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161年前—199年),字伯圭(出《劉寬碑陰》名字取自圭瓚一詞,文史多作伯珪,當取碑),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1],曾任前將軍,封

公孙瓒
前將軍
公孙瓒
國家东汉
時代東漢末年
主君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封爵
族裔
籍貫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
出生161年前
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
逝世建安四年
(199年)
易京(今河北雄县)

曾与刘备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烏桓鮮卑等交战,尽选白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以其之死归罪于袁绍,因此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

公孫瓚佔據幽州後,由於先前斬殺政見相左的漢室宗親劉虞以及日後的政略失誤,導致公孫瓚的人心和勢力逐步衰退。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2];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生平 编辑

豪族出身 编辑

公孙瓒生年不详,只知年长于161年出生的刘备。

公孫瓚是豪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侯某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

以義顯名 编辑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其(又作劉基)[3]下任御車。在劉其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白馬義從 编辑

公孫瓚任長史間以數十騎兵擊敗數百鮮卑騎兵,升為涿光和三國志)或中平後漢書)年間,因要討伐涼州賊被授與都督行事傳。後因討伐漁陽張純與遼西烏丸丘力居等有功,升為騎都尉。因烏丸貪至王率眾人降公孫瓚,公孫瓚被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公孫瓚組織數十擅射騎兵盡騎白馬,自號「白馬義從」。烏桓因此互相告知躲避白馬長史,並自此逃離塞外。

疏獷趫猛 编辑

公孫瓚因曾勸阻劉虞派兵助袁術,怕被袁術怪罪,因此派其從弟公孫越領千餘人,助袁術、孫堅陽城之戰反擊袁绍部下周昂,但公孫越為流矢所中而死,使公孫瓚為此遷怒袁绍。袁紹初欲以自身勃海太守印綬給與公孫瓚弟公孫範作為巴結,但公孫範轉為巴結公孫瓚。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範以勃海兵助公孫瓚率二萬人大破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斬首三萬人,生擒七萬餘人,公孫瓚升為奮武將軍,封。羅列袁紹十大罪狀,冀州諸城官員向公孫瓚投降。公孫瓚自行任命三州刺史,以嚴綱冀州刺史田楷青州刺史單經兗州刺史

  •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與袁紹發生界橋之戰,被袁紹將麴義擊敗,嚴綱陣亡。公孫瓚退回,屯軍勃海。
  •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不久就派兵與袁紹在龍湊開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還幽州
  •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派崔巨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驕奢忘善 编辑

先前劉虞之子劉和被袁術拘留時,公孫瓚為了答應袁術要求,而暗中勸袁術拘留劉和及其數千餘支援,公孫瓚因此和劉虞結怨。加上在針對外族的政策執行上,公孫瓚的討伐政策與劉虞的懷柔政策互相衝突,亦常破壞其上司的施政肆意殺伐。忍無可忍之下劉虞決定集結兵馬十萬餘人解決公孫瓚。然而從事公孫紀因公孫瓚同姓厚待,出賣劉虞把其計劃告知了公孫瓚。

公孫瓚當時因部眾分散在外,遂想逃脫。由於宅心仁厚的劉虞下令士兵不能焚燒民居,然其士兵不善戰事,導致久攻不下,公孫瓚急募得兵數百後縱火反擊,劉虞因而大敗只能逃往居庸。其後公孫瓚發兵追擊,只消三日就攻陷居庸俘虜劉虞。

同時董卓敗死,漢獻帝遣使者段訓欲增加劉虞的城邑,升公孫瓚為前將軍,封。但公孫瓚隨即誣蔑他早前與袁紹合謀意欲稱帝,並威脅來使段訓殺劉虞,也推段训為幽州刺史。斬首當天,公孫瓚說道:「若劉虞真的是天子,天就應該要以刮風大雨來相救。」,正好當時乾旱沒能下雨,得以藉此將劉虞斬於薊城。

至此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但殺害劉虞對公孫瓚的名聲做成重大的損害,部下向心力大減,對日後部下紛紛向袁紹投降埋下伏筆。

猶據自全 编辑

公孫瓚據有幽州後,力求快速發展己身勢力,迫害當地名士富商者甚眾,加以其任用親信多為小人,遂導致過去信任他的不少將才先後離開。

興平二年(195年),劉虞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在主君死後共同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起兵進軍幽州後與公孫瓚部將鄒丹大戰於潞河北部,陣斬鄒丹與其所部四千餘人,烏桓峭王及後借兵與劉虞遺子劉和,會合袁紹派遣的援軍,再於鮑丘大破公孫瓚軍,追斬二萬餘人,受此激勵,公孫瓚勢力下轄各地曾受過劉虞照顧的軍民們先後奮起,盡殺當地派駐長吏投奔劉和軍。

公孫瓚隨後更加強化易京的守備,自此堅守不攻,避門不出,甚至拒絕援救先前外派出去戍守各地的部將們,導致其盡皆被袁紹軍逐一擊破。

建安三年末(198年),袁紹親率大軍突破幽州防線,公孫瓚退保易京死守,並遣其子公孫續聯絡黑山軍首領张燕尋求援軍。建安四年初(199年),雙方商議後約定時間,點火為號,試圖裏外夾擊衝破袁紹軍包圍網。然事前截獲情報的袁紹反而將計就計,以火光為標的設下大批伏兵守株待兔。急於解圍的公孫瓚在城樓上見火光一亮,立刻率領殘軍出城,卻不料當場中伏,最終突圍失敗,退回城中心知無力回天後,遂領全族自殺。

家庭 编辑

编辑

  • 侯氏:侯某之女

兄弟 编辑

  • 公孙越:公孫瓚從弟。被公孫瓚派往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為流矢所中而死。
  • 公孫範:公孫瓚從弟。以勃海兵助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與公孫瓚一同敗走。

子女 编辑

  • 公孙续:公孫瓚之子,生卒年不詳。被公孫瓚派往黑山求張燕來救已遲,後疑似為屠各所殺。

部下 编辑

  • 嚴綱:被公孫瓚任為冀州刺史,界橋之戰時任白馬義從前部先鋒,被麴義臨陣斬殺。
  • 田楷:被公孫瓚任為青州刺史,曾在巨馬水之戰中領軍大破麴義,後與劉備共赴徐州救援陶謙。易京之戰時和袁紹軍決戰殉死。
  • 單經:被公孫瓚任為兗州刺史。
  • 鄒丹:被公孫瓚任為漁陽郡太守,後於潞河兵敗戰死。
  • 關靖:長史,易京之戰前曾力勸阻止公孫瓚出撃冀州。易京之戰時後悔其先前的勸阻誤導致己軍兵敗,遂與袁紹軍決戰殉死。
  • 劉備:平原令,與田楷共拒袁紹,與田楷到徐州陶謙抗拒曹操,後為陶謙部下,於其死後接管徐州而獨立。
  • 趙雲:最初於常山郡受鄉親所託,率領義軍叛離袁紹加入公孫瓚,並曾率領騎兵隨劉備駐守平原。後以替兄長奔喪為由借機脫離,建安五年(200年)時於鄴城再度復歸劉備麾下。
  • 田豫東州縣令,王門叛變時眾人欲降,親自上陣嚴詞痛罵王門,令其羞愧退兵。
  • 王門:叛變後獲得袁紹給與萬餘兵馬來攻,被田豫罵服退兵。
  • 范方:率領公孫瓚支援劉岱的部隊,後因劉岱聽從程昱之意見親近袁紹而遭撤回。
  • 季雍:公孫瓚麾下鄃縣令。初仕袁紹,後以鄃縣為籌碼,背叛袁紹加入公孫瓚得到援兵護衛。袁紹後遣部將朱靈發兵強攻,力戰後被其生擒。
  • 文則:建安四年初(199年),黑山賊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未至時,公孫瓚遣部將文則送信約定點火為號,途中不幸被袁紹軍俘虜而劫獲,令其反以此設伏大破己軍。
  • 李邵:時任鉅鹿太守,公孫瓚討伐袁紹時倒向公孫瓚,但反被董昭用計殺死。
  • 孫伉:於董昭擺平李邵時一同被殺。
  • 張吉:公孫瓚部將,董昭利用他散佈假情報擺平了李邵與孫伉。
  • 劉緯臺(算命的),李移子(賣布的),樂何當(小商販):公孫瓚拜把兄弟,都受公孫瓚親待。王粲《英雄記》有載。
  • 公孫紀:劉虞部將,因與公孫瓚同姓,被其以兄弟之禮相待。故而對他透露了劉虞的企圖,令公孫瓚得以搶先一步反殺。

艺术形象 编辑

演義記載 编辑

在演義中,公孫瓚猶如劉備恩人一般的存在。因與劉備有學友之誼,在討伐漁陽張舉張純之亂時就起用了劉備,後使其駐守平原

討伐董卓時,公孫瓚也參予其中,並接納劉備成為部將,同往會盟。汜水關之戰中,公孫瓚於袁紹面前引薦劉備,稱其為漢室之冑,袁紹乃賜座予劉備;虎牢關之戰中,公孫瓚部隊被指示前往參戰,在關東聯軍折損數將後,麾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與呂布於關前大戰,最後逼退了呂布。

關東聯軍因諸侯產生嫌隙而解散後,公孫瓚與袁紹圖謀合作奪取冀州,不料由袁紹捷足先登。公孫瓚派遣其弟公孫越至袁紹處求取冀州土地,袁紹反悔不與,甚至在其回程中派遣部將假借董卓名義,將之殺害;公孫瓚得知後勃然大怒,遣軍進攻袁紹,對峙於磐河。

序戰中,袁紹部將麴義驍勇善戰,一馬當先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瓚軍士氣低落而大敗;而後趙雲出現,加上劉備率領援軍適時到來,戰況隨之扭轉。兩軍在長期對峙後,接受了董卓的調停而撤兵。

董卓被王允與呂布暗殺後,在徐州又爆發曹操為報父仇而興兵的復仇戰,徐州牧陶謙聽從麾下謀士糜竺的建議,請求孔融為援軍,而孔融也推薦平原相劉備,於是劉備以此為契機,向公孫瓚借取趙雲與數千兵馬前往救援徐州。曹操因為長時間於徐州征戰,導致後防空虛,被呂布、陳宮、張邈等人奪取根據地,不得已而撤退,完成了救援使命的趙雲也帶著兵馬返回了公孫瓚處。

此後隨著劉備長期轉戰徐州,幾乎沒有與公孫瓚有任何聯繫。最終由曹操麾下的滿寵告知劉備,公孫瓚已敗於袁紹之手,死於易京的消息。

動漫作品 编辑

影视 编辑

評價 编辑

  • 魏攸:“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 袁绍:“超然自逸,矜其威诈。”(《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 三國志》作者陳壽:“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公孙瓚保京,坐待夷灭。」
  • 後漢書》作者范曄:「伯珪疏獷,武才趫猛。」;“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 乞伏昙达:“昔伯珪凭险,卒有灭宗之祸;韩约肆暴,终受覆族之诛。”(《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
  • 王勃:“区区公路,欲据列郡之尊;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瓒既窘毙,术亦忧终。”(《三国论》)
  • 洪迈:“公孙瓒筑京于易,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不知卫梯舞于楼上,城岂可保耶?”(《容斋随笔》卷十四)
  • 郝经:“瓒挟劲气,辄害宗子。百楼虽多,云胡不死。”(《续后汉书》)
  • 王夫之:“顽悍而乐杀者公孙瓒,而犹据土以自全。”(《读通鉴论》)
  • 柳从辰:“卓虽受诛,豪杰并起,跨州连郡如刘虞、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刘焉袁术吕布者,皆尝雄视一时,其权力犹足匡正帝室。”
  • 蔡东藩:“公孙瓒之致死,其失与袁术相同。术死于侈,瓒亦未尝不由侈而死。观其建筑层楼,重门固守,妇女传宣,将士解散,彼且诩诩然自夸得计。一则曰吾有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再觇时变。再则曰当今四方虎争,无一能坐吾城下。谁知绍兵骤至,全城被围,鼓角鸣于地中,柱火焚于楼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较诸袁术之结局,其惨尤甚!”

注释 编辑

  1. ^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2. ^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第六十三》:“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
  3. ^ 《太平御览》卷422引《英雄记》:“公孙瓒字伯珪,为上计吏。郡太守刘基为事被征,伯珪御重到洛阳,身执徒养。基将徙日南,伯珪具豚米于北邙上祭先人。

延伸阅读 编辑

[]

 後漢書·卷73》,出自范晔後漢書
 三國志·卷08》,出自陳壽三國志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