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溝

挖掘出的地下通道

壕溝Trench)泛指一條長型的凹地,可為人工,也可為天然。

1916年一次大戰壕溝戰

壕溝歷史 编辑

壕溝是軍事防禦工事中常見的一種,早期常用於斷絕敵軍據點的對外交通以便進行圍困,而隨著投射兵器的普及和精準度提高,挖掘壕溝來保護官兵免於傷害的戰術也被廣泛使用。近代化的壕溝工事在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內戰中開始出現,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則堪稱壕溝戰的代表性戰事。

壕溝型態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馬克沁及其他型機關槍的發明,使戰爭型態大為改觀。自西元1915年起,參戰的協約國及同盟國雙方都在前線挖掘了長長的壕溝。由於壕溝易守難攻,使戰事陷入膠著。在伊普爾之役中,德軍使用了毒氣對著法軍壕溝施放,雖造成法軍可觀傷亡但也未能突破法軍防線。1915年,英國為突破壕溝戰的局面,發明了坦克,並將之投入戰場。至1917年由於美國參戰,坦克發揮了掃蕩的作用,壕溝戰的局面正式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飛機、輕兵器、坦克及迫擊炮等武器的改良,使壕溝的重要性大為減低。至二戰末期,壕溝幾乎已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屬於單兵或2至3名士兵的散兵坑(Fox hole),較小,可為人工挖掘,或甚至是彈坑。1944年底,在巴斯通的突出部之役中,大量使用了散兵坑。

後來在韓戰兩伊戰爭中,交戰雙方仍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壕溝戰。

現代戰爭中,不能說完全不使用壕溝,但已是極少數,原因同樣是戰爭型態的改變。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雙方又開始修建大量壕溝與工事,因雙方都未擁有局部制空權,且由於觀測技術(無人航空載具)與反裝甲能力技術提升,進攻方無法再享有過去奇襲的效果。

壕溝武力設置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及同盟國雙方在壕溝的武力設置上是大同小異的。通常雙方會在壕溝的兩端設置機槍,並在中間設置持輕兵器的步兵。壕溝還通常連接著至有機槍的碉堡,用以加強戰力。

其他用途 编辑

壕溝也有其他的用途,作為亂葬崗、千人塚,活埋戰俘或敵人就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例如:中國戰國時代的長平之戰秦國將領白起就利用壕溝活埋了趙國數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