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鋏蠓
台灣
台灣鋏蠓![]()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雙翅目 Diptera |
科: | 蠓科 Ceratopogonidae |
属: | 铗蠓属 Forcipomyia |
种: | 台灣鋏蠓 F. taiwana
|
二名法 | |
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 1913
|
歷史
编辑物種型態
编辑- 卵:呈紡綞形,長約0.3 mm,褐黑色,散產於孳生場所,孵化時殼自末約3分之一處斜裂,孵化後之卵殼呈拖鞋狀。
- 幼蟲期:剛孵化幼蟲約0.35 mm,體呈透明,老熟幼蟲體長約2.5 mm,於前胸及最後一節有小勾狀之偽足。色橘紅,個體雖小,但在綠色地面即清楚可見。
- 蛹期:為裸蛹長約2.1 mm,於前胸兩側具呼吸管1對,黃褐色,頭粗尾細,呈錐形,末齡幼蟲脫皮之蛻黏附在其尾端以利羽化,此時期不會活動。
- 成蟲期:體長約1.4 mm,頭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觸角14節,基節較大,2至9節為念珠狀,10至14節明顯延長,翅1對,後翅退化為平均棍,羽化後之雌蟲通常即可吸血產卵,壽命可達38天左右,而雄蟲壽命通常較短。[3]
預防與族群控制
编辑為了防止小黑蚊叮咬,建議在受影響地區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上衣與長褲,或塗抹防蚊液。 居住或經營於小黑蚊族群密集地區的住家與商家,則可安裝網目尺寸為55目或以上的紗窗,以防止小黑蚊進入室內。
為了抑制小黑蚊族群的繁殖,建議受影響地區的居民清除生活環境中藻類的滋生,以去除小黑蚊幼蟲的主要食物來源。
儘管化學性殺蟲劑可用於控制小黑蚊族群,但在多數情況下並不建議使用,以避免對周遭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並防止產生具抗藥性的蚊蟲族群。[4]
參考文獻
编辑- ^ Tiny Black Mosquitoes Wreak Havoc--Proper Prot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void Being Bitten. 疾病管制署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4 July 2014 [27 October 2024].
- ^ Shiraki, T. "Investigation on general injurious insect". Taiwan Sotokufu Noji Shikenjo Tokubetsu Hokodu. 1913, 8: 286–2997.
-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小黑蚊防治. [201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5).
- ^ 環保署將加強了解小黑蚊滋擾問題,並提供防治方法. enews.moenv.gov.tw. 環境部新聞專區. [27 October 202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