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 (書)

著作
(重定向自人性论

人性論》(英語: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是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出版於1739年至1740年的著作。該書被許多人認為是休謨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1]

歷史 编辑

1734至1737年,休謨開始寫《人性論》。到1739年初,《人性論》第一卷《論知性》與第二卷《論情感》以匿名出版。1740年,《人性論》第三卷《論道德》以匿名出版。[2]

內容 编辑

休謨於此書中,探究人性。休謨於第一卷中,探究人類本性的認知能力。第二卷中,休謨探究人類的本性的激情。第三卷中,休謨指出,於人類本性中,道德來自情感。

休謨指出,人類的感知分為印象和觀念,印象包括強烈的刺激,如情緒,感官和情感,而且人們認為,觀念只是沒有情感運動的圖像。思想和印象密切相關,簡單的想法來自簡單的印象,印像是創造想法的基礎。印象可以分為感覺印象和反思印象,但前者出現在人類心理學中,來自不明原因,後者則出於理念。因此,休謨認為,這種印象首先會激發感官,使人們感受到快樂等等,即使在印象消失後仍然留意的是休謨。這使得該想法可以使印象重現,記憶已知事件和想像未知事件。想像力帶來了思維和功能的複雜工作,同時遵循相似性,方法和因果關係三個概念的規律。這個法則是思想法則,根據這個定律,關係,方面和實質這三個概念作為複雜的思想被賦予人類。

根據這些論點,休謨以相似性,身份,時空關係,數量比例,自然程度,反對和因果關係的順序檢驗七種哲學關係。然後他指出,這種信念的作用是將個人印象與人類聯繫起來或將其結合起來。休謨不僅分析了理解,還分析了情感方面,並對感官的印象進行了詳細分類。首先,印像大致分為感官印象和身體快感,而反思性印像是次要印象,是靜態的印象,用於識別良好的外觀和動態的印象,區分愛情和滿足感。它是分開的。此外,情感也與直接情緒和間接情緒區分開來,例如來自善惡的慾望或快樂,厭惡,悲傷,喜悅,希望,恐懼,絕望,信念,直接情感和驕傲,吞嚥,榮譽,虛榮,愛據說有間接的感覺伴隨著嫉妒,憐憫,惡意和寬容等多重特徵。關於道德問題,休謨考察了積極和不公正是由於印像或想法,並指出它是感覺而不是被概念所掌握的東西。在此基礎上,美德是對自己的安慰,對他人的一種安慰,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對另一些人的安慰,以及在最後一類中包含的善意和正義,同時被分為四個社會重要性它被評估為一種美德。

參考文獻 编辑

  1. ^ The book has appeared in many edition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See Hume, David. Selby-Bigge, L.A.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881888 [30 June 2014].  via Archive.org; Hume, David. Green, T.H.; Grose, T.H.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Being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Reasoning into Moral Subjects &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1.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821882. ; Hume, David. Green, T.H.; Grose, T.H. , 编.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Being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Reasoning into Moral Subjects &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2.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821882 [30 June 2014].  via Archive.org
  2. ^ 休姆與《人性論》. 五南. [201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