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美國人
此條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1日) |
印度裔美國人,指具有印度血統的美国人,是属于亚裔美國人群体的一部分。为了区别和美洲原住民的不同,美国人口调查局通常称他们为亚裔印度人(英語:Asian Indian),并避免与美洲原住民混淆。印度裔美國人2015年度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03,821 ,在美國各族群中位列第一,其次為華裔美國人。[5]
在美国的印度人 印度裔美國人 Indian Americans | |
---|---|
知名的印度裔美国人: 妮基·黑利 · 鮑比·金達爾 · Neal Katyal · Rajiv Shah · 維偉卡·孔德勞 · 卢英德 Rajat Gupta · 卡爾帕娜·喬拉 · 奈特·沙马兰 维诺德·柯斯拉 · S Narayen · Raghuram Rajan · 薩爾曼·可汗 · 桑德尔·皮蔡 | |
總人口 | |
1,501,782[1] - 2,765,815[2] 美国总人口中占0.50% - 0.92%(2007) (包括混血兒的印度人) | |
分佈地區 | |
新澤西州 · 纽约 · 洛杉矶 · 舊金山灣區 · 芝加哥 · 达拉斯 · 休斯顿 · 费城 · 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大都市区 · 亚特兰大 | |
語言 | |
美国英语 · 印地语[3][4] · 古吉拉特语[3][4] · 其他印度的语言[4] | |
宗教信仰 | |
印度教 · 锡克教 · 佛教 · 耆那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 · 琐罗亚斯德教 · 和其他宗教 |
历史编辑
人口编辑
数量编辑
根据来自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美国社区调查数据,在美国,亚裔印度人口从2000年近1,679,000增长到2007年的近2,570,000:增长了53%。在亚裔美国社区人数里这增长率是最高的,也是美国族群里增长最快的。印度裔美国人是继华裔美國人和菲律宾裔美國人后的第三大亚裔美国族群。[6][7][8]
分布编辑
印度裔美國人的数据编辑
杜克大学联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5年,印度移民比来自英国,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总移民人口创建了更多的工程和科技公司。[10]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表明在硅谷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的7%是有印度裔的CEO领导。
社会经济编辑
教育编辑
根据美国医师协会,有近3万5000名印度裔医生。[11]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近64%印度裔美國人拥有学士学位或者更高。[12] (比起全美国平均数据28%,和所有亚裔族群平均数据44%)。近40%印度裔美國人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其他专业学位,这是全国平均数据的五倍。在印度裔美國人中,72.3%人参与到美国劳动力,其中57.7%是从事经理和专业职能。[13]
经济编辑
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印度裔美國男人有“最高全职平均年收入$51,094”,但印度裔美國女人平均年收入只有$35,173。[12]
各界知名人物编辑
- 哈爾·葛賓·科拉納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 安納瓊亞歷山大著名美國印度裔時裝設計師
- 卡爾帕娜·喬拉著名航天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罹難。
- 鮑比·金達爾 現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
- 維偉卡·孔德勞美國首任美國聯邦資訊長(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of the United States)。
- 辛扎雅·馬拉卡美國歌手,美國偶像 (第六季)的參賽者。
-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 奈特·沙马兰電影編劇、導演、製作人以及演員。
- 法里德·扎卡利亞 記者,時事評論家和作家,《時代雜誌》的主編,CNN節目《法里德·扎卡利亞的環球公共廣場》的製片人以及主持人。
- 凱爾朋·蘇雷什·默迪 演員及政治家。
- 维诺德·柯斯拉昇陽電腦的创始人之一
- Sanjay Mehrotra新帝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 Pradeep Sindhu瞻博網路的创始人
- 卢英德百事公司的總經理及集團主席
- Shantanu Narayen现任Adobe Systems的CEO
- 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的创始人
- 明泊霖(英文名Pranav Mistry),第六感(Sixth Sense)科技的主要发明者。
参考文献编辑
- ^ Country of Birth: India. [201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 ^ Asian Indian alone or in any combination. [201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 ^ 3.0 3.1 Migr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 Indi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grationinformation.org. [201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 ^ 4.0 4.1 4.2 http://www.census.gov/prod/2003pubs/c2kbr-29.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e page 4
- ^ Median houseland income in the past 12 months (in 2015 inflation-adjusted dollars).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5 [1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 ^ US demographic census. [200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使用
|coauthors=
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 ^ US demographic census.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使用
|coauthors=
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 ^ US demographic census.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使用
|coauthors=
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 ^ 存档副本 (PDF). [2011-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9-30).
- ^ Assisi, Francis C. News & Analysis: Skilled Indian Immigrants Create Wealth for America. INDOlink. 2007-01-04 [201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 USINPAC - US India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 Indian American Community. www.usinpac.com. 2005-07-18 [201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7).
- ^ 12.0 12.1 存档副本 (PDF). [2011-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31).
- ^ Indian-Americans: A Story of Achievement. [201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