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火车总站
吉隆坡火车总站(馬來語:Stesen Kereta Api Kuala Lumpur)是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铁路车站。该站始建于1910年,于1917年全面竣工[1]。它取代了原址上的旧车站,在2001年吉隆坡中央车站接管其大部分职能前,该站一直是马来亚铁路公司(英語:Keretapi Tanah Melayu)及其前身马来联邦铁路在吉隆坡市内的铁路枢纽。该站以融合东西方设计的建筑风格著称。
KA02 吉隆坡火车总站 Kuala Lumpur Railway Station Stesen Kereta Api Kuala Lumpur கோலாலம்பூர் தொடருந்து நிலையம் | ||||||||||||||||||||||||||||||||||||||||||||||
---|---|---|---|---|---|---|---|---|---|---|---|---|---|---|---|---|---|---|---|---|---|---|---|---|---|---|---|---|---|---|---|---|---|---|---|---|---|---|---|---|---|---|---|---|---|---|
![]() 吉隆坡火车总站东南向外观 | ||||||||||||||||||||||||||||||||||||||||||||||
位置 | ![]() ![]() | |||||||||||||||||||||||||||||||||||||||||||||
地理坐标 | 3°8′22″N 101°41′36″E / 3.13944°N 101.69333°E | |||||||||||||||||||||||||||||||||||||||||||||
车站类别 | 通勤铁路車站 电动列车车站 | |||||||||||||||||||||||||||||||||||||||||||||
拥有者 | 马来亚铁道公司 | |||||||||||||||||||||||||||||||||||||||||||||
營運者 | 马来亚铁道公司 | |||||||||||||||||||||||||||||||||||||||||||||
途经线路 | 12 1 芙蓉线和2 巴生港线(馬來亞鐵路通勤鐵路,1995-) ETS KTM电动列车服务(2010-) | |||||||||||||||||||||||||||||||||||||||||||||
换乘交通 | 可通过行人天桥转乘至 KJ13 SBK16 中央艺术坊站 | |||||||||||||||||||||||||||||||||||||||||||||
车站构造 | ||||||||||||||||||||||||||||||||||||||||||||||
站体类型 | 地面车站 | |||||||||||||||||||||||||||||||||||||||||||||
停车设施 | 有 | |||||||||||||||||||||||||||||||||||||||||||||
建筑设计 | 亚瑟·本尼森·哈巴克 | |||||||||||||||||||||||||||||||||||||||||||||
站台 | 2個侧式站台 1个岛式站台 | |||||||||||||||||||||||||||||||||||||||||||||
股道 | 4条 | |||||||||||||||||||||||||||||||||||||||||||||
其他信息 | ||||||||||||||||||||||||||||||||||||||||||||||
车站代码 | KA02 | |||||||||||||||||||||||||||||||||||||||||||||
网站 | 马来亚铁路公司官方网站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1886年 | |||||||||||||||||||||||||||||||||||||||||||||
电气化 | 1995年 | |||||||||||||||||||||||||||||||||||||||||||||
服务 | ||||||||||||||||||||||||||||||||||||||||||||||
| ||||||||||||||||||||||||||||||||||||||||||||||
|
车站坐落于苏丹希沙慕丁路(Jalan Sultan Hishamuddin,旧称胜利大街(Victory Avenue),原属白沙罗路的一部分),毗邻同风格的铁路行政大楼、国家清真寺及宏图大厦,与中央艺术坊站隔巴生河相望,相距400米。
历史
编辑早期车站
编辑在现址吉隆坡火车站建成前,市内已有两座车站投入运营。首座吉隆坡车站因邻近国家迎宾馆而昵称官邸车站(Resident Station),位于雪兰莪俱乐部(今独立广场)西侧。这座木结构建筑以聂帕棕榈叶覆顶,通过首条连接吉隆坡与巴生(Pengkalan Batu)的铁路线(1886年9月22日正式启用),使吉隆坡与马来半岛其他地区接轨。
第二座车站苏丹街车站(Sultan Street Station)于1892年建于福煦大道(今敦陈祯禄路),邻近现马来亚银行大厦、富都车站及 AG8 SP8 人民广场站。其设计仿效官邸车站,坐落于1910年车站北侧分岔的安邦矿区铁路线(半山芭线)上。该线独特之处在于,从主线通往苏丹街车站的轨道初期段夹在福煦大道的双向车道之间,贯穿城市东侧。
吉隆坡新车站建成后,官邸车站被拆除。而苏丹街车站在福煦大道轨道拆除改为公路后,被小型终点站取代,并于1960年后拆除。原安邦线部分路段现由轻快铁安邦线沿用。
设计与运营
编辑亚瑟·本尼森·哈巴克,英国公共工程署总监的建筑助理,负责车站设计。他将当地独特的欧亚混合建筑风格融入车站,采用当时盛行的“新摩尔/蒙兀儿/印度撒拉逊复兴”风格。类似建筑如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由A.C.诺曼主理,R.A.J.比德韦尔实际设计,1897年完工)、旧市政厅(A.B.哈巴克设计,1904年竣工)及占美清真寺(A.B.哈巴克设计,1909年竣工)均早于吉隆坡车站。
耗资叻币23,000元,车站于1910年8月1日启用。随着官邸车站拆除及苏丹街车站边缘化,吉隆坡车站成为市内铁路核心枢纽。 车站北翼及上层曾设有170间客房的车站酒店(1996年更名为古迹车站酒店),其华丽大堂内设查理餐厅与酒吧(2000年代末期)。1995年,马来亚铁道通勤服务(KTM Komuter)引入本站。
2001年4月15日,长途城际列车业务南迁至吉隆坡中央车站后,本站重要性下降。尽管城际列车仍经停本站,但不再载客,仅保留通勤与货运服务。客流量锐减导致城际售票柜台、办公室及商铺陆续关闭。古迹车站酒店因经营不善及2000年代末翻修问题于2011年停业,2014年短暂重开后再度关闭[2] 。虽然侧式月台已为城际列车调整高度,但岛式月台配置在通勤服务开通前15年间无法有效利用,直至2009年改造抬升最后一批原始月台(见月台章节)。
2007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50周年)前夕,多方报道称旧铁路设备从巴生仓库等地迁移至本站,包括修复的小型调车机车及古董消防车。本站于当日作为铁路博物馆重新开放(主厅与月台设展),并计划转型文化中心。
翻新与改造
编辑本站历经多次重大改造:1967年北翼拱廊加装窗户改为办公空间;1986年大规模翻新,内部装潢现代化,外部修复保留原貌,并增设空调候车厅、旅游咨询台与小食部。古迹车站酒店仍保留部分原始内饰。此次翻新在南翼增建“拉吉”风格延伸体,北翼正面加装类似风格立面以掩盖原有西式设计。改造后建筑角楼恰特里从四座增至六座。其他改动包括:后墙开凿新入口、增建的士站与商业空间,以及主楼前通道上加建双层商铺。1986年改造还向北延伸月台并新建站体,连通同期竣工的宏图大厦(1982-1984年建)内吉隆坡邮政总局。
1995年通勤铁路开通芙蓉线与巴生港线后,本站增设通勤售票机与闸机,但仅新岛式月台可供使用(见月台章节)。2001年中央车站接管城际业务后,本站相关设施逐步拆除。2009年作为电动列车服务(ETS)站点后,有限城际业务重新引入。
月台
编辑本站设三座月台四条轨道:两侧侧式月台(1、4号)及中间岛式月台(2、3号)。1995年前,月台编号涵盖新旧部分;通勤服务启用后,原2、3号月台延伸段编号改为2a、3a,1、4号维持不变。
1910年启用时,所有月台高于轨道但低于车厢地板,通过两条隧道连接(乘客走阶梯,手推车用斜坡)。1986年改造抬升侧式月台匹配新车厢高度(隧道入口未改动),但岛式月台主体未调整,导致通勤列车无法停靠。2009年为适应电动列车及加长通勤动车组,抬升2、3号月台,拆除百年隧道护栏并封闭部分阶梯出口。2006年加建连接新旧棚顶的雨棚。
月台功能分配:
- 1、4号月台:2001年前服务城际列车,售票处设于站体内。2001年后转为货运,2009年改造后2011年重启为电动列车月台,售票处迁至原铁道迷俱乐部。
- 2、3号月台:原服务城际列车,1995年延伸段改为2a、3a供通勤列车。因旧月台高度不足,通勤列车仅停新段,闸机设于南北端。2009年抬升后,整段月台可停通勤与电动列车,南端闸机移入旧站体。
建筑特色
编辑1917年竣工时,吉隆坡火车站由前部主站楼与后部三座月台(服务四条轨道)组成。
主建筑体包含大厅、售票柜台、铁路办公室及铁路酒店,主体采用融合西方与蒙兀儿元素的"拉吉"风格,近似摩尔复兴或印度撒拉逊复兴建筑。建筑以大量马蹄拱、洋葱拱及六座(后增建两座)大型恰特里角楼为特色,辅以前庭小型变体设计,与同期建筑如苏丹阿都沙末大厦、独立广场周边建筑及街对面的铁路行政大楼形成呼应。早期增建的北翼三层附楼采用更西化的本土设计,配以环绕式游廊与多种跨度平圆拱。外立面采用全灰泥粉刷(有别于同风格建筑常见的裸露砖墙工艺),长期保持浅色调(多为白色或奶油色)涂装。
月台区覆盖大型钢架棚顶,初期长度较短。顶棚原为玻璃材质并设可开启部分以排放蒸汽机车烟雾,后期更换为波浪铁皮。非连接主楼侧的月台围墙延续主楼建筑风格。站体与月台通过两条地下通道相连。1986年改造的月台延伸段采用现代主义设计:大型混凝土支柱支撑格栅结构顶棚,北端设有悬空两层的混凝土板售票处。延伸部白色墙面与拱形装饰元素融合旧站与宏图大厦设计语汇,并通过空中步道与宏图大厦连通。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新加坡与马来亚彩色风光》. 新加坡: 星华公司. 约1960年.
- ^ “吉隆坡的遗憾”。https://www.tripadvisor.com.au/ShowUserReviews-g298570-d637810-r263673793-Heritage_Station_Hotel-Kuala_Lumpur_Wilayah_Persekutu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