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朴学大师。
俞樾 | ||
---|---|---|
![]() 晚年俞樾 | ||
大清翰林院编修
| ||
籍貫 | 浙江德清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荫甫,号曲园 | |
出生 | 大清道光元年十二月二日 1821年12月25日 浙江德清城關鄉金星村 | |
逝世 | ![]() 1907年2月5日 (85歲) 浙江杭州 | |
墓葬 | 俞樾墓(浙江杭州西湖三台山東麓) | |
出身 | ||
著作 | ||
|
生平编辑
俞樾四岁时从德清随父母迁居娘家临平姚氏,至三十二岁做官,寓居临平三十年,年轻时曾尝试补遗《临平记》,游览临平山水。[1]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賜進士出身。當時曾國藩是閱卷官,俞樾試帖詩的頭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得到曾國藩的大加賞識,認為詠落花而無衰瑟之意。
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後受咸豐皇帝賞識,咸丰五年(1855年)任河南学政。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从此不再出仕。
清光緒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資助買下蘇州一塊廢地,如曲尺形,他親自設計,利用彎曲的地形鑿池疊石,栽花種竹,建屋30餘楹,取《老子》“曲則全”句意,俞樾將其命名為“曲園”,自號曲園居士。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章炳麟、吴昌硕等人。
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族人俞恒润、俞恒泽、俞奎垣皆进士。
光緒32年(1906年)秋末,俞樾在受當時江蘇巡撫陳夔龍所托書寫並雕刻《楓橋夜泊》詩碑,現位於南京總統府煦園東長廊南端小亭,及蘇州寒山寺。[2][3]
主要著作编辑
苏州曲园
杭州俞樾墓
俞樾平生勤奮治學,著作極豐,曾國藩讚揚他“拼命著書”,有《春在堂全書》,二百五十卷。
文學著作:
- 《七俠五義》
醫學著作:
- 《內經辨言》
书信:
家庭编辑
- 父俞鴻漸,嘉慶二十一年科舉人,有《印雪軒詩文鈔》。
- 妻姚文玉。
- 胞兄俞林,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举人。
- 子俞祖仁。
- 女儿俞繡孫(1849-1882),著有《慧福樓幸草》一卷(俞樾序)、《慧福樓词》。夫苏州府、松江府知府許祐身。其女儿許之雯(1868-1898),著有《缃芸馆诗钞》(1899年,俞樾题识),她在《小园》诗中写道:“亭小随池曲,山低共树齐。春光何处最,红杏女墙西”。
- 孙儿俞陛云,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探花。原配妻彭見貞(祖父两江总督、兵部尚書剛直公彭玉麟,有《彭刚直诗集》,俞樾序)。
- 孙女俞慶曾(1865-1897),著有《繡墨軒詩詞》二卷(1897)(弟俞陛云、表妹許之雯等序,祖父俞樾作传,夫宗舜年跋)。夫宗舜年(字子戴),光緒十四年(1888)順天鄉試科举人,官至杭嘉湖道。俞慶曾在写给表妹許之雯的《浪淘沙 月夜西湖放舟》词中写道:“人静橹声柔,惊起闲鸥。楼台倒影晚烟浮。火树银花明月里,真到瀛洲。/ 回首忆前游,顿触离愁。蓬窗同倚话绸缪。清景依然人两地,湖水悠悠”。
- 曾孙俞平伯(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乳名僧宝),现代红学家;妻許寶馴(祖父許祐身)。
- 曾孙女俞琳;俞璡,字佩瑗(夫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郭則澐);俞玟(又俞珉),字佩珣(夫許寶蘅)。
- ^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十卷 卷十. 新星书局. 1987. OCLC 861920287.
- ^ 南京總統府內的楓橋夜泊碑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9/40480/359724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6-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參閲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俞樾 |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俞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