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1]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2]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3]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4]

春秋戰國 编辑

春秋戰國時期共七組

两汉 编辑

两汉共十三組

三国魏晋南北朝 编辑

三国魏晋南北朝共五十六組

唐代 编辑

唐代共六十組

五代十國 编辑

五代十國共五組

宋代 编辑

宋代共五十八組

遼、金 编辑

元代 编辑

元代共八組

明代 编辑

明代約百組

清代 编辑

清代共六十余組

近現代 编辑

近現代共三十三組

跨朝代 编辑

跨朝代共十一組

注釋 编辑

  1. ^ 后汉书·许劭传》:“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2. ^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標榜之風,固然古已有之,然而於明為烈。明代文人只須稍有一些表現,就可加以品題,而且樹立門戶。”(《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 陈维崧:《与吴骏公书》
  4. ^ 吳偉業:《两郡名文序》
  5. ^ 《後漢書·郭杜蘇羊等傳贊》:“二蘇 勁烈,羊賈廉能。”
  6. ^ 《北史·蘇亮傳》:“亮少與從弟綽俱知名,然綽文章稍不逮亮,至於經畫進趣,亮又減之。故世稱二蘇焉。”
  7. ^ 鍾嶸《詩品》引羊曜璠之言說顏延之,“是顏公忌照之文,故立休、鮑之論。”
  8. ^ 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云:“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9. ^ 北齐书·魏收传》:“初,河间邢子才及季景与收并以文章显,世称大邢小魏,言尤俊也。”
  10. ^ 陈书·顾野王传》載:“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11. ^ 宋書·樂志》引王僧虔《论三调歌表》:“魏氏三祖,风流可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魏之三祖,氣爽纔麗。”
  12. ^ 《北史‧魏收傳》:“與濟陰溫子升、河間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
  13. ^ 《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
  14. ^ 晋书·刘琨传》:“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
  15. ^ 白居易《唐衡二首》之二:“致吾陳杜間,賞愛非常意。”
  16. ^ 梁肅〈秘書監包府君集序〉:“有唐故秘書監丹陽公包氏諱佶字幼正,……洎公與兄起居何,又世其業,競爽於天寶之後。一動一靜,必形於文辭。由是議者稱為二包。”
  17. ^ 辛文房唐才子傳‧包融》:“融,延陵人。……與參軍殷遙、孟浩然交厚,工為詩。二子何、佶縱聲雅道,齊名當時,號三包。”
  18. ^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右丞苏州趣味澄澹,若清风出幽。”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综论·体制》:“又嘗論五言,感興宜阮陳,山水閑適宜王韋。”
  19. ^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云:“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
  20. ^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
  21. ^ 舊唐書·劉禹錫傳》說劉禹錫“喜怒凌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時號二王劉柳”
  22. ^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23. ^ 胡應麟《詩藪》:“元白長篇,張王樂府。”
  24. ^ 《吳禮部詩話》:“三劉二曹,如負蝂升高,雖窮智力,要為有限。”
  25. ^ 楊維楨《赵氏诗录序》:“风、雅而降为骚,而降为《十九首》,《十九首》而降为陶、杜,为二李,其情性不野,神气不群……”
  26. ^ 新唐書·楊憑傳》:“(憑)長善文辭,與弟凝、凌皆有名,大歷中,踵踴進士第,時號三楊。”
  27. ^ 舊唐書·李紳傳》:“歲馀,穆宗召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
  28. ^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二云:“右王涯、令狐楚、张仲素五言七言绝句共作一集,号《三舍人集》。”
  29. ^ 《新唐书.薛元敬传》:“元敬,隋选郎迈之子,与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收为长离,德音为鸑鷟,元敬年最少,为鵷雏。”
  30. ^ 旧唐书·王勃传》:“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31. ^ 何焯《义门读书记》:“诗至明远,发露无余,李杜韩白皆出此也。”
  32. ^ 趙翼《甌北詩話》卷四:“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
  33.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至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
  34. ^ 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長卿常謂:‘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
  35. ^ 新唐书·刘晏传》載:“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36. ^ 《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飮,時號竹溪六逸。”
  37. ^ 唐摭言》卷十:“咸通末,京兆府解,李建州頻主京兆解試,時濤與許棠、張喬、俞坦之、劇燕、吳罕、張蠙、周繇、鄭谷、李棲遠、溫憲、李昌符謂之十哲。是年试,俱以次得之。是岁咸通末也。”
  38. ^ 芳林十哲之名首見於盧言的《盧氏雜說》。《太平廣記》卷一八一引《盧氏雜說》之《蘇景張元夫》條云: “開成會昌中,又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又有薄徒,多輕侮人。故裴泌應舉,行美人賦以譏之。又有大小二甲;又有汪巳甲;又有四字,言深耀軒庭也。又有四㐫甲。又芳林十哲,言其與內臣交遊,若劉曄、任息、姜垍、李巖士、蔡鋋、秦韜玉之徒。”;《唐摭言》卷九《芳林十哲》标题下自注:“今記得八人。其名为沈云翔、林绚、郑圮、刘业、唐珣、吴商叟、秦韬玉、郭薰……”;《唐才子传·郑谷》則误认郑谷等“咸通十哲”为“芳林十哲”。芳林十哲於諸書記載或有異同,已難確認真正的組成名單。詳見周勛初〈「芳林十哲」考〉,載《唐代文學研究》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年出版,頁213-224
  39. ^ 五代史補》卷三《馬希範奢侈》介紹更詳細:“马希范,武穆之嫡子。性奢侈,嗣位未几,乞依故事置天策府僚属,于是擢从事有才行者,有若都统判官李铎、静江府节度判官潘玘、武安军节度判官拓拔坦、都统掌书记李皋、镇南节度判官李庄、昭顺军节度判官徐收、沣州观察判官彭继英、江南观察判官廖图、昭顺军观察判官徐仲雅、静江府掌书记邓懿文、武平军节度掌书记李松年、镇南军节度掌书记衛曮、昭顺军观察支使彭继勋、武平军节度推官萧铢、桂管观察推官何仲举、武安军节度巡官孟玄晖、容管节度推官刘昭禹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實僅列出十七人。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記載:“倣唐太宗天策府文學館立學士員。路振《九國志》載李鋒、潘起、曹梲、李莊、徐牧、彭緻英、裴頏、何仲舉、孟玄暉、劉昭禹、鄧懿文、李弘節、蕭株、彭繼併拓拔桓等四人,凡十八人。”兩書或有不同,如再加《考異》列舉的曹梲裴頏等則超過十八人。
  40. ^ 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元祐,詩人叠起,一種則波瀾富而句律疏,一種則鍛煉精而情性遠,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
  41. ^ 赵翼《瓯北诗话》稱:“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
  42. ^ 楊萬里《延之寄詩和韻謝之》: “誰把尤楊語同日,不教李杜獨齊名。”
  43. ^ 宋史·姚兕傳》:“弟麟,亦有威名,關中號‘二姚’。”
  44. ^ 乔亿:《剑溪说诗》卷上
  45. ^ 宋史·常安民傳》:“董敦逸再為御史,欲劾蘇軾兄弟,安民謂二蘇負天下文章重望,恐不當爾。”
  46. ^ 王鞏《王氏談錄·二蘇草隸》:“二蘇皆工草隸,而舜欽先得名。”
  47. ^ 宋史·文苑傳七·汪藻》:“徽宗親制《君臣慶會閣詩》,群臣皆賡進,惟藻和篇,眾莫能及。時胡伸亦以文名,人為之語曰:江左二寶。”
  48. ^ 周之麟柴升編《宋四名家诗选》,輯蘇軾等四人之詩。
  49. ^ 《江西通志》卷一百六十《杂记二》曰:“宋豫章有四洪:朋﹑刍﹑炎﹑羽,皆黄山谷之甥也,皆能诗而位不显。”
  50. ^ 史梦兰《异号类编·联称》引《姓谱》:“宋欧阳彝,卢陵人,与兄弇、弈、弁俱有文采,时称四杰。”
  51. ^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
  52. ^ 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一〈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承平时,洛中有八俊,陈简斋诗俊,岩壑词俊,富季申文俊,皆一时奇才也。”
  53. ^ 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序录》:“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则私淑也。而周浮止、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
  54. ^ 王世貞《藝苑卮言》
  55. ^ 宋濂《柳待制文集.後記》曰:“天曆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元史·黃溍傳》稱柳貫、黃溍、虞集、揭傒斯為“儒林四傑”。
  56. ^ 宋犖《漫堂說詩》云:“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後則稱虞、楊、范、揭。”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云:“虞、楊、范、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
  57. ^ 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云:“攀龙才思劲鷙,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
  58. ^ 明史·文苑·王行傳》
  59. ^ 《筆精》
  60. ^ 《曝書亭集碑傳》載:“兄弟皆善畫;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各臻其妙。”
  61. ^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初三张:以宁、光弼、仲简。”
  62. ^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当弘、正时,李、何、王号海内三才。”
  63. ^ 明末有吳中三高士,見《江南通志·人物志》卷一六三;明初亦有吳中三高士,即韩奕王宾王履,見《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一八一。
  64. ^ 《明史·文苑·顾瑛传》載:“初,瑛与同里陈沂、王韋,号金陵三俊。”
  65. ^ 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与里人娄坚、程嘉燧并称曰练川三老。
  66. ^ 《靜志居詩話》
  67. ^ 乾隆十三年刻本《苏州府志》记载:“史元,字弱翁,自幼居柳胥村,天才隽拔,学有根底,与吴易、赵渙以古文词相切,有《东湖倡和集》,三人者,才气相埒也。”
  68. ^ 《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69. ^ 明史》卷八十二:“績學能文,與顧璘、徐禎卿稱江東三才子。”
  70. ^ 《甬上耆舊集》:“張時徹、屠大山亦里居,與欽投閒嘯詠,主一時文柄,人稱爲東海三司馬。”
  71. ^ 王世贞《艺苑巵言》:“自是我党有三甫。肖甫之雄爽流畅,助甫之奇秀超诣,德甫之精严稳称,皆吾所不及也。”
  72. ^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八:“明申涵光,字和圭,一字凫盟……涵光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
  73. ^ 沈德符《野获编·词林·翰林建言知名》:“嘉靖十九年,上偶疾不视朝,东宫官赞善罗洪先、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以上免朝颇频,各疏请来岁元旦,太子出御文华殿,受文武及朝觐官朝贺,上震怒……时人高之,又呼为翰林三直云。”
  74. ^ 明史·文苑傳一·高啟傳》載:“明初,吳下多詩人,啟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四傑。”
  75. ^ 俞憲輯《盛明百家詩》,收《廣中四傑集》一卷
  76.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王山人懋明》条:“同时有姚咨者,字舜咨,隐居锡山,教授乡里,与仅约初俱客于学士,日相倡和。时以子潜、舜咨及施子羽为锡山四友。”
  77. ^ 光绪《江西通志》一三七《刘一煽传》:“豫章有刘、余、邓三子,刘即斯陛、余名正垣、邓名履古。”陈田辑《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四·余正垣》:“徐巨源作《南州四子传》。四子者,刘斯陛士云、李奇平叔、邓履中左之、余正垣小星也。四子皆能诗。”
  78. ^ 周暉《金陵琐事》載:“羽伯陈公评青溪社中四子诗云:‘高汝州近思雄壮奇拔,马国学承道博雅典则,金文学子坤清新秀朗,金孝廉子有则兼总诸长,词义双美。夫金氏昆玉,尚有诗集,若高、马二公,人且不知其姓名也,况于诗乎。’”
  79. ^ 明史·文苑·唐時升傳》
  80. ^ 《明史》本傳:“時劉麟以知府罷歸,龍霓以僉事謝政,並客湖州,與郡人故御史陸崑善,而長興吳珫隱居好客,三人者並主於其家。珫因招一元入社,稱‘苕溪五隱’。一元買田溪上,將老焉。”
  81. ^ 《明史》卷一九四《劉麟傳》載:“正德初,進郎中,出為紹興府知府。劉瑾銜麟不竭謝,甫五月,摭前錄囚細故,罷為民。士民醵金贐不受,為建小劉祠以配漢劉寵,因寓湖州。與吳琬、施侃、孫一元、龍霓為‘湖南五隱’。”
  82. ^ 《四明談助》卷四六:“四明五老:宗正少卿王珩、朝儀蔣璇、郎中顧文、衡州薛朋龜、大府少卿汪思溫,宦遊略相上下,年俱七十餘,最為盛事”。
  83. ^ 杜登春《社事始末》:“先是吾松文会有昙花五子。先祖(杜乔林)与张侗初先生鼐、李素我先生凌云、莫涵甫先生天洪暨伯祖十远公名林同砚席。”
  84. ^ 李延昰,《南吳舊話錄》卷二十三“六人社”目下云:“幾社首唱六人”,實為七人,增李雯一人;王澐:〈昔友詠〉序文提到“雲間六子”,刪李雯,與幾社六子完全相同。清方文有《雲間五子詩》,題下自註:“刪李雯一首。”增朱宗遠一人,缺周立勳與杜麟徵。
  85. ^ 杨慎《病中永诀李、张、唐三公》詩後注云:“吴高河懋尝以杨弘山士云、王纯庵廷表、胡在轩廷禄、张半谷含、李中溪元阳、唐池南锜为杨门六学士,以拟苏门秦、黄、晁、张、廖略云。”
  86. ^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上卷“人部”:“张半谷含、杨宏山士云、王纯庵廷表、胡在轩廷禄、李中溪元阳、唐池南锜,此六学士也。又有吴高河懋,共为七子。”
  87. ^ 徐鼒小腆紀傳》卷九:“誼㳆字子斗,亦秦藩裔,太祖十世孫也。才情橫溢,富平李因篤亟稱之。華陰王宏撰,交誼㳆於青門。顧炎武聞而訪之,誼㳆已歿;子存杠出所箸述以見,炎武為序之。時有青門七子者,皆宗室之賢。”顧炎武《顧亭林文集》卷二:“七子者:惟㸌伯明、惟焢叔融、懷𡋧士簡、懷𡈾長生、懷䨈季鳳、誼瀄伯聞與子斗為七,皆號能詩。”
  88. ^ 《明史》,卷287,列傳第175,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89. ^ 《四库全书总目題要》卷一九二“西湖八社诗帖”載:“明嘉靖壬戌,闽人祝时泰游于杭州,与其友结诗社西湖上,凡会吟者八,曰紫阳社,曰湖心社,曰玉岑社,曰飞来社,曰月岩社,曰南屏社,曰紫云社,曰洞霄社。时泰与光州知州高应冕、承天府知府钱塘方九叙、江西副使钱塘童汉臣、诸生徽州王寅、仁和刘子伯、布衣仁和沈仕等分主之,以所作唱和诗集为此编,分春社、秋社二目。明之季年,讲学者聚徒,朋党分而门户立。吟诗者结社,声气盛而文章衰。当其中叶,兆已先见矣。”
  90. ^ 《明史·文苑传二·李梦阳》載:“梦阳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与何景明、徐禎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
  91. ^ 明史·文苑傳一·王行》: “初,高啟家北郭,與行比鄰,徐賁、高遜志、唐肅、宋克、徐堯臣、張羽、呂敏、陳則皆卜居相近,號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
  92. ^ 吴振棫《國朝杭郡詩鈔》:“講山年德既升,領袖群彦,王漁洋推爲西泠十子之冠。十子者,講山舆柴虎臣紹炳、睐際叔廷會、孫宇臺冶、張祖望網孫、丁飛禱澎、吳錦雯百朋、沈去矜謙、毛稚黄先舒、虞景明黄昊也。”
  93.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9):“胡世寧,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進士。性剛直,不畏強禦,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從官驕,世寧裁之。他日復請湖田,持不可。遷南京刑部主事。應詔陳邊備十策,復上書極言時政闕失。時孝宗已不豫,猶頷之。再遷郎中。與李承勛、魏校、余祐善,時稱‘南都四君子’。”
  94. ^ 《池北偶谈》卷十一
  95. ^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朱笈,字二亭,江都人。天性純篤。工诗,与朱青齐名,时称二朱。”
  96. ^ 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二: “汪懋麟,字季角,江苏江都人。与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
  97. ^ 周星誉《王君星諴传》載:“岁庚戌,补博士弟子员,与会稽李模(李慈铭)俱以诸生有名于时,号王李当道。”
  98. ^ 王士禎《池北偶谈》谓:“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宜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
  99. ^ 阮元《兩浙輔軒錄》載“俞寶華”曰:“陸宏定詩與兄嘉淑齊名,嘉淑字冰修,宏定號輪山,時有‘冰輪二陸’之目。”
  100. ^ 清史列传·文苑传》记载:“马曰琯,字秋玉,安徽祁门人,原江苏江都籍,诸生,候选知州。性孝友,笃于学,与弟曰璐互相师友,俱以诗名,时称扬州二马。”
  101. ^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七:“浙西先辈,多称湖州三炳、秀州二年。二年,指李斯年、良年兄弟,浙士皆能举其文行。”
  102. ^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 “ (法式善)爱画,朱青上、素人、野云时往来其门,号三朱。”
  103. ^ 柯汝霖《武林公馆考》云:“郎中丁澎宅,在盐桥。澎与弟景鸿、潆齐名,世有盐桥三丁之称。”(《云蠖斋诗话》)
  104. ^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七: “浙西先辈,多称湖州三炳、秀州二年。二年,指李斯年、良年兄弟,浙士皆能举其文行。三炳,人知有东甫士炳震耳。东甫所著《新旧唐书合抄》《廿四史四谱》,固为史学津梁;其弟炳巽降旃,有《补正水经注》;炳谦幼牧,说五法九政,受知浙督程元章。”
  105. ^ 邓之诚《清诗纪事·吴兆骞》条载,吴伟业以兆骞“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共目为江左三凤凰”。
  106. ^ 遼東三老有多種說法。戴亨《庆芝堂诗集》任瑷序:“余伏田里,闻辽东三老人声籍,甚思见其人,求其书读之,竟不可得。三老人者:李铁君、陈石闾、戴通乾也。”《清史稿·文苑传二》記:“陈景元,字石闾,汉军镶红旗人,诗拟孟郊、贾岛,有《石阁集》。与戴亨、长海为辽东三老。”
  107. ^ 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说:“华亭宋辕文征舆、尚木征璧、子建存标,陈大樽(子龙)所称三宋也。”
  108. ^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嘉道之間,蘇廷魁、陳慶鏞、朱琦為諫垣三直。”
  109. ^ 《皖诗玉屑》云:“庐州三怪,徐子苓孤僻,王谦斋放荡,而朱默存孤傲。”
  110. ^ 金埴《不下带编》卷一:“今士钵听称四明四子者,李东门瞰、郑南豁性、万西郭承觔、谢北溟绪章。”
  111. ^ 杨钟義《雪桥诗话》卷二
  112. ^ 吴修《〈两当轩诗集〉序》记: “君与同里孙观察渊如、洪编修亮吉、赵司马味辛齐名,世称‘孙、洪、黄、赵。’”
  113. ^ 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卷十一《蕭山四文士》;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西河同时,萧山包秉德、沈禹锡、蔡用光,皆淹贯博雅,时有‘包、毛、沈、蔡’之称,后三人皆以诸生老。”
  114. ^ 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云:“蒓客初名模,平子名章,因畇叔先生名星譽,於是蒓客更名星謨,平子更名星諴,與余五外祖涑人先生、外祖季況先生,稱五星。”
  115. ^ 沈梅史《重麟玉册》中《李曉碧傳》 後附記有云:“当时钱牧斋、吴梅林、龚芝麓、陈素菴、曹倦圃为江浙五不肖,皆蒙面灌浆人也。”
  116. ^ 《浙江人物简志·中》: “ (董剑)后又与林时对、周元初、高斗权、朱为“南湖五子社'。”
  117. ^ 谢元福:《粤西五家文钞序》,见《粤西五家文钞》卷首,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118. ^ 《清史稿·文苑·陳恭尹傳》:恭尹“久之歸,主何衡家,與陶窳、梁無技及衡弟絳相砥礪,世稱'北田五子'。”
  119. ^ 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义政堂咏顾玉蕊”条云:“……招诸女作蕉园诗社,有《蕉园诗社启》。蕉园五子者,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及女云仪也。”土默热《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一文稱:“‘蕉园吟社’的前期组织者是顾玉蕊,参加者有著名女诗人徐灿和柴静仪,林以宁,朱柔则等,号称‘蕉园五子’;后期的组织者是林以宁,参加者有钱凤婉,钱凤纶,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李淑等,号称‘蕉园七子’。”
  120. ^ 清稗类钞·考试类》:“其客冯文毅公邸第者,世称为九等上上之选,呼曰佳山堂六子,其实亦不尽然。六子为钱塘吴农祥、王嗣槐、海宁徐林鸿、仁和吴任臣、萧山毛奇龄、宜兴陈维崧也。”
  121. ^ 《四库全书总目·浙西六家词提要》: “所選為國朝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李符、沈岸登、龔翔麟之詞。翔麟,仁和人。其五人皆嘉興人。故稱浙西六家。”
  122. ^ 《清史稿·儒林·宋之盛传》称其“国变后,足不入城市,结庐髻山,与同里查撤、吴一圣、余晖、查世球、夏伟及门人周祥發讲学,时称髻山七隐”。
  123. ^ 《清稗类钞·文学类》載:“其後繼起者,有前七家、後七家、前十家、後十家之目。前七家者,華亭宋徵輿、錢芳標、無錫顧貞觀、新城王士禎、錢塘沈豐垣、海鹽彭孫遹、滿洲性德也。”
  124. ^ 清史稿·文苑·宋琬传》:“始琬官京师,与严沉、施闺章、丁澎辈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
  125. ^ 《清史稿·文苑·趙翼傳》:“其同里學人後於翼而知名者,有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黃景仁、楊倫、呂星垣、徐書受,號為'毗陵七子'。 ”
  126. ^ 吳鼒:《八家四六文鈔》
  127. ^ 王寿荣:《后八家四六文钞》
  128. ^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程可则》;吴之振《八家诗选》有陳廷敬,無汪琬。
  129. ^ 李陈玉《魏里八子序》曰:“魏里有‘八子’:魏学濂、学洙、学渠……钱继振……郁之章……蒋玉立、吴亮中……曹尔堪……倡予和汝,结社鹤湖之阴。”
  130. ^ 《清稗类钞·文学类》載:“其後繼起者,有前七家、後七家、前十家、後十家之目。前七家者,華亭宋徵輿、錢芳標、無錫顧貞觀、新城王士禎、錢塘沈豐垣、海鹽彭孫遹、滿洲性德也。……更益以華亭李雯、錢塘沈謙、宜興陳維崧三家,遂為十家。”
  131. ^ 清代文壇流行各式各樣的“十子”講法,但結社成員皆大同小異,如“长安十子”、“都门十子”、“都中十子”、“都下十子”、“辇下十子”、“金台十子”、“诗中十子”、“海内十子”、“京师十子”、“燕山十子”、“康熙十子”等。《清史稿·文苑·尤侗传》:“曹禾,字颂嘉,江阴人。……与田雯、宋荦、汪懋麟、颜光敏、王又旦、谢重辉、曹贞吉、丁澎、吉封齐名,称诗中十子。”陶孚尹《欣然堂集》卷四《曹峨嵋寓斋再饯赋别》首句“南曹端爱我”,自注:“时‘都门十子’俱以诗名,峨嵋于中称‘南曹’。”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江都汪蛟门(懋麟),‘辇下十子’之一也。”詳見朱则杰《“长安十子”考辨》。另王士祯《居易录》 卷五有葉峰,無葉封。
  132. ^ 郑逸梅《艺林散叶》:“淮上三杰,一张雪抱,一周实丹,一周人菊,三杰皆籍隶南社,以诗文鸣于时也。”
  133. ^ 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王秋垞、周岐隐、周采泉、忻鲁存、潘文本、宋少芬、戴雪棹、孙兆梅、王荫亭、陈寥士,均擅诗,为东社十子。”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