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寶潭之役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嘉寶潭之役,或查某潭之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發生於臺灣清領時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至廿四日,天地會林大用對鹿港周圍村莊發動的進攻行動,守方以嘉寶潭(俗名查某潭[a],今彰化縣和美鎮嘉寶里[3][4])職員陳耀團練為首,集鹿港、柑仔井下湳仔(皆今和美鎮[3])、三家春(今花壇鄉[5])、新港(今伸港鄉)等處民練,歷時六日,逼退來犯的天地會部眾。[6][7]

嘉寶潭之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和美道東書院建於咸豐七年(1857年),湳仔阮氏家族阮鵬程曾捐獻書院興建經費,1985年登錄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1][2]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至廿四日(推測交戰六日)
地点
台灣彰化縣嘉寶潭和美線庄柑仔井、湳仔庄(集中於鹿港外圍的線西堡線東堡一帶)
结果 陳耀固守嘉寶潭有成,天地會進犯鹿港鄰庄失利。
参战方
天地會(反政府軍,紅旗軍) 鹿港聯庄(義軍,白旗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 戴潮春(四張犁
  • 林大用(中寮庄)
  • 陳九武(大肚庄)
  • 趙戇(大肚庄)
  • 陳耀
  • 林氏、阮氏(柑仔井、湳仔)
  • 蔡廷元、葉虎鞭、陳大戇(鹿港)
  • 陳清泉(三家春)
  • 柯氏、姚氏(新港)
  • 参战单位
  • 天地會
  • 中寮民練
  • 大肚民練
  • 嘉寶潭民練
  • 鹿港聯庄
  • 三家春民練
  • 柑仔井、湳仔庄民練
  • 新港民練
  • 背景 编辑

    天地會自同治元年(1862年)春季,偕臺灣中部土豪群起倡亂,清軍員額不足,無力鎮壓,僅能倚賴其他地區土豪團練馳援。[8]:101-103三月下旬,天地會佔領大墩彰化縣城[9],又自彰化縣通往郡城(臺灣府)的臺灣中路大半落入天地會控制範圍[b][10],而鹿港周遭多為泉籍村莊,雖與彰化縣城距離僅二十里,反政府軍勢力接連發動鹿港聯庄之役馬鳴山燕霧堡戰役,泉人團結禦敵,反抗軍始終難進犯鹿港秋毫。[11][6][7]

    過程 编辑

     
    彰化縣和美鎮行政區域圖。

    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七月間,因泉人村莊多次襄助官軍,與天地會作對,天地會甚為惱恨;該月十九日,反抗軍首領之一林日成四塊厝人)任命鎮北將軍林大用(中寮人),偕陳九武(陳九母、陳九毋[c])、趙戇等天地會黨羽,進攻鹿港北境的柑仔井湳仔庄(今和美鎮柑仔、竹圍二里[4])發動攻擊,另外名首領戴潮春亦有參戰。[6]

    陳耀備戰 编辑

    當是時,鹿港民練首領陳耀(嘉寶潭職員,鹿港人)先於嘉寶潭(俗名查某潭)別墅囤積米、鉛、藥、柴、草以及武器,招募民丁挖壕溝、築炮樓、發放鳥銃等防禦工事,同時再度與下湳仔阮氏家族、柑仔井林氏家族組成聯盟,防禦備戰,又分兵駐紮李厝庄(今和美鎮嘉寶里[3]),做犄角之勢以備戰。[6][4]

    柑仔井、湳仔失守 编辑

    因戴潮春見陳耀防務齊備,事先調動其他股首來援助陣,便令遣林大用自中寮進軍,北攻嘉寶潭,牽制陳耀,自率軍隊進攻柑仔井、湳仔庄,陳耀無法出兵救援,二庄接連不敵失守,慘被反抗軍縱火焚燒。柑仔井有林熊兄弟者,與天地會交戰,林熊身中數槍,頭頸已斷一半,死前仍奮力宰賊軍數名,林熊弟亦戰死此役。反抗軍紅旗高揚,北攻竹仔腳番社、西掠和美線等數庄,如入無人之境。[6][7]

    陳耀見事態緊急,連忙派親信赴往鹿港求援,清軍將領曾玉明命鹿港紳商蔡廷元,偕葉虎鞭與陳大戇循頂廖庄(今鹿港鎮東北緣[5])前去救援,途中卻遇天地會部隊,只得交戰,救援受阻。鏖戰期間,陳大戇之妻蔡氏圓亦隨夫出征,蔡氏圓身配長刀,率領女兵數人,攜帶夜壺填裝火藥,無視槍林彈雨,親上前線補給予男丁,不少官兵見女兵尚且如此,無不士氣高昂。[6]

    激戰嘉寶潭 编辑

     
    臺灣總督府頒定,通用於1901年至1909年間的臺灣縣彰化廳區域圖(本圖繪製於1905年),此行政區域尚屬臨時過渡時期,大體延續清制。本圖亦記錄許多清代的古地名可按圖索驥。

    陳耀聽聞鹿港援軍已來,士氣略振,又上前督陣,但鹿港援軍被天地會阻斷道路,久候仍未出現;此外,天地會林大用出身中寮,中寮與嘉寶潭互為鄰庄,時有械鬥,兩庄早互有嫌隙,故林大用所率中寮民勇攻勢極為猛烈。林大用與陳耀大戰三日之後,陳耀便落居下風,只得退守壁壘,私信寄予陳九武、趙戇,表達投降之意。陳九武和趙戇為大肚庄人,而陳耀家族為鹿港殷戶,在大肚亦有不少田產,陳九武和趙戇皆為陳耀家族的佃戶,故雙方早已相識,亦得以在作戰期間通信。[6][7]

    天地會軍隊要求陳耀必須先提供五千金,才願意接受陳耀的投降;陳耀回信中表示需要花三天的時間籌錢,並約定以獻予天地會軍的馬匹為引信,備妥後便豎立紅旗,通知天地會;天地會收到回信後,依約罷兵三日。[6]

    而根據連橫臺灣通史》版本的記載,林日成本不批准陳耀的請降書,乃陳九武、趙戇百般求情之下,才獲林日成的首肯,同意陳耀獻馬請降的書信。[12]

    陳耀趁機派遣使者於三路:一路赴往鹿港催索鉛彈、火藥和援兵;一路密訊三家春(燕霧二十四庄之一),囑託義首陳清泉率領 200 人來救;另一路派親信陳快奔往新港庄,召柯、姚二姓壯丁 250 人,兵分二路,一半前往李厝庄,支援鹿港救兵、一半趕來嘉寶潭,參與協防。[6]

    三日之期已到,陳耀見部署已定,收下紅旗之後,仍豎立白旗,天地會黨羽怒不可遏,翌日攻勢洶洶而來,大有殲滅陳耀部隊的態勢,唯剛交戰沒多久,柑仔井林家、湳仔阮家已收拾餘兵,重新集結,高舉白旗夾殺天地會部隊。陳耀親上火線,陳家家丁亦不落人後,上下皆奮勇殺敵。嗣後,鹿港商船運來四尊大炮抵達戰場,猛烈炮擊敵軍,天地會黨見大勢已去,只得收兵,嘉寶潭之危遂解。[6][7]

    後續 编辑

    • 陳耀力保嘉寶潭不失,讓清軍得以繼續穩固鹿港街以及彰化沿海諸庄的勢力。[6]
    • 陳耀為守嘉寶潭,與柑仔井林家、湳仔庄阮家共組聯盟,三方立有契約,共分軍費,約以陳耀為董事,契約亦交付陳耀處保管。未料戴潮春事件一拖三年有餘,軍費累計金額達二十餘萬元,事件平定之後,林家、阮家因不願分攤鉅款,竟私聘竊賊,潛入陳家盜取約書,軍費悉數由陳家負擔,陳家幾近破產。[4][6]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查某潭」的「查某」是台灣閩南語「女人」之意,查某潭即指女人潭。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作「加寶潭」、連橫《臺灣通史》則作「加寮潭」。
    2. ^ 「中路」為台灣清領時期綠營劃分軍區名詞,根據乾隆53年(1788年)頒定,「中路」泛指斗六門嘉義縣城、台灣縣、岡山汛一帶;即北至今雲林縣斗六市,南迄今高雄市岡山區。(許雪姬,1987:18-19)
    3. ^ 蔡清筠《戴案紀略》作「陳九武」、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作「陳九母」、林豪《東瀛紀事》作「陳九毋」。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和美阮氏修義堂〉.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臺灣)). 
    2. ^ 〈道東書院〉.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 彰化縣和美鎮南佃社區發展協會〉. 文化部臺灣社區通.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張子文. 〈陳耀〉.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2001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臺灣)). 
    5. ^ 5.0 5.1 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臺灣)).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3-0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7.3 7.4 吳德功(吳立軒).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3-0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臺灣)). 
    8. ^ 喬安娜·麥斯基爾(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蒼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臺灣)). 
    9. ^ 許毓良. 〈戴潮春事件〉.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臺灣)). 
    10. ^ 許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54. 台北市: 聯經.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臺灣)). 
    11. ^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3-0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臺灣)). 
    12. ^ 連橫. 《臺灣通史》. 臺北市: 五南. 2017 [2022-03-01].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