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自治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0年12月3日) |
城市管理编辑
先把城市按人口密度和面積大小劃分[1]為區(或稱「分區」。首都台北市的分區下更有「次分區」),下轄單位為里。
里的空間由城市的道路網決定,即里的邊界以周邊的路(大道或街)決定。使用單、雙數的號碼為里中的道路基本單位的兩側分別順序編號,這就是戶籍管理的基礎。
里中道路在邊界道路的基礎上,再為內接的道路命名。內接道路有巷、弄、衖三個單位。巷是截點在路(或以上級別的道路)上的內接道路,命名則是使用截點上的門牌號碼(即AA路BB巷,這個門牌號在路中是為巷專設,沒有建築物佔用[2]),巷有自己的門牌編制。巷弄衖的關係也與上面說的一樣,截出的弄或衖在截點的巷或弄名上加上門牌號命名即可,衖的名字會是「AA路BB巷CC弄DD衖」。里中的路(段)、巷、弄、衖各有自己的門牌編制,為戶籍管理提供了便利。
鄉鎮管理编辑
在縣以下行政區劃中(鎮和鄉),以公路進行土地戶籍管理,再細分為段(每段均有名稱和獨立門牌編制,對駕駛者而言則是以路的長度進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