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城市

(重定向自卫星城

衛星城市,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概念,意指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為在大都市工作者主要的居住地[1][2]。因为如卫星般与大城市相近,故称之。

實例编辑

  加拿大编辑

  美國编辑

  澳大利亞编辑

  马来西亚编辑

大吉隆坡编辑

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编辑

亚罗士打区域编辑

大槟城编辑

  菲律賓编辑

  英国编辑

  法國编辑

大巴黎地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香港特別行政區编辑

香港,衛星城市的概念從英國引入,1970年代起已統一作「新市鎮」,「衛星城市」之名現時已甚少使用。早期發展的衛星城市主要有兩個,均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

1970至1980年代,香港政府當時也開闢並在新界地區發展了多個新市鎮,例如沙田區,(90年代亦延伸出馬鞍山新市鎮大埔新市鎮(在原來的大埔墟河岸以北),火炭新市鎮等。西北部分則在荃灣以北的天水圍屯門地區也興建了新市鎮以分擔市區的擁擠。21世紀後,新市鎮發展放緩,只有將軍澳一地。未來規劃將在香港啟德機場的原跑道上興建高密度住宅,政府也宣布將在北區興建新市鎮以分擔公屋輪候的壓力,並配套上地鐵等設施。

香港島的薄扶林田灣香港仔鴨脷洲黃竹坑,新界的白石角等地區有時也被視爲衛星城市,但由於規模較小,一般不視爲正式的衞星城市。

  中華民國编辑

臺北市

  • 北北基桃都會區
  • 大台北都會區

高雄市

臺中市

桃園市

臺南市

新竹市

嘉義市

  新加坡编辑

星國佔地面積較小,衛星城市按照片區劃分。

  波蘭编辑

  不丹编辑

  巴基斯坦编辑

  塞爾維亞编辑

  摩洛哥编辑

  土库曼斯坦编辑

  卡塔尔编辑

  阿联酋编辑

  南蘇丹编辑

  尼泊尔编辑

  葉門编辑

  科威特编辑

  越南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Goldfie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Urban History. 2007 [2021-02-01]. ISBN 97807619288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2. ^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19 August 2015 [2021-02-01]. ISBN 9783662449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參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