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此條目可参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此條目缺少或没有列出参考或来源,或者有未能查证的内容。 (2012年3月31日) |
每个元素使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古代已经发现了解的元素,已有现成的合适的汉字,故直接使用;近来新发现的元素则使用“左形右音”的形声方式命名。
从元素的偏旁部首能够反映出其性质和常溫下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和中华民国(台湾)的用字稍有不同。
由于汉语元素名称为单字,所以有时,口语中为了利于听清,会特意强调称为“某元素”,如“铜”称“铜元素”。
118号之后未命名的元素汉语常称为“某号元素”,如“119号元素”。
偏旁部首编辑
在中文元素命名法裡,每個化學元素用一個漢字命名,并用該字部首来表示此元素常溫(25攝氏度,77華氏度,或者298開氏度)時之物态:
傳統字编辑
金、银、铜、铁、锡、硫、汞、铅是古代就已知的元素,故無需造字,可直接使用。
磷之名称来自磷火一物,本作“粦”,后加石旁以符合元素命名规范。
碳之名称来自木炭、煤炭等物,本作“炭”,后加石旁以符合元素命名规范。
新字编辑
元素的名称是十九、二十世纪创造的,组成由一个部首和表示读音的部分。是在近代化学由西方进入中国后,遵循徐寿创造的中文命名原则。
音譯编辑
读音部分几乎全部是大约根据欧洲和北美洲现代或中古化学家或地方的名称(参见化学元素名称词源列表)的第一个音节,例如:
- Er(Erbium)=金+耳→铒
- Nd(Neodymium)=金+女→钕
- Eu(Europium)=金+有→铕
- K(Kalium)=金+甲→钾
- Na(Natrium)=金+内→钠
- W (Wolfram) =金+烏→鎢
- Sb(Stibium)=金+弟→锑(用第一音节的一部分)
- I(Iodine)=石+典→碘(用最后音节)
- Ar(Argon)=气+亚→氩(用第一音节的一部分)
- Sc (Scandium)=金+亢→鈧(用第一音节的一部分)
意譯编辑
少数部分元素中文名字是描述特色:
兩岸三地譯名差異编辑
清朝末年,至少有兩套化學元素命名方法。中華民國成立後,對當時的化學元素命名進行了改革。
由於兩岸分治的緣故,化學元素官方中文譯名的發布方分別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大陸,早年名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台灣,現已併入国家教育研究院)。因此,有11個化學元素採用了相異的譯名。港澳地區的化學元素官方中文譯名一般採用中國大陸繁體。
隨著20世紀80年代後期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學界恢復交流。另外,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97年正式宣布重新定名101-109号元素,因此101號及以後的化學元素中文譯名趨同,僅有部分繁簡轉換差異。
原子序數 | 元素符號 | 大陸簡體 | 香港繁體 | 台湾正体 | 元素發現年份 | 備註 |
---|---|---|---|---|---|---|
14 | Si | 硅 | 矽 | 矽 | 1824年 | 因為矽與硒、錫同音,1955年大陸將矽改為硅。 |
43 | Tc | 锝 | 鍀 | 鎝 | 1937年 | |
71 | Lu | 镥 | 鑥 | 鎦 | 1906年 | 因為鎦與硫同音,1955年大陸將鎦改為鑥。 |
85 | At | 砹 | 砹 | 砈 | 1940年 | 曾訛作鈪、銰 |
87 | Fr | 钫 | 鈁 | 鍅 | 1939年 | |
93 | Np | 镎 | 鎿 | 錼 | 1940年 | |
94 | Pu | 钚 | 鈈 | 鈽 | 1940-41年 | |
95 | Am | 镅 | 鎇 | 鋂 | 1944年 | |
97 | Bk | 锫 | 錇 | 鉳 | 1949年 | |
98 | Cf | 锎 | 鐦 | 鉲 | 1950年 | |
99 | Es | 锿 | 鎄 | 鑀 | 1952年 | |
104 | Rf | 𬬻 | 鑪 | 鑪(旧作⿰金拉) | 1968年 | 鑪原作为爐的異體字,簡化為炉;⿰金拉尚未被收入Unicode,且于2013年正式废止。 |
105 | Db | 𬭊 | 𨧀 | 𨧀(旧作⿰金都) | 1970年 | ⿰金都尚未被收入Unicode,且于2013年正式废止。 |
106 | Sg | 𬭳 | 𨭎 | 𨭎(旧作䤭) | 1974年 | 䤭于2013年正式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