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通河金朝開鑿的一條運河,全長250多公里,最初南起山東梁山安山西南,北至臨清。後將會通河以南至徐州一段的濟州河以及泗水也稱為會通河。運河上共有三十一個水閘。

明朝初年,會通河三分之一的河段因淤塞無法通航。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下令工部尚書宋禮疏通會通河,會通河首要問題為水源不足,宋禮採用汶上县农民、民夫队长白英的建議,修築埋城與戴村坝,橫截汶水向南,經河面最高端汶上县南旺分水,流入運河,且使黃河不會影響漕運。再由南旺北流入卫河、设水闸,南流至济宁、经水闸通淮泗[1]

後來南段再次淤塞。隆慶萬歷年間,運河南段河道遷至昭陽湖以東,昭陽湖以西的舊南段河道廢棄。清朝時會通河又被視為鲁运河的一段。清朝末年,會通河僅剩濟寧以南尚可通航[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明史》(卷153):“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絕安山湖,會通遂淤。永樂初,建北京,河海兼運。海運險遠多失亡,而河運則由江、淮達陽武,發山西、河南丁夫,陸輓百七十里入衛河,歷八遞運所,民苦其勞。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餘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於是命禮及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往治之。禮以會通之源,必資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築堽城及戴村壩,橫亙五里,遏汶流,使無南入洸而北歸海。匯諸泉之水,盡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達臨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因相地置閘,以時蓄泄。自分水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置閘十有七,而達於衛;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閘二十有一,而達於淮。凡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民三十萬,蠲租一百一十萬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馬常泊,以益汶。語詳《河渠志》。是年,帝復用工部侍郎張信言,使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會金純,浚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復舊黃河道,以殺水勢,使河不病漕,命禮兼董之。八月還京師,論功第一,受上賞。潘叔正亦賜衣鈔。”
  2. ^ 《水利大辞典》. 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