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

明代早期政治家、文学家、谋士
(重定向自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伯温以字行浙江省青田縣(今文成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1],傳為東漢明帝孫彭城考王劉道之後,南宋将领刘光世的后人。軍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詩人,通、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後人比作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2]他也是中国民间三大预言的作者,三大预言分别是《燒餅歌》、《金陵塔碑文》和《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

劉基
劉基像,取自清代上官週《晚笑堂畫傳》
劉基像,取自清代上官週《晚笑堂畫傳》
大明資善大夫上護軍、赠太师
爵位诚意伯
籍貫浙江青田縣(今属浙江文成县
族裔漢族
字號伯温
諡號文成
出生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
(1311-07-01)1311年7月1日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省文成县
逝世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
1375年5月16日(1375歲—05—16)(63歲)
浙江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省文成县
親屬劉璉劉璟
出身
  • 元元統元年(1333年)癸酉科進士
著作
Yin Yang

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環淵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日(1311年7月1日)[3] 浙江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武阳村,武阳村离当时青田县治约150里,是偏僻的山村。自幼聪颖异常,性情奇迈。

泰定元年(1324年:13歲),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4]

泰定四年(1327年:16歲),當時著名的理學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刘爚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5]

至顺年间(1330年5月 - 1333年10月:18歲 - 22歲),刘基考中进士,擔任江西行省瑞州高安縣的縣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亮[6]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歲)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7]。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8]。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归隐青田,在他47至50歲時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9]

輔佐朱元璋

编辑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東,刘基前往辅佐。

至正十九年(1359年:劉伯溫48歲),朱元璋攻下浙東,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10]。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信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谋,尽管说出来吧。”[11]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谋求东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龙湾,然后将其击败[12]。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基地,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龙兴路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1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劉伯溫51歲),刘基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14]。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15]。次年,刘基返回应天府,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驻扎在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刘基劝说道:“汉(陈友谅)、吴(张士诚)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这一天与陈友谅军决战。结果,陈友谅战败,在逃跑途中毙命[16]。其后,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谋划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17]

元年(1367年:劉伯溫56歲),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8]

洪武年间

编辑
 
刘基与时任中书左丞相李善长有隙,在李善长攻击下,刘基被迫告老还乡。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明太祖说:“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19]明太祖巡幸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20]

明太祖返京后,李善长便向明太祖诬告说刘基在坛壝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明太祖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明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十天过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而李善长曾与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更加不安[21]。此时恰好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明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凤阳府,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帖木儿。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陛下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元军在定西之战中失利,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从此成为边患[22]。这年冬天,明太祖亲自下诏,记叙刘基征伐的功勋,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23]

先前,明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明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明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明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明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明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陛下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陛下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24]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25]

晚年

编辑
 
劉伯溫畫像

明太祖经常写信给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都非常详细地逐条回答,然后将其草稿烧掉。刘基大致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国威已立,应当稍微采用宽大政策来治理天下。刘基隐居后,只是饮酒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青田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于是便穿着便服,装成乡野之人去见刘基,刘基当时正在洗脚,便让堂侄将他引入茅舍,以黄米饭招待。县令这时才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刘基大惊起身称民,然后谢罪离去,终不相见[26]

最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南抵界,是盐盗的巢穴,方国珍由此叛乱,故请求设巡检司守卫,民众叛乱便不那么方便了。时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便令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便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明太祖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悲叹道:“若是我的话不应验的话,那便是苍生之福了。”遂因忧愤交加而发病。[27]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64歲),劉基不良於行,但仍和京官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頌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的百餘卷作品,摘選並編輯成書,又請劉基為之序。正月下旬,劉基偶感風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刘基吃了药后,腹中便出现了像拳头大的石头一般的异物[28]。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地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只是講些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29]。三月下旬,病情恶化,明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30]。到家后病情加重,便将《天文书》授给长子刘琏,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陛下,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祈求上天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陛下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陛下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陛下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壽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31][32]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加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33]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基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34]

著作

编辑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命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不容易辨證[35]。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刘伯温的《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是在一场地震中震出来的。《刘伯温碑记》出于陕西太白山,传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一石壁倒塌,人们从而发现此碑文。此碑文以这样的方式显现已经足以令人震惊,此碑文更记载了惊人预言:在一个猪鼠年到来之际,将有一场巨大的劫难降临人间。下面只引用部分原文“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还有十愁在眼前: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任你金钢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翻龙蛇年。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36]

家庭

编辑
 
刘基像,取自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原創研究?]

  •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率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讀,躬耕自食。[原創研究?]
  • 劉集,受父親影嚮,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原創研究?]
  • 劉濠,曾在宋朝为官,任翰林掌书。宋亡之后,县城男子林融倡导义旅。事情败露,元朝派使臣将其同伙列成名册,许多人被株连。使臣中途留宿刘濠家,刘濠便将使臣灌醉,然后放火烧了他的宿舍,名册全被烧毁,使臣毫无办法,只得更改名册,被株连者都得以幸免[37]
  • 劉庭槐,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 劉爚,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子女

编辑
  •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亡[38]
  •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在明成祖登基後對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身亡[39]

後人

编辑
  • 劉畾:劉基之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袭誠意伯爵位,增禄至五百石。次年因罪革去爵位,永樂年間逝世。
  • 劉法:劉畾之子。
  • 劉祿:劉法曾孙,劉柜之孙,劉昙之子。景泰三年(1452年)世襲《五經》博士[40]
  • 劉瑜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處州衛指揮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六月续封誠意伯爵位,年禄七百石[41]
  • 劉世延:劉瑜之孙。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六月袭誠意伯爵位,后因犯罪夺爵。隆慶二年(1568年)复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犯罪被处死[42]
  • 劉蓋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袭誠意伯爵位,天启元年(1621年)领南京右军都督府[43]
  • 劉孔昭天啟三年(1623年)袭誠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官至少保。崇祯十一年(1638年)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44]。明亡后,参与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航海不知所终[45]

纪念

编辑

相關影视剧

编辑

参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刘伯温家世----刘基世系-家族文化-中国刘基网.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2. ^ 三民書局. 高中國文第二冊學習講義. 三民書局 (中文(繁體)). 
  3.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4. ^ 国朝献徵录》(卷9):“公讳基,字伯温,世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
  5. ^ 明史》(卷128):“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党,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基幼穎異,其師鄭複初謂其父衅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
  6. ^ 明史》(卷128):“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為台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7. ^ 国朝献徵录》(卷9):“方谷珍反海上,省宪复举公浙东元帅府都事。公即与元帅纳邻哈喇谋筑庆元等城,贼不敢犯。”
  8. ^ 国朝献徵录》(卷9):“及帖里帖木耳左丞招谕方寇,复辟公行省都事,议收复公建议招捕。以方氏首乱,掠平民,杀官吏,是兄弟宜捕而斩之,余党胁从诖误,宜从招安议。方氏兄弟闻之,惧。请重赂公,公悉却不受,执前议益坚。帖里帖木耳左丞使其兄省都镇抚以公所议请于朝,方氏乃悉其贿使人,浮海至燕京省院台,俱纳之,准招安,授谷珍以官,乃驳公所议。”
  9. ^ 明史》(卷128):“方國珍起海上,掠郡縣,有司不能制。行省復辟基為元帥府都事。基議築慶元諸城以逼賊,國珍氣沮。及左丞帖裏帖木兒招諭國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詔撫國珍,授以官,而責基擅威福,羈管紹興,方氏遂愈橫。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復辟基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其功,執政以方氏故抑之,授總管府判,不與兵事。基遂棄官還青田,著《郁離子》以見志。時避方氏者爭依基,基稍為部署,寇不敢犯。”
  10. ^ 国朝献徵录》(卷9):“會上下金華,定栝蒼,公乃大置酒,指乾象,謂所親曰:“此天命也,豈人力能之耶?”客聞之遂?去。公決計趨金陵,眾疑未決,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亂之世,不輔?主,詎能獲萬全計哉?”眾乃定。或請以兵從,公曰:“天下之事,在吾與所輔者爾。奚以眾為?”乃悉以眾付其弟陞,俾家人葉性、朱佑等參掌之。且曰:“善守境土,毋?方氏所得也,勿憂我。”適總制官孫炎以上命遣來聘,公遂由間道詣金陵,陳時務一十八欵,上從之。”
  11. ^ 明史》(卷128):“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
  12. ^ 国朝献徵录》(卷9):“会陈氏入寇。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公独张月不言,上召公入内,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先生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者,在此时也。”上遂用公策,乘东风发伏击之,斩获凡若干万。”
  13. ^ 明史》(卷128):“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複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14. ^ 国朝献徵录》(卷9):“方氏素畏公名,時遣人致書奉禮,公不敢受,使人白於上。上因令公與通問,公因宣國家威德,方氏遂納土入貢。”
  15. ^ 明史》(卷128):“基喪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請還葬。會苗軍反,殺金、處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搖動。基至衢,為守將夏毅諭安諸屬邑,複與平章邵榮等謀複處州,亂遂定。國珍素畏基,致書唁。基答書,宣示太祖威德,國珍遂入貢。太祖數以書即家訪軍國事,基條答悉中機宜。”
  16. ^ 国朝献徵录》(卷9):“會陳氏復攻洪都,上遂伐陳氏,因大戰於彭蠡湖,勝負未決。公密言於上,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化日決勝,上皆從之,陳氏遂平。”
  17. ^ 明史》(卷128):“尋赴京,太祖方親援安豐。基曰:「漢、吳伺隙,未可動也。」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遂自將救洪都,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時湖中相持,三日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扼之,以金木相犯日決勝,友諒走死。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18. ^ 明史》(卷128):“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9. ^ 明史》(卷128):“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
  20. ^ 明史》(卷128):“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匿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
  21. ^ 明史》(卷127):“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
  22. ^ 国朝献徵录》(卷9):“比上回京,李公愬之。公乃求退,上命歸鄉里。公奏曰:“鳳陽雖帝鄉,然非置都之地;王保保雖可取,然未易輕也,願聖明留意焉。”遂辭歸。後定西失利,王保保竟走沙漠。”
  23. ^ 明史》(卷128):“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為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24. ^ 明史》(卷128):“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25. ^ 明史》(卷128):“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26. ^ 明史》(卷128):“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
  27. ^ 明史》(卷128):“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乱,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
  28. ^ 明史》(卷128):“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幷谓其毒基致死云。”
  29. ^ 国朝献徵录》(卷9):“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公遂白於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篤。”
  30. ^ 明史》(卷128):“八年三月,帝亲製文赐之,遣使护归。”
  31. ^ 国朝献徵录》(卷9):“居家一月而薨。公生於至大辛亥六月十五日,薨於洪武乙卯四月十六日,享壽六十五歲。公之子璉、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於其鄉夏山之原禮也。”
  32. ^ 明史》(卷128):“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33. ^ 明史》(卷128):“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
  34. ^ 明史》(卷128):“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僉言:「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基亡之後,孫廌實嗣,太祖召諭再三,鐵券丹書,誓言世祿。畾嗣未幾,旋即隕世,褫圭裳於末裔,委帶礪於空言。或謂後嗣孤貧,弗克負荷;或謂長陵紹統,遂至猜嫌。雖一辱泥塗,傳聞多謬,而載書盟府,績效具存。昔武王興滅,天下歸心,成季無後,君子所歎。基宜侑享太廟,其九世孫瑜宜嗣伯爵,與世襲。」制曰:「可。」瑜卒,孫世延嗣。”
  35. ^ Charles Windridge. Tong Sing The Chinese Book of Wisdom. Kyle Cathie Limited. 1999: 124-125. ISBN 978-0-7607-4535-9. 
  36. ^ 刘伯温太白山碑记,关于瘟疫的预言_大风号_凤凰网. feng.ifeng.com.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37. ^ 明史·劉基傳》:“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党,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
  38. ^ 明史·劉基傳》:“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禦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39. ^ 明史·劉基傳》:“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嘗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成祖默然。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裏。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裏。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法官希旨,緣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許。 ”
  40. ^ 明史·劉基傳》:“璉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祿五百石。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明年坐事貶秩歸裏。洪武末,坐事戍甘肅,尋赦還。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永樂間卒,子法停襲。景泰三年命錄基後,授法曾孫祿世襲《五經》博士。弘治十三年以給事中吳士偉言,乃命祿孫瑜為處州衛指揮使。”
  41. ^ 明史·功臣世表》:“瑜弘治十三年诏授处州卫指挥使。嘉靖十一年六月甲申续封诚意伯,禄七百石。十二年四月佥书中军都督府。十三年领南京前府。十五年提督操江。二十年七月卒。”
  42. ^ 明史·功臣世表》:“世延嘉靖二十八年二月癸丑袭,屡领南京军府,后以罪废。隆庆二年复。万历三十四年坐罪论死,卒。”
  43. ^ 明史·功臣世表》:“荩臣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乙卯袭。天启元年甲申领南京右府。”
  44. ^ 明史·功臣世表》:“孔昭天启三年七月辛亥袭。六年三月佥书右府。崇祯中累进少保。十一年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45. ^ 明史·劉基傳》:“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複據之。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鋮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来源

编辑
书籍
  •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咤城:北京建城的傳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 王美秀:《劉伯溫:時代更迭中的勇者》.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
  • 《中國名人傳-劉伯溫》. 鐘文出版社,2005年3月.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