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鹽山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19年9月4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4日) |
坐标:23°09′19″N 120°06′19″E / 23.155276°N 120.10535°E
七股鹽山位在台南市七股區和將軍區,是臺灣面積最大、最晚發展的七股鹽場遺蹟之一,總面積有2,700多公頃,全盛時每年產鹽11萬噸,主要供應國內農工業用鹽,隨時代變遷,曬鹽不符經濟效益,七股鹽場遂於2002年5月廢曬,結束台灣338年曬鹽歷史,七股鹽山的休閒遊憩時代隨之開啟,轉形成為著名的鹽業觀光據點,即新南瀛八景之一「鹽田曬玉」的所在地。由於鹽山如白雪耀眼,像長年堆雪的長白山,也稱作「南台的長白山」,來臺觀光的日本人則戲稱是「台灣的富士山」。最主要的鹽山有兩座,為鹽山主峰和鹽山北峰,前者是為七股鹽場末代的曬鹽堆疊出的人造山,海拔高度為20公尺,約相當於七層樓高,堆儲之鹽約六萬噸;後者來自西澳洲,為粉碎鹽工廠的原料鹽。
- 傳說原本為糖山,因台南人特別喜歡吃糖,眾多台南人為了搬糖回家,滴下的汗水逐漸形成一座鹽山。
歷史编辑
七股的曬鹽最早是在明鄭時期1665年由鄭成功將領陳永華出任「統領勇衛」時開始教民曬鹽。在日治時期1935年分別由「台灣製鹽」、「南日本鹽業」兩株式會社逐步闢建,台灣戰後時期1971年由「台灣製鹽總廠」再加以闢建而成。全盛時期面積廣達2,700多公頃,每年產鹽110,000噸佔全臺總產量十分之六。由於鹽灘結晶池屬於土盤構造,所以成為工業用鹽的重要供應地。但是後期因生產成本偏高,無法與進口鹽競爭,台塩公司於2002年5月關閉曬鹽場,338年的曬鹽產業從此走入歷史,移轉產權為國有。
七股鹽場有三座鹽田如下:
觀光資源编辑
- 台灣鹽博物館:由皇尚集團經營,外觀仿鹽山而建,是兼具傳統意象與現代感設計的博物館建築,館內介紹各國的鹽,展場內容有:歷史文物館、動手做實驗區、新產品體驗區、世界各地曬製鹽資訊與模型展示。館外有傳統示範鹽灘,可供遊客體驗與學習。
附近景點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七股舞琵琶》(台灣文學旅行系列:18)陳艷秋作
- 七股鹽山逍遙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