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
基隆河是位於臺灣北部的河川,也是淡水河三大上游支流之一,全長86.4公里[1],橫跨新北市、基隆市與臺北市。該河川雖以「基隆」為名,但實際上主流及其支流主要分布於新北市與臺北市,實際流經基隆市之河段僅約15公里(佔17%)。
基隆河 | |
河流 | |
名称起源:基隆 | |
国家 | ![]() |
---|---|
地区 | 臺灣北部 |
区 | 新北市 · 基隆市 · 臺北市 |
屬於 | 中央管河川 |
支流 | |
- 左侧支流 | 大坑溪 · 下寮溪 · 北峰溪 · 康誥坑溪 · 智慧溪 · 禮門溪 · 茄苳溪 · 保長坑溪 · 拔西猴溪 · 暖暖溪 · 𫙮魚坑溪 · 新寮溪 · 三坑溪 |
- 右侧支流 | 貴水二溪 · 磺港溪 · 外雙溪 · 內溝溪 · 草濫溪 · 叭嗹溪 · 北港溪 · 鄉長溪 · 鹿寮溪 · 瑪陵坑溪 · 大武崙溪 · 深澳坑溪 · 灰窯溪 · 芊蓁林溪 |
主源 | 分水崙 |
- 位置 | 新北市平溪區 |
- 海拔 | 300 m(984 ft) |
- 坐标 | 25°01′06″N 121°42′21″E / 25.01833°N 121.70583°E |
次源 | 火燒寮山 |
- 海拔 | 560 m(1,837 ft) |
河口 | 淡水河 |
- 位置 | 臺北市北投區關渡 |
- 海拔 | 0 m(0 ft) |
- 坐标 | 25°06′44″N 121°27′50″E / 25.11222°N 121.46389°E |
长度 | 86.4 km(54 mi) |
流域面积 | 493 km²(190 mi²)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39.5 m³/s(1,395 ft³/s) |
- 最大流量 | 3,690 m³/s(130,311 ft³/s) |
- 最小流量 | 12 m³/s(424 ft³/s) |
概況编辑
基隆河發源於新北市平溪區的分水崙,但其水系最遠源流則為其支流芊蓁林溪,發源於獅公髻尾山(又名火燒寮山)東偏北側標高約560公尺處,水系河長約96公里,流域面積約493平方公里[2]。主流從新北市平溪區起始後,流經新北市瑞芳區,進入基隆市的暖暖區與七堵區、新北市汐止區,再進入台北市,流經南港、內湖、松山、中山、士林、大同、北投等區,最後於關渡匯入淡水河。
基隆河大致可分成三段:[3]
基隆河昔日有多個名稱,如基馬遜河(Kimazon)、里族河(Ritsouquie)、峰仔峙港、大隆同溪、內港北溪、雞籠河、基隆溪川、基隆溪、基隆川等。
地形编辑
基隆河上游往東北東方向流動,經三貂嶺後,轉向北北東,經過猴硐後河谷逐漸開闊,並轉向西流,自瑞芳以下,河道十分曲折,流經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汐止、南港之後進入台北盆地,在關渡附近匯入淡水河。上游從源頭自瑞芳約30公里,發源於平溪菁桐附近,與相鄰之景美溪支流大溪墘溪呈谷中分水,河谷狹窄呈V字形,谷中巨礫遍布,岩床裸露,瀑布、壺穴地形特別發達[4]。十分到平溪一帶受到新世晚期地震和火山等作用的影響,河階分布,向東流經十分瀑布後開始深切,形成峽谷地形,回春地形特別明顯,著名的有嶺腳瀑布、十分寮瀑布、野人谷瀑布、暖暖壺穴與大華壺穴等。至三貂嶺附近向東北東的流路驟轉為北向,並在瑞芳附近急轉向西,形成曲流[4]。流經瑞芳之後進入和緩起伏的丘陵帶,河谷漸開闊,至八堵、松山及汐止之間有廣大的河床平原,在南港附近進入臺北盆地。進入臺北盆地後進入下游河段,一直到關渡為止,由於河床為沖積層,土質鬆軟,呈顯著的自由曲流,蜿蜒穿梭於臺北盆地[4]。
主要支流编辑
- 基隆河: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
- 貴水二溪:台北市北投區
- 磺港溪:台北市北投區
- 外雙溪:台北市北投區、士林區
- 堀川:台北市中山區、中正區、大安區
- 內溝溪:台北市內湖區、新北市汐止區
- 草濫溪:新北市汐止區
- 大坑溪:台北市南港區、新北市汐止區
- 四分溪:台北市南港區
- 下寮溪:新北市汐止區
- 北峰溪:新北市汐止區
- 叭嗹溪:新北市汐止區
- 北港溪:新北市汐止區
- 康誥坑溪:新北市汐止區
- 智慧溪:新北市汐止區
- 禮門溪:新北市汐止區
- 茄苳溪:新北市汐止區
- 鄉長溪:新北市汐止區
- 保長坑溪:新北市汐止區
- 鹿寮溪(友蚋溪):基隆市七堵區
- 瑪陵坑溪:基隆市七堵區
- 拔西猴溪:基隆市七堵區
- 大武崙溪:基隆市七堵區、安樂區
- 暖暖溪:基隆市暖暖區
- 𫙮魚坑溪:新北市瑞芳區
- 深澳坑溪:基隆市信義區、新北市瑞芳區
- 相思溪(為深澳坑溪的一小支流,在"相思嶺"和"六坑"之間由東北方向注入深澳坑溪)
- 新寮溪:新北市平溪區
- 灰窯溪:新北市平溪區
- 芊蓁林溪:新北市平溪區
- 三坑溪:新北市平溪區
主要橋樑编辑
台北市士林區、北投區、中山區、松山區、內湖區、南港區编辑
- 社子大橋:連接北投區及士林區社子地區的橋樑。
- 洲美橋:連接北投區及士林區洲美快速道路的橋樑。
- 百齡橋:連接士林區及士林區社子地區的橋樑。
- 承德橋
- 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基隆河橋
- 水管橋
- 汐止五股高架橋(南下)
- 中山高速公路圓山橋
- 汐止五股高架橋(北上)
- 中山橋
- 松江大橋
- 大直橋
- 內湖橋(1992年拆除)
- 中山高速公路內湖橋
- 民權大橋
- 麥帥二橋
- 麥帥一橋
- 彩虹橋
- 成美橋
- 成功橋
- 環東大橋
- 南湖大橋
- 台北捷運文湖線基隆河橋
新北市汐止區编辑
- 北山大橋
- 南陽大橋
- 社后橋
- 新社后橋
-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河四號橋
- 樟江大橋
-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基隆河橋
-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河三號橋
- 江北二橋
- 江北大橋
- 禮門橋
- 汐止貨運車聯絡道橋
- 星光橋(基隆河景觀橋)
- 長安大橋
- 新長安橋
基隆市七堵區编辑
基隆市暖暖區编辑
新北市瑞芳區编辑
新北市平溪區编辑
整治水患問題编辑
由於基隆河的河道曲折,且上游的平溪山區為臺灣雨量最多的地區,因此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時,易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故進行了兩次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
第一次截彎取直编辑
第一次整治於1964年11月5日至1965年7月19日處理士林段的基隆河,中華民國國軍部隊從社子島挖開一條新的河道,原河道及番仔溝後來被填平,形成基河路與劍潭路、承德路四段三條道路。工程完畢後,社子島則成了社子半島,僅留下福德綠地供人憑弔。
第二次截彎取直编辑
第二次於1991年11月11日至1993年11月10日,在大直、松山、內湖與南港段實行第二次的工程,以利於基隆河洪水的宣洩。工程完成後,雖然臺北市下游段的水患獲得改善,但因河道縮短使漲潮時河水逆流而上,造成中游段的汐止和基隆市的五堵等地區反而在降雨量大時常發生水患。以下為整建後原河道的利用變遷:
- 中山大直段:北安路、堤頂大道二段、美麗華。
- 內湖段:民權東路六段、行善路、內湖科學園區。
- 南港段:石潭公園。
關於松山段的截彎取直,在前臺北市長黃大洲的《改造:基隆河截彎取直紀實》一書中提到:數值模擬的結果,若是只有截彎取直,和原公告的內湖堤線(沿著河灣而建)相較,因為蓄洪量降低,河水水位會提高,因而低水水槽必需特別挖深。因此將截彎取直視為都市更新開發計畫比較恰當。截彎取直後產生的「新生土地」,的確造就了內湖科技園區和明水路的新興住商混合區,以及舊宗路的新興商業區[5]。
員山子分洪道编辑
觀光景點编辑
交通编辑
- 以下鐵路全程沿基隆河岸行駛:
藍色公路编辑
基隆河在花博展期內設置一藍色公路站點—大佳碼頭,由此可單點進出遊河,亦可由此進出園區,來往美堤碼頭和錫口碼頭,並於花博後繼續提供民眾搭乘。
碼頭名稱 | Station Name | 所在地 | 所在地區 | |
---|---|---|---|---|
花博藍色公路 | ||||
大佳碼頭 | Dajia Pier | 台北市 | 中山區 | 大佳河濱公園 |
→往美堤碼頭、錫口碼頭 |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e河川知識服務網 名詞庫. e-river.wra.gov.tw. 經濟部水利署. [2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September 2020).
- ^ 楊萬全,認識淡水河流域的水文,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24頁
- ^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管理計畫規劃. 新北市板橋區: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2013年. ISBN 978-986-03-7491-9.
- ^ 4.0 4.1 4.2 杜友仁,龔任義,李錫堤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基隆河流域之河階地形分析.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2015-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 ^ 黃大洲,《改造:基隆河截彎取直紀實》,正中書局,2001年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基隆河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 |
- 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水利署網站數位典藏,2009年)
- 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前期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