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曆法)

(重定向自上元積年

是中國古代曆法時間單位。指之歲數(回歸年數)與12個歲星紀年之最短循環週期[1]。又稱曆法起算的理想基準點(曆元)為上元[2],上元至編曆時的年數為上元積年。推算上元積年的制曆方法始於《三統曆》。歷代為求精確而數值逾億[3],故統天曆虛設上元積年,一直到《授時曆》終廢上元積年[4]

文內注釋 编辑

  1. ^ 後漢書. 卷93志第三《律曆下》: 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歲首也,月首也。至、朔同日謂之,同在日首謂之,蔀終六謂之朔又復謂之元。
  2.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武家璧:論浙大楚簡《四日至》的天文曆法內涵及其意義(上).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曆法的起算點「上元」規定為一種理想狀態:即日月五星同時起於某一初度(0點),..假定歲星與太陽位於同一起點,故歲星次度實際等效於太陽躔度。
  3. ^ 淳祐曆
  4. ^ 曲安京. 中国历法与数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