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从1933年至1948年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个东北系中央化军级部队。[1]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军 | |
---|---|
![]() 國民革命軍軍旗 | |
存在時期 | 1933年2月15日-1948年11月1日 |
國家或地區 | ![]() |
效忠於 | ![]() ![]() |
部門 | 正规军 |
種類 | 軍隊 |
規模 | 第106師、第108師、第116師、第119師、第129師、第130師、騎兵第2師、第112師、第90師、暫編第30師 |
駐軍/總部 | 熱河省平泉縣、北平特别市、遼寧省瀋陽市 |
參與戰役 |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萬福麟、周福成 |
抗战前编辑
1933年2月15日,國民政府為抗擊日軍侵略中華民國華北地區之熱河省,以第一〇六師、第一〇八師、第一一六師、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騎兵第二師等7個師在熱河省平泉縣組建第五十三軍,軍長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總參議、第四軍團總指揮萬福麟中將〔字壽山、1880年生、吉林省農安人、行伍出身〕兼任,受第四軍團總指揮部節制。同年3月,第一一二師調入第五十三軍序列。本軍成立之初,先於熱東之朝陽、凌源地區抗擊日軍,所屬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潰敗後,退守界嶺口,後撤往灤河以西休整。4月,第一一二師調歸第六軍團直轄。長城抗戰結束後駐軍北平,第一〇六師調歸軍分會直轄。1934年2月,第一一六師、第一二九師調往豫鄂皖邊區與共黨叛軍作戰,第一〇八師調歸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序列。1935年6月,第五十三軍移駐保定,留第一一六師負責北平城防。9月,騎兵第二師調歸騎兵軍整編。 1935年11月26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冀察綏靖公署副主任,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冀察綏靖公署節制。1937年6月,第五十三軍所屬部隊按調整師編制整編,保留第一一六師、第一三〇師番號,撤銷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番號,另調第九十一師加入序列。
中日八年戰爭编辑
1937年7月,對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奉命擔負平漢沿線之守備。1937年8月23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保定會戰失利後,奉命掩護第2集團軍主力後撤,繼而撤往河南省輝縣休整。 1937年10月30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1938年1月,奉命反攻湯陰,惜遭當面優勢日軍反撲,敗退入晉,分駐晉城、高平、陵川。 1938年3月28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二十六軍團長,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二十六軍團部節制。5月返豫,擔負黃河河防。6月移駐湖北麻城、黃陂,繼又改駐陽新。7月改受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節制。同時第九十一師調歸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序列。9月,本軍參加武漢會戰,於陽新地區抗擊日軍近一個月,因損失過重撤往湖南沅陵整補。
二戰後與全國總動員勘平叛亂编辑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本軍入越南,於河內接受日本駐軍投降。1946年3月,法軍為重佔越南,於越南海防強行登陸,遭第五十三軍第一三〇師反擊,狼狽而逃。6月,第五十三軍奉調回國,海運華北參與剿匪,改受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第五十三軍抵達秦皇島後,先後解除徐水、保定之圍。8月改受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節制,奉命打通遼寧、熱河、河北三省之交通線。9月佔據密雲後,復歸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部節制,奉命打通平綏交通線。10月,本軍分駐保定、徐水、固安沿線,擔負護路之責。1947年3月改受保定綏靖公署〔原第十一戰區改稱〕節制。
1947年6月開赴東北,解四平、本溪之圍。1947年8月,本軍移駐開原,同時增編暫編第三十師。1947年9月,軍長周福成中將升任第三兵團司令官,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三兵團軍司令部節制。1947年东北秋季攻势,於10月間先後在威遠保、昌圖地區受創,被迫退守開原:
- 此役第一一六師覆沒,師長劉潤川少將被俘。《国民革命军战史》记载:“位于威远堡之第116师,仓促应战,损失惨重。”
- 位于貂皮屯的第一三零师,《国民革命军战史》记载:“亦同时受攻击,该师第390团于1日10时顷,到达红花甸,复陷重围。”
1948年1月,第三兵團改稱第八兵團,改受第八兵團司令部節制。2月,第五十三軍於開原防守戰再次受創而調往瀋陽整補。同時以暫編第三十師改稱第一一六師,另行編建暫編第三十師。东北局社会部派人做副军长赵镇藩的联络工作;1948年7月派人与第130师师长王理寰建立联系。10月遼瀋會戰一役,本軍困守瀋陽,遭東北野戰軍重創。1948年11月1日,殘部由副軍長趙鎮藩少將率領向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投降。第130师师长王理寰率部起义。
隸屬情況编辑
- 第四軍團〔1933年2月-4月〕
-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1933年4月-1935年11月〕
- 冀察綏靖公署〔1935年11月-1937年8月〕
- 第一集團軍〔1937年8月-1937年10月〕
- 第二十集團軍〔1937年10月-1938年3月〕
- 第二十六軍團〔1938年3月-7月〕
- 第九戰區〔1938年7月-1940年7月〕
- 第二十集團軍〔1940年7月-1946年6月〕
- 第三十四集團軍〔1946年6月-1946年8月〕
-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1946年8月-9月〕
-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部〔1946年9月-1947年3月〕
- 保定綏靖公署〔1947年3月-9月〕
- 第三兵團〔1947年9月-1948年1月〕
- 第八兵團〔1948年1月-11月1日〕
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编辑
1933年2月,东北军整编,组建第53军。
- 军长万福麟
- 第106師(1933年2月-1933年4月)沈克:调归第40军
- 第108師(1933年2月-1934年2月)杨正治(副军长兼) 调归第67军
- 第112師(1933年3月-1933年4月)张廷枢 调归第67军
- 第116師(1933年2月-1948年11月)缪澄流
- 第119師(1933年2月-1937年6月)孙德荃
- 第129師(1933年2月-1937年6月)周福成
- 第130師(1933年2月-1948年11月)朱鸿勋
- 騎兵第2師(1933年2月-1935年9月):辽宁省警务处骑兵第1、第2、第3总队编成。师长黄显声,师参谋长董道泉。
西安事变后1937年5月中旬东北局整编,撤销第119、第129师,辖:
七七事变后,隶属第一战区。1938年在豫中归第1集团军。第20集團軍(1937年10月-1938年3月) 第26集團軍(1938年3月-1938年7月) 1938年5月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7月改隶第九战区,第91师改隶第85军。1938年12月时:
- 军长周福成
- 副军长黄显声(1936年10月-1937年6月)、王景儒、朱鸿勋
- 第116师
- 第130师
1939年至1943年春驻湖南、鄂西。调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1945年春:
- 军长周福成
- 副军长赵锡庆、赵镇藩
- 第116师:师长赵绍宗/1940年6月赵镇藩/1944年11月刘润川
- 第130师
- 荣誉第2师。
抗战胜利后,赴越南受降。1946年4月下旬,由河内回广州。1946年6月中旬,海运秦皇岛,1946年9月隶属第十一战区/保定绥靖公署,荣誉第2师改称为第67师。1947年9月转隶东北战场第3兵團,第67师脱离与该军的建制关系,
- 第116师,刘润川师长、副师长张绍贤。1947年10月1日至2日在开原县以北的威远堡门被歼,师长刘润川、副师长张绍贤均被俘。以整编第1纵队为基础重建第116师,军参谋长劉德裕任师长。以第二纵队作为整训,补充部队,番号为东北守备第二总队,以第116师副师长毛芝荃为少将总队长。
- 第130师,王理寰任师长;
- 暂编第30师,师长张儒彬。
1948年1月隶属第8兵团。1948年11月2日在沈阳投诚。
历任副軍長编辑
- 楊正治(1933年2月-1936年10月)
- 黃顯聲(1936年10月-1937年6月)
- 周福成(1937年6月-1938年2月)
- 王景儒(1938年2月-1942年9月)
- 朱鴻勳(1938年12月-1940年10月殉)
- 趙錫慶(1940年10月-1944年4月)
- 李漢章(1942年9月-1944年3月)
- 趙鎮藩(1944年4月-1948年11月)
历任參謀長编辑
- 王景儒(1933年2月-1936年5月)
- 金奎璧(1936年5月-1936年10月)
- 趙錫慶(1936年10月-1940年10月)
- 趙鎮藩(1940年10月-1944年3月)
- 劉德裕(1944年4月-1948年2月)
- 蔣希斌(1948年2月-1948年6月)
- 郭顯榮(1948年6月-1948年11月)
殉職將官编辑
注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戚厚杰:《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ISBN 720202814X
- ^ 平山著. 八路军抗战史.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08: 112. ISBN 7-218-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