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語: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缩写:SMC)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当局[1]。1854年7月11日,依据新修订后的《上海土地章程》(英語:The Code for Municipal and Land Regulations),由上海租地人会选举产生首届工部局。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后停止存在。
上海公共租界機構 |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 |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 |
![]() |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854年7月11日 |
前身機構 | 道路碼頭委員會 |
解散時間 | 1943年 |
後繼機構 | 上海特别市政府 (汪政府)第一区公署 |
机构驻地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
格言 | Omnia Juncta In Uno(合众为一) |
机构首长 | 董事会总董: James Lawrence Man(首任) 岡崎勝男(末任) |
授權法源 |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
历史编辑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滿清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公共租界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其后开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公共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结束。
结构编辑
董事会编辑
在规模最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1870年以后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為無給職。董事互选产生总董。
英国人始终占据工部局董事会大多数席位,美国人通常占据1-2个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为德国人保留一个席位;1915年以后,这个席位转给了日本人。1928年,3名华董(贝淞荪、袁履登、赵晋卿)经选举首次进入董事会;1930年,又增至5名。虞洽卿、刘鸿生后来曾当选华董。
1924年,美国人首次出任工部局总董。
工部局还设有许多的专门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咨议机构:
- 警备委员会(Watch Committee)
- 工务委员会(Works Committee)
- 财务委员会(Finance Committee)
- 卫生委员会(Health Committee)
- 銓叙委员会(Staff Committee)
- 公用委员会(Public Utilities Committee)
- 音乐委员会(Orchestra and Band Committee)
- 交通委员会(Traffic Committee)
- 学务委员会(Education Committee)
- 图书委员会(Library Committee)
- 房屋估价委员会(Rate Assessment Committee)
执行机构编辑
所在地编辑
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兴建新楼,1922年11月16日竣工,占据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4条马路之间的区域12亩地。该楼1945年-195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现在仍为上海市许多市级机关使用。
标志编辑
類別 | 政府旗(陸) |
---|---|
比例 | 1:2 |
名稱 | 一战後的版本 |
工部局局旗于1868年设计,1869年4月啟用[2],设计者是工程师奥利弗先生[3],为白底长方形,对角线交叉为红色X字,中心绘制有工部局的纹章。該纹章呈圆形,外圈文字为:“上海市政府”(英語:Shanghai Municipality,亦有版本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内圈为拉丁文格言“合众为一”(拉丁語:Omnia Juncta In Uno),圈内空白处为汉字“工部局”。
中間Y型交叉上繪製有12個國家當時使用的國旗或民用旗樣式,左上方為 英国、 美國、 法國、 普魯士王國,右上方为 俄羅斯帝國、 丹麥、 意大利王國、 葡萄牙,下方為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 奥匈帝国、 西班牙、 荷蘭。
國旗錯亂問題编辑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政局紛亂、變動頻繁,但當局幾乎從不更新旗上國旗,導致去到租界歷史後期,旗上的國旗經已錯漏百出,泰半已無法再正確代表原來國家。觀察租界旗上的國旗,猶如已讀了半部歐洲近代史史書。
普魯士王國:1871年統一為 德意志帝国,但當局並無換上新的紅白黑帝國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意志帝國宣戰,將代表德國的普魯士國旗於旗上移除並塗白,為租界成立以來唯一一次對旗幟的改動。戰後,德意志帝國戰敗投降,其在華租界利益根據凡爾賽和約交予 大日本帝国,但租界旗幟依然沒有更新,被移除的普魯士旗空位依然留白,直至租界成為歷史。
俄羅斯帝國:1917年,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沙俄並建立Template:Soviet Russia,但當時北洋政府拒不承認,依然奉白俄為正朔,故此沒有更動國旗。後來北洋軍被國民政府北伐消滅,其出於對蘇援感恩之心正式承認蘇俄,但蘇俄秉持反帝國主義原則放棄租界特權,故此國民政府亦沒有再對旗幟做出改動。
葡萄牙:1910年,共和黨人發動十月初五革命推翻 王室並建立 共和,亦更換了新的共和版紅綠國旗,但當局並無對其國旗作出相應更新。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租界成立之時 瑞典與 挪威仍尚存於一共主邦聯之下,挪威只屬從屬自治地位,外交事務由瑞典主導,故此租界旗亦採用瑞典版本,但邦聯於1905年解體,瑞典與挪威各自獨立,在華租界權益由瑞典全數繼承。但當局亦一如既往並無對其國旗作出相應更新。
奥匈帝国:其國旗構圖較為複雜,故此其政府決定以奧地利大公國國旗代表全國。一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決定對德意志帝國宣戰,將代表德國的普魯士國旗於旗上移除並塗白,然而,由於北洋政府宣戰目的只為奪回山東租界,故此只對德國一國宣戰,並無攻擊同盟國陣營內的其他國家,仍能與同屬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維持正常外交關係。故此,奧地利得以保留在華租界利益,而其國旗亦得以保留於租界旗上。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租界權益全由新生的 奧地利共和國所繼承,故此國旗亦順理成章過渡,無需更換。
意大利王國:奇怪地採用了民用旗版本,而非上有皇冠的 正式版本。推測可能是出於皇冠構圖過於複雜,不便繪製之故。
西班牙:所有國家中唯一棄正式國旗 而採用亞拉岡旗者,大概是其政府自知國內政局動盪,國旗更換頻仍,為避免頻繁換旗之麻煩,故此採用長期不變的民用商船旗。
历任总董编辑
- Edward Cunningham (25.5.1852 - 21.7.1853)[a]
- William Shepard Wetmore (21.7.1853 - 11.7.1854)[a]
- James Lawrence Man (11.7.1854 - 1855)
- Christopher Augustus Fearon (1855)
- William Shepard Wetmore (3.1855 - 1855)
- William Thorbun (1855 - 1856)
- James Lawrence Man (1.1856 - 31.1.1857)
- George Watson Coutts (31.1.1857 - 1.1858)
- John Thorne (1.1858 - 1.1859)
- Robert Reid (31.1.1859 - 15.2.1860)
- Rowland Hamilton (15.2.1860 - 2.2.1861)
- William Howard (2.2.1861 - 31.3.1862)
- Henry Turner (31.3.1862 - 4.4.1863)
- Henry William Dent (4.4.1863 - 25.4.1865)
- William Keswick (25.4.1865 - 18.4.1866)
- F.B. Johnson (18.4.1866 - 3.1868)
- Edward Cunningham (3.1868 - 2.4.1870)
- George Basil Dixwe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1870 - 4.4.1871)
- John Dent (4.4.1871 - 1.1873)
- Robert Inglis Fearon (1.1873 - 16.4.1874)
- John Graeme Purd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4.1874 - 1876)
- Alfred Adolphus Krauss (1876 - 1.1877)
- J. Hart (1.1877 - 16.1.1879)
- Robert "Bob" W. Little (16.1.1879 - 30.1.1882)
- H.R. Hearn (30.1.1882 - 1882)
- Walter Cyril Ward (1882 - 1883)
- Alexander Myburgh (1883 - 22.1.1884)
- James Johnstone Keswick (22.1.1884 - 22.1.1886)
- A.G. Wood (22.1.1886 - 1889)
- John Macgregor (1889 - 5.1891)
- John Graeme Purd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1891 - 1.1893)
- John Macgregor (1.1893 - 7.11.1893)
- James Lidderdale Scot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1893 - 26.1.1897)
- Edward Albert Probst (26.1.1897 - 21.4.1897)
- Albert Robson Burkill (12.5.1897 - 1.1898)
- James S. Fearon (1.1898 - 8.1899)
- 約瑟夫・韋爾奇, acting (3.8.1898 - 30.11.1898)
- 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8.1899 – 1.1900)
- 埃德伯特·安斯加·熙活 (8.1900 - 25.1.1901)
- 約翰·普倫蒂斯 (26.1.1901 - 25.1.1902)
- 威廉·喬治·貝恩 (25.1.1902 - 1904)
- 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1904 - 25.1.1906)
- 塞西爾·霍利德 (25.1.1906 - 24.8.1906)
- 亨利·凱西克 (24.8.1906 - 5.1907)
- 大衛·蘭杜 (5.1907 – 17.1.1911)
- 哈里·德·格雷 (17.1.1911 - 24.1.1913)
- 愛德華·查爾斯·皮爾斯 (24.1.1913 - 17.2.1920)
- 阿爾弗雷德·布魯克-史密斯 (17.2.1920 - 17.3.1922)
- H.G.西姆斯 (17.3.1922 - 12.10.1923)
- 費信惇 (12.10.1923 - 5.3.1929)
- 哈里·愛德華·亞諾德 (5.3.1929 - 1930)
- 歐內斯特·馬克納滕 (1930 - 22.3.1932)
- 亞歷山大·丹露帕·貝爾 (22.3.1932 - 27.3.1934)
- 哈里·愛德華·亞諾德 (27.3.1934 - 4.1937)
- 康奈爾·富蘭克林 (4.1937 - 4.1940)
- 威廉·約翰斯通·凱瑟克 (4.1940 - 1.5.1941)
- 約翰·海勒·利德爾 (1.5.1941 - 5.1.1942)
- 岡崎勝男 (5.1.1942 - 1.8.1943)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工部局机构. 上海租界志. 2003-08-28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印章和工部局局旗. 上海市檔案局. 2008-04-08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Flag of the World.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