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建築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是一所位於臺北市高級中學,其校內建築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學校時期。至今校內僅剩的日治時期建築為已被列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準文化資產的西樓;而中華民國時期時,於1949年興建的舊北樓也已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附中經常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作品之中,其建築也隨之作為背景出現。

附中建築以南樓(至善樓)、中正樓、新北樓(新民樓)三棟教學樓作為主體,並由西樓與東樓將三棟教學樓圍成「曰」字形。其他建築分散於校園東西兩側與北側,而操場位於三棟主要教學樓之後。校園南側信義路上則設置捷運大安站的捷運出口,可直通校內。

現有建築 编辑

建築名稱 落成年代 位置與格局 簡介 照片
信義路校門
(正門)
1947年 校園最南側,位於信義路三段143號。設有警衛室。 1947年時的正門僅有四根日式石柱,經歷多次整修後,石柱的設置仍維持到1960年代。1970年代,校門外觀已與今日相似,但寫有校名金字的招牌設置在屋頂之下,直至1970年代末才改置於屋頂之上[1]。1986年時校名變更而重新掛設校名金字,字跡選用前考試院賈景德拓本[2]
 

 
南樓
(至善樓)
1981年 位於校園南側,由舊南樓原址改建。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建築,主要為高一學生教室,五樓為自然實驗室,地下室為合作社與學生餐廳。包含一座兩層樓高的挑高川堂。 南樓建築師為畢業校友彭蔭宣,在設計階段,曾有人要求在新建築中設計舊南樓的古堡造型,但未獲採用。南樓新建之初,因未設計伸縮縫,使用十餘年後便出現梁柱及樓板龜裂,在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的建議下拆除[3]。南樓落成後曾因造型雄偉而獲台灣建築師雜誌獎[4]。1978年被命名為至善樓。南樓的川堂簡稱為南川,平日可見吉他社與舞社同學在此進行社團活動[5]
 
中正樓 1974年 位於南樓與北樓之間,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建築,地下室為社團辦公室,一樓為學務處與輔導室,樓上為高二教室。 由於學生數增加,以及時任校長黃振球認為學生課後玩樂過多,於是計畫在內操場上興建新的教學大樓[6],並以當時總統蔣中正之名命名。1974年時由於經費不足,只先興建為兩層樓建築,再一年發包一層樓,於1979年完成四樓的擴建,建築師為虞曰鎮。中正樓的川堂簡稱中正川,屋沿上有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川堂內則設置「言論廣場」佈告欄,供學生張貼意見[7]。1997年,中正樓進行外牆翻修,將兩年前經學生徵稿而得的火鳳凰圖案貼為壁畫[8]。由於位居校園中心,也常有學生在中正樓上組織活動或懸掛布條[9]
新北樓
(新民樓)
1987年 位於校園中段,約為原武道館所在處。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建築,地下室為合作社,另有「地塹」作為美術班展覽區[10],一樓為生物與美術教室,二樓有天橋連接東、西樓。樓上主要為高三教室,並於頂樓設有天文台[11] 建築師為陳柏森。1987年11月,新北樓完工後尚未啟用即遇強震,五樓走廊的挑高水泥欄杆受損嚴重,故將其拆除改建為矮牆[6]。 新北樓前方有一座暱稱為「新北池」的生態池,一度有把同學或實習老師扔進新北池的「丟新北」傳統[12]。2000年新北池因921大地震進行漏水整修,另外增設噴水池並進行綠化,校方也因此以校規禁止丟新北的活動[13]
舊北樓 1949年 位於當時校園北側、今日校園中段,為一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14] 1949年,為接收來台之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學生,由遺族學校校長宋美齡撥款興建此樓,並委由王玉堂建築師設計。初建成時稱為新大樓,與稱為舊大樓的舊南樓與西樓相對。上方至今仍懸掛著當年的紅字標語「崇禮尚義尊師重道,奮發圖強雪恥復國」「鍛鍊鋼筋鐵骨,復興中華民族」。1953年在後操場側興建一平台,作為暫時司令台使用[15]。1978年被命名為新民樓。新北樓落成後,便改稱為舊北樓,新民樓的門牌也改歸新北樓。1987年,舊北樓一樓改為社團辦公室與理髮部,二樓為男學生宿舍,數年後因設備簡陋而取消[6]。今日舊北樓全棟作為社團辦公室使用,東側設有已結業的理髮部「美麗光速」[16]
 
西樓 1938年 位於校園西南方,呈南北走向,共兩層樓,連接南樓與中正樓。 西樓為台北三中時期,由筱原武男所建築的L型主要校舍之西側短邊部分,另一側為已拆除的舊南樓。其建築風格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影響而趨於簡潔[17]。1978年被命名為修身樓,但因未掛門牌而少為人知。2000年,為慶祝戰後五十週年,校友會進行西樓修復工程,除將原本的黑瓦改為紅瓦外,也將西樓改建為傳承歷史的空間,規劃作為校史館與博物館[18],並將西樓北側的圓形沖水式廁所,改建為名為「良心紅茶館」的時光交流空間[19]。 2019年,西樓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準文化資產[20]
東樓 1966年 位於校園東南方,呈南北走向,共兩層樓,連接南樓與中正樓。一樓為印刷室與健康中心,二樓為美術教室與家長會。 1966年落成時,被稱為前東樓或新東樓,直到1976年後東樓改名工藝館後才稱為東樓。1978年被命名為格致樓,但因未掛門牌而少為人知。 1991年進行整修,將黑瓦改為紅瓦。在南樓、中正樓與北樓興建後,東樓已不再做為一般教室使用,二樓也一度作為社團辦公室使用[1]
明德樓 2009年 位於校園西側,為地下二樓地上六樓之建築。一樓設有演講廳附智講堂,地下室為停車場。 建築師為潘冀,以空間的流動作為設計理念[21]。為國中部專用大樓。
中興堂 1969年 位於校園東南方、南樓東側。 即大禮堂。1965年,將信義路147巷的土地讓售與臺灣銀行,以獲得興建新禮堂的經費。1969年,新禮堂落成,定名為中興堂。初期一樓設有籃球場與桌球桌,活動時才移開並擺放座椅。1977年將固定籃球架拆除,1983年整修後設立固定座椅,不再兼做體育使用。中興堂除提供學生聚會與社團表演外,也經常提供校外人士租借使用[1]。2009年,中興堂地下室與靠近信義路側拆除,提供臺北市捷運局施作淡水信義線大安站的二號出口共構工程,捷運局則承諾協助復舊建物,另外給予校方一億兩千萬元補償費[22]
體育館 1993年 位於校園西南方,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之工字型建築。所在處為收回111巷土地後之空地。 原址為學生腳踏車寄存場,多年後被占用並搭蓋違建,於1990年才重新收回,並一度做為手球場。室內球場與體育組辦公室間有一塊硬地球場,被稱為小綠地。體育館地下室曾作為社團辦公室使用,但在2017年發生火災[23]同時也被發現並未申請使用執照[24],社團辦公室也因此遷離。
 
技藝館 1991年 位於校園東南方,為U字形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建築。一樓有演講廳、會議室、實驗劇場等。 1989年拆除工藝館後開始興建,為家政課與生活科技(工藝)課專用之大樓,也設有資訊中心與網管小組[25]。2016年設立自造實驗室附製工坊,推動3D列印技術等課程教學[26]
圖書館 1976年 位於校園西側,為U字形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築。一樓與地下室為自修室,二樓為期刊室與辦公室,三樓為書庫。 圖書館共有館藏八萬多本圖書,二百餘種期刊與報紙。設有三間自修與閱覽室,提供學生自修讀書,考試前常一位難求[27]
司令台 2012年 位於校園北側、操場西側。地下室為校隊與社團辦公室,後方為風雨球場。 2010年,校方以捷運局在校內修築補償大安站出口所補償之經費進行司令台改建工程[28]。2017年舉辦七十周年校慶時,發生學生闖入機房切斷司令台電源,並在司令台頂樓拋下抗議布條的事件[29]
樂教館 1988年 位於校園北側,位在舊有的音樂館北側,落成後音樂館即拆除。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L形建築,包含一座小型演奏廳[30] 1988年,由於音樂班班級數增加,原有音樂館已不敷使用,於是在音樂館北側興建樂教館,建築師為陳柏森,落成後音樂館即拆除。1998年,進行樂教館周遭整修與綠化,並在靠近操場的一側設置黑牌琴鍵的磨石子圖案,做為音樂班的象徵。2001年,演奏廳進行翻修。樂教館的演奏廳是音樂班實習音樂會以及畢業音樂會的場地,也會舉辦音樂班年度表演[31]。於2023年初開始整修至今。
後操場 1951年 位於校園北側。 1950年左右,附中將所持有的台北四中校地與校址北方的農會土地進行交換,取得舊北樓後方土地,闢建新操場[15]。1998年鋪設PU跑道。
仁愛路校門
(後門)
1952年 校園最北側,位於仁愛路三段118巷3弄。設有警衛亭。 1950年左右,配合後操場的闢建工程,校方與家長會發動學生前往水源地(今福和橋頭一帶)等處搬運土石,並經台灣肥料公司捐贈煤渣,才構築由新大樓(今舊北樓)川堂通至校園北側的水泥路,並於道路盡頭修築後門[15] 。後門鄰近副總統官邸,常有警察巡守。後門曾設置一面旋轉門,後因過多學生由此鑽門翹課,現已拆除[32]
體育教學館 2022年 位於校園東側,在原排球場所在處。 建築師為陳章安[33],一樓為50公尺長8水道之室內溫水游泳池,二樓為健身房及室外五人制排球場,地下室一樓為停車場。

已拆除建築 编辑

建築名稱 落成年代 拆除年代 位置與格局 簡介 照片
舊游泳池 1960年 2019年 位於校園東側,操場之一角。 1960年時,曾因經費不足而發起募捐,捐款100元者畢業後可免費使用一年。1972年,將深水區池深由290公分填高為170公分,又在1966年填高至120至140公分之間。1972年,擴建游泳池南側的體育組辦公室與器材室,早年曾提供給家境貧寒的學生借宿[34]。1976年,在游泳池東側興建擋風牆、更衣室、暖身房等。1997、1998年整修並拓寬更衣室。1999年,擴建西側的看台[35]
舊明德樓 1978年 2009年 位於校園東側,為U字形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建築。 位於游泳池西側,作為國中部招生使用。1994年曾進行大規模整建[1]
前司令台 1981年 2011年 位於後操場之兩層樓建築。 1959年,此處已搭建了簡陋的臨時司令台,直到1981年改建為兩層樓的司令台建築[35]。1998年配合操場翻新,進行重新設計與大規模擴建[36]
戰技教練場 1980年 1990年代 位於校園北側、後門西側,為科學館後方職員宿舍拆除後所新增之空地。 校內一般稱為軍訓場,設施主要模擬中華民國國軍五百障礙訓練。今日仍可見設施遺留的痕跡與圍牆上的標語字跡。
舊體育館 1938年 1989年 位於校園東南方,約在今日東樓右後方,技藝館右前方。 起初做為室內籃球場使用,兼做禮堂,故又稱為風雨操場。偶爾也在此舉辦電影晚會。1963年發生火災,整修為鐵架屋頂後後不再做禮堂使用[36]。1989年因興建技藝館而拆除[1]
後東樓
工藝館
1957年 1989年 位於校園東側,在東樓之後,約在今日技藝館所在之處。 1957年興建時原稱為東樓,1966年,在前方興建了今日的東樓,故改稱為後東樓。1975年,由於教室採光不足,將窗戶改低,並另外興建一座圓形樓梯。1976年由於工藝工廠不敷使用,將後東樓改為工藝館,並興建木工與電工教室[36]。 1989年為興建技藝館而拆除。
科學館
音樂館
1961年 1989年 位於校園北側,約在今日樂教館右前方。 1961年興建一樓,1964年興建二樓。1981年,南樓落成,實驗室遷至南樓五樓,改為音樂館,供音樂班學生使用[1]。1989年樂教館落成後即拆除。
武道館
總辦公室
舊圖書館
美術館
1938年 1985年 位於校園北側、西樓的盡頭,為一磚造木地板平房。 原先作為摔角、劍道、柔道等運動之用[37]。1950年,教室需求增加,改為總辦公室。1964年,圖書室不敷使用,故將此處改為圖書館。1976年新圖書館落成,改為美術館。 1985年因興建新北樓而拆除[1]
 
圖書室
學生交誼廳
蒸飯開水房
1956年 1985年 位於校園西側,約在今日新北樓西側與圖書館之間的空地上。為鋼筋混凝土的平房。 1964年將圖書遷移至武道館,改作學生交誼廳與福利社,1960年代著名的附中酸梅湯便是在此販賣。之後又改為蒸飯開水房、教職員餐廳等多功能使用。1987年因梁柱損壞而拆除[1]
教職員宿舍 1950年代 1980年代 位於校園東南方、舊體育館北側。 作為教職員宿舍與膳廳使用,推測於1980年拆除。
舊南樓 1938年 1980年 位於校園南側。 最初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與西樓一同興建,建築外觀呈現L形,並在南樓兩層建築上加蓋閣樓,為當時流行的興亞帝冠式建築[38],亦為附中「古堡、附堡」之稱的由來。落成之後,於台北三中時期又進行向東延伸的接建,1949年又再次接建,兩次接建在二樓部分均採用木製地板,因此走在樓板上會有相當大聲的噪音,此即附中四景之一「南樓響板」的由來[37]。1978年時因強震而成危樓,隨後便進行改建並拆除。
升旗台 1953年 1979年 位於內操場。 臨時搭建之臨時司令台[36]
工藝工廠
音樂教室與托兒班
1954年 1975年 位於校園東側。 包含金工、木工、印刷綜合工廠與倉庫。1976年,後東樓改為工藝館,故將工藝工廠改為音樂教室與托兒班。拆除後現址作為籃球場使用[39]
內操場 1938年 1974年 位於校園南側,由舊南樓與西樓圍成的L形空間的空地所形成。 1951年後操場興建後,附中擁有兩座操場一段時間。1974年中正樓落成後即不復存在。
東側木造平房 1950年 1963年 位於校園東南角。 因應學生人數增多,興建六間木造平房,於1963年焚毀。
土俵 1937年代 1945年前 位於當時校園北側、武道館後方。 相撲用的圓形擂台,僅於台北三中時期的校園平面圖中出現過[36]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編纂小組. 建築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2002-04-10. 
  2. ^ 校園導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3. ^ 凌宗魁.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遠足文化. 2018-05-30. 
  4. ^ 建築師雜誌. 建築師雜誌獎(1979-1998)台灣建築獎(1999-2013)得獎名單.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5. ^ 師大附中電算社. 環境介紹—南川. 
  6. ^ 6.0 6.1 6.2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三). 附友季刊. No. 32 (附中校友會). 1997-04. 
  7. ^ 自由時報. 附中校慶 校內散發抗議傳單「我們要真相!」. 2017-04-09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8. ^ 附中校友會數位典藏系統. 信物特展.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9. ^ 蘋果新聞網. 師大附中學生佔領中正樓? 真相是…. 2016-02-2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10. ^ 附中青年社. 樂教館、新北地塹的饗宴. 附中青年. No. 112 (附中青年社). 1997. 
  11. ^ 高中生活百科. 師大附中天文社.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12. ^ 附中青年社. 附中ㄅ~ㄦ.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13. ^ 唐小茜. 新北池重新整修 出現噴水池與石板步道. 附中人. 2000-05-26. 
  14. ^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舊北樓」. 2020-11-17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15. ^ 15.0 15.1 15.2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二). 附友季刊. No. 30 (附中校友會). 1996-10. 
  16. ^ 聯合報. 校友回憶再「減一」! 師大附中美髮部月底走入歷史. 2021-05-1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17. ^ 張志源. 日據時期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設立初期之校舍借用、校地收購與校舍工事計畫興建之研究(1937-1938). 臺北文獻. 2015, (192): 131–190. 
  18. ^ 黃少甫. 附中西樓工作報告書. 附友季刊. No. 31 (附中校友會). 1997-01. 
  19. ^ 易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師大附中西樓復舊及再生工程. 臺灣建築報導雜誌. 2001, (87): 48–53. 
  20.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本市公有列冊建物清單 (PDF). 2019-01-03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0). 
  21. ^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師大附中明德樓.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22. ^ 自由時報. 與捷運共構 師大附中禮堂出口少一個. 2017-07-12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23. ^ 自由時報. 師大附中傳火警 起火原因待查. 2017-04-2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24. ^ 自由時報. 獨家》師大附中遭爆 校方抓檢舉內鬼害職員失控. 2017-03-02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25.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資訊室. 網管小組. 2021-07-1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26.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自造實驗室「附製工坊(Fi-Lab)」揭牌啟動儀式 (新闻稿). 教育部國教署. 2016-03-24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27. ^ 王秀山. 簡介國立師大附中圖書館與工作感言 (PDF).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9). 
  28.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 總務處. 新附中65周年校慶特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2012-04-10. 
  29. ^ 自由時報. 切斷司令台電源、垂掛白布條/師大附中生校慶抗議 校方報警惹議. 2017-04-1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30. ^ 劉運發. 談母校建築. 附友季刊. No. 6 (附中校友會). 1986-04-12. 
  31. ^ 一千零一夜音樂會 (新闻稿).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5-04-24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32. ^ 深藍論壇. 【討論】你有沒有鑽過後門?. 2007-02-28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33. ^ 陳章安宋哲賓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團隊.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34. ^ 鐘林盼. 故事的開始—附中老建築選景.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35. ^ 35.0 35.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編纂小組. 校務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2002-04-10.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黃玟嵐. 附中建物年代表.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37. ^ 37.0 37.1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一). 附友季刊. No. 29 (附中校友會). 1996-07. 
  38. ^ 李乾朗. 台灣近代建築. 雄獅美術. 1998-06-15. 
  39. ^ 姚翰玲. 校園空間與校舍變遷 (PDF). 2015-02-24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