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平定關東之戰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是指平定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的經過,相當於關東六國故地[註 1]

背景 编辑

更始年間,全國大亂,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各個武裝勢力四起,總數達數百萬人,寇掠郡縣[參 1]

更始元年十月,劉秀被封為破虜將軍,持節出使河北地區,負責為更始政權接收該地區,起初非常順利,在鄴城與鄧禹會面,以鄧禹為將軍。劉秀至邯鄲,得到士人耿純的加入,北到柏人,又得到賈復、陳俊、劉縯故將朱祐的加入,然而朱祐露骨的勸進一度令劉秀不快。北上卢奴,劉秀得到耿況父子的效忠。不久,邯鄲地區出現動亂,更始元年十二月壬辰(公元24年1月16日),當地豪族劉林、王郎、李育、張參等人於早上率車騎數百入邯鄲城,王郎詐稱為漢成帝之子,在故趙王宮自立為帝,以邯鄲為首都[參 2],並遣將出兵收降周邊燕、趙等地郡縣,勢力日盛。“自趙國已東,至于遼左,皆從風而靡矣”[參 1][參 3]

建立根據地 编辑

更始二年春季,劉秀看到王郎勢力強大,於是北至薊城,隨後當地風傳王郎以十萬戶為捕獲劉秀的賞賜、廣陽王子劉接圖謀起兵嚮應王昌,城中驚擾,劉秀打算募兵抗擊王郎,但沒有人響應,不久王郎的使者己到薊城,當地大小官員都出城迎接,薊城降附王郎,劉秀一眾在耿弇、銚期等人的幫助下,殺出薊城南下,中途耿弇走散[參 4][參 5][參 6]。因為聽聞王郎派兵在後追殺,劉秀等人一路上也不敢進入城邑,渡過結冰的呼沱河。後來得到信都沒有歸附王昌,更斬殺王昌使者的消息,劉秀一行人於是行向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得到消息後出城迎接[參 7],劉秀入駐後,以任光為左大將軍、李忠為右大將軍,收得四千士卒[參 8]

同樣不肯歸附王郎的和成郡太守邳彤知道劉秀在信都後,率精騎二千歸附劉秀[參 9],昌城劉植、宋子耿純等人也率宗族及其鄉邑歸附劉秀,總共有數萬人歸附[參 2]

平冀州 编辑

王郎 编辑

消滅王郎之战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的一部分
日期公元24年1月16日~公元24年5月27日
地点
结果 王郎勢力滅亡
参战方
劉秀 王郎
指挥官与领导者
任光
李忠
耿純
劉植
朱浮
鄧禹
邳彤
李育
倪宏
劉奉
趙閎
李惲
王饒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不詳 至少損失軍官四百餘人,士卒陣亡三萬人

劉秀以耿純為前將軍、劉植為驍騎將軍,與任光、李忠等率兵擴張勢力,又向全國發檄文呼籲打倒王昌。後大將軍邳彤攻降堂陽、貰縣二縣[參 10];前將軍耿純降下曲陽,大軍北渡呼沱河,攻入中山國,克盧奴;劉秀又率兵西向,克新市、真定、元氏、防子,兵鋒進入趙國地界,在真定時,擁眾十餘萬的真定王劉揚歸降,劉秀在當地迎娶郭聖通[參 11][參 12]

屯駐在柏人的王郎大將李育,將進入趙地的劉秀前鋒朱浮、鄧禹擊敗,李育隨後與劉秀大戰於郭門,李育兵敗,退保柏人城,劉秀圍攻不克,轉而攻占廣阿。王郎也派李惲進攻鄗城,在劉秀行經鄗城時,李惲企圖里應外合攻克鄗城,但被察覺而兵敗被殺[參 13]。同一時間,上谷太守耿況在兒子耿弇的勸說下,拒絕了王郎使者的招降,並與漁陽太守彭寵聯手攻打王郎,攻克薊城,王郎大將趙閎戰死,隨後二郡聯軍南下,沿途消滅王郎的勢力,涉及跨越涿郡、中山、鉅鹿、清河、河閒等郡的22個縣,聯軍至廣阿後,歸附在廣阿的劉秀[參 5][參 14][參 15][參 16],而更始朝廷也派謝躬率兵進攻王昌。其後劉秀率兵東圍鉅鹿[參 2]

然而,王郎兵雖與謝躬兵相持不下[參 17],王郎也派倪宏、劉奉統兵數救援鉅鹿,南䜌一戰,鉅鹿援兵被劉秀打敗[參 18];王郎又遣兵攻信都,在信都豪族馬寵的里應外合下,王郎兵進入信都,劉秀聞訊後派任光率兵收復信都,不幸的是,任光兵卒在途中逃散,向王郎投降,幸運的是,謝躬於隨後打敗王郎,克復信都,劉秀以李忠為信都太守[參 8]

夏季,王郎的鉅鹿守將王饒雖受劉秀圍攻,但久無克降的跡象,劉秀聽從耿純的建議,以鄧滿繼承圍困鉅鹿,親率精銳攻打邯鄲[參 19],途中拒絕王郎派出的求和使者,劉秀大軍主攻邯鄲城北,經過20餘日的圍攻後,更始二年五月甲辰(公元24年5月27日),王郎部下李立打開城門,劉秀軍入城,王郎被王霸誅殺[參 20],所得與王郎交通的文書被劉秀燒毀,以「令反側子自安」[參 8]

平定王郎後,更始朝廷封劉秀為蕭王,令其罷兵入朝,但被劉秀所辭拒[參 8],更始朝廷又派苗曾任幽州牧、韋順任上谷太守、蔡充任漁陽太守。

蕭王派吳漢與耿弇調發幽州十郡兵,但幽州牧苗曾不從,於是在無終,苗曾迎接吳漢一行人時,吳漢乘其不備誅殺苗曾,耿弇亦在上谷殺韋順、蔡充,調發幽州兵馬南歸信都[參 8][參 21]

平銅馬 编辑

秋季,蕭王出兵攻銅馬,戰於鄡,之後吳漢率幽州兵與蕭王會於清陽,又一次打敗銅馬,並將其圍困,銅馬受圍月餘後突圍,至館陶被蕭王追上打敗並投降,殘餘的部眾與東南方的高湖、重連合兵,蕭王軍於蒲陽將其擊敗,部眾投降,降兵分配蕭王諸將,蕭王因而總兵力達數十萬,別號「銅馬帝」。勢力強大起來的蕭王出兵攻滅在射犬的銅馬餘部大肜、青犢等十餘萬眾,餘眾散亡[參 8],並提醒謝躬追擊銅馬餘部尤來。尤來在大肜、青犢敗亡後,北走隆慮山,謝躬於是以劉慶、陳康留守鄴城,出兵攻尤來於隆慮山,但戰況不利[參 22]

南平河內 编辑

蕭王圖謀占領河內地區,率兵從邯鄲親至河內,河內太守韓歆降,蕭王以寇恂爲河內太守、馮異為孟津將軍,與河南地區的更始朱鮪等對峙。又乘謝躬在隆慮山與尤來相持不下時,派吳漢、岑彭率兵進攻鄴城,在吳漢使者的勸說下,魏郡太守陳康反正,開鄴城門迎接吳漢兵入城。謝躬聽聞吳漢至鄴,但沒有得到鄴城己降的消息,不知就裡下率輕騎數百夜歸鄴城,被吳漢、岑彭所襲殺[參 8],其部將龐萌降[參 23]。 冬季,蕭王派鄧禹率馮愔、樊崇、宗歆、鄧尋、耿訢、左于等六裨將,统兵二萬進軍關西。當時洛陽地區由更始武陰王李軼、大司馬朱鮪、丞相李松、廩丘王田立、河南太守武勃等屯駐,而更始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王劉據等則屯河東[參 8]

更始三年春季,在與馮異的書信往來中,李軼表露降意,馮異因此騰出兵力北破天井關、南降成臯已東的13個縣,斬殺河南太守武勃[參 24]。蕭王得到馮異上奏的李軼書信役,反將其公開全國,朱鮪得悉後派人殺李軼,又將兵攻平陰,又派蘇茂率兵三萬北渡黃河攻温,被寇恂與馮異擊退,並乘勝南渡黃河繞着洛陽跑了一圈才撒退。[參 25]

北剿武裝集團 编辑

大約同一時間,蕭王北攻尤來、大搶、五幡等,戰於元氏,擊敗敵軍,蕭王一路追擊,至右北平順水北岸,反被敵軍所敗,蕭王受困並與大軍失聯,殘軍退保范陽,蕭王回來前一度謠傳蕭王己戰死,在吳漢的努力下,數日後軍心漸穩。尤來、大搶、五幡等雖勝猶敗,連夜撒軍,蕭王又派吳漢、景丹、蓋延等率軍追擊,接連在安次、漁陽、潞東等地戰勝,至平谷一戰消滅敵軍[參 25],蕭王軍繼續追擊,兵鋒深入右北平的無終、土垠之間,至浚靡而還[參 21],河北地區的武裝勢力基本被平定,但仍有小股勢力存在,如大半年後的建武二年正月初一(26年2月6日),吳漢在鄴城以東清剿檀鄉,餘部皆降。

稱帝 编辑

蕭王勢力在南北皆傳捷報,於是有人勸進,被蕭王拒絕,還兵薊城[參 26],在薊城與漁陽太守彭寵會面。

更始三年夏季,公孫述稱帝的消息傳出。蕭王南至中山,又有人勸進,至南平棘,再有人勸進,這次蕭王沒有拒絕,南至鄗,蕭王劉秀得到彊華所進的符讖《赤伏符》「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於是在鄗城南邊的千秋亭五成陌設置壇場,公元25年8月5日,蕭王劉秀正式稱帝,改元為建武,更鄗城為高邑[參 25]

平定山西 编辑

平定山西之战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的一部分
日期25年2月~25年8月
地点
今山西
结果 山西的更始勢力被滅
参战方
光武帝 更始帝
指挥官与领导者
鄧禹
韓歆
李文
樊崇
王匡
成丹
劉據
樊參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樊崇戰死 樊參戰死

自更始二年十二月開始,鄧禹率軍西進攻箕關,僅用十日就攻破箕關,然後攻進河東地區,兵圍安邑,但圍攻了近半年也未能取勝,而更始政權也派樊參將數萬人入河東攻打鄧禹,於解縣南邊被鄧禹斬殺。更始三年六月壬戌(公元25年8月8日),王匡、成丹、劉據等發兵攻鄧禹,鄧禹軍失利,樊崇戰死。隔日,建武元年六月甲子(公元25年8月10日),鄧禹擊敗王匡等,俘獲劉據及更始河東太守楊寶等人,於是占領安邑,平定了今山西地區,緊接着,鄧禹軍西渡黃河,攻進關西地區[參 2][參 27]

平叛 编辑

平彭寵之战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的一部分
日期26年3月~29年3月
地点
燕山南麓
结果 彭寵叛軍被滅
参战方
光武帝 燕王彭寵
無上大將軍張豐
指挥官与领导者
朱浮
鄧隆
耿舒
祭遵
彭純
韓立
高宣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不詳 不詳

建武二年正月,真定王劉楊與其弟臨邑侯劉讓謀反被誅。二月,漁陽太守彭寵因為不願受徵入朝,於是起兵反叛,發兵二萬攻打薊城的幽州牧朱浮,被上谷太守耿況派出的援軍擊退,彭寵又出兵占領廣陽、上谷、右北平等郡縣。入秋,光武帝派鄧隆率軍北上,鄧隆軍屯潞水南岸,朱浮亦率兵屯雍奴,彭寵發兵大敗鄧隆軍,朱浮見彭寵戰勝後撒兵。次年春,彭寵繼續攻略上谷、右北平等郡縣,又勾結匈奴為外援,也與張步等勢力交結[參 21]

建武三年三月壬寅(27年5月10日),彭寵攻克薊城,自立為燕王,而朱浮在耿況的騎兵掩護下,南奔良鄉[參 28],同年十一月乙未(12月29日),涿郡太守張豐起兵反,自稱為「無上大將軍」,與彭寵結盟[參 8]

建武四年,光武帝遣祭遵等攻張豐,並於五月辛巳(28年6月12日)親至卢奴,在祭遵軍的攻勢下,張豐被其功曹孟厷所拘執,向祭遵歸降,祭遵軍收復涿郡,斬張豐。然後祭遵受光武帝命令屯駐良鄉[參 29]。稍後,彭寵親率兵將數萬及匈奴騎兵二千,攻打分別屯駐在良鄉、陽鄉的祭遵和劉喜,然而匈奴騎兵在軍都被耿弇之弟耿舒擊敗,祭遵軍也在潞擊敗彭寵軍,彭寵退兵。上谷太守耿況與其子耿舒攻打彭寵,占領軍都[參 21]

建武五年二月,29年3月30日,彭寵被其奴僕所殺,投奔光武帝。彭寵的部屬韓立、高宣立彭午為燕王,不久彭午卻被其國師韓利所殺,投奔祭遵軍,祭遵軍於是平定彭寵勢力[參 8][參 30]

平河南 编辑

收洛陽 编辑

平朱鮪之战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的一部分
日期公元25年9月14日~公元25年11月5日
地点
洛陽地區
结果 朱鮪勢力投降
参战方
光武帝 更始帝
指挥官与领导者
吳漢
賈復
鐔晨
朱鮪
蘇茂
陳僑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不詳 不詳

占領山西地區後,稱帝不久的劉秀開始進軍河南地區。建武元年八月己亥(公元25年9月14日),光武帝從高邑至懷縣,派耿弇屯駐五社津以備榮陽方向;派吳漢等進軍河南,包圍洛陽的朱鮪[註 2]。八月𡈼子(9月27日)光武帝在懷縣祠社稷,癸丑(28日),光武帝至河陽(今孟縣),同日,更始廩丘王田立歸降光武帝。九月辛卯(11月5日),被圍困近月餘的朱鮪受到岑彭的勸說,加上吳漢軍一度攻入洛陽東門,朱鮪决定舉洛陽向光武帝投降,其部將蘇茂亦降。在河陽,朱鮪受封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參 8]。十月癸丑(11月27日),光武帝入駐洛陽,以洛陽為首都。不久,遣岑彭統軍南入荊州。

建武元年十一月甲午(公元26年1月7日),光武帝北上懷縣。同日,更始梁王劉永稱帝,建都睢陽,除梁國外,劉永還轄有濟陰、山陽、沛、楚、淮陽、汝南等郡,同時擴大勢力,北至黃河,南至陳、穎川等地。2個月後,漁陽太守彭寵、涿郡太守張豐相繼叛亂,用3年時間才平定叛亂。

刘永 编辑

滅劉永之战
劉秀平定關東之戰的一部分
日期公元26年4月~公元29年9月
地点
兗州及徐州西部地區
结果 劉永勢力被滅
参战方
光武帝 梁帝劉永
梁王劉紆
指挥官与领导者
蓋延
馬武
王霸
吳漢
王常
佼彊
周建
蘇茂
兵力
不詳 不詳
伤亡与损失
不詳 不詳

建武二年三月,雖然燕地發生叛亂,但光武帝仍遣蓋延、馬武、王霸、劉隆、馬成、蘇茂等進攻劉永,先克襄邑,再克麻鄉。四月,蓋延軍圍睢陽,然而蘇茂因與諸將有隙,於是殺淮陽太守潘蹇、占據廣樂後歸降劉永,被劉永封為淮陽王。同年八月某個晚上,蓋延攻占睢陽,劉永出東門逃至虞(梁郡),不料當地人反叛劉永,劉永的母親及妻子都被殺,劉永於是逃奔譙,蓋延發兵追擊劉永,先占魯郡,再占永沛郡[註 3]。蘇茂、佼彊、周建聽聞蓋延克睢陽後,發兵抗擊蓋延,但都在沛西被蓋延擊敗,蘇茂退守廣樂,佼彊、周建則和劉永退至湖陵。隨後,沛、楚、臨淮三郡被蓋延軍平定[參 2][參 31]

建武三年二月,在湖陵的劉永封董憲為海西王,又封張步為齊王,企圖聯手對抗光武帝,己歸附光武帝的張步於是殺死光武帝使者伏隆後,歸附劉永。四月,光武帝遣吳漢等率軍圍蘇茂於廣樂,周建派兵救援蘇茂,但被吳漢所打敗,蘇茂見勢不利,放棄廣樂,與周建一起退至湖陵。蘇茂、周建兵敗後,睢陽出現叛亂,歸附劉永,於是吳漢與蓋延圍攻睢陽,七月,睢陽被圍困百日後出現飢荒,劉永之弟劉防舉全城降於蓋延,劉永在突圍逃往酇的中途時,被部將慶吾所殺,之後慶吾被光武帝封侯[參 31]

劉永死後,蘇茂、周建在垂惠擁立劉永之子劉紆為梁王,佼彊駐守西防[參 31]

建武四年春,蘇茂、周建於蘄被蓋延所敗,西防被龐萌攻克,蘇茂、周建投靠董憲。七月丁亥(公元28年8月17日),光武帝至譙,派馬武、王霸圍攻垂惠。同月,董憲部將賁休以蘭陵城歸降光武帝,蓋延率軍救援,後蓋延攻郯城無功而還,董憲乘機收復蘭陵城,賁休被殺,西防也重新反叛附於佼彊[參 2][參 32]

建武五年二月,垂惠圍城戰出現突破,周誦乘劉紆、周建出戰時,控制垂惠歸降馬武,劉紆、周建投奔在西防的佼彊,周建在途中死亡。三月,光武帝派龐萌與蓋延負責平定劉永故地,同月,龐萌反,殺楚郡太守孫萌後歸附董憲,光武帝又派杜茂、馬武進攻西防,數月後攻克後,劉紆與佼彊逃奔董憲。六月,光武帝率兵參與桃城之城,打敗圍攻桃城的龐萌、蘇茂、佼彊等。七月,光武帝至蕃,统兵攻圢董憲,於昌慮大敗董憲,佼彊投降、蘇茂投奔張步。董憲與龐萌退守郯城。八月己酉(公元29年9月3日),光武帝至郯,以吳漢攻郯,同月克郯城,董憲與龐萌退至朐城。劉紆被其士卒高扈斬首降吳漢。同月,湖陵被光武帝派王常所攻拔,劉永勢力被滅。同年2月,燕地的叛亂徹底平定[參 2][參 33]

備註 编辑

  1. ^ 即九州的冀青徐兗揚荊豫七州之地域,所以也包含嶺南地區
  2. ^ 《後漢書·光武帝紀》云建武元年七月己亥,然當年七月沒有己亥,八月才有己亥
  3. ^ 據李賢注引《東觀漢記》,分別是梁丘壽和陳脩。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後漢紀·卷一》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後漢書·光武帝紀》
  3. ^ 《後漢書·彭寵傳》:「王郎詐立,傳檄燕、趙,遣將徇漁陽、上谷,急發其兵,北州眾多疑惑,欲從之。」
  4. ^ 《後漢書·銚期傳》:「時王郎檄書到薊,薊中起兵應郎。光武趨駕出,百姓聚觀,諠呼滿道,遮路不得行,期騎馬奮戟,瞋目大呼左右曰『䟆』,眾皆披靡。及至城門,門已閉,攻之得出。」
  5. ^ 5.0 5.1 《後漢書·耿弇傳》:「會薊中亂,光武遂南馳,官屬各分散。弇走昌平就況,因說況使寇恂東約彭寵,各發突騎二千匹,步兵千人。弇與景丹、寇恂及漁陽兵合軍而南,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餘級,得印綬百二十五,節二,斬首三萬級,定涿郡、中山、鉅鹿、清河、河閒凡二十二縣,遂及光武於廣阿。」
  6. ^ 《後漢書·銚期傳》:「及王郎起,光武在薊,郎移檄購光武。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將以擊郎。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之,霸慚懅而還。光武即南馳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恐。」
  7. ^ 《後漢書·任光傳》:「更始至洛陽,以光為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國皆降之,光獨不肯,遂與都尉李忠、令萬脩、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持王郎檄詣府白光,光斬之於巿,以徇百姓,發精兵四千人城守。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薊還,狼狽不知所向,傳聞信都獨為漢拒邯鄲,即馳赴之。光等孤城獨守,恐不能全,聞世祖至,大喜,吏民皆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脩率官屬迎謁。」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後漢紀·卷二》
  9. ^ 《後漢書·邳彤傳》:「世祖北至薊,會王郎兵起,使其將徇地,所到縣莫不奉迎,唯和成、信都堅守不下。彤聞世祖從薊還,失軍,欲至信都,乃先使五官掾張萬、督郵尹綏,選精騎二千餘匹,掾路迎世祖軍。彤尋與世祖會信都。」
  10. ^ 《後漢書·邳彤傳》:「至堂陽,堂陽已反屬王郎,彤使張萬、尹綏先曉譬吏民,世祖夜至,即開門出迎。」
  11. ^ 《後漢書·皇后紀》:「更始二年春,光武擊王郎,至真定,因納后,有寵。」
  12. ^ 《後漢書·劉植傳》:「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附王郎,眾十餘萬,世祖遣植說揚,揚迺降。世祖因留真定,納郭后,后即揚之甥也,故以此結之。」
  13. ^ 《後漢書·耿純傳》:「至鄗,世祖止傳舍,鄗大姓蘇公反城開門內王郎將李惲。純先覺知,將兵逆與惲戰,大破斬之。」
  14. ^ 《後漢書·寇恂傳》:「及王郎起,遣將徇上谷,急況發兵。恂與門下掾閔業共說況曰:『邯鄲拔起,難可信向。昔王莽時,所難獨有劉伯升耳。今聞大司馬劉公,伯升母弟,尊賢下士,士多歸之,可攀附也。』況曰:『邯鄲方盛,力不能獨拒,如何?』恂對曰:『今上谷完實,控弦萬騎,舉大郡之資,可以詳擇去就。恂請東約漁陽,齊心合眾,邯鄲不足圖也。』況然之,乃遣恂到漁陽,結謀彭寵。恂還,至昌平,襲擊邯鄲使者,殺之,奪其軍,遂與況子弇等俱南及光武於廣阿。」
  15. ^ 《後漢書·吳漢傳》:「寵甚然之。於是遣漢將兵與上谷諸將并軍而南,所至擊斬王郎將帥。」
  16. ^ 《後漢書·景丹傳》:「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丹與連率耿況降,復為上谷長史。王郎起,丹與況共謀拒之。況使丹與子弇及寇恂等將兵南歸世祖。」
  17. ^ 《後漢書·吳漢傳》:「更始遣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王郎,不能下。」
  18. ^ 《後漢書·王霸傳》:「從擊王郎將倪宏、劉奉於鉅鹿下,期先登陷陳,手殺五十餘人,被創中額,攝幘復戰,遂大破之。」
  19. ^ 《後漢書·王郎傳》:「留將軍鄧滿守鉅鹿,而進軍邯鄲,屯其郭北門。」
  20. ^ 《後漢書·王霸傳》:「霸追斬王郎,得其璽綬。」
  21. ^ 21.0 21.1 21.2 21.3 《後漢書·耿弇傳》
  22. ^ 《後漢書·吳漢傳》:「時光武南擊青犢,謂躬曰:『我追賊於射犬,必破之。尤來在山陽者,埶必當驚走。若以君威力,擊此散虜,必成禽也。』躬曰:『善。』及青犢破,而尤來果北走隆慮山,躬乃留大將軍劉慶、魏郡太守陳康守鄴,自率諸將軍擊之。窮寇死戰,其鋒不可當,躬遂大敗,死者數千人。」
  23. ^ 《後漢書·龐萌傳》:「更始立,以為冀州牧,將兵屬尚書令謝躬,共破王郎。及躬敗,萌乃歸降。」
  24. ^ 《後漢書·馮異傳》
  25. ^ 25.0 25.1 25.2 《後漢紀·卷三》
  26. ^ 《後漢書·彭寵傳》:「及王郎死,光武追銅馬,北至薊。」
  27. ^ 《後漢書·鄧禹傳》
  28. ^ 《後漢書·朱浮傳》
  29. ^ 《後漢書·祭遵傳》
  30. ^ 《後漢書·彭寵傳》
  31. ^ 31.0 31.1 31.2 《後漢書·劉永傳》
  32. ^ 《後漢紀·卷四》
  33. ^ 《後漢書·王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