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总统制
![]() |
政府体制 |
---|
实权总统的议会共和制[註 3]: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立法机关提名或选举,可以接受或不受立法机关信任
虚位总统的议会共和制:有虚位(礼节性和非行政性)总统,由独立且受立法机关信任的政府首脑领导行政部门
君主制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有虚位(礼节性和非行政性)君主,由独立且受立法机关信任的政府首脑领导行政部门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礼节性的君主,由政府首脑领导行政部门,但君主拥有重要的行政权或立法权
绝对君主制:由君主直接领导行政部门
特殊政体: 宪法关于政体的规定被暂停的国家:如军政府
不符合上述任何体制:如临时政府和政治局势不明朗的国家
|
半總統制(英語:Semi-presidentialism),又稱雙首長制、混合制,是一種同時具有總統制和內閣制(議會制)特徵的共和制政體。半總統制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有一些特殊的行政權力,一般而言其行政權力較總理大,較總理領導的內閣有相對較穩固的地位,但需通過內閣行使行政權。國會的權力相對較小。半總統制政體始于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時期,後以法國最為典型。法國第五共和汲取了第三共和和第四共和內閣制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創並執行半總統制半議會制(半內閣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至今並未改變。
特徵编辑
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針對半總統制之國家,提出了三項共同特徵:[1][2]
需要稍作解釋的是,上述提到的特殊權力,泛指那些在議會內閣制以及總統制的設計下,不可能存在的,但卻明確規定在實施半總統制國家的憲法中的权力。一般來說,總統擁有國防及外交的行政權力,且因為是直選產生,擁有較高的權力认可度。
歷史编辑
第一個採行半總統制之國家,是德國的威瑪共和,但當時仍視為議會制的改良,參照第三共和。依據威瑪憲法,總統为兩輪投票制直接選舉产生,居於行政權與立法權之上,可以隨時行使解散議會的權力,無需经议会同意自由任免總理;於必要時甚至可以依照憲法調動軍隊以及在緊急狀態下作出相關處置,因此總統實際上掌握最高行政權力,故阿道夫·希特勒被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為總理後,仍非最高領導人,需受總統的制約,直至興登堡去世後方取而代之,並把總統及總理合併為「元首」。
法國编辑
1958年夏爾·戴高樂再度主政後,其建立的第五共和有鑑於第三共和及第四共和议会制時期的失敗教训,國會經常行使倒閣權,造成政局不穩定之經驗,於是新憲法增強了總統的行政權,並有制衡國會的權限,包括國會行使倒閣权后,總統需解散國會,總統亦有解散國會的权力。
至今,法國是採行半總統制運作最具經驗和最成功的國家,總統擁有行政权,並有任免總理的权力,但國會仍有效制衡總統,法國的政局仍維持穩定。在歷史的因素下,也成為了法國的選擇,惟總統的行政權力仍構成爭議,特別是法國總統擁有解散國會的權力。法國曾出現三次「左右共治」的局面(總統及總理),但一般而言,總統相較於總理擁有較大的權力。總統負責國防和外交,而總理掌握內閣的領導權,並掌管內政和經濟。
法國自1965年起,總統選舉為两轮选举制,在第一輪投票中得到過半數選票的候選人可當選為總統,如果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得到過半票數,則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可以進入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中得票較多的候選人則當選為總統。自總統直選實行以來,從未有總統候選人可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还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並簽署行政命令的权力,同时也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統帥。當總統所屬的執政黨議員在國民議會人數過半,總統所委任的總理就是總統所屬政黨,變成由總統主政。但相反,在野黨在國會過半的話,那麼總統就會任命在野黨所推舉的人為總理,由在野黨主政,但總統享有部分國防及外交的權力。在政治學裡,稱為換軌(或稱“左右共治”),是名副其實的雙首長制。
国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或者拒绝政府的施政纲领而迫使政府向总统提出集体辞职。依照各種半總統制國家的政治慣例,通常是由總統主理國防與外交,对全民负责;總理主理內政,对国会负责。
中華民國编辑
在中華民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對內負責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之行政權;總統也是三軍統帥,有中華民國國軍之最高統帥權。總統及副總統由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行政院院長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由總統直接任命,無須經立法院(一院制國會)同意,負責總統職權以外的行政權。然而實質上,總統掌握所有行政權,總統向全國國民負責,行政院院長近似總統之幕僚長,行政院(內閣)由院長率領各部會首長代替總統向立法院(國會)負責。
優缺點编辑
優點编辑
- 法理上倒閣與解散機制可以化解行政與立法的僵局。
- 總統權力強化,比較不受國會的影響,有助於政局的穩定。
缺點编辑
與總統制及內閣制的比較和運作编辑
半總統制之下,總統與國會權力完全分離,因此執政者必須在行政、立法兩者相互兼顧,得著重總統與國會多數黨的互動關係,並大致有三種可能:
- 當總統和國會的多數黨屬於同一政黨時,總統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內閣與國會的運作均由總統操控。此時政治運作順利,內閣有總統主動協調,不會提出在國會不能通過的法案;相對的,國會對於內閣提出的法案,在總統的斡旋下,不會否決內閣提出的法案。
- 當總統和國會的多數黨屬於不同政黨時,總統選擇任命國會多數黨的人選為閣揆,在政治運作上會稍微緊張,總統無法全面介入內閣與國會間的運作,不過內閣為國會多數黨所同意之人選,因此內閣不會提出在國會不能通過的法案;相對的,國會對於內閣提出的法案也不會否決。在法國的經驗是,總統不主動介入此種情形的內閣與國會間的運作,不過內閣亦會尊重總統,將一些權力給予總統行使,在各國政府的慣例裏,通常總統親自享有國防與外交方面的權力。
- 當總統和國會的多數黨屬於不同政黨時,若總統選擇同黨或其他非國會多數黨的人選為閣揆,在政治運作上將非常緊張,國會多數黨與內閣及總統對立,內閣對國會提出的法案,會受到國會多數黨的不信任案或者嚴重牽制,迫使內閣與總統對國會多數黨妥協。在一些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會透過行使主動的解散權,嘗試化解此種僵局;但在一些沒有主動解散國會的半總統制國家,會造成相當嚴重的憲政問題。
半總統制與總統制有以下幾個相似特徵:
- 總統擁有相當程度的行政權,在一些實際運作上,甚至超越總統制的總統。
- 因總統有固定任期,政局較穩定。
- 總統與議會均由人民分別直接選舉產生。
但半總統制同時又具備議會制以下幾個特點:
- 總理領導的內閣向國會負責。
- 國會能對內閣表示不信任。
- 可能不固定的國會議員任期,閣員亦可能兼任國會議員。
從某種意義上說,半總統制下總統的權力比總統制下總統的權力要大,因為半總統制國家的總統擁有解散國會、提議舉行公民投票等權力,甚至可以在國家實施緊急狀態時行使非常權力,而總統制下的總統一般不具備上述權利(如美國總統不能隨時解散國會)。因此半總統制國家的三權分立上,實質上總統仍掌握最高行政權力,總統凌駕於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上,可能會造成憲政危機。此外,在半總統制下,因總統任命的總理代表總統向國會負責,導致常出現「總統有權無責」和「總理無權有責」的局面,總理需要代表總統承擔主要的政治責任。
實行半總統制的國家编辑
施行半總統制在目前是全球多數共和制國家所採取的制度,多為新興民主國家、曾經嘗試施行內閣制卻失敗、或實行內閣制但總統擁有一定行政權力,各國制度施行細則和選舉制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国家元首和內閣首長的权力划分比较明确,国家元首對外、內閣首長對内。由於各自宪法、传统、现实状况以及政党生態的不同,而会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學者認為該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的是“實際運行中黨政結合的半總統制”[3],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有提名國務院總理的權力,但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不向國家主席負責,而國家主席也沒有行政權,只是禮儀性的虛位元首。在中國大陸政治中,掌握實際權力的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而不是國家主席,本質上屬於黨國體制,虽在实际运行中呈现出一定双元首特征,但难称之为半总统制。
總統-國會制编辑
總統擁有最高的行政權力,任命總理可以不經國會同意,逕行任免總理(多為同一執政黨),再由總理組成內閣。所以閣揆必須受總統領導。閣揆由總統任命、免除、替換,也不須徵詢國會的意見,閣揆代表總統接受國會的質詢,向國會負責,其職位更類似於一個超級部長,隨時被總統任免,實際運作形同總統制。[4][5]國會可以行使倒閣權,但總統也有權解散國會。實行國家及地区如下:
總統-總理制编辑
總統提名總理和內閣須諮詢國會、得到國會的同意或依慣例任命國會最大政黨領袖為總理,內閣與總統互不隸屬,當兩者分屬不同政黨時總統將喪失部份或全部的權力。當兩者屬同一個政黨時總理將喪失部份或全部的權力。只有國會有權撤換總理和內閣,但總統有權解散國會。實行國家如下:
历史上实行半总统制的主权国家编辑
註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Duverger, Maurice (1978). Échec au roi. Paris: A. Michel. ISBN 9782226005809.
- ^ Elgie, Robert. Presidentialism, Parliamentarism and Semi-Presidentialism: Bringing Parties Back I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2011/ed, 46 (3) [2022-08-17]. ISSN 1477-7053. S2CID 145748468. doi:10.1111/j.1477-7053.2011.0134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英语).
- ^ 陳航. 我國國家主席制度的新發展——實際運行中黨政結合的半總統制. 新鄉學院學報. 2018, 35 (1).
- ^ 俄总统宣布修宪后梅德韦杰夫政府突然请辞.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 俄政府总辞职 为普京修宪让路.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 Kudelia, Serhiy. Presidential activism and government termination in dual-executive Ukraine. Post-Soviet Affairs. 2018-07-04, 34 (4) [2022-08-18]. ISSN 1060-586X. doi:10.1080/1060586X.2018.1465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英语).
- ^ 一党制议会共和制于1990-1991年作为苏联成员国,独立后于1991-1998年成为半总统制共和国,1998-2013年成为总统制共和国,2013-2018年成为半总统制共和国,2018年起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 ^ 被称为菲律宾第四共和国。
- ^ 一党制议会共和制1918-1991年作为苏联成员国,1991年作为半总统制共和国。
- ^ 一种议会制度,其中领导人在1918-1990年是最高领袖,在1990-1991年实际上是半总统制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