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位置在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寺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为明代重建的伽蓝殿;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有正殿。
山门和影壁编辑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悬山顶。
佛光寺大殿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单层四阿顶,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橼。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平面柱网,内外柱等高,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殿内遗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画和题记。
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东大殿南侧有六角形砖塔一座,名祖师塔,是北魏时期建筑的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佛光寺祖師塔和崇福寺北魏石塔是中國僅存的兩座北魏多層石塔。
佛光寺内有两座唐代石经幢,一座在前庭,为唐乾符四年(877年)建造,高4.9米。另一座在大殿前,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高3.2米,幢身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佛光寺内还有明末所建的珈蓝殿、大殿两侧配殿:万善堂和关帝庙以及厢房等建筑。
佛光寺外还有六座墓塔,其中寺东山坡上三座:无垢净光塔,唐天宝十一年建;大德方便和尚塔,唐贞元十一年建;智远和尚塔,晚唐建。寺西北有塔三座:解脱禅师塔,唐长庆四年建;杲公和尚塔,金泰和五年建;无名砖塔,年代不详,疑为明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