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混合梵文

佛教混合梵文(英語:Buddhist Hybrid Sanskrit,縮寫為BHS),也被稱為佛教梵文混合梵文,現代語言學者,對於佛教經典中使用的梵文所做的分類,屬於中古印度-雅利安語的分支。它大致上類似於古典梵文,但是混入了許多俗語方言。

歷史起源 编辑

在此之前,佛教教義一般並未以印度教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作紀錄。在佛陀時代,使用這種語言的教學被限制在吠陀經的研究中[1]。儘管釋迦牟尼佛可能熟悉現今所謂的梵語,但他的教學顯然最初是以當地語言宣傳的。他曾經反對將他的教學翻譯成吠陀語,認為那樣做是愚蠢的,吠陀語當時已經是一種古老和過時的語言[2]。 在古代梵語語言學家波你尼的工作之後,梵語成為印度文學和哲學的主要語言。佛教僧侶開始適應這種語言,但仍受早期口頭傳統中原始典籍的梵文衍生方言的影響[3]。雖然對於這種語言與巴利語之間的關係有許多不同的理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梵語,巴利語與這種語言更為接近[4][5][6]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1. ^ Hazra, Kanai Lal.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D.K. Printworld Ltd., New Delhi, 1994, page 12.
  2. ^ Hazra, page 5.
  3. ^ Edgerton, Franklin. The Prakrit Underlying Buddhistic Hybrid Sanskrit.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8, No. 2/3, page 503.
  4. ^ Edgerton, Franklin. The Prakrit Underlying Buddhistic Hybrid Sanskrit.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8, No. 2/3, page 502. "Pāli is itself a middle-Indic dialect, and so resembles the protocanonical Prakrit in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much more closely than Sanskrit."
  5. ^ Students' Britannica India. Popular Prakashan. 2000. pp. 145–. ISBN 978-0-85229-760-5.
  6. ^ Hazra, pages 15,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