樂都足以產生強烈的感染力,所以很難在確保音樂不分散觀眾注意力的情況下把劇情提升到新高度。安迪逃出監獄後響起的音樂名為《鯊堡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主題本由三個音符組成,但導演覺得這樣太具「凱旋和發跡感」,要求改為單音符主題。瑞德獲釋後響起《瑞德也來過》(So Was Red),直到他發現安迪所藏物品為止,紐曼對這段非常滿意。樂曲起初是雙簧管獨奏,作曲家在導演要求下勉強同意加入口琴聲部,意指瑞德收到安迪留給他的口琴,繼續希望的旅程。據戴瑞邦所述,口琴演奏家湯米·摩根(Tommy Morgan)僅用一次就即興吹奏出最完美的曲調,也就是電影最終包含的版本。[60]紐曼的配樂非常成功,此後多年在許多電影的預告片中採用[28]

發行 編輯

影院放映 編輯

本片正式發行前先經過試映。據稱試映反響極其熱烈,觀眾熱情「直衝屋頂」,格洛澤也稱她很少看到如此良好的試映反響[15][61]。製片商希望吸引「更具聲望的觀眾」,但史蒂芬·金憑《閃靈》和《狂犬庫丘》等紙漿雜誌作品成名,很可能不受這類觀眾待見,所以電影絕大多數宣傳資料都沒有列出金的名字[62]

1994年9月,《刺激1995》先在多倫多國際影展和曼斯菲爾德的文藝復興劇院Renaissance Theatre)首映[21][63],然後從23號開始在北美洲限量放映,其中第一個周末共在33家電影院進帳72.7萬美元,平均每家兩萬2040美元。戴瑞邦和格洛澤遵循好萊塢傳統在電影開映當晚前往各影院現場了解觀眾看法,兩人抵達紅樓金粉圓頂劇院,但卻發現裡面根本沒人。格洛澤稱,兩人當時還在電影院外賣出兩張票,並向對方承諾,如不滿意可聯繫城堡石娛樂公司退款[15]。雖有許多評論稱讚本片,但格洛澤認為,《洛杉磯時報》批評電影乏善可陳的文章導致觀眾流失[15][61]。1994年10月14日,《刺激1995》開始全面發行,共在944家影院上映,但第一個周末僅收入240萬美元,平均每家2545美元,在所有電影中排第九,低於入帳300萬美元的性喜劇《勇闖快活島》(Exit to Eden),略高於收入210萬美元的《益智遊戲》(Quiz Show),其中《益智遊戲》已經上映五周[28][42]。截至1994年11月下旬結束放映,《刺激1995》總票房約為1600萬美元[64],屬於票房炸彈,未能收回2500萬美元預算,更不用說還有宣傳成本和影院商家分成[15]

本片上映期間面臨眾多對手的強力競爭,如剛拿下金棕櫚獎並於10月14日首映的《黑色追緝令》(最終票房1.08億美元)[3],以及持續熱賣42周之久的《阿甘正傳》(3.3億美元)[3][61],這兩部電影之後都成為非常熱門的文化現象。此時美國電影觀眾普遍熱衷動作片,所以布魯斯·威利阿諾·史瓦辛格主演的電影也對《刺激1995》發行不利[15]。費里曼認為片名不合適,觀眾根本記不住[15],羅賓斯也稱有影迷向他問起:「那個叫什麼『縮縮減減』之類的電影到底是講什麼的[24]?」 電影上映前,發行商就曾因擔心片名不利宣傳考慮其他名稱,但最終沒有採納[39]。此外,片中缺少女角色來擴大觀眾群體,監獄題材電影此時普遍不受待見,並且宣傳過程缺乏市場興奮點都是影片商業失利的重要原因[24][32]

1995年初獲得七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後[15],本片在2到3月重新上映,再進帳1200萬美元[64][32],北美市場總票房提高到2830萬美元,再加上海外其他市場的3000萬美元,電影的全球票房達到5830萬美元[3]。影片在1994年美國本土電影票房榜上排第51,在所有R級電影中排第21[42]

家用媒體和電視播映 編輯

電影票房不佳,但華納家用視頻Warner Home Video)仍在1995年把32萬盒本片的出租錄影帶運到美國各地,這在當時可謂非常冒險。最終《刺激1995》在1995年電影錄影帶出租榜上名列前茅。[28]電影獲得大量推薦,許多客戶反覆觀看,而且無論男女評價都很高,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促使影院失利的本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24]

1993年,泰德·透納透納廣播公司收購城堡石娛樂公司並開通電視頻道特納電視網,獲得本片的有線電視播映版權[3]。據格洛澤透露,電影票房不理想,所以特納電視網只需支付極低成本就能播放本片,同時又能加收高額廣告費。1997年6月,影片開始定期在該台播放,[3][15]累計播放次數創下新紀錄[24],有評論認為這是《刺激1995》票房慘敗後獲得極大關注並發展成文化現象的根本原因[15]。戴瑞邦認為電影成功的轉折點是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稱影片本來「籍籍無名,但那年奧斯卡卻七次提到它的名字」[37]。1996年,華納媒體與透納廣播公司合併,《刺激1995》版權因此移交華納媒體子公司華納兄弟[65]

截至2013年,《刺激1995》已在15個基礎有線電視頻道播出,並且這年的總播出時間達151小時,和1983年的《疤面煞星》不相上下,僅次於1993年的《窈窕奶爸》。電影在斯派克Up聖丹斯電視Sundance TV)和終身Lifetime)電視頻道18至49歲年齡段觀眾收視率最高的電影中都排在前15%位置。雖然基本沒有女演員,但本片依然是主要面向女觀眾群體的奧普拉·溫弗瑞電視網OWN Network)收視成績最好的電影。2014年,《華爾街日報》發文,根據製片商從票房、家用媒體銷售、電視播映版權等各項收入獲得的分成計算,估計《刺激1995》已進帳一億美元。時任華納兄弟家用娛樂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傑夫·貝克(Jeff Baker)表示,本片家用媒體銷售已賺得約八千萬美元。[3]雖然電影的電視播映版權收入不明,但據2014年華納兄弟在任及前任高管透露,公司電影庫總價值15億美元,《刺激1995》是其中價值頗高的資產[66]。同年,岡頓自稱電影十周年(2004年)時仍帶給他六位數的版稅進帳,而且此後每年都為他贏得「可觀收入」,考慮到電影已上映多年,這樣的情況可謂非常罕見[67]

反響 編輯

專業評價 編輯

 
羅傑·狄金斯的攝影頗受影評人讚譽[68][69],獲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院線發行電影攝影傑出成就獎[70]

《刺激1995》上映後獲得普遍好評[71][72][63]。部分影評人將本片與《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飛越杜鵑窩》、《鐵窗喋血》,以及《牢獄大暴動》(Riot in Cell Block 11)等廣受好評的監獄或類監獄題材劇情片相提並論[73][74]吉恩·西斯克Gene Siskel)稱,《刺激1995》就像《飛越杜鵑窩》一樣,都是講述對抗霸道威權的勵志電影[74]

歐文·格里伯曼Owen Gleiberman)在《娛樂周刊》發文,稱讚費里曼扮演的瑞德真實可信,讓人產生代入感[12]。《紐約時報》刊登珍娜特·馬斯林Janet Maslin)的文章,同樣表揚費里曼表現出色,感嘆瑞德一角在片中作用範圍有限,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安迪的旁觀者。在她看來,費里曼的精彩演出已經讓角色遠遠超出旁觀者的需要。馬斯林稱,瑞德在生活上極其依賴監獄高牆,對此費里曼的詮釋特別感人。[75]《綜藝》的倫納德·克拉迪(Leonard Klady)認為,費里曼的角色「戲點更多」,註定人物不會平庸,始終保持優雅和尊嚴[68]德森·豪Desson Howe)通過《華盛頓郵報》稱費里曼是喜劇和悽美節奏的「大師」[76]肯尼斯·圖蘭Kenneth Turan)在《洛杉磯時報》發表的評論雖然對本片整體印象欠佳,製片人格洛澤甚至認為電影票房失利便是拜他所賜,但文中依然對費里曼稱頌有加,稱他「輕而易舉地把《刺激1995》提升到最接近應有水準的高度」[77]

格里伯曼認為,安迪屬於現代版的賈利·古柏式人物,為人善良而且言簡意賅,但羅賓斯的演出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12]。馬斯林認為安迪的形象更加柔和,但羅賓斯的詮釋偏向激烈,卓具成效地描繪出人物從新入獄囚犯向年長父輩的轉變過程[75]。克拉迪認為,羅賓斯對人物的刻畫深刻而不花俏,精準、誠實而流暢,是本片的重要台柱[68]。德森·豪認為安迪就像「俗氣版彌賽亞」,能夠輕易把所有人吸引到身邊,就像「進監獄的阿甘」,但羅賓斯身上散發出恰如其分的純真氣質,讓故事情節真實可信[76]。《好萊塢報導》的評論認為,費里曼和羅賓斯都為影片奉獻精彩且層次分明的演出,令角色與眾不同[69];《滾石》雜誌的彼得·崔維斯認為兩位演員創造的人物「強大而動人到無可否認」[73]。克拉迪還稱讚岡頓和布朗的演出,令人物的罪惡形象「極其真實可信」[68];但德森·豪認為岡頓對典獄長的詮釋充滿陳辭濫調,一面用宗教美德自稱自贊,另一面卻做著謀殺的勾當[76]

馬斯林認為,戴瑞邦的導演處女作就能有如此表現實在令人驚嘆,故事情節充滿柔情和意外豐富的關愛[75],克拉迪覺得電影唯一的缺點是戴瑞邦在配角或支線劇情上花費的筆墨太多[68]。《好萊塢報導》稱讚導演和編劇表現乾淨利落,但批評影片實在太長[69]。克拉迪認為《刺激1995》時間較長,基調緩和,幽默和意外事件點綴其間,會削弱電影對主流觀眾的吸引力,但片中對囚犯天性的描繪著實令人著迷[68]。格里伯曼對電影忽視囚犯罪行,刻意把他們描繪成好人的做法不以為然[12]。圖蘭很反感片中那些在他看來極其暴力的內容和強姦場面,因為經過這些橋段對比,絕大多數囚犯看起來都成了心慈手軟的好人,似乎給監獄生活蒙上「玫瑰色的光芒」[77]。克拉迪整體認為《刺激1995》「難能可貴、令人難忘」,就像只有小瑕疵的粗鑽[68];但德森·豪批評電影偏離主旨的支線劇情太多,而且片尾應該留下懸念,不應為迎合觀眾拍出安迪和瑞德重聚的鏡頭[76]。羅傑·伊伯特指出,本片故事的成功之處不是安迪的英雄行徑,而是瑞德對他的感知和理解[63]

狄金斯的攝影也像往常一樣獲得讚賞[68],《好萊塢報導》稱電影鏡頭的預兆感十足,而且設計精湛[69],崔維斯認為片中鏡頭通過精心布置體現監獄日常生活的艱難困苦,觀眾幾乎能感覺到犯人皮膚內滲透的沮喪和憤怒[73]。格里伯曼稱讚片中景色,認為「苔蘚般黑暗的飽和影像傳遞出柔和的愉悅感,感覺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監獄的高牆」[12]。《好萊塢報導》認為紐曼譜寫的配樂達到個人最高水準,音樂氛圍光芒四射、音調明亮而優雅,完美配合電影核心主題[69]。克拉迪認為配樂在「憂鬱和荒誕之間取得恰到好處的平衡」[68]

榮譽 編輯

《刺激1995》在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七項提名,創下史蒂芬·金作品改編電影的新紀錄[78],分別是最佳影片(馬文)、最佳男主角(費里曼)、最佳改編劇本(戴瑞邦)、最佳攝影(狄金斯)、最佳剪輯理查·法蘭西斯-布魯斯)、最佳音響效果羅伯特·利特艾略特·泰森麥可·赫比克威利·D·波頓[79],以及最佳原創配樂(紐曼,首次提名)[60],但最終均未獲獎[78]。電影還獲第52屆金球獎兩項提名,分別是費里曼的劇情類最佳電影男主角,以及戴瑞邦的最佳編劇[80]

羅賓斯和費里曼均獲1995年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81];戴瑞邦獲1994年美國導演工會獎長片電影最佳導演獎提名和美國編劇工會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82][83]。狄金斯獲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院線發行電影攝影傑出成就獎[70],製片人馬文獲1994年美國製片人協會金桂冠獎(Golden Laurel Award)提名[83]

影響 編輯

 
位於盧卡斯的鯊堡樹已成為希望象徵,後在2011年被閃電劈中,2016年被狂風颳倒

戴瑞邦此後還兩次把金的小說搬上大銀幕,分別是1999年的《綠色奇蹟》和2007年的《迷霧驚魂[84]。金在2016年接受採訪時稱,對於自家作品的所有改編電影,他最滿意的就是《刺激1995》和《站在我這邊》[85]

片尾安迪把留給瑞德的信件和現金藏在橡樹下,這棵樹隨後得名「鯊堡樹」(Shawshank tree),成為希望的象徵[49][86]。據2016年《紐約時報》報導,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前來看望這棵樹[87]。2011年7月29日,鯊堡樹被閃電劈開,美國各地新聞主播、報紙和網站爭相報導,消息甚至飄洋過海登上印度網站[86][88]。2016年7月22日左右,該樹完全被狂風颳倒[86],剩餘部分在2017年4月鋸斷[89]。鯊堡樹的殘留之後與石錘、磁鐵一起製成《刺激1995》紀念品[90]

用於為鯊堡監獄取景的俄亥俄州立感化院(又名曼斯菲爾德感化院)原計劃在電影拍攝完成後徹底拆除[46][91],後來改造成旅遊景點[44]。熱心影迷組建曼斯菲爾德感化院保護協會(The Mansfield Reformatory Preservation Society),於2000年以一美元價格向俄亥俄州政府買下廢棄建築,開始按監獄和電影拍攝地歷史地標的標準保養維護[46][92]。2019年的新聞報導估計景點平均每年進帳達到1600萬美元[32]。許多房間和道具都保持原樣,如安迪逃生的排污管道[46],以及片尾橡樹的一小截,是在2011年該樹遭閃電劈開後取得[35]。影迷對感化院周邊也很感興趣,當地商家推出「肖申三明治」(Shawshanwiches)和監獄形狀的圓環蛋糕[46]。據曼斯菲爾德/里奇蘭縣會議和旅遊局(Mansfield/Richland County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後更名曼斯菲爾德目的地)提供的統計數字[50],電影上映後當地旅遊業收入逐年增長,2013年共有約1.8萬遊客慕名而來,為地方經濟貢獻超過三百萬美元[35]。曼斯菲爾德目的地(Destination Mansfield)開通「鯊堡線路」(Shawshank Trail),沿途經過電影相關的15個地點,涉及地區包括曼斯菲爾德、阿什蘭、上桑德斯基和聖克羅伊島。2018年,該線路的運營收入為1690萬美元。[50][93]

2014年8月下旬,曼斯菲爾德舉辦一系列活動慶祝電影上映20周年,其中包括文藝復興劇院的電影放映、部分拍攝地點的客車遊覽,以及感化院的雞尾酒聚會。岡頓、史考特·曼、芮妮·布萊恩和詹姆士·基西基等片中演員出席部分活動。[21]2019年8月,當地又舉行類似的25周年慶祝活動[94],嘉賓包括戴瑞邦、布萊恩、曼、岡頓、阿方索·費里曼[93]、貝羅斯、羅斯頓、克萊爾·史萊默[95],以及法蘭克·梅德拉諾[96]。戴瑞邦表示,這還是他在電影完成後首次回到曼斯菲爾德,只有在這裡才能深切感受到影片的深遠影響,他還稱:「這麼多年過去還能聽到人們談論那部電影,這種感覺十分超現實」[91]

時間的考驗 編輯

根據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匯總的73篇評論文章,90%的評論家給予該作正面評價,平均分數為8.18分(滿分10分)。該網站總結的評論家共識是「《刺激1995》情感豐滿、表演出色,是令人振奮而且深感滿足的監獄劇情片佳作。」 [97]Metacritic根據21篇評論計算出加權平均分82分(滿分100分),代表「普遍讚譽」[98]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的「IMDb二百五十大電影」排名之中,本片長年名列首位,觀眾評分達9.3分,較第二位的《教父》高0.1分[99]

1999年,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將本片列入他的「偉大電影」名單[63]美國電影學會從1998年開始連續開展百年電影史系列評選,《刺激1995》多次入選或提名。1998年,影片獲AFI百年百大電影提名,雖未上榜,但在十年後重新評選時名列第72位,超過《阿甘正傳》(第76名)和《黑色追緝令》(第94名)[100][101]。電影在2006年評選的AFI百年百大勵志電影排名第23[102]。安迪和典獄長諾頓分獲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提名[103];片中台詞「忙著活,或忙著死」(Get busy livin’, or get busy dyin')獲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提名[104];《微風輕輕吹拂的時光》(《費加洛婚禮》選段)獲AFI百年百大電影歌曲提名[105],紐曼的配樂獲AFI百年電影史電影配樂提名[106]

2005年,美國編劇工會評選史上101部最傑出劇本,本片劇本排名第22[107]。次年,英國第四頻道公司Film4頻道評選「死前必看的50部電影」,《刺激1995》排在第13位[108]。2014年,針對2120名好萊塢娛樂從業人員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刺激1995》認可度排在第四位,其中娛樂界律師的認可度最高[109]。2017年,《每日電訊報》在評選史上最佳電影時將本片列在第17位[110];《今日美國》同年評選史上50部最偉大電影,影片高居第三位[111]。2019年,GamesRadar+也把《刺激1995》選入史上最偉大電影榜單[112]

《刺激1995》還登上許多媒體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偉大電影名單,如《板岩》(Paste)和《新音樂快遞》雜誌(2012年)[113][114]、《綜合》雜誌(Complex,2013年)[115]CHUD.com網站(2014年)[116]MSN(2015年)[117]TheWrap網站[118],以及《美信》和《滾石》雜誌(2017年)[119][120]

文化影響 編輯

2014年11月,為慶祝《刺激1995》上映20周年,影藝學院在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山繆·戈爾德溫劇院舉行一晚特別放映活動[37]。2015年,本片因「文化、歷史和美學領域的顯著成就」,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戴瑞邦對此非常激動:「我想不出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刺激1995》入選祖國電影遺產更有榮譽感。」[71]《綜藝》雜誌刊登的文章認為,「鯊堡」已經成為監獄的代名詞,令人馬上想到監獄的景像[28]

電影的公眾認可度經久不衰,大部分情況下已經超出評論家能夠訴諸筆端的程度[71]。費里曼接受採訪時稱,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人告訴他,《刺激1995》是他們眼中最偉大的電影,而且這樣的溢美之辭簡直可謂「張嘴就來」。羅賓斯也稱,他敢向天神發誓,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人告訴他,「那部電影改變我的一生」。[15]史蒂芬·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刺激1995》不是他小說最優秀的改編電影,「也至少能排到前三,而且在影迷心目中十有八九是第一,因為該片基本上在所有類似調查中都能排到前幾名……這樣的事情我以前連想都沒想過」[121]。2014年《綜藝》雜誌刊登採訪羅賓斯的文章,聲稱南非政治家納爾遜·曼德拉曾告訴羅賓斯他非常喜歡《刺激1995》[15]。許多運動員聲稱該片是他們信心和勇氣的來源,如尊尼·韋健遜(英國)、奧古斯丁·皮克特Agustín Pichot,阿根廷)、艾爾·查倫Al Charron,加拿大)和丹·萊爾Dan Lyle,美國)[122]約克公爵夫人莎拉也有類似說法[23]:7。岡頓自稱在摩洛哥、澳大利亞、南美洲[123]、德國、法國和波拉波拉島都遇到本片粉絲[30]。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形容本片就像口香糖,「一踩到就粘在鞋上」[31]。戴瑞邦在電影25周年之際表示,老一輩觀眾向新生代分享,令本片經久不衰[32]

2008年,《刺激1995》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用戶評選Top 250」榜單超越《教父》排名第一,並且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名列前茅[15][62]。英國《帝國雜誌》讀者先經投票把影片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佳電影,後又在2006年評為史上最佳電影,2008年評選「史上電影五百強」排名第四,2017年「百佳電影」同樣排第四[24][124][125][126]。2011年3月,BBC廣播一台BBC數字廣播一台聽眾投票將本片選為他們最喜歡的電影[127]。2013年,英國天空電視台開展民意調查,在所有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失之交臂的電影中評選最偉大的一部,當年敗給《阿甘正傳》的《刺激1995》勝出[128]。2015年的YouGov民意調查結果表明,本片還是英國觀眾最喜歡的電影,英國電影協會分析此次調查的人口年齡分布後指出,《刺激1995》雖然並非所有年齡段投票人士的最愛,但至少都能排到前15,這表明該片能激起任何年齡觀眾的共鳴。相比之下,《黑色追緝令》更受青年投票人士青睞,老年人則對《亂世佳人》青眼有加。[61]

2017年蓋特威克機場向旅客開展民意調查,評選坐飛機時看過的十佳電影,《刺激1995》排名第四[129]。英國影評人馬克·克莫德Mark Kermode)同年採訪許多美國影迷,他們覺得觀看本片就像「宗教體驗」[61]。2015年的民意調查表明影片還是紐西蘭影迷最喜歡的電影[130]。影迷歷久彌新的熱忱確保本片在史上最受歡迎的電影中始終位居前列[15][28][93][131][132]

注釋 編輯

  1. ^ 電影《刺激1995》在中國大陸共以DVD形式正式出版發行多次[4],相關紙質書出版28次[5]。片名寫法並不唯一,如「刺激1995(又譯肖申克的救贖)」[6]、「刺激1995(又譯月黑高飛)」[7]、「肖申克的救贖(又譯刺激1995)」[8]或單獨寫作「肖申克的救贖」[4]。28次紙質書出版[5]則均使用《肖申克的救贖》作為片名,這一譯法亦成為當前中國大陸通行的名稱,新版藍光和4K碟均只寫「肖申克的救贖」這一片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 Pros and Countless Cons. 1994-09-30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Adams, Russell. The Shawshank Residual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5-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4. ^ 4.0 4.1 中國國家版本館. 中国国家版本馆数据检索(电子音像). 中國國家版本館.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中國國家版本館. 中国国家版本馆数据检索(图书CIP). 中國國家版本館.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中文(中國大陸)). 
  6. ^ 2009年内地DVD十佳之《肖申克的救赎》双D9. 新浪娛樂. 2009-12-28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6). 
  7. ^ Darabont, Frank.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Starred by Tim Robbins and Morgan Freeman / Directed by Frank Darabont / Produced by Niki Marvin /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Steven King / Executive Producers: Liz Glotzer and David Lester / Warner Home Video / 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 / PAL / Region 6 /Audio: English and Chinese / Subtitles: Chinese / 142 min. 
  8. ^ 肖申克的救赎(又译:刺激1995 2DVD9 特别版) - - - 京东JD.COM. item.jd.com.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9. ^ 蘇詠智. 「刺激一九九五」到底在刺激什麼!?爛片名被罵翻. 聯合新聞網. 2018-01-19 [202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Hooke, Alexande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Philosophy Now. 2014-0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V Guide.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Gleiberman, Ow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13. ^ Nichol, John. Interview: Actor William Sadler Talks Tales From The Crypt, Shawshank, The Mist And More. ComingSoon.net. CraveOnline.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4). 
  14. ^ Pritchard, Tom. All The Easter Eggs and References Hiding in Thor: Ragnarok. Gizmodo. 2017-10-29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15.28 15.29 15.30 Heiderny, Margaret. The Little-Known Story of Ho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Became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Films of All Time. Vanity Fair. 2014-09-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16. ^ 16.0 16.1 Frank Darabont (director, writer), Niki Marvin (produce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DVD). United States: Warner Home Video. 事件發生在 1:20:32. 1994-09-23. Tommy Williams came to Shawshank in 1965 on a two year stretch for b&e. That's breaking and entering to you... young punk, mr. rock and roll. 
  17. ^ Devine, J.P. J.P. Devine MIFF Movie Revie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Kennebec Journal. 2017-07-14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18. ^ Mark Rolston. Hollywood.com. [201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19. ^ McNaull, Courtney. Shawshank Hustle back for third year. Mansfield News Journal. 2017-06-01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20. ^ Wilson, Sean. The scariest Stephen King characters to stalk the screen. Cineworld. 2017-08-22 [202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21. ^ 21.0 21.1 21.2 Glaser, Susa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0 years later: Mansfield celebrates its role in the classic film. Cleveland.com. 2014-08-1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22. ^ Whitmire, Lou. Tickets available for events celebrating 25th anniversary of 'Shawshank'. Mansfield News Journal. 2019-03-2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Kermode, Mark.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BFI Modern Classics.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3 [2020-08-14]. ISBN 0-85170-968-0.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Kermode, Mark. Hope springs eternal. The Observer. 2004-08-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25. ^ Ebert, Roger. Revie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Chicago Sun-Times.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26. ^ Morehouse, Isaac M. Stop Worrying about the Election.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8-10-0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27. ^ 27.0 27.1 27.2 Nordyke, Kimberly. 'Shawshank Redemption' Reunion: Stars Share Funny Tales of "Cow Shit," Cut Scenes and that Unwieldy Tit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1-19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Chernov, Matthe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t 20: How It Went From Bomb to Beloved. Variety. 2014-09-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29. ^ 20 Things You (Probably) Didn't Know Abou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ShortList.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30. ^ 30.0 30.1 30.2 Voisin, Scott. Character King Bob Gunton o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Phantom of the Movies' Videoscope. [2017-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Schulz, Bill. 2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Daily Beast. 2014-08-27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0).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Boucher, Geoff.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t 25: Frank Darabont’s Great Escape – Q&A. Deadline Hollywood. 2019-12-27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3. ^ 33.0 33.1 33.2 Lacher, Irene. The Prize: Directing 'Shawshank' : Frank Darabont Didn't Want to Just Write the Screenplay, So He Took a Pay Cut. Los Angeles Times. 1994-10-0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5). 
  34. ^ Hutchinson, Sean. 15 Things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Mental Floss. 2015-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Turner, Cory. Visiting 'Shawshank' Sites, 20 Years La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8-07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36. ^ 36.0 36.1 15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37. ^ 37.0 37.1 37.2 King, Susan. Classic Hollywood Reconnecting with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Los Angeles Times. 2014-11-16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38. ^ Mark Kermode (writer), Andrew Abbott (director). Shawshank: The Redeeming Feature (video). 22:42. 2001-09-08. They had a liaison officer who actually come to me at one point and said 'do you want to sit down and talk to any of these guards', and I said hey listen I don't know if you've read this script, but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me to do is say that I based this on the Ohio state correctional officers, because I'm an awful, awful person. 
  39. ^ 39.0 39.1 Harris, Will. William Sadler on Freedom, naked tai chi, and getting silly as the Grim Reaper. The A.V. Club. 2015-07-0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40. ^ 40.0 40.1 40.2 Emery, Mark.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0 fun facts about the movie 21 years after its release. New York Daily News. 2015-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6). 
  41. ^ Forgione, Mary. 'Shawshank Redemption' at 20? Ohio prison, film sites plan events. Los Angeles Times. 2014-07-09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42. ^ 42.0 42.1 42.2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Box Office Mojo.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43. ^ Frook, John Evan. Location News; Mexico’s Cine South looks to branch out. Variety. 1993-03-24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Clevel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prison. The A.V. Club. 2011-03-08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45. ^ 45.0 45.1 Rauzi, Robin. Doing 'Redemption' Time in a Former Prison. Los Angeles Times. 1993-12-01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Turner, Cory. On Location: Mansfield, Ohio's 'Shawshank' Industry. NPR. 2011-08-04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6). 
  47. ^ Valero, Gerardo. The "Shawshank" Greatness, Part II. RogerEbert.com. 2016-06-06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48. ^ Kubacki, Dan. Locals celebrate 20th anniversary of 'Shawshank' release with eventful weekend. Times-Gazette. 2014-08-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49. ^ 49.0 49.1 Smith, Nigel. Rotten luck: tree from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oppled by strong winds. The Guardian. 2016-07-2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50. ^ 50.0 50.1 50.2 Shawshank Trail adds 15th stop in Virgin Islands. USA Today (Gannett). 2017-03-1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51. ^ 51.0 51.1 Stephens, Steve. Ticket to Write: 'Shawshank' scene to be marked on St. Croix. The Columbus Dispatch. 2017-09-0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52. ^ Sandy Point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t. Croix).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53. ^ Pugh Cabin at Malabar Farm State Park. Shawshank Trail. [2018-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5). 
  54. ^ Snyder Road and Hagerman Road in Butler, Ohio. Shawshank Trail. [2018-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5). 
  55. ^ The Bissman Building. Shawshank Trail. [201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Bennett, Tara.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t 25: The Story Behind Andy's Iconic Prison Escape. IGN. 2019-12-25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6). 
  57. ^ 57.0 57.1 Shepherd, Jack; Crowther, Jane. Roger Deakins on iconic Shawshank Redemption shot: "That’s one of those ones that I hate". GamesRadar+. 2019-10-18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6). 
  58. ^ Gonzalez, E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Slant Magazine. 2004-10-16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59. ^ Greene, Andy. Flashback: Watch Two Cut Scenes From 'Shawshank Redemption'. Rolling Stone. 2015-07-30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5). 
  60. ^ 60.0 60.1 Adams, Russell. How Thomas Newman Score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6-20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Callaghan, Paul. Ho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became the internet's favourite film.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7-09-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4). 
  62. ^ 62.0 62.1 Dowd, A.A. Escape is the unlikely link betwe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nd Natural Born Killers. The A.V. Club. 2014-08-19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5). 
  63. ^ 63.0 63.1 63.2 63.3 Ebert, Roge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ogerEbert.com. 1999-10-17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64. ^ 64.0 64.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 Weekend Box Office Results – Box Office Mojo. Box Office Mojo. [201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65. ^ Cox, Dan. Castle Rock near split-rights deal. Variety. 1997-12-06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66. ^ Pallotta, Frank.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ccounted For A Huge Amount Of Cable Air Time In 2013. Business Insider. 2014-05-28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67. ^ Weisman, Aly. The Actors From 'Shawshank Redemption' Still Make A 'Steady' Income Off TV Residual Checks. Business Insider. 2014-06-04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5).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Klady, Leonard. Review: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Variety. 1994-09-09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69. ^ 69.0 69.1 69.2 69.3 69.4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HR's 1994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9). 
  70. ^ 70.0 70.1 9th Annual ASC Awards – 1994. theasc.com.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1994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9). 
  71. ^ 71.0 71.1 71.2 Barnes, Mike. 'Ghostbusters,' 'Top Gun,' 'Shawshank' Enter National Film Registr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12-16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2). 
  72. ^ Kirkland, Bruc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0 years on, it's still a classic. Toronto Sun. 2014-09-22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73. ^ 73.0 73.1 73.2 Travers, Pete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olling Stone.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74. ^ 74.0 74.1 Siskel, Gen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Unlocks A Journey To Freedom. Chicago Tribune.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75. ^ 75.0 75.1 75.2 Maslin, Janet. Film Review; Prison Tale by Stephen King Told Gently, Believe It or Not.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9-23: C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76. ^ 76.0 76.1 76.2 76.3 Howe, Desso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 The Washington Post.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5). 
  77. ^ 77.0 77.1 Turan, Kenneth. Movie Review : 'Shawshank': Solid Portrayals But A Dubious Treatment. Los Angeles Times. 1994-09-23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 
  78. ^ 78.0 78.1 The Best and Worst of Stephen King's Movies – MSN Movies News. MSN. 2012-10-20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7). 
  79. ^ The 67th Academy Awards (1995)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80. ^ Winners & Nominees 1995. goldenglobes.org.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81. ^ The Inaugur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sagawards.org. Screen Actors Guild. 199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82. ^ Dutka, Elaine. DGA Nods: What's It Mean for the Oscars? : Movies: The surprising nominations of Frank Darabont ("Shawshank Redemption") and Mike Newell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may throw a twist into the Academy Awards. Los Angeles Times. 1995-01-24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83. ^ 83.0 83.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Presented at The Great Digital Film Festival. Cineplex Entertainment. 2010-02-07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84.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4-11-18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85. ^ Fleming Jr., Mike. Stephen King On What Hollywood Owes Authors When Their Books Become Films: Q&A. Deadline Hollywood. 2016-02-02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86. ^ 86.0 86.1 86.2 Whitmire, Lou. 'Shawshank' tree falls over. Mansfield News Journal. 2016-07-22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0). 
  87. ^ Victor, Daniel. Famed Oak Tree From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Toppled by Heavy Wind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7-2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88. ^ Child, Ben. Shawshank Redemption tree split in half by storm. The Guardian. 2011-08-0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3). 
  89. ^ Martz, Linda. Last of ‘Shawshank Redemption' tree cut up. WKYC-TV. 2017-06-17 [2017-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8). 
  90. ^ 'Shawshank' oak tree merchandise for sale during 'Shawshank Hustle' in Mansfield. NEWS CENTER Maine. 2017-06-17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8). 
  91. ^ 91.0 91.1 Bennett, Tara.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t 25: Frank Darabont on His Return to the Real Shawshank. IGN. 2019-09-2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92. ^ Glasser, Susan. 'Shawshank' 25th anniversary: How movie redeemed Mansfield's notorious Ohio State Reformatory. Cleveland.com (Advance Local Media). 2019-07-21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93. ^ 93.0 93.1 93.2 Pincus-Roth, Zachary. The unlikely greatness of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5 years lat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19-08-29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94. ^ Brookbank, Sarah. Shawshank Redemption cast to reunite in Mansfield for 25th anniversary. USA Today. 2019-03-08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95. ^ Schmidt, Ingrid. Shawshank 25 - The Movie's Impact In Mansfield. WMFD-TV. 2019-08-18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96. ^ Tuggle, Zach. Memories aplenty during Shawshank's 25th anniversary. Mansfield News Journal. 2019-08-17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97.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otten Tomatoes.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98.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99. ^ IMDb Top 250 Movies. IMDb.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2). 
  100. ^ America's Greatest Movies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9). 
  101.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102. ^ AFI's 100 Years...100 Cheer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103. ^ AFI's 100 Years...100 Heroes & Villains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15). 
  104.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13). 
  105. ^ AFI's 100 Years...100 Songs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8). 
  106. ^ AFI's 100 Years of Film Scores (PDF).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05). 
  107. ^ 101 Greatest Screenplays.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est.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108. ^ Film4's 50 Films To See Before You Die. Film4. [2010-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7). 
  109. ^ Hollywood's 100 Favorite Film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6-2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110. ^ Robey, Tim. From Shawshank to Scum: the 20 best prison movies ever made. The Daily Telegraph. 2017-07-2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111. ^ 50 best movies of all time. USA Today (Gannett).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3). 
  112. ^ Edwards, Rich. The 25 best movie endings of all time, from Casablanca to Avengers: Infinity War. GamesRadar+. Future US. 2019-08-1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113. ^ Dunaway, Michael. The 90 Best Movies of the 1990s. Paste. 2012-07-10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114. ^ Nicholls, Owen. 9 Best Films Of The 90s. NME (TI Media). 2012-05-1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115. ^ The 50 Best Movies of the '90s. Complex. 2013-06-22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116. ^ Nunziata, Nick. The 100 Best Movies Ever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4). CHUD.com. 2014-12-29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117. ^ Horner, Rachel. Top 50 Movies From the '90s. MSN. 2015-11-12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118. ^ Welk, Brian. 90 Best Movies of the ’90s, From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to ‘The Matrix’ (Photos). TheWrap. 2017-07-1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119. ^ Sciarrino, John. The 30 Greatest Movies Of The '90S, Ranked. Maxim. 2017-04-0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 
  120. ^ Kreps, Daniel; et al.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of the Nineties. Rolling Stone. 2017-07-12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121. ^ Branch, Chris. Stephen King Though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Screenplay Was 'Too Talky'. The Huffington Post (Verizon Media). 2014-09-24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122. ^ Gilbey, Ryan. Film: Why are we still so captivated?. The Sunday Times. 2004-09-26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123. ^ Harris, Will. Bob Gunton on Daredevil, Greg The Bunny,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A.V. Club. 2015-06-20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124. ^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Empire. 2017-06-2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125. ^ Green, Willow.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Bauer Media Group). 2008-10-03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126. ^ Shawshank is 'best ever film'.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6-01-27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127. ^ Your favourite movies!. BBC Radio 1 (BBC). 2011-03-10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128. ^ Shawshank Redemption voted 'best Oscars also-ran'. The Independent. 2013-02-08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 
  129. ^ Morgan Britton, Luke. Top 10 films to watch on a flight revealed. NME (TI Media). 2017-09-18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130. ^ Nordyke, Kimberly. New Zealand's favourite film is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airfax Media. 2015-07-02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131. ^ Sharf, Zack. Tim Robbins Blames ‘Shawshank’ Box Office Flop on Title No One Could Remember. IndieWire. Penske Business Media. 2019-10-15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132. ^ Yenisey, Zeynep. 25 Facts Abou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You Probably Didn't Know. Maxim (Maxim Media). 2019-09-10 [202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1).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