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純闽南语Lâu Ji̍t-sûn;?—?),表字子安,生卒年不詳,臺南柳營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1],為一位台灣清治時期的販糖商人慈善家

劉日純
販糖商人
國家大清帝國
時代臺灣清治時期
子安
族裔臺灣人
氏族柳營劉氏
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
出身地大清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生平 编辑

劉氏家族的始祖為劉茂燕,為延平王鄭成功的部將,曾經從征南京,戰死於金陵之役[2]延平王念其功勞,命令其子劉求誠移居台灣,並賜予田宅。劉求誠遂於諸羅查某營耕作維生,數十年間增闢田土數百甲,成家立業。[3]劉日純是為劉求誠之四世孫,即曾孫,個性嚴謹,並且熱衷於讀書創作。[4]繼承了祖先的基業,開始從事製糖及白糖貿易,銷往北洋南洋,商業獲利十分可觀[5];賺錢之餘,樂善好施的劉日純也積極幫助基層人民,排解鄉里紛爭[6]

嘉慶十四年(1809年)所發生的泉漳械鬥蔓延數十個村莊、燒殺搶奪,清朝官員袖手旁觀,甚至趁機從中賺取利益。[7]劉日純見情勢不妙,遂與當地仕紳吳六秀林光義以及段鐸約等人親自前往各堡,召集耆老們進行協商;由於受眾人的信任,動亂因而平息;械鬥之後,劉日純更出資幫助於動亂中受害之人。[8]嘉慶二十一年,臺南、嘉義發生大饑荒,劉日純開倉賑濟災民。[9]道光初年,京師天津發生災難,劉日純又不嫌麻煩地將稻米千石運往賑災;當時的直隸總督從奏文中得知此事,大嘉肯定劉日純的義行,奉旨下賜「惠及津門」匾額。[10]

劉日純除了為人古道熱腸,更是注重文風的雅士,曾設立私塾,聘請當地儒生教授劉家子弟儒家經典,並且邀集許多文人於門下,供給食膳。[11]他的義行嘉舉流傳於世,其事蹟被史學家連橫列載於《臺灣通史》的〈孝義列傳〉之中。劉日純膝下六子,各個皆有名望與功名,其中又以次子劉思勳最為有名,與他並列於列傳中。[12]

家族 编辑

  • 高祖父:劉茂燕(明萬曆四十五年-清順治十六年)
  • 曾祖父:劉求誠
    • 長子:劉思推
    • 次子:劉思勳(咸豐九年卒)
    • 三子:劉思中
    • 四子:劉思朝
    • 五子:劉思燙
    • 六子:劉思鑾

註釋 编辑

  1.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劉日純字子安,嘉義查畝營庄人,籍平和。」
  2.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始祖茂燕為延平郡王部將,從伐南京,陣沒。」
  3.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王念其功,命其子求誠入台,贍以田宅。及長,墾地於查畝營庄,數年,闢田數百甲,遂家焉。」
  4.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日純其四世孫也,性謹嚴,嗜學攻書,嘗作書自箴。」
  5.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日純既席先人遺業,又善貨殖,創白糖廍於溫厝廍庄,販運南北洋,獲利豐,擁資百數十萬。」
  6.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顧性好施捨,濟人之急,里黨有事,必出而解之。」
  7.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嘉慶十四年,漳、泉械鬥,蔓延數十庄,殺人越貨,文武官且袖手,或以為利。」
  8.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日純憫之,與店仔口庄總理吳六秀、番社總理林光義、吉貝要庄屯弁段鐸約,躬赴鐵線橋各堡,集耆老,曉譬大義。眾從之,乃出其資,葬死殤,醫創病,存鰥寡,斗姑息。」
  9.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二十一年,大飢,米貴至千錢,日純發廩以濟。」
  10.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道光初,京、津凶,餓莩載道,日純以白米千石往振。直督奏聞,奉旨,賜『惠及津門』之匾。」
  11.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日純好文學,重士,設家塾,聘名儒,以教子弟,並集英俊肄業,供膏伙。」
  12.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有子六人,皆有聲庠序,次子思勛尤有名。」

參考書目 编辑

  • 《臺灣通史 · 孝義列傳》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