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薩克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4月29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4月5日) |
哥萨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kosaky;俄語:казаки́ / каза́ки,kasaki;波蘭語:kozacy)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哥薩克人 козаки́ | |
---|---|
總人口 | |
約3,500,000~5,000,000人有哥薩克血統(估计) | |
分佈地區 | |
![]() | 67,573(2010) |
![]() | ? |
語言 | |
东斯拉夫语 | |
宗教信仰 | |
东正教 | |
相关族群 | |
东斯拉夫人、突厥人、鞑靼人、伏尔加鞑靼人、诺盖人、库曼人、阿尔巴津人 |
名源及組成编辑
哥萨克(Cossack)这个名字来自突厥语,大意包含「自由戰士」、「邊衛」和「流竄的歹徒」等類似意思。另有观点认为哥萨克人是在蒙古入侵之前曾生活在东欧大草原地区的库曼人的后裔。
哥萨克人是由逃跑的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的农奴们、一些冒险家或叛逃者,包括逃亡的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受政府管束的人,集结在东欧南部草原地区組成的一個自由民羣體:除了从事渔业、农业和狩猎业外,这些人还经常劫掠南部鞑靼人和土耳其人[1]。
歷史编辑
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15、16世纪时,一些城市貧民與不愿成為農奴的俄罗斯、乌克兰农民迁徙到俄南地区。这些人被称为“哥萨克”,即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哥萨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東歐因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顿河哥萨克”,“烏拉爾河哥薩克”等。
从16世纪开始,斯拉夫哥萨克人建立了自己的定居点和社区,成为农民,他们不得不为抵御亚洲游牧民族(尤其是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频繁袭击而战斗。到了16世纪50年代,哥萨克在扎波罗热地区的第聂伯河岛屿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议会—拉达,并选举自己的首领盖特曼[1][2]。
在17世纪,准国家哥萨克酋长国在乌克兰成立,该国与波兰的统治對抗,后来成为俄罗斯沙皇帝国的一部分。直到18世纪,俄国和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都部分独立于沙皇帝国,然后逐渐作为自由骑兵部队并入俄罗斯军队。哥萨克人的主要定居地区是第聂伯,唐和乌拉尔地区。
传统上,哥萨克人是在子民或喜人的领导下进行分层组织的。哥萨克人在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征服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史上戰績编辑
哥萨克人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俄羅斯歷史上,钦察汗国被推翻之后,俄羅斯帝國沙皇通过收买哥萨克貴族與酋長們而控制哥萨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哥薩克部隊是沙俄的獨立部隊,享有特權和自治權。沙皇本人是哥薩克部隊的統帥,沙皇的繼承人則是它的總司令。歷代哥薩克人從童年就開始學習軍事,接受嚴格的君主制教育。俄国向西伯利亞擴張的过程中哥薩克是俄国的主要依仗。沙俄时期,一共组建了11个哥萨克军区。分别是:顿河、库班、捷列克(Terek)、阿斯特拉罕、乌拉尔、奥伦堡、西伯利亚、斜米列契(今哈萨克斯坦)、外貝加尔、阿穆尔和乌苏里军区。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区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团,因故未能实行。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共產的白军。紅軍稱哥薩克為「白匪」,卡列京和克拉斯諾夫將軍的主力是哥薩克、由阿列克塞耶夫和科爾尼洛夫將軍統領的頓河志願軍也是哥薩克、頓河和庫班哥薩克是鄧尼金將軍的主力、奧倫堡和烏拉爾的哥薩克則是杜托夫的主力,三年俄國內戰後哥薩克部隊在去哥薩克化運動中被蘇維埃政權無情鎮壓肅清。由於不信任老布爾什維克與黨內其他勢力,出於尋找可靠的社會支柱或突顯個人絕對權勢的緣故,1935年斯大林冒大不韙恢復了早已被革命摧毀的哥薩克軍隊,放寬原先對哥薩克入伍的限制,1936年4月兩個既存騎兵師更名哥薩克師,並新設三個哥薩克騎兵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而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現況编辑
今天的哥萨克人居住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2005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国家义务》议案,保护哥萨克人的传统。根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自認為是哥薩克民族。
文化编辑
哥薩克舞编辑
哥薩克舞蹈 (霍巴克 hopak) 源於札波羅結哥薩克 的男性舞蹈,後來演變成為男女混合舞蹈,並與烏克蘭鄉村舞蹈表演相融合。[3]霍巴克在斯拉夫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非常流行。希臘萊羅斯 (Leros) 也有類似的民間舞蹈曲調,稱為Sirmpa。
霍巴克為哥薩克族的傳統社交舞蹈,最初是軍事行動後的群聚歡樂,僅由男性參與者進行,表演者非專業的舞者,多是年輕哥薩克傭兵。舞步主要是即興表演,體現男子氣概、英雄主義、速度感和力量感,其中包括許多雜技跳躍。在早期的哥薩克舞蹈中,戰場上的戰鬥過程會以舞蹈形式重現,舞者不受節奏束縛,自由發揮舞步。
隨著哥薩克人地位的逐漸提升,霍巴克開始出現在村莊中,並於 16 世紀在烏克蘭地區普及。舞蹈逐漸轉變為混合形式,年輕的男、女孩一同起舞;同時也開始加入隊形結構,如圓形隊伍、雙人隊伍等;這些轉變很可能源自於村莊地區既有的儀式性舞蹈。18世紀農奴和農民劇院開始在舞台上表演類似霍巴克的舞蹈後,專業戲劇團紛紛將哥薩克舞蹈納入劇目,融入大型歌劇、芭蕾舞和戲劇。在20 世紀初,霍巴克發展成為目前的舞蹈形式。
現代霍巴克經過精心編排並充滿了即興創作,即興舞步由男性獨舞表演,具有視覺和技能上的驚人雜技。舞蹈中,典型的肢體運動包括跳躍和旋轉,是表演的亮點,男舞者會表演典型的連續下蹲踢腿,女舞者則經常有齊聲表演的舞步動作。由於霍巴克需要速度和精力,也能帶動劇院熱烈氛圍,哥薩克舞步通常安排在劇院節目結束前進行。
相關文學作品编辑
圖集编辑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哥薩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