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學 (台灣)
大同大學(英語譯名:Tatung University),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私立大學,前身為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大同工學院[1]。1999年從大同工學院改名為大同大學,創校之初已啟動「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是國內早期投入產學合作的大專院校之一。以理工起家,設有電資學院、工程學院、經營學院、設計學院。
大同大學 | |
---|---|
![]() | |
地址 | |
![]() | |
详细信息 | |
其它名称 | Tatung University |
学校类别 | 私立 大學 |
校训 | 正誠勤儉;工業報國 |
最早创办 |
1956年成立,時名大同工業專科學校 1963年改制,時名大同工學院 1999年改名,定名大同大學 2003年成立財團法人大同大學 |
学院 |
工程學院 設計學院 電機資訊學院 經營學院 |
學區 |
總校區(台北市中山區) 第二校區(台北市中山區) |
校长 | 何明果 |
年级 |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 |
学生人数 | 4,497(2018年) |
校色 | 綠色 |
吉祥物 |
大同寶寶 黑冠麻鷺 |
学校网址 | http://www.ttu.edu.tw/ |
建校超過六十年,強調「實務思考」教學,設有造物教育中心、挺生學院、創客空間等實作課程,每年提供超過500個海內外職場實習機會。對於外語學習有較嚴格的要求。所有系所要求必修日文一年、英文兩年[2]。於2016年五月成為優久大學聯盟(Excenllent Long-Established University Consortium of Taiwan)成員,此聯盟為歷史悠久,辦學績優之私立大學聯盟。
學校簡介编辑
起源编辑
創辦人為協志商號負責人林尚志。於1942年結束個人事業,將百分之八十的財產贈與協志工業振興會,1956年創辦大同工業專科學校,首任校長為林挺生。1963年改制為大同工學院,1999年改名為大同大學。
以理工起家,並設有國內最早的工業設系相關科系。課程精神以專業為主,強調跨領域教學及實務,英日語文必修。是國內早期加入產學合作的大專院校。位於中山北路三段,校園著名建築物為羅馬式建築「尚志教育研究館」、中西併置建築物「志生紀念館」。
校名编辑
大同大學校名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首任校長林挺生認為:「大同人必須互愛、互敬與互助,所以『大同』不只是學校與公司的名字,也是經營理念」。
校訓编辑
正誠勤儉;工業報國:「正」派經營、「誠」意待人、「勤」勞服務、「儉」樸修身。[3]
校徽编辑
創辦人林尚志,創設協志商號,將「志」字動態化成圓形,表示「協眾力可成城,志既定氣更宏」。以建教合一,研究發展的理念與實踐,達成學術自立之目標,以培養優秀的工程師、科學家、經營者。
校歌编辑
詞/梁實秋
美哉大同,美哉大同。立堅強之基礎,樹樸素之校風。
入則勤且儉,出則慎與恭。研新技、鍊百工、經驗豐、學力充。
為我中華民族,工業化之先鋒。美哉大同,美哉大同。
美哉大同,美哉大同。闢校園於通衢,坐學子於春風。
手腦同時用,教學樂於窮。協眾力、可成城、志既定、氣更宏。
竟我中華民族,新文化之全功。美哉大同,美哉大同。 [4]
吉祥物编辑
大同寶寶:民國88年「大同工學院」改名為「大同大學」,綠色大同寶寶成為大同大學代表物。大同大學的建築物,多半是用綠色,所以用「大同綠」為主軸,為綠色大同寶寶定調。寶寶胸前背號從民國88年起編號「1」。綠色大同寶寶是非賣品,只有畢業生可獲得紀念。近年以綠色寶寶作為靈感,校方打造大型人偶、大同寶寶隨身碟、包屁衣、微型積木、巨型積木、野餐墊等多項周邊作品。
黑冠麻鷺: 通常在低海拔、陰濕、沒有干擾的林地活動,以蚯蚓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主。因大同大學自然生態環境之故,些許的黑冠麻鷺棲息於林挺生校長公館。[5]
認證榮譽编辑
事件 | 內容 |
---|---|
產學合作 | 連續10年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 |
工程認證 | 工程相關系所全部通過IEET工程教育認證 |
教育部 | 非工程相關系所全部通過教育部系所評鑑 |
教育部 | 通識教育課程通過教育部評鑑認證 |
教育部 | 「課程分流計畫」獎助--實施碩士學位雙軌制 |
教育部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經費補助 |
教育部 | 「大學在地實踐社會責任計畫」獎助 |
教育部 | 大學校院以學院為核心教學單位試辦計畫執行學校 |
教育部 | 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補助學校 |
企業級資安實戰攻防演練中心 | 受邀加入協助企業或政府單位訓練資安人才 |
Cheers雜誌 | 大學辦學績效調查-辦學績效TOP20 |
美國在臺協會 | 受邀為全台唯一參與自造者教育的大學 |
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 「設計概念年度排行榜」亞太十大設計學校 |
實作空間 | 全國大專校院最大的「自造空間」(MAKERSPACE) |
實作空間 | 造物教育中心(夢工廠)、電子夢工廠 |
校園歷史编辑
- 1943年(日治昭和18年),大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成立
專科學校時期编辑
年代 | 事件 |
---|---|
1956 | 大同工業職業學校改制為二年制大同工業專科學校落成啟用。 |
1962 | 補校增設。 |
1963 | 改制為大同工學院,設有電機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和工商管理學系。 |
工學院時期编辑
年代 | 事件 |
---|---|
1970 | 增設化學工程學系。 |
1973 | 增設工業設計學系。 |
1974 | 工商管理學系改名事業經營學系。 |
1976 | 增設事業經營研究所。 |
1980 | 增設機械工程研究所 |
1982 | 增設資訊工程學系、化學工程研究所。 |
1983 | 增設材料工程學系。 |
1984 | 增設應用數學學系、機械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
1985 | 增設材料工程研究所。 |
1986 | 增設生物工程學系。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
1991 | 增設機械工程研究所工業設計組。 |
1993 | 材料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
1995 | 機械工程研究所工業設計組獨立為工業設計研究所。 |
1997 | 增設生物工程研究所。 |
1998 | 增設光電工程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通訊與訊號處理組獨立為通訊工程研究所。 |
1999 | 改名大同大學。
增設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 事業經營研究所增設碩士在職專班。 事業經營學系、資訊經營學系與工業設計學系組成經營設計學院。 成立電機資訊學院、工程學院。 |
大學時期编辑
年代 | 事件 |
---|---|
2000 | 生物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碩士在職專班。 |
2001 | 機械工程研究所及化學工程研究所,皆增設碩士在職專班。 |
2003 | 成立財團法人大同大學。 |
2005 | 工業設計學系分設產品設計組、媒體設計組。增設設計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
2008 | 工業設計學系媒體設計組獨立為媒體設計學系。
增設應用外語學系。 應用外語學系與事業經營學系、資訊經營學系獨立為經營學院。 媒體設計學系與工業設計學系獨立為設計學院。 |
2010 | 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班停招。媒體設計學系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組、數位遊戲設計組之分組。 |
2011 | 應用數學學系停招。 |
2019 | 化學工程學系與生物工程學系合併,更名為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學系暨研究所。 |
歷任校長编辑
姓名 | 任期 |
---|---|
林挺生 | 1956年~2006年 |
黃正清 | 2006年,代理 |
吳建國 | 2006年~2009年 |
朱文成 | 2009年~2013年4月 |
何明果 | 2013年5月~2014年1月,代理 |
何明果 | 2014年2月~至今 |
學術單位编辑
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含博士班) | 材料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含博士班) |
---|---|---|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學系暨研究所(含博士班) | ||
工程管理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
電機資訊學院 | |
---|---|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含博士班)
|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含博士班)
|
經營學院 | 事業經營學系暨研究所 | 資訊經營學系暨研究所 |
---|---|---|
應用外語學系 |
設計學院 | 設計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 工業設計學系暨研究所 |
---|---|---|
媒體設計學系暨研究所
|
教學單位编辑
教學單位 | 基礎課程教育中心
|
通識教育中心 |
---|---|---|
學程教育中心 |
校風與特色编辑
大同校慶编辑
十一月為校慶,依當年行事曆選擇於十月底或十一月初舉辦校慶活動。
尚志現代文學獎编辑
2010年舉辦第一屆尚志現代文學獎。第一年徵稿文類為「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三類,評選會議採公開評析,投稿同學需參與會議過程。知名作家徐國能、郝譽翔、王文華、凌性傑、許榮哲曾蒞校擔任評審。2016年出版第六至十屆文學獎作品集,第七屆開始再增設「極短篇」文類。
特色建築物编辑
尚志教育研究館(小白宮):1998年落成的「尚志教育研究館」係紀念大同大學創辦人 林尚志先生百歲誕辰而建。此館參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贈送Rotunda之設計藍圖,經黃宜章、蕭義雄等建築師、工程師改進設計建造而成。Rotunda為美國第三、四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先生下任後到維吉尼亞設立大學的學術村參考羅馬萬神殿,親自設計、規劃、興建,曾在1976年美國建國兩百周年時榮獲全美傑出建築物選拔首獎。
「尚志教育研究館」為古歐式建築,其圓頂象徵教育之神聖與莊嚴,正面六根支柱象徵學校以及公司永續經營之六大根本一「性能優越、品質可靠、交貨準時、服務快優、訪銷盡心、收支有盈」,外表建材選用福建省安溪堅硬之花崗石以代表永恆不朽,並裝設來自英國之銅鐘以敲響民主工業之聲。為地上五層、地下四層之建築物,建築面積四千餘坪,其中三至五樓為芎頂音樂廳。
穹頂音樂廳(大同大學音樂廳):2008年,將尚志教育研究館三至五樓半球形空間,重新規劃賦予音樂廳用途,首場音樂會邀請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蘇顯達教授之小提琴獨奏會。硬體設備有組合式舞台、音響反射板、劇院喇叭系統、LED舞台燈光、專業混音控台,具半球體音樂廳的音場效果。
每月舉辦一場正式音樂會,初期以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及推廣中國傳統音樂為主要節目方向,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吳庭毓與李宜錦、豎琴家李哲藝、大提琴家呂超倫、鋼琴家劉忠欣,皆在此演出。近年為讓演出內容更貼近年輕世代,舉辦「金獎音樂會」系列,邀請金曲獎流行類與傳藝類得主,包括最佳重唱組合-慢慢說、台語歌王-謝銘祐、客語樂團-黃子軒與山平快、最佳作曲人-李正帆、跨界音樂家-李欣芸、鋼琴家黃裕翔與V.K克、多組阿卡貝拉人聲樂團。
志生紀念館(老校長公館):於1940年建造,原本作為大同集團林家四代居所的宅邸(老校長公館),由第三代林蔚山董事長於2008年將其捐贈予校方,校友捐款兩千三百萬元做為屋舍修復用途,專業建築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進行整修工程,並且聘請臺灣古蹟權威李乾朗教授、臺北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總監等校內外專家學者,籌組「空間規劃諮詢委員會」,重新規畫空間使用。 取創辦人(林尚志)與首任校長(林挺生)名字各一字,「志生紀念館」於民國百年11月22日正式揭牌開幕,邀請臺灣版畫之父廖修平教授辦理開幕首檔藝文特展。
在此舉辦之藝文特展,邀請五位國家文藝獎得主、三位行政院文化獎得主,以及五位臺灣工藝之家應邀展出,包括書畫家張光賓、攝影師柯錫杰、設計師林磐聳、竹編家邱錦緞、木雕家黃紗榮、水彩畫家程振文等。2013年開始,接續推出「志生小聚」生活美學講座,制定每季主題,邀請五位名家達人,從好友共享的角度,傳遞不同領域的藝文品味。
校園環境编辑
總校區编辑
- 經營大樓(A1)
- 實驗大樓(A2)
- 挺生大樓(A3)(原電機大樓,於2019年十月改名)
- 機材大樓(A4)自造空間(MAKERSPACE)
- 尚志大樓(A5)
- 德惠大樓(A6)
- 新德惠大樓(A7)
- 尚志教育研究館(A8)(白宮)
- 志生紀念館(原林挺生校長公館)
宿舍编辑
- 德惠宿舍(A6)
- 新德惠宿舍(A7)
學校排名编辑
姐妹校编辑
相關人物编辑
- 關於大同大學校友進一步資訊,請參見大同大學傑出校友列表。
學校周邊编辑
參考文獻與腳註编辑
- ^ 大同大學網站,創校歷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6.,2009年6月查閱。
- ^ 大同大學網站,校訂共同科目及學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0.,2009年6月查閱。
- ^ 曾子良; 林淑英. 大同之道,通識之境. 台北市: 大同大學. 2009: 6. ISBN 978-986-84514-1-4.
- ^ 曾子良; 林淑英. 大同之道,通識之境. 台北市: 大同大學. 2009: 30. ISBN 978-986-84514-1-4.
- ^ 曾子良; 林淑英. 大同之道,通識之境. 台北市: 大同大學. 2009: 180–182. ISBN 978-986-84514-1-4.
-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3