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
經過编辑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1]。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鴻又花了十餘年時間訪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年),終於全書寫畢。《十六国春秋》成書一百卷,“五胡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但本書雖然完成,卻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特點编辑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2],记錄各国史事时,係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採用漢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觀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刘知几評價,“(崔鸿)考核众家,辨其异同,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3]。唐初修《晋书》大量采录《十六国春秋》的本文。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4]。
缺點编辑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于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5]
刻本流傳编辑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6]此書在北宋中期已經殘缺不全[7][8][9],剩二十餘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曾引用[10],但已非全書,故如無《資治通鑑》,今人難以窺得五胡亂華全貌。《崇文總目》已不列其名。明代屠喬孫、項琳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伪书[11],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漢魏叢書》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紀念。[12]清代湯球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所輯史料力求信而有徵,並有考證工作,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內容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十六国春秋 |
國名 | 卷數 | 人物 |
前趙錄 | 10 | 劉淵(1卷),劉和(1卷),劉聰上、中、下(3卷) |
後趙錄 | 12 | 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
前燕錄 | 10 | 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
前秦錄 | 10 | 苻洪,苻健,苻生,苻堅上、中、下(3卷),苻丕 |
後燕錄 | 10 | 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寶(1卷),慕容盛(1卷) |
後秦錄 | 10 | 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萇(1卷),姚興上、中、下(3卷) |
南燕錄 | 3 | 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鍾等20人(1卷) |
夏錄 | 4 | 赫連勃勃(1卷),赫連昌(1卷),赫連定(1卷),胡義周等8人(1卷) |
前涼錄 | 6 | 張軌(1卷),張寔、張茂(1卷),張駿(1卷) |
蜀錄 | 5 | 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壽、李勢(1卷) |
後涼錄 | 4 | 呂光(1卷),呂紹(1卷),呂纂(1卷) |
西秦錄 | 6 | 乞伏國仁、乞伏乾歸(1卷) |
南涼錄 | 3 | 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1卷),禿髮傉檀(1卷),禿髮文支等11人(1卷) |
西涼錄 | 3 | 李暠(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
北涼錄 | 4 | 沮渠蒙遜(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
北燕錄 | 3 | 馮跋(1卷),馮弘(1卷),馮素弗等14人(1卷) |
註:據明輯本
國名 | 卷數 | 人物 |
前趙錄(10卷) | 卷001 | 劉淵 |
卷002 | 劉淵(江都王延年、長樂王洋、上郡王儁、李景年),子和,宣 | |
卷003 | 劉聰(聰后呼延氏、卜珝、郭默、劉聰小劉后、劉殷、劉翌、張寔、劉聰大劉后) | |
卷004 | 劉聰(段凱) | |
卷005 | 劉聰,子粲,王延,陳元達 | |
卷006 | 劉曜(郭汜、游子遠) | |
卷007 | 劉曜(曜后羊氏) | |
卷008 | 劉曜(陳安、劉胤、臺產、獻烈皇后劉氏) | |
卷009 | 王彌(張嵩),王廣,崔遊,范隆,董景道 | |
卷010 | 王育,韋忠,劉敏元,杜育,喬智明,梁緯妻辛氏,陝婦人、冷道,相里覽 | |
後趙錄(12卷) | 卷011 | 石勒(張彌) |
卷012 | 石勒 | |
卷013 | 石勒(邴輔、孟卓) | |
卷014 | 石勒(張躍、張進) | |
卷015 | 石勒(徐光),石弘(石勒劉皇后、趙明),張賓 | |
卷016 | 石虎(張季、解飛、石虎鄭皇后、石虎杜皇后、桃豹) | |
卷017 | 石虎 | |
卷018 | 石虎 | |
卷019 | 石虎,子世、尊、鑒(張才) | |
卷020 | 石閔(王謨) | |
卷021 | 支雄,張謐,張樓,魏豹,申錄,續咸,韋謏,裴憲,傅暢,石樸,盧諶(崔悅),劉群 | |
卷022 | 楊軻,辛謐,佛圖澄,麻襦,單道開、素和明 | |
前燕錄(8卷) | 卷023 | 慕容廆(劉讚),裴嶷,高瞻 |
卷024 | 慕容皝 | |
卷025 | 慕容皝,慕容翰,陽裕 | |
卷026 | 慕容儁(高商、張悕) | |
卷027 | 慕容儁,韓恆,李產(子績),侯青,庫傉官泥 | |
卷028 | 慕容暐(慕容恪,陽騖) | |
卷029 | 慕容暐,皇甫真 | |
卷030 | 吐谷渾(吐延、葉延、辟奚),成公都,王歡,公孫鳳,公孫永,黃泓,氾昭 | |
前秦錄(11卷) | 卷031 | 苻洪,苻健(苻雄) |
卷032 | 苻生(王堕) | |
卷033 | 苻堅 | |
卷034 | 苻堅 | |
卷035 | 苻堅 | |
卷036 | 苻堅 | |
卷037 | 苻堅 | |
卷038 | 苻堅(王堕、苻融、苻朗) | |
卷039 | 苻丕(索泮) | |
卷040 | 苻登(徐嵩) | |
卷041 | 堅夫人张氏、张忠、石垣、孟钦、僧涉、赵整、王嘉、韦逞母宋氏、窦滔妻苏氏 | |
後燕錄(7卷) | 卷042 | 慕容垂 |
卷043 | 慕容垂 | |
卷044 | 慕容垂 | |
卷045 | 慕容寶 | |
卷046 | 慕容盛 | |
卷047 | 慕容熙,慕容云 | |
卷048 | 慕容凤,垂段后,赵秋,封衡,王高(末那楼雷、慕容白曜) | |
後秦錄(9卷) | 卷049 | 姚弋仲,姚襄 |
卷050 | 姚萇 | |
卷051 | 姚興 | |
卷052 | 姚興 | |
卷053 | 姚興 | |
卷054 | 姚興(尹纬) | |
卷055 | 姚泓 | |
卷056 | 姚泓 | |
卷057 | 敛宪,鸠摩罗什 | |
南燕錄(6卷) | 卷058 | 慕容德 |
卷059 | 慕容德 | |
卷060 | 慕容德 | |
卷061 | 慕容超 | |
卷062 | 慕容超 | |
卷063 | 慕容鍾,封孚,王鸾,泠平,段丰妻慕容氏 | |
夏錄(3卷) | 卷064 | 赫連勃勃 |
卷065 | 赫連勃勃 | |
卷066 | 赫連昌,赫連定 | |
前涼錄(9卷) | 卷067 | 張軌 |
卷068 | 張寔,張茂 | |
卷069 | 張駿 | |
卷070 | 张骏 | |
卷071 | 张重华(子灵曜) | |
卷072 | 張祚,張玄靖 | |
卷073 | 张天锡 | |
卷074 | 郭荷,宋纤,氾腾,辛綝(弟理),張世度,索袭,索紞 | |
卷075 | 張斌,李弇,祈嘉 | |
蜀錄(5卷) | 卷076 | 李特 |
卷077 | 李流,李雄 | |
卷078 | 李班,李期 | |
卷079 | 李壽,李勢 | |
卷080 | 李庠,龚壮,谯秀,许延妻杜氏 | |
後涼錄(4卷) | 卷081 | 呂光 |
卷082 | 呂光 | |
卷083 | 呂纂,呂隆 | |
卷084 | 吕宪妻苻氏,郭黁 | |
西秦錄(4卷) | 卷085 | 乞伏國仁 |
卷086 | 乞伏乾歸 | |
卷087 | 乞伏炽磐,乞伏暮末 | |
卷088 | 辛进(丑门于弟、武都氐),吐谷浑(视连、视罴、乌纥堤、树洛干) | |
南涼錄(3卷) | 卷089 | 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 |
卷090 | 禿髮傉檀 | |
卷091 | 禿髮傉檀,昙霍 | |
西涼錄(3卷) | 卷092 | 李暠 |
卷093 | 李暠(劉昞) | |
卷094 | 李歆(弟恂,子重耳,弟翻,翻子寶),暠后尹氏 | |
北涼錄(3卷) | 卷095 | 沮渠蒙遜 |
卷096 | 沮渠蒙遜 | |
卷097 | 沮渠茂虔(弟無諱、安周,從弟唐兒、天周,兄子萬年祖),張譚 | |
北燕錄(3卷) | 卷098 | 馮跋 |
卷099 | 馮跋 | |
卷100 | 馮弘,馮素弗 |
註:據清輯本
注釋编辑
- ^ 《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鸿传》
- ^ 《史通·表历》
- ^ 《史通》卷12《古今正史》
- ^ 《廿二史札记》卷10《晋书》二
- ^ 《北史·列傳第三十二》
- ^ 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说:“崔鸿《十六国春秋》既系明人所辑,不足据凭。惟《太平御览》中所录,尚属当日旧书。”
-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52稱,“此书《隋志》一百卷,《唐志》一百二十卷,至《宋志》则无之,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13稱,“考《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姚、陈、马三家书目,不载崔鸿《十六国春秋》,则鸿书失传久矣,……是宋人已无见此书者。”
- ^ 晁公武说:“鸿书久不传于世,莫得而考焉”。马端临编《文献通考》,录晁氏之言。
- ^ 南宋初孔传在著作《东家杂记》提到自己曾读过《十六国春秋》。明代杨升庵曾不经意地说道:“《容斋随笔》谓寒食禁火不由介推,其言似矣。近观《十六国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许禁火”(《升庵集》卷六十八)。有人據此以為十六國春秋在明代仍有流傳。
- ^ 全祖望论曰:“司马温公《通鉴》荟萃诸书,其记南北朝事,除晋、宋诸正史外,以崔氏《十六国春秋》、萧氏《三十国春秋》为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 全祖望云:“若以愚观之,则直近人撮合成书,驾托崔氏,并非宋时已有也……温公《通鉴考异》引鸿《年表》,则当是时《年表》必尚未失,而今本并无有。又(崔鸿)《本传》称,鸿书皆有赞序评论,在《通鉴》亦多引之,今本但取《通鉴》所引附注传尾,尚得谓非赝本邪!”又云:“若在崔氏,今本有同一事而三四见者,况其列传大都寥寥数行,不载生卒,不叙职官,东涂西抹,痕迹宛然,是不辨而自见者,古今无此史例也。”(《鲒埼亭集外编》卷43)
- ^ 《藤阴杂记》卷7《西城上》
參考書目编辑
- 陈长琦、周群,〈《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