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1948年4月9日,猶太復國主義準軍事組織伊爾貢和莱希的約120名武裝份子試圖佔領耶路撒冷附近的代爾亞辛村。當時該村約有600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事件發生於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行將終止之時,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正處於內戰。在戰鬥中,約107名村民被槍殺或被手榴彈炸死,其中包括婦孺。[1]有部分村民被武裝份子載至西耶路撒冷邊界,後步行入境東耶路撒冷。伊爾貢及莱希方面有4人死亡、約35人受傷。在事件發生的四天後,即1948年4月13日,阿拉伯部隊對猶太人實施了報復性襲擊,即哈達薩醫療車隊大屠殺,共造成79人(猶太人與一名英國士兵)死亡。[2]
日期 | 1948年4月9日 |
---|---|
地点 | 巴勒斯坦託管地代爾亞辛村 31°47′12″N 35°10′42″E / 31.78667°N 35.17833°E |
参与者 | 伊爾貢、莱希,以及代爾亞辛村村民。 |
结果 | 代爾亞辛村被猶太武裝勢力接管,這次暴行引發1948年巴勒斯坦大逃亡 |
死亡 | 107名阿拉伯村民 4名猶太武裝份子 |
屠殺案為以阿衝突的關鍵事件。當時最大的猶太武裝組織哈加納譴責這次攻擊。猶太事務局曾致道歉信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遭到回絕。屠殺事件使阿拉伯各國插手介入巴勒斯坦,並在事發五週後發動第一次以阿戰爭。
代爾亞辛村
编辑代爾亞辛村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村莊,村民約六百名(另有謂為400至1,000人不等),全都信奉伊斯蘭教。村莊位於耶路撒冷西面一座山上,村民生活較為富裕,因村莊有石灰岩的採石場,村民可靠切割石灰岩維生。村民和附近的猶太人村莊相處融洽,特別是與隔著一個山谷的信奉正統猶太教的吉瓦特掃羅村村民。據稱在代爾亞辛村遭入侵時,有吉瓦特掃羅村的人曾試圖幫助代爾亞辛村的村民。
事件背景與入侵過程
编辑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分治巴勒斯坦的第181號決議,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英國結束託管巴勒斯坦後各自建立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猶太人方接受決議,但阿拉伯方拒絕並認為聯合國無權干預當地事務,隨後當地猶太裔與阿拉伯裔居民隨即爆發劇烈衝突。[3]
入侵於4月9日上午開始。伊爾貢與萊希的戰士缺乏準備,又以為村民會逃離,卻遇到村民頑強抵抗。戰士靠逐戶入侵,每戶從門口和窗戶拋入幾個手榴彈,如此緩慢前進。後來一批炸彈從基地運到,於是他們開始以炸開房屋入侵。上午約10時哈加納的一隊帕勒馬赫精銳部隊坐裝甲車到來,帶來兩吋的迫擊炮支援。莱希一個指揮說帕勒馬赫部隊一小時就做到他們數小時做不到的。上午11時作戰結束。
據帕勒馬赫部隊一個情報官稱,戰事結束後伊爾貢和莱希的戰士在村內大肆搜掠,把能搶的東西都搶走。他們互相炫耀戰利品和殺死的人數。在下午2點,一群猶太人村民從吉瓦特掃羅村來到,大罵那些戰士是搶匪和殺人兇手,質問他們為何要殺害和平的村民。戰士曾打算把被俘的村民殺光,但被吉瓦特掃羅村的村民阻止。[4]
事後反應
编辑代爾亞辛村的殘暴屠殺令很多阿拉伯人恐懼,促使更多阿拉伯人逃離巴勒斯坦。屠殺案令阿拉伯國家群情激憤。1948年4月13日,爆發了阿拉伯部隊實施的哈達薩醫療車隊大屠殺作為報復:替耶路撒冷斯科普斯山(Mount Scopus)的哈達薩醫院提供運輸服務的醫療車隊在路上遭到阿拉伯民兵的狙擊:阿拉伯武裝先是用地雷阻止了車隊的前進,隨後對車上的乘客進行掃射,該事件造成包含猶太裔醫師、護士、病人、實習生與一名英國士兵共79人死亡。同時阿拉伯世界對即將建立的猶太國的排斥也達到高峰,導致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諸國向以色列開戰,繼而發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在伊爾貢高層梅納赫姆·貝京到訪紐約期間,1948年12月2日,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8位美國猶太裔學者,致函紐約時報(发表在12月4日),嚴詞譴責伊爾貢和其後改組而成的赫魯特黨,並舉出代爾亞辛村大屠殺為事例,說明伊爾貢的「法西斯本質」。[5]
參考
编辑- ^ Kana'ana and Zeitawi, The Village of Deir Yassin, Destroyed Village Series, Berzeit University Press, 1988.
- ^ Hadassah medical convoy massacre. Wikipedia. 2024-06-07 (英语).
- ^ Arab–Israeli conflict. Wikipedia. 2024-06-15 (英语).
- ^ Interview with Meir Pa'il, BBC 19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ew Palestine Party: Visit of Menachem Begin and Aim of Political Movement Discussed (PDF). The New York Times. 4 December 1948 [3 August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